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表现、缘由及出路

作者:王玉廷
阅读数:1232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10期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阶段,虽然大多数高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仍属于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的迷失、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短缺以及劳动教育技能培养的滞后等。究其原因,这与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缺位、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的虚化有关系。这就要求必须要充分挖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多管齐下,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关系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形式升华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3]高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4]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创造,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对于劳动教育愈加重视,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也与日俱增,但从整个教学体系来看,劳动教育仍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表现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劳动逐渐被异化,劳动教育也逐渐变得形式化和边缘化。[5]高校劳动教育弱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的迷失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理念在于劳动精神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反观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其功利化倾向明显,背离了“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首先,从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位来看,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对于劳动教育本身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关注较少。如某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存在将学生物化为“技术人”“经济人”的现象,将“劳动”作为获得或者巩固“技能”的手段。[6]学生的劳动也由追寻身心和谐发展变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其次,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来看,他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一元走向多元,功利性取向日益明显。“劳动的价值取向由注重理想转向注重现实,由注重劳动价值转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7]将劳动报酬、福利待遇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65.83%的受访者将“薪酬福利”作为择业的

首要因素,而“首先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的受访者占比不到20%。如果将参加生产劳动的出发点归结于取得相应的物质报酬,无疑会给劳动教育披上一层功利化的外衣。对于劳动教育的物质化理解、世俗化对待,[8]必然会使劳动教育脱离育人的本质要求,影响大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短缺

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高校劳动教育应辐射学生的全部生活领域,实现不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缺乏资源融合机制,全社会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共识还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还未形成实施劳动教育的合力,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对学校而言,“重智轻体”的倾向明显,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对家庭而言,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弱化现象突出,对子女文化课的教育投入远超过劳动教育。对社会而言,存在与高等教育相脱节的现象,社会实践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

(三)劳动教育技能培养的滞后

科技发展催生了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劳动方式形成了挑战,直接劳动逐渐被间接劳动所取代,重复性劳动逐渐被创造性劳动所代替。人类劳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9]鉴于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在继承传统劳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劳动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的劳动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内容的模糊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0]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固定岗位,固定单位,使得学生所获得的劳动技能狭隘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劳动技能多样化的需求。活动过程多偏向于传统的劳动模式,倾向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如将勤工助学等同为清洁工作等。这种“重体力、轻智力”的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加剧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野。

高校劳动教育何以弱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弱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

我国“智育至上”的思想由来已久。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关注,将智力教育作为教学重点,造成劳动教育所获得的资源较少,进而导致学生整体性发展受到约束,综合素质的提高面临冲击。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轻视体力劳动,甚至将体力劳动作为惩戒的手段,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精神价值。[11]这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快乐劳动变为被动劳动,造成大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不强,劳动态度消极。此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对于劳动的理解变得世俗化、金钱化、功利化。

(二)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缺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从劳动教育的价值评判、目标追求、历史创造、审美活动四个层面,完整系统地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强调了五育并举的重要性。近年来,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与日俱增,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也在摸索中前行,但由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整体规划、资源投入、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大多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行动力明显不足,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撑、系统组织及长期规划。有关劳动教育的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由于顶层设计缺位,导致从幼儿园到高校劳动教育纵向式的断层及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横向式的缺位。

(三)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的弱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及劳动技能的培养。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践行机制作为支撑。从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评价考核、质量保障都亟待完善。一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狭隘化、形式化。部分高校甚至将劳动教育等同为社会实践,“这是一种将劳动教育狭隘化的现象。”[12]其中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勤工助学。由于高校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勤工助学只能优先面向经济生活困难的学生,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劳动需求,校内实践活动的普及性不强。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见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由于高校自身的引导缺位,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目的不清,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形式化和无序化的特征。二是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缺位。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德智体”

