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不仅涉及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国家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按照“他们”对未来的判断规约孩子兴趣的问题。这种兴趣培养中的“被兴趣”现象和“兴趣”选择中功利化倾向,会导致家庭矛盾、师生冲突,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兴趣源于个体内部需要,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其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影响,是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学校不仅要深刻认识兴趣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还要按照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为“我”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和包容的成长环境;给“我”营造鼓励性和赞赏性文化氛围;引导“我”深入理解所探究问题的价值;让“我”在自己兴趣领域不断体验高成就感,使“我”的兴趣与崇高理想同向同行。
关键词:兴趣培养;“被兴趣”;情境兴趣;个体兴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创新型人才。兴趣是人才实现创新的基础。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从“娃娃”开始培养他们的兴趣?正在怎样培养他们的兴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三亚、杭州、上海、郑州、兰州五个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兴趣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兴趣培养,但兴趣培养中“被兴趣”现象突出,兴趣选择中“功利化”倾向明显。兴趣培养中暴露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审视并矫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兴趣培养的问题,以期能为促进我国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究竟是“他们”的兴趣还是“我”的兴趣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按照“他们”的兴趣培养“我”的兴趣的问题。这种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兴趣”培养过程,不仅会遭到个体的强烈不满,而且对个体和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害的。
(一)家长按照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替孩子选择“兴趣”
调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家长将自己认为有益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兴趣班。由于大多数孩子的兴趣班都不是自愿选择的,所以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兴趣”并不感兴趣。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不是因为孩子喜欢某一项活动或主动提出想要学习某项技能,而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需要”学习某项技能并强制要求孩子参加兴趣班。调查涉及的孩子都报了3种以上的兴趣班,但离开兴趣班时那种无奈和疲惫的神情再次印证了他们不是自愿选择去学习的。更有甚者,部分家长还阻止孩子发展与考试无关的“兴趣”。如前所述,大城市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但他们不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而是按照是否有利于孩子拿高分、考名校的标准去判断是否需要培养和发展该“兴趣”,如果符合这个标准就会加倍支持,反之则会百般阻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把时间花在与拿高分、考名校无关的兴趣上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家长为什么会按照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替孩子选择“兴趣”呢?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担忧。调查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未来社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孩子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所以他们正在想方设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增加孩子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资本。他们相信,“多一项技能多一份竞争力,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出路”。二是竞争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影响。当前,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竞争”的痕迹依然明显。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和升学竞争。我们经常看到诸如“您来,我为您培养孩子;您不来,我为您孩子培养竞争对手”等培训宣传标语。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在学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常常会“审时度势”地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三是家长虚荣心使然。调查发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家长在“别人家孩子报了兴趣班,能歌善舞;我们家孩子什么都不会”等虚荣心的影响下,也会以“我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在没有深入了解和尊重孩子需要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判断,替孩子选择兴趣,规划发展方向。
(二)学校用“集体兴趣”扼杀学生“个体兴趣”
调查发现,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存在用“集体兴趣”扼杀学生“个体兴趣”的现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可谓“校校有特色”,每个学校都有可以为来访者展示的“学校特色”。这种特色大多以学生集体表演的形式呈现。“校校有特色”本不是什么坏事,但这种特色如果以扼杀大多数学生个体兴趣为代价,就需要引起重视。许多学校都在根据地域特色或所谓的“学生兴趣”,选择一种艺术或体育项目,如竹笛、芦笙、足球等,要求全校学生去练习。每每看到这种“集体表演”,我们都在暗自发问,有这么多学生对同一种艺术或体育项目感兴趣吗?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学校在用“集体兴趣”扼杀学生“个体兴趣”。调查也发现,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都开发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但并不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这些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然而,学校并不重视学生除文化课之外的其他兴趣发展。比如,家长会上基本都是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来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很少有学校安排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来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当然,大多数家长也不关心学生除“考试科目”之外的学习情况。因为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关心。所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劝说学生暂时搁置与考试无关的“兴趣”。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但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主要依据的评价导向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丝毫没有松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经常“好心”劝说学生暂时搁置那些“与考试和升学关系不大”的兴趣。
