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更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从“强”和“国”的维度,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创新发展理念、长效核心政策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进行全面审视。为超越困境,需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健全长效核心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精准发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师资队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增能赋力。
关键词:教育强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其关键在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说,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应有之义。事实上,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着重强调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学界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持。然而,当前学界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反应较为滞后,仅有的研究分散关注教师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科教育等方面,鲜有研究立足其内涵来思考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重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毋庸置疑,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受独特自然环境、薄弱经济基础、多元民族语言文化等因素交织影响,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还存在教育创新发展理念不足、长效核心政策体系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实效不足等突出困境,这些都是制约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为此,本文尝试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困境与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教育强国建设赋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作为国家强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桥梁,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强国先导、科技自强、促进人民富裕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意义,是一项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学界的系统研究,更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方面既有着独特优势,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教育强国的本质要义
“教育强国”首次出现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政策文件中,即“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自此之后,“教育强国”就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美好愿景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教育强国作出了本质性的规定和要求。
那么,何为教育强国?学界对教育强国本质要义的认识不尽相同。首先,从认识论视角来看,教育强国并不只是简单的名词性概念,而是充满价值预设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教育强国建设对增进人民福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性支撑作用。认识教育强国,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即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来深刻、准确地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局性和未来性。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发展观”,即以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不单单是教育场域内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教育场域的投射反映,教育强国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场域中发展。其次,从本体论视角来看,教育强国主要是指教育本身实力强大,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华丽转身,即在教育质量、育人能力、综合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和强大影响的国家。最后,从价值论视角来看,教育强国主要是通过教育之力为国家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撑,实现国家强盛的发展目标,即充分发挥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和社会价值,着力满足传承国家主流价值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可持续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价值需求,有效支撑并服务国家战略。总而言之,教育强国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还需全面提升自身发展内驱力,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实践逻辑的发展道路。
(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民族地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工程,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学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还需各民族地区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民族地区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薄弱环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更要立足民族地区教育实际,主动应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强国赋予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更为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那么,如何理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需明确其时代内涵。当前,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其内涵也鲜有提及,但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有研究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育人为本、公平普惠、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开放多样、有贡献力等方面。也有研究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研究,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三大动力变革”为手段,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满足为导向……实现教育更公平、更全面、更均衡、更协调、更优质、更创新发展。为此,本文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民族地区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等,尝试提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而优质的发展需求为核心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使命,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抓手,统筹协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各阶段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联动,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可从“强”和“国”的维度进行阐释和解析。从“强”的维度来看,其核心在于以教育之力铸就国家之强盛,即立足民族地区新发展理念,从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等方面统筹谋划,结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和现实困境,以人民满意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公益普惠的基础上提质增效,补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短板,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而优质的双重跃升,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从“国”的维度来看,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之力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立足民族团结进步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本土性、独特性、创造性等方面系统规划,通过推广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的,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上增能赋力,实现社会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助推器。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拓展内涵、提升质量,在追求均衡与优质的基础上,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实现“强”与“国”的有机统一,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更公平、更优质、更安全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之处。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多样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多重困境。
(一)教育创新发展理念不足
马克思曾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具体而言,即人的行动与结果皆深受其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且超越的发展,需立足新发展理念,对其基础教育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增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活力。然而,当前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创新发展理念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且缺少创新发展理念。2020年,笔者对青海民族地区(如刚察县、同仁县、天峻县等)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不少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的精神,对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政策等认知不足,对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缺少全局性和辩证性分析,周而复始地形成了机械式“复制”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忽视了教育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内生发展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得到了诸多“优惠”和“帮扶”,其整体发展已从过度依赖“外援支持”逐步转向“内生发展”,但各类教育主体“我要发展”的意识仍然比较片面模糊,不少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内生发展动力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唤醒和改善。例如,各民族地区均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但由于教育主体内生发展意识薄弱、内生发展能力欠缺,导致这些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其育人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也有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的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家校协同意识缺失,不能真正理解学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云南德宏州为例,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认得几个字,会算账就够用了,这均使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长效核心政策体系不完善
