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南大学
1.陈桂生.《教育学专业的命运——七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李政涛.《什么是“教育基本理论”》
3.侯怀银.《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4.侯怀银,时益之.《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探索:历程、进展和趋势》
5.刘铁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
6.龙宝新.《论“文化中国”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学》
7.刘铁芳.《教育治理现代化:何种教育,如何现代化》
8.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9.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10.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
11.姜勇,柳佳炜.《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与特色主张》
12.冯建军.《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初创及其贡献》
13.刘庆昌.《论教育之思的智慧特征》
14.余清臣.《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机制》
15.劳凯声.《教师法律身份的演变与选择》
16.石中英.《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哲学解释》
17.余清臣.《基于教师专业性哲学审视的< 教师法>修订》
18.陈时见,王远.《从“边境”到“跨境”:“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转型发展》
19.李敏,薛二勇,皮家胜,李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及路径》
20.周虹,陈时见.《文化共享理念下跨境民族教育提升方略》
21.何志魁.《主客位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对策研究》
22.刘晓红.《乡村振兴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五个认同”教育研究》
23.苏德,国建文,袁梅.《嬗变与进阶: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审思》
24.苏德,阿木古楞.《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审视》
25.龙立军.《间断平衡理论视角下7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分析》
26.周自波,李秋萍.《内生发展: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为例》
27.李俊杰,宋来胜.《教育助推“三区三州”跨越贫困陷阱的对策研究》
28.陈婷.《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
29.胡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空间性思考——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的分析》
30.李润洲.《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
31.刘庆龙.《两种规训观及其教育意蕴》
32.郭元祥.《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
33.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
34.袁利平.《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及其超越》
35.李泽林,陈宏琴.《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解放与奴役——兼论教学发展的现代性危机》
36.张广斌.《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
37.王嘉毅,鲁子箫.《规避伦理风险:智能时代教育回归原点的中国智慧》
38.彼得·麦克拉伦,王雁,苏启敏.《批判教育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的未来》
39.冯建军.《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40.刘铁芳.《“斯文在兹”:从< 论语>看孔子作为师者的文化使命》
41.张旭.《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
42.高德胜.《对杜威道德教育“根本问题”的再认识》
43.祁东方.《行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于杜威教育哲学的省思》
44.李琳璐.《古典主义教育与现实主义教育的对立与调和——基于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分析》
45.许桂林.《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发展、现实问题及实践化原则》
46.位涛.《基于身体美学的儿童教育:历史、意涵及其可能》
47.贾瑜,辛涛.《基于课程标准的中高考命题改革思路与途径》
48.林小英,陆一.《分层与自主:重整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评价体系的纵横逻辑》
49.李伟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源从哪里来?》
50.杨世昇,楼世洲.《城乡统筹教育发展中的现实矛盾、归因及解决策略》
51.李广海,杨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治理角色的重塑》
52.杨跃.《“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去学科化”憧憬》
53.董秀华,王洁,王薇,赵亚君.《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初衷与实践挑战:由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反观》
54.郑蕊.《人工智能的限度及教师的超越》
55.朱旭东.《论教室文化的构建》
56.袁国超.《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价值取向、建构策略与学习方式》
57.张东燕,高书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兼论家庭教育现代化》
58.高书国.《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缺失与自信重构》
59.陈建翔,马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概念厘定的四次重要变化》
60.边玉芳,周欣然.《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