学校和教师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学生的兴趣呢?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学校“特色化”建设需要。当前,许多学校在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为“特色”而“特色”的问题。单从汇报材料和宣传资料来看,各个学校的特色化建设都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是根据学校“特色化”建设需要来设计学生“集体兴趣”。二是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前所述,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主要依据的评价导向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绝大多数教师都竭尽全力引导学生对“高利害考试科目”产生“兴趣”。虽然他们也鼓励和尊重学生个体兴趣,但是在不断强化“高利害考试科目”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学生因发展个体兴趣而影响“高厉害考试科目”学习时,教师会暗示学生搁置个体兴趣。当然,教师这种“理性决策”也迎合了家长的需要。所以,学生在发展自己兴趣的道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总之,家长、教师、学校在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许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其原因有家长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也有竞争取向教育价值观、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影响等许多外在因素。然而,从本质上讲,还是“他们”对兴趣产生和发生机制认识不足,对兴趣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兴趣培养中出现许多违背兴趣产生和发展的问题。兴趣并非外在强迫的心理倾向,而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内在动机和愿望,它会使个体产生快感,并会自觉地、痴迷地追随它。但我们从孩子走出兴趣班的神情和学生集体表演的神态,根本看不到他们愉悦的表情和沉醉的状态。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兴趣班能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但常识和事实都告诉我们,开设兴趣班的商家的最大目的是“赚钱”,比起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兴趣带来的快乐乃至兴趣是否能引导孩子走向未来,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做法是否迎合了家长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兴趣的意义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心所欲,而是内心天赋的一种展现,家长和教师对兴趣的培养必须遵循学生的内在天赋。
二、应该怎样认识“我”的兴趣
《说文解字》中“兴”意为“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趣”意为“疾也。从走取聲”。兴趣合用本义为一同快步走向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它的英文和德文分别是“interest”和“interesse”,意为把本来远离的东西进行联结,有趣味、旨趣、关切等含义。从概念归属来看,兴趣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它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交互的动机变量,源于好感和偏爱的心理感受,表现为兴奋和愉悦的情绪状态,指向持续关注和深入的探索行为。
(一)“我”的兴趣源于“我”的需要并受环境影响
“我”的兴趣可能与“他们”的兴趣有关,因为兴趣会受到环境影响。但它最终还是源于“我”的内在需要,是“我”的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我”的兴趣源于“我”的内在需要。兴趣是个体对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杜威(Dewey)指出:“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怀特海(Whitehead)也认为,“心智发展的创造性冲动来自内部”,它会使个体在探索事物或从事活动时态度更积极、更自信、更专注,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活跃,情感更投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认为:“几乎所有创新都与研究者兴趣相关。因为对物理感兴趣,所以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关注我要探索的东西。”第二,“我”的兴趣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兴趣形成过程中,个体如果能够体验更加丰富的外部环境,他们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心理目标自主选择与之相符的兴趣活动。在兴趣发展过程中,个体如果能够体验到充满关怀和支持的人文环境,他们就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大胆探索。充满关怀和支持的自由环境,能使兴趣变成个体矢志不渝的志趣。志趣会让个体在外部条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足智多谋地探索新世界。1905年,26岁的爱因斯(Einstein)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一个26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开创性的成就呢?他的母亲科赫(Koch)为他创造的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第三,“我”的兴趣是“我”的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兴趣可以分为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三个层次。感官兴趣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自觉兴趣是情绪和认知共同参与的兴趣。感觉、思维等认知因素的共同介入使兴趣更加持久地固定在一个领域,并产生积极情绪和相应能力。当个体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信息搜索时,此时的信息寻求是一种类似于外在奖励的内在奖励,它激活了包括多巴胺系统在内的奖励系统。奖励系统一旦被激活,就会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个体就会产生愉悦、满意、兴致勃勃等积极情绪或态度,积极的情绪状态又会促进他们深度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形成闭合的“奖励回路”。积极情绪和相应能力会进一步增加个体兴趣强度。志趣是人类兴趣的最高层次,志向与价值观的介入使兴趣变成一种人生追求。
(二)“我”的兴趣发展按顺序分阶段性进行
20世纪90年代,海蒂(Hidi)根据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将兴趣分为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和个体兴趣(individual interest)。情境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倾向。它依赖人与外界活动相互作用的环境;个体兴趣是个体长期、深入地与某一主题或某个领域相联系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倾向。情境兴趣常常先于个体兴趣的发展,是个体兴趣产生的基础。基于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海蒂和任宁格(Renninger)提出了激发情境兴趣、保持情境兴趣、初现个体兴趣与发展个体兴趣的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型,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认知加工和积极情绪体验。本研究结合海蒂和任宁格提出的兴趣发展四阶段模型,从新颖环境刺激、积极情绪体验、理解知识价值和创造性实践四个方面来阐述兴趣的形成阶段。