三维标准,对美育和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13]虽然某些高校为学生设立了劳动教育的专题课程,但他们只将其视为学业评估的手段,结果导向明显,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活动期间所获奖项及发表期刊作为评价依据,育人导向及过程性考核不足。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多数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内容的要求比较模糊,大多提及社会考察与调研、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岗前实习等形式,原则上是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由于缺少细化的指导要求,导致具体开展过程中随意性较强。三是劳动教育质量保障乏力。当前对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其他领域相比,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工具、设备设施等,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没有时间保障、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如劳动教育课一般是选修课,存在不同程度地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劳动教育方面的指导教师也一般是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学模式单一,整体上缺乏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不够,全校未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浓郁氛围。这些都成为制约高校劳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如何强化高校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促进生命更好地发展。劳动教育的弱化不仅有碍于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无益于社会的进步。这种现状必须要加以改变。[14]

(一)更新观念,挖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将其视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既彰显了“尊崇劳动”的人文情怀,又明确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15]新时代,各高校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紧扣时代脉搏,让劳动教育行在当下,将学生劳动品质培养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所采用的教育措施要满足劳动实际需要,着重加强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6]第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价

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劳动、如何创造、如何生存,[17]启发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品格塑造;第二,要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的创造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主体是人。大学生作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群体,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劳动教育要把重心放在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真正应对数字化、智能化对于劳动力的冲击。

(二)夯实政策,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政府的价值导向、制度与政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风向标。强化政府行为,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劳动教育要想落到实处,掷地有声,就必须要有相关制度与政策的引领。

首先,国家应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各学段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于劳动教育的责任划分、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等方面做出长远规划。也可以通过颁布指导纲要的方式,引导高校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实践路径,推动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其次,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高校劳动教育所需的科研经费、工作设施和环境条件能及时到位,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国家要加强对于劳动教育的宣传。政府除了可以运用制度杠杆确保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之外,还可以借助有效、广博的舆论手段和工具,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崇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发全社会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劳动教育的联动机制。在学校教育层面,学校应依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及实施细则,制定劳动教育专项计划,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课程,发挥出高校的关键引领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包办代替变为子女的亲力亲为,增强子女的独立性,记录、评估子女的个体劳动过程和结果。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和督促相关机构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服务,扩展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平台和机会。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18]总之,通过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劳动教育的地位和物质基础,通过舆论引导来营造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整合劳动教育各方面的资源,这些都是政府行为对于劳动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让政府介入到劳动教育中,势在必行。

(三)完善机制,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与各高校践行机制的运行情况密切相关。为使劳动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积极完善自身的劳动教育践行机制。第一,要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显性设置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或活动,另一条线是融合在其他学科或学校整体育人氛围中的劳动教育环节。[19]针对显性课程,高校要因地制宜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向大学生讲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区分不同形式的劳动,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针对隐性课程,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无疑是条捷径。在新形势下,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大力宣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使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形成协同效应。[20]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第二,要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在劳动教育考核评估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作为考核要点,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既要有可量化的硬指标,又要有劳动精神方面的质性检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根据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确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如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或是论文答辩的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及作品呈现的方式等。第三,要强化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高校在教育经费二次分配时,应适当加大对于劳动教育的投入力度,用以改善劳动教育的校内外环境。同时高校要完善相关制度,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机构层面,可以设立劳动教育的专门机构或是在现有机构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职能。在制度规范层面,可以建立和完善涵盖劳动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在内的系列规章制度。

劳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劳动者知识水平越高,能够带来的支撑力度也越大。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人才,高等学校是国家人力资源培养、人才队伍完善的重要基地。新时代下的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得大学生能够成为劳动精神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成为劳动模范精神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改变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弱化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2]顾明远.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10-18(017).

[3]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5]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

[6]武红娟.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多维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2).

[7]房金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07).

[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9]赵吉伟.揭开21世纪人类劳动的神秘面纱[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10]康钊,祝蜜,万龙.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09).

[11]李静.劳动教育“精神价值”的缺失与找寻[J].教育导刊,2018(09).

[12]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

[13]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4]康钊,祝蜜,万龙.劳动教育与“三生教育”关系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09).

[1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16]刘向兵.让劳动教育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插上翅膀[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

[17]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

[18]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

[19]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

[20]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

责任编辑:赖冬梅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