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学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学科和学术话语发展、学科和学术人才培育、学科和学术治理等五个系统的灵魂、动力和关键,也是此五个子系统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成效的标准。政治方向和思想影响力都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有效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教育思想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思想创新为核心,努力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学学科建设
“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和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形成的全面深入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系统。知识的精髓是其思想、理念,实践是知识、思想、理念形成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知识、思想、理念则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知识、思想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完善理论,更是为了有效推动实践的改进。知识、思想的创新不能只一味地学习、借鉴别国、别人的知识与思想,也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自主知识体系是独立自主的主体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以自主思想为引领而构建起来的。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和灵魂,这既是教育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普遍规律,也可以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动力、目标、思想资源、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动力和关键
“知识是人对自身及主客观世界认识结果的总和;知识体系是指基于一定的逻辑基础、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形成、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知识总和,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后得到的知识系列。知识体系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直接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得以养成和延续的载体。”“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质内容、研究水平和社会功能,无不集中地体现为该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学术体系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是学科实力的象征,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不仅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学科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知识中既有学习和传承而来的知识,也有创新和发展生产的知识。知识的学习、传承与创新、发展不可分割,教育思想创新同样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发展的核心、灵魂、动力和关键。
(一)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众所周知,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有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但远古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进行,远古人类对教育的思考成果也包含在哲学、文学等学科之中。古代学校教育尽管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有了特定对象,成为专门活动,也有了对教育的专门思考,但其研究范式的专业性和成果的系统性还不足以使其成为专门的学科。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创立了教育学的专门概念、范畴、系统理论和基本范式、方法。赫尔巴特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得教育学发展有了科学基础,他的“统觉”理论也为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后世一般称他为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不仅使心理学有了现代的学术性,也推动了教育学学术和学科发展。如果没有作为专门和系统学问的教育学学术和思想的发展,人类的教育经验就不可能发展为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学也不可能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学学科等体系发展的动力
教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催生了教育学这门独立学科,而且也推动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育人与治理体系的发展。学科是以不同认识对象、方式和领域分类的知识体系,随着学术、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与领域,形成不同的分支学科及其组织机构、学术团体。学术思想是学术体系的根源、核心、灵魂,一门学科内部又因学术范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价值和使命是育人,教育学不仅通过学术活动和成果育人,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育人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体制和环境。所以,包括教育学体系在内的社会科学体系都不能缺少育人体系、学术治理体系等。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学科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教育学科的独立催生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和专门研究教育的学术机构,但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时代的教育学学科基本是指一个教育学研究科目和一门教学课程;杜威时代的教育学学科基本是指教育学的一个专业和一个分支领域;现代教育学学科主要是指广义的大学科,即一级学科的学术研究、学术话语、学科和学术机构、教育机构、学术梯队等,有时也指狭义的小学科,即与学术、话语及其体系相区别的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学术平台建设、学位点建设、学术梯队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0世纪90年代末孙喜亭先生在《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明确说他研究的只是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的教育学,而不是作为一级、二级、三级分支学科的教育学和作为专业的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中的“教育学”是指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而五大体系中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则是指狭义的教育学、小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和建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不能笼而统之,以偏概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不能相反。
(三)教育学思想创新是教育学影响教育实践的根本和关键
不同时代、社会和个人对为知识而教学知识、为科学而追求科学、为学术而研究学术有不同理解,但以学术创新为本去推进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普及、人才培养是应有之义。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不以学术为本,不能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科学,不能坚守客观性和独立性,而是以钱为本、以权为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还何以为学,何以理论联系实际、报效国家?学术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同时,走出象牙塔的研究和学习也非常必要。古今中外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都是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理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应近代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求众多劳动者掌握科技知识的时代状况而产生。杜威的进步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想针对的是极端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中国近代的“西体中用”教育思想、当代素质教育理论的产生也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着复杂的互动,但无论如何,理论成果的影响力既是其有效性的标志,也是它推动社会发展的证明。真正能推动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学术、理论才是历久弥坚的学术、理论。