第一,新颖环境刺激是激发“我”的情境兴趣的前提。心理学认为,环境刺激是激发情境兴趣的前提。新颖适当的情境信息通过听觉或视觉引起个体认知矛盾并导致心理状态的不和谐,个体就会根据认知经验对外界刺激产生疑问、好奇并表现出集中注意力、持久注视等定向探究行为,这种探究行为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新异刺激既可以为其探索问题提供线索,也可以唤醒其大脑皮层,进而激活网状系统并促使个体对其保持持续警觉和注意。所以,独特新颖的外界环境为个体的探索提供先决条件,能使个体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个体为满足心理需求会对新奇事物保持高度警觉并表现出探究行为倾向,在不断观察或持续加工有差异的刺激时就会产生兴趣。但良好的环境刺激需要根植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果刺激与个体的期待差异过大,个体就会产生恐慌或焦虑。因此,已有经验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倾向,学生会根据认知经验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或领域。
第二,积极情绪体验是维持“我”的情境兴趣的基础。克拉普(Krapp)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是维持情境兴趣的基础,主要包括解决问题前的心理挣扎与情绪的高唤醒和解决问题后获得的胜任感、成就感。对新颖刺激产生好奇心之后,个体会激发体内的探究欲望并付出更多努力加工或理解有差异的刺激。但有了探究欲望并不意味着个体对活动就会产生兴趣,因为外界刺激经历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它的“惊讶性”。要想保持情境兴趣,还需要个体在与外界环境互动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其可以激发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促使个体进一步搜索信息。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个体面对竞争性的假设和设有悬念的问题时,会产生一种“心理挣扎”,它会唤醒自主神经系统激发情绪反应,带给个体一种情绪上的“痛苦”,放大内驱力信号。可以说,与那些只是简单解决问题相比,经过情绪挣扎后能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的高唤醒为个体发现、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情绪动力。当大脑中的认知—情绪调节系统都以积极的方式得到体验时,情境兴趣就会得到持续发展。
第三,理解知识价值是将“我”的情境兴趣内化为个体兴趣的关键。理解知识价值是从情境兴趣内化为个体兴趣的关键。知识价值不仅要体现知识的实用性,还要符合个体的目标期望。情境兴趣在特定情境结束后就会逐渐消失。从情境兴趣转化为稳定持久的个体兴趣,需要个体领会知识的价值以及明确自身目标期望。个体对内含价值高且符合自身目标期望的任务会倍感兴趣,参与活动的认知成分和意志力会逐渐增加,在意识层面也会呈现高度的自主性直觉和内部控制知觉,从而逐渐由情境兴趣转变为个体兴趣。知识的价值在于个体根据内在需要和目标对知识的认知。大多数人对与自己生活目标无关的知识不感兴趣,如果知识能派上用场,就会被重视;如果知识远离个体现实生活,它就不能激发个体兴趣。因此,在面对内含价值高的内容时,个体内部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结果,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并整合环境提供的信息,增加实现未来目标的期望。总之,兴趣的发展依赖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期望结果联系的知觉,当个体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并与目标期望一致时,就会为达到心理期望结果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让兴趣逐渐进入自觉状态。
第四,创造性实践是巩固“我”的个体兴趣的重要途径。个体经历了情境兴趣内化为个体兴趣之后,他的行动基本不受外部奖励支配,逐渐向探索事物本质属性方向发展。但个体兴趣的完善绝不仅限于利用现有资源,而是需要不断地为其创造条件,丰富和拓展原有的兴趣领域。因此,专业的自主性支持和创造性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自主性支持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个体根据兴趣发展在自主选择目标和决策的过程中得到来自专业知识和资源的支持。专业的自主性支持是促进个体兴趣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个体内部动机和自主性动机,同时保证个体的自主性和决策权不受干预。创造性实践能为个体提供持续参与的力量,如果对环境的主动改变与创造获得了成功,内在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就能得到维持和加强。因此,在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个体会根据认知结果逐渐将知识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个体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成功,就会显得更加自信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发展其兴趣。
三、应该怎样培养“我”的兴趣
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兴趣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喜欢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探索中的坚守,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要站在为孩子健康人生负责的立场,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树立保护孩子兴趣就是保护孩子未来的理念,按照“兴趣”形成的阶段创设环境,支持孩子自主选择和坚守自己的兴趣方向。学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摒弃形式主义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兴趣就是培养国家人才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体兴趣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为“我”创设丰富的体验空间和包容性成长环境
丰富的体验空间是情境兴趣产生的重要条件。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直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魅力。当个体亲身参与某个活动或尝试探究新问题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挑战和成就感。这种具身体验会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对该领域或活动的喜好程度,进而发现自己的兴趣。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开发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性、个性化等特征的学习空间,关注和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问题情境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另外,自由、包容的环境对个体的兴趣发展也不可或缺。在自由和包容的环境中,个体的各种观点和奇思妙想才能得到尊重和展现,当个体的兴趣得到尊重和认可时,他就会更加自信地深入发展这些兴趣。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为学生兴趣的发展创造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成长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孩子所有的兴趣都是积极健康的,所以家长和教师首先要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方向,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纠正和阻止孩子不良的兴趣倾向。
(二)为“我”营造鼓励性和赞赏性文化氛围
兴趣虽然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喜欢,但兴趣发展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个体的需要、所遭遇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得到其长辈、领导或同伴真诚热情的正向反馈时,他们内心的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会明显增强。也就是说,个体兴趣的发展需要鼓励性和赞赏性文化滋养。这种文化氛围带给个体的不仅是自信,还有进一步探索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因此,当孩子在兴趣探索中取得进步时,家长和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及时的、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赞赏。之所以强调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赞赏,是因为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在自己兴趣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也会进行表扬。但受“高利害考试”的影响,家长和教师的“赞赏”常常表现得敷衍和牵强。敷衍和牵强的赞赏是对孩子自信心最沉重的打击。中小学生非常在乎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来为自己补充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勇敢。所以,家长和教师看到孩子在自己兴趣探索中取得成就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赞赏。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帮助孩子分析兴趣探索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原因,推心置腹地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探索中遇到的困难。