民族教育政策是国家党政部门为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的实质性问题而制定和颁布的目标、内容和行为规范等,是各民族地区教育实践均衡而优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长期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变,原有的普惠性教育政策已经难以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加之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不完善等,致使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效能较低。一方面,部分核心民族教育政策缺少完备且精准的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如当前的差别化支持政策仍然存在支持对象模糊、政策内容不完善等问题,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差别化支持政策的支持对象已从“身份定位”逐步转向“区域定位”。然而,由于相应的政策执行体系不健全,各民族地区的政策文件对“区域定位”中的受惠对象把握不准,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致使差别化支持政策未能精准发力。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在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落实过程中,地方助学政策的“一刀切”做法导致真正需要帮扶支持的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得到精准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核心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系统治理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政策信息经过层层部门解读不到位、多层级行政体制与执行主体沟通协调不畅等,致使各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责权模糊、职能不明、协同联动性不足等问题。例如,笔者2020年实地调研发现,青海部分民族地区存在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户籍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等不同部门均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资质认定的现象,这不仅是各基层部门职能重叠行使,更是一种资源浪费。此外,以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体系为例,部分民族地区只是过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及支持政策,而忽视了优质师资引进、教师培养培训、教师荣誉奖励等具有吸引力的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这导致民族教育政策很难获得稳定且长久的政策效能。
(三)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优质教育资源则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前提和重要保障。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充分。首先,部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且主要表现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如四川省在义务教育经费方面存在经费投入不完善、监管不够、使用不规范以及教师培训经费未按国家规定要求落实等问题;青海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未完全达到法定要求,如2019年民和县对13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欠拨637.3万元。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正是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障碍。其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缺乏。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以及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如云南省全省普遍存在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且10个县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师数量不足,共缺1225人,且云南省有90.7%的“特岗教师”有强烈流动或流失意愿。最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滞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平台建设水平低、教师数字素养匮乏、资源设备闲置等现实问题。如西部12省(区)中,除了四川、广西、贵州及重庆外,其余地区在全国对比中教育信息化设备与资产水平明显偏低,西部民族地区网络教学应用水平不高,信息资源闲置情况严重等。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实效不高
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前提。对民族地区而言,基础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与落实,解决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普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基础上,2022年,教育部将“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与提质”列为核心任务,并同步实施培训计划,普通话普及率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受历史积淀、自然环境和多元语言文化复杂环境的交织影响,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面,民族地区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在不同地域间实效差距较大。2018年以来,新疆、青海等民族地区才开始对新入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这之前入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达标的教师数量较大,这无疑对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据2020年底数据统计,尽管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但在部分民族地区,该比例远低于全国均值,有的甚至不足半数,这表明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程度和效果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环境尤为复杂,以本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为主的语言环境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学习很难落到实处。民族地区的地方语言环境浓厚、文化差异过大以及与外界接触较少等,使得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对维护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容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产生误解,如担心会削弱其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地位等。实地调研发现,青海省的偏远民族地区不少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无疑说明了在我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实效还需大力提升。
四、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路
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基于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内涵和现实困境的分析,民族地区应该借势发力、顺势而为,主动探索彰显中国特色、适宜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创举革新: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及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等均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了新蓝图;新质生产力、5G技术、数字赋能教育等均为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此,如何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内生发展新格局,成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一,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以创新发展理念指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应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思想融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之中,能够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到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和支持。在办学理念方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等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制度优势在民族地区办学治校中体现强大治理效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等目标与基础教育目标深度融合。在教育管理方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管理者需树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形成“多元治理”与“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创新思维,以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支持和发展措施积极促进民族基础教育工作科学化管理。在社会服务方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作为该地区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者,也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主要桥梁,应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更好地服务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全。
第二,唤醒并激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内生发展动力。民族地区多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在服务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上,具备区位、生态、资源和语言文化等优势,只有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才将可持续发展。为此,从宏观层面来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适宜民族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主体对于“内生发展”的深刻理解,同时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和教育强国战略情怀等,“以文化人”,这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推动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其内在的动力系统而为,即激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主体活力、集聚民族地区本土的精英能量、培育民族地区本土民众的发展能力等来建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内生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做优建强:健全长效核心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精准发力
