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9、10、11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五期)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作者:冯建军
阅读数:37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年第3期


要:“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具有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家的共同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的标识性概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根本问题,“谁来培养人”,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前三个问题指向的是学生,后一个问题指向的是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2014年9月,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教师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成为“大先生”,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系列论述不断完善。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教育家是有远大教育理想、精湛教育艺术、卓越教育实践、深远教育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为学、为事、为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所有教育家的集体品格。教育家是教师当中的卓越者,作为教师,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需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具有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教师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笔者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家的重要特征,有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又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有世界教育家的共同性。“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一个标识性概念。

一、“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魂脉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有自然肉身,而且有精神的存在。人是需要精神的,精神使人超越了动物的自然生命,而具有自觉的意识。精神是人生命的自由自觉。对于个体生命来说,需要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等来说,同样需要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以“中国精神”为底色的,属于中国精神的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育家身上的体现。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是其典型特征。中国文化是社会本位的,个人的价值在服务社会和集体中彰显。因此,西方文化孕育的个人,心中只有“小我”;中国文化孕育的个人,心中还有“大我”。“小我”是自己,“大我”是集体,是民族和国家。中国人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为了民族、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可以舍“小我”保“大我”。“心有大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心中有大我”,就会心系祖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报国之志、至诚报国之行,这突出表现在近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寻求教育救国的行动之中。新时代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就是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担当,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教书育人之中,奋力书写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谋求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追求。我国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教育。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对教师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保持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始终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永远跟党走,听党话,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是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根脉。“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中,自本、自根、自觉生长出来的,展现了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区别于西方纯粹的理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从而区别于西方契约式的制度化管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沉积和丰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家精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映照。

教育家当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意指言行足以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能够成为学生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修身正己,方可以身示范。“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是德高为师、品正为范。道德是为师之本。因为教育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影响、精神的相互契合。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没有高尚的品格,也难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到以身作则。只有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才能“以德施教”,培养有道德的学生。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教育家当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中就提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没有爱,教育就会沦为机械灌输。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教育之爱,表现为爱教育、爱学生,就是“乐教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君子之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一种甘于奉献的爱,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正因为教师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所以教师被尊称为“大先生”。先生之大,在于德性和人格之高,格局和境界之大,令人景仰。

教育家当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儒家重视个人的修身,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当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中国传统文化把“学以成人”作为目的,如何“学以成人”?就是要通过文化。在西方,“culture”本义为“耕作、饲养”,耕耘精神、养护心灵,就是文化。在中国,“文化”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也是以文化天下。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首次把“文”与“化”联结起来,提道:“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从“文化”的中西方词源看,本义都是“以文化人”,“文”是名词,“化”是动词。“文”是材料,“化”是过程,“以文化人”就是用风俗、道德陶冶人的情操,最终达到“成人”的目的。

三、“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国教育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的精神特质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是理论演绎和凭空虚构的,是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孕育出来的,表现在中国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教育家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是中国教育家群体品格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古代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孕育了教育家精神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孔子强调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孕育了教育家精神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孔子提出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孕育了教育家精神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古代教育家实践和言论蕴含着育人的智慧,也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近代的中国,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探索教育救国之路,涌现了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晏阳初,他们或改革旧教育,倡导新教育,或办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通过“救人”实现“救国”的目的。为了建设新中国,徐特立、吴玉章、成仿吾、辛安亭等一批革命教育家,矢志教育兴国,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开创了新中国教育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以人民教育家为代表的一批批教师群体,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积极投身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之中,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时代的贡献。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史,从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报国,到新中国教育家的教育兴国,再到新时代教育家的教育强国,虽然不同时期教育家的使命有变化,但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初心不改。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发出的爱国主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永远问下去,永远答下去。

教育家精神是对教育家卓越教育实践和教育品格的概括,对教育家来说已经具备,是完成时。但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具备,是将来时。今天提出教育家精神,不只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规律

教育家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活动对教育家精神提出要求。教育家精神气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育家“以教育为志业”,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存在方式的人,教育本身构成了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意义。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育本质的要求,是教育本质的人格化表征。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道德是对教师的首要要求。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西方教育传统更多重视发展人的理性,中国教育传统更多强调人格的养成。《说文解字》对“教”和“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育是使人向善的活动,是道德的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这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所以,“四有好教师”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强调的是德。思政课教师“六个要”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强调的也是德。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强调的还是德。教育家首先是道德家,是人格高尚者。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赋予教育的独特理解。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是有规律的。从目的上来说,就是要启智润心。智是智慧,心是心灵。智慧与心灵构成人的完整精神。教育就是要启智润心,启迪人的智慧,滋润人的心灵,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隔离。只有理智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教育;只有心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理智为精神提供支撑,精神为理智提供方向,启智与润心结合,才能培养心智健全的人。从方法上讲,就是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古代的教学原则,朱熹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论语集注》)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人,不放弃每个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育。古代个别教育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便利。但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依然要求因材施教。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具有差异性。教育面向人,就是面向每一个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个体的独特性,施以不同的教育。新时代,因材施教不仅是作为教学原则,更是作为“适合的教育”教育理念,给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指向教师的为学态度,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供给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勤奋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职业的要求。作为教师,影响学生不只靠知识,还有人格和行动。所以,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成为学生为学的榜样。作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具有“求是创新”的态度。求是就是实事求是,对待研究、对待学问都是如此。创新就是要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新理论。求是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一种追求。教育活动是复杂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模式,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创造“适合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基于真实的情境、学生发展的真实情况,寻找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模式。陶行知说,只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教育家,才是一流的教育家。教育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开创教育的新领域,提出教育的新思路,建构教育的新理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中国特有教育之道。《论语·卫灵公》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是事物发展的本体。中国的教育之道是什么?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西方人的理性训练,而是“以文化人”。“文”是“人文”“道德”,“化”是“教化”“滋润”。“以文化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文化,“成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何以“成人”,答案就在于“以文化人”。因为“文以载道”,以文感化生命、涵养生命、化育人格。教育家要有“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格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爱满天下的人类情怀,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化共同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总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及其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教育家群体的特征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既反映了中国优秀师道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又反映了教育真谛,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师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对教师的特有理解,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当前,我们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要对内宣传,而且要加强对外宣传,使世界认识这一概念,引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使之成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教育学概念,为世界教育学贡献中国智慧。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外在要求。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Spirit of Education: A Symbolic Concept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edagogy

Feng Jianjun


Abstract: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s a high level summary of teacher literacy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a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in the new era. The six aspects of the “educator spirit”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PC for people’s teacher. It ha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oo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teacher culture. It is a true portrayal of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of educator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s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educators, and also reflects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the law of teacher growth, which share the commonality of educa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uniqu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China is a symbolic concept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edagogy, which has made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eacher education worldwide.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educator;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ymbolic concepts in pedagogy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冯建军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