(三)帮助“我”深入理解所探究问题的价值
个体兴趣往往是由与个人志向追求相吻合的内容引起的。持续一生的兴趣也必然会围绕有价值的知识或活动而展开。当个体明白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或活动的价值时,他们会更加清楚为什么要付出努力。明确的目标和动机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和专注地投入探究实践中去。研究发现,符合远大志向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动力。个体的初始兴趣在情境的刺激下很容易被激活,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在兴趣发展方面必然会遭遇困难,这时如果个体感受不到兴趣所涉及的知识或活动对自身或社会的价值,他们探索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会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或天赋来追求自己的兴趣。所以,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孩子能够领悟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兴趣所涉及的知识或活动的价值,尽可能地将孩子兴趣所涉及的知识或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目标期望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推荐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及时、清晰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兴趣所涉及的知识或活动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价值。家长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或成功人士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兴趣所涉及的知识或活动的价值,并不断鼓励孩子坚定自己的兴趣选择。
(四)引导“我”不断体验兴趣带来的高成就感
高成就感通常伴随着成功和肯定。当个体在某个领域或任务中获得高成就感时,就会产生满足和自豪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该领域或任务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能够促使个体更加自主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和学习。另外,高成就感还会让个体更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和学习机会,因为这种新的挑战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使自己体验新的高成就感。这种良性循环可以促使个体在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拓展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边界,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开更多的空间。所以,在孩子兴趣发展过程中,仅有家长和教师的鼓励,还不足以使兴趣变成孩子一种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的人生追求。成效能够给他们更大的力量。也就是说,当个体在自己兴趣探索领域获得了某方面新的认识或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进而获得高成就体验时,他们持续探索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才能不断增强。所以,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支持,如引导学生阅读和了解自己兴趣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观看相关探索发现的纪录片;通过和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领学生参加与自己兴趣领域相关的高层次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学术报告,体验高层次的实验过程;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自己兴趣领域的实践和实验。家长也要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实践、实验机会,拓展孩子原有兴趣领域,促进孩子在自己兴趣领域不断体验高成就感。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创新。个体只有对自己研究的内容和从事的事业感兴趣时,才能长久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强烈的探索愿望,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并取得原创性成果。
(本文参考文献略)
On the Issue of “Made to Be Interested” in Student Interest Cultivation
AnFuhai ShangJiajia
Abstract: Student interest cultivation is both family and national matter, involv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national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Currently, there is a problem of regulating children’s interests based on parents’ judgment of the fu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interest cultivation i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made to be interested” and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in choosing interest can lead to family and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hinde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Interest originates from individual internal need and is genuine liking of childre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aspiration. Family and school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ests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create rich experiential space and inclusive growth environment for “me”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interes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reate encouraging and appreciative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me”, guide “m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explored problem, and let “me” constantly experience high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the field of interest and make “my” interests match lofty ideals.
Key words: interest cultivation; made to be interested; situational interest; individual interest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