基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民族地区需构建具有动态性、灵活性以及精准完备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确保民族教育政策能够长效、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第一,立足教育强国战略需求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民族教育政策应在充分了解不同民族地区教育实际与发展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面向不同的发展需求,对应分析其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现实需求,从而精准支持。如在差别化支持政策实施中,我们应坚持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的原则,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内容,提升政策执行效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与优质并存的现代化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当前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为教育发展薄弱的民族地区和个体发展提供精准帮扶,实现民族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心则需从单纯的教育硬实力改善转向教育软实力的提升,根据各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精准扶持,补齐发展短板,以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有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第二,对照民族地区政策落实情况,健全长效核心政策体系,确保民族教育政策能够精准发力。在民族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全面分析各种复杂情况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执行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健全民族教育核心政策体系,确保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完善的保障治理机制。同时,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开展深度交流,通过参与需求对接和特色创新等方式,掌握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因地制宜,并着力完善相应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等,动态调试地方教育政策执行机制,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试,激发各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主体积极参与政策实施,以确保民族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初衷能够得到落实,从而有效保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强国建设。
(三)提质培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师资队伍
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需打破层级与地域限制,从整体上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外援支持的基础上,融通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建设民族地区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赋能。
第一,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教育,统筹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民族地区有着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围绕新理念、新技术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依托帮扶政策,加强民族地区区域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及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塑,形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同时,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教育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及革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整体质量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还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平台和教学技术,升级硬件设施,营造更加优越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借助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通过网络公开课、在线教学等拓展并整合优质资源渠道,为学生提供接触广泛、沟通高效、内容丰富多元的高质量、优质化教育资源。
第二,立足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需求,打造数量足、质量高的优质师资队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以一支具有爱国情怀、正确民族观和“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支撑,要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上升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度进行重视。民族地区应借助政策之力,构建多维度、深层次的优质师资队伍培育策略,继续深化少数民族预科班制度,优化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加大西藏、青海、新疆等教育弱势地区的扶持力度,以满足特定区域的教育发展需求。同时,针对高素质教师人才,推出专项培养计划,注重本硕教育的连贯衔接与阶段性评估,培养创新精神和全面素养兼备的复合型教师教育者。为确保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持续实施民族专项招生政策,并不断优化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特殊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保障、灵活聘用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多样化发展的成长平台,盘活民族地区区域内外优质教师资源。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结构合理的优质师资队伍,营造健康、积极的教师教育生态。
(四)筑基提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更是包括语言技能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教育。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民族地区各区域、各部门之间需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实效。
第一,全面深刻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意义,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认知不足问题,即树立科学正确的语言文字观,转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认识误区和矛盾心态。一方面,加强民族地区基层领导、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等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正确认知,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正确使用不仅是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的表现,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只是普通话的学习,也包括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全面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需全面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力度,重点关注普通话普及率低、推广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通过创新策略和行动,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活动中去,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有效利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向普及化、标准化和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引领作用,全面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重要内容,也肩负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等重要使命。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工作,需全面审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全面统筹、协同联动,面向广大基层干部、家长和社会群众等进行政策宣讲解读、正确观点引导等,营造积极健康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环境,着力服务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全面提升。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平台建设和资源保障,通过创新形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普周、推普月等活动,运用媒体进行常态化宣传,同时加强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教育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多元化渠道服务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与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反馈互动机制,实时掌握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其学习的需求和困难,从而精准解决相应的问题,全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结语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项教育领域的大工程,也是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大工程,承担着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而均衡、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等重要使命。为此,要在明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困境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际和特色优势,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合力破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地见效,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本文参考文献略)
Connotation, Dilemma and Promo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ountry with Education Strength
ChengLining HuXiyue GuoFeng
Abstract: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is not only the basis and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but also the strategic need for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with education strength,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the article makes explanations upon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trength” and “country”.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makes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upon the dilemma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cept, long-term core policy system,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lemm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correct view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ower; precise and differentiated support policies,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thnic education policie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achers; we will strengthen education in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country with education strength; ethnic areas; basic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