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八期) > 正文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49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8期 作者:马景林

摘 要:目前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是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口,明确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是基础和切入点。北京市第四中学以实践为先导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样例,以科研为依托研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架构,以现实为基础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配套工作,并开发“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解决教师专业标准落地难的问题,使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有依据。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标准;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基础教育

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目前解决基础教育众多问题的突破口,而明确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和切入点,北京四中希望以一所学校的努力为这一问题提供某种思考尝试,做一个“探路人”。

一、当下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困境

目前,基础教育在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归纳起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作为四个重要教育主体的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政策、舆论、实践和诉求等方面没实现很好的有机协调。因此,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时,或过于低效,或缺乏有的放矢、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导致相关问题解决往往过于表面化,流于形式。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做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大家普遍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似乎还未达成共识,通常做法是将业务学习类型的工作视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升手段。这样一来,一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是迷惑的,除了被动地参加培训以外,自己在专业努力的方向上并不清晰[1];而教育管理者们,在习惯性的工作推进中,也会陷入迷惑,对于该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何明确业务要求,也不清晰。

二、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是切入点

教育困境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是相关联的,首先要做的是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的构建。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出台教师专业化发展核心内容的基本框架,初步完成教师专业化内容体系的建设[1]

第二,大学的师范专业要规范专业内容设置,选好教科书,重点关注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史,以及现实教育中突出问题与教育研究前沿。大学师范教育承担的是教师专业化职前课程的供给任务。

第三,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要优化职后培训课程,关注教育实践问题的理论认识,以及实践的行为规范,在广大教师中树立“用教育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意识[2]。区县培训机构负责的是教师专业提升具体实施的工作。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适当调整教师职评等工作评价的方式,把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经历作为评价的重要选项。学校还要牢牢抓住“实践性反思”这一根本属性,结合实践,大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

第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应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

第六“教师减负”工作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非凡。如果不必要的负担持续作用到教师身上,他们将无暇学习、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与能力,难以保证工作质量。所以,解放教师,减轻“教师负担”让各位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愿望学习、实践和反思。

三、北京四中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以实践为先导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样例

通过对北京四中教师基本情况的调研与分析,首先将“青年教师”群体确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样例进行培养。从整理入职3年以来青年教师的数据资料入手,到开展青年教师成长及发展需求调研,再结合对兄弟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调研访谈,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培养步骤和成果设想。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应届毕业生)以及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坚持实用性培养与素质性培养相结合、普遍性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渐进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具有北京四中特色的专业型、综合型人才为目的,运用混合式学习方法,采用“三化”(即学习方式多样化、导师辅导曰常化、考核评估规范化)的培养方式,分阶段逐步推进。争取在5年的时间内,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严谨态度、精湛专业技能、高超教学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等良好品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应届毕业生),在区级新教师培训的基础上,通过1年定期沙龙、论坛、定向答疑等方式,帮助他们初步适应北京四中的教育教学节奏,多一些角度了解北京四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帮助其进一步适应北京四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上争取开始“经师”逐步向“能师”过渡,教育工作上开始承担并逐步适应班主任工作。

实行“双导师+团队”工作室(“共筹”“合作行动”的方式)的培养机制。坚持“教学—德育—科研”的培养内容,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开阔思路、充养心智。让他们静心学习,平心思考,精心设计未来的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依据“青年教师能力标准”开展一对一指导。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比赛,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年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组织广大青年教师深入交流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顾问和学术委员会的职能,针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业咨询。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宏观的培养方案,具体到两个学期的培养课程。在实践为先导的引领下,不断检视、反思培养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与改进,正在初步打造适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课程与内容。

(二)以科研为依托研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架构

实践先行需要理论作支撑,以青年教师为抓手开展教师专业化培养,是基于北京四中有力的科研依托。在申请和完成“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实践”与“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两个专项课题过程中,借助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这一专业机构的力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硬件保障与智力支持。

—是构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二是细化框架内容,使标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三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个案和新任教师群体(组别)标准制定前后的对比为基础,开展专业标准落地的比较研究,形成基于标准的中学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发展评估体系。这样,不仅能给教师提供宏观的方向引领,又能提供微观的可操作目标。

经过一年多团队的实践与研究,初步确立《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图表略)。这是目前初步的设计与构架,未来需要逐步明晰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各核心目标问题领域下的专业标准,形成由低到高递进式的维度目标;将各核心目标问题领域下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转化为教师的专业行为,形成与标准对应,且便于操作及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指标。

教师专业标准的真正目的,即终极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促进明日的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终身积极地发展。所以标准既是对教师培养和实践之质量的系列期望,也是一种确保教育卓越的手段,不应该与对学生实际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和责任相互脱节。[2]特别同意这一重要主张,在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设计中,最终的评价维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这一工作极具挑战,但完成之后将会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引领作用,不但助力教师成长,更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最终会让广大学生受益。

因此,坚持理论与实践同行,从青年教师群体入手,先重点打造教学新手的专业标准与行为特征,形成相应的评估指标,然后逐渐推进到其他发展阶段教师的标准与行为、评估,最终研磨出北京四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在微观层面作出不同阶段的具体规约,形成中学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系统化的专业标准。

(三)以现实为基础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配套工作

在打造典型样例、研磨教师专业标准及核心内容、评估指标的同时,在学校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配套措施与制度。

首先,在“教师专业化标准”里特别强调两点原则:一是适当分级原则,即要注意到教师从教时间以及经验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群体,标准要有所不同;二是要适当给出指导性意见,即针对不同标准要求,给出具体实施的路径。配套相应的书目、论文,还有一些重点问题的文献检索,作为附件提供支持。

其次,集中学校的科研力量,适当借助校外科研支持,共同明确北京四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做好具体的辅助性工作。具体明确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等几大学科领域,分别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的方向和具体书目。此外,还适当地关注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文化学的内容。

再次,依据“实践性反思”这一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属性,把制定的相关标准和明确的核心内容以及具体的工作,特别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有所关联,切实解决一线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让教师们学会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们的智慧结晶,有意识地去“用教育的方法解决教育的问题”。

最后,充分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此项工作,具体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和学校大的科研工作有效结合,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与平台;二是要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为制度化管理提供依据,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具有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焦以璇,董鲁皖龙.探寻新时代教师发展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9-03-12(001).

[2]崔秀兰,姜君.英国教师专业标准评价指标及价值取向的变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

责任编辑:李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