来源:西南大学
1.袁振国.《迎接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新时代》
2.项贤明.《作为科目、学科和科学的教育学》
3.刘铁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
4.刘庆昌.《教育:一种善意的干预》
5.田芬.《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之道》
6.陈桂生.《“德育”辨析》
7.曾育芬,黄甫全,曾文婕.《论智能化时代教育科学的超学科范式》
8.李泽林,陈虹琴.《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解放与奴役——兼论教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
9.张琪娜,吕狂飙.《困境与突围:教师作为数字一名的时代挑战》
10.滕珺,马健生,石佩,安娜.《全球视野下中国“国际教育”现代性本质及其实现》
11.刘复兴.《论教育与机器的关系》
12.张务农,贾保先.《“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
13.杜亮,牛丽莉,张莉莉.《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进展述评》
14.马健生,邹维.《论学校及其功能》
15.李化侠,辛涛.《新高考目标的测评路径探析》
16.吴哈清,赵芳棋,程竺君.《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
17.陈立鹏,仲丹丹.《新中国成立70年:对民族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再思考》
18.袁同凯,朱筱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王鉴.《民族教育政策向“特殊性”转移路径研究》
20.仲敏.《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
22.杨旭.《文化契合性——杜威教育理论在中国传播流行的深层原因》
23.王瑞德.《“过去”与“未来”之间——论杜威习惯概念的教育意蕴》
24.张金运,张立昌.《从认识活动到意指实践:教学理解的文化转向》
25.刘京京.《微观史学视野下的教育生活史研究理路》
26.丁道勇.《教育哲学是什么——基于民国时期相关讨论的分析》
27.王海澜.《儿童的哲学:概念思考及哲学性问题特征分析》
28.国兆亮,陈志伟.《洪堡思想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
29.徐海娇.《意义生活的完整: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
30.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