(四)教育学思想创新是教育学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切历史不仅是当代史,而且是未来史。研究历史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借鉴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更要面向现实、创造未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要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要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的生活目标在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时代,另一种是为了永恒;一种服务于我们本己的完善以及我们同时代人的完善,另一种服务于后人的完善乃至最遥远的后代人的完善。”每个人也许都有为历史而活着的担当,但只有创造美好未来才是真正地担当和发展历史,否则最多是重演历史。远离教育学传统或固守传统而自我封闭都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承历史上的优秀科学和文化,教育本身是保守的。但教育精神也是一种乌托邦精神,是不断否定现实、不懈追求美好未来的力量。“那种使人不再服从于现实的教育哲学,一直是以乌托邦的愿景为其鲜明特点的。”乌托邦一直被一些人所反对,现在则变得日益重要。“在当代的研究中,乌托邦成为社会规划所模仿的一种远景。这种远景是否成功,则有赖于人民的觉悟和热望。”“文明就是对共同理想的刻意追求。教育就是刻意地试图用一个理想来塑造人。物质主义的文明不能持久。”
(五)教育学思想创新是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并行发展的动力
自主知识体系既包括国人在学习、借鉴基础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建立的反映本学科独特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等的知识体系。大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往往是大教育家,但大教育家可能未必是大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孔子、杜威等既是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不仅因为他们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地终生为学术和教育奉献,还因为他们把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作为教育一般理论的哲学与作为哲学的实验室的教育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使不同学科间的学术对话不仅有了可能,而且使教育学具有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地位和话语权。许多教育学人在回答别的学科对教育学的质疑和诘难,反思教育学不理想的发展状况时,经常以教育学还年轻来搪塞。但事实不尽如此,有些比教育学还年轻的学科却比教育学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学科影响力的根源在于思想创新成果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理论支撑,不在于古老还是年轻。
二、政治方向和思想影响力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
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标准有许多层面,但文以载道是最起码的标准。知识既有思维逻辑性,也有伦理逻辑性。把知识作为信仰、信念和把知识作为信息、手段,这两种教学、研究的效果很不一样。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知识的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能够有机结合是知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保证。学术的政治道德方向和对实践的影响力都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政治道德方向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标准,违背政治道德方向的学术思想创新难以有很好的发展。思想创新与思想的价值追求又有密切关系。要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必须摆脱思想“被殖民”的状态。“被殖民”状态本来是政治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政治而得到解放。此话可能偏颇,但也不无警示意义。
(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和引领,有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道路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和引领,我们才能有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古今优秀文化,真正建立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面向世界,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但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的起点和起源;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活力的又一次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追求对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必须要全面深入研究党领导下的,中国教育和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重要决定和思想,要抓住关键、提纲挈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其有机融入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既反映民族精神,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的,并非只要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既是民族发展要努力改变的,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尊重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深远洞察力和细致分析力的、只注重细节末梢的琐屑研究都不可能全面深刻认识和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另外,细节决定成败,有些小事也可能是被忽视、轻视的重大事件。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不同于教育学的中国化、本土化,更不同于教育学的复古化。中国化、本土化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克服食洋不化,但不能只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概念、理论来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防止过度西化的倾向,也要防止过度本土化和复古化的倾向。我们要避免空谈创新,而缺乏历史依据和规律分析的研究。
(二)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与鲜活的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灵魂和标志
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和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新走向成熟的,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优先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学体系及其理论、理念等知识体系为支撑和指导。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自身现代化走向成熟的需要和标志,是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使命,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和天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教育学同样如此。
(三)增强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性,解决中国教育现实问题和长远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研究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既要重视系统性,更应注重问题意识,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不同时代和民族有不同的教育重要问题,而且历史上的思想大家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思考,很多都思考得非常深入。当代人或者后来的人既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老问题,更要解决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后人不知前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把前人的创新当作自己的创新甚至把前人思考和实践证明走不通的路也当作创新重复试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业,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创新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经验,更要进行新思考,想出新办法,新招数。要把构思与反思,特别是前提反思紧密结合,为构思而全面深入反思。通过反思,以史为鉴,寻找历史根源和发展规律,直面现实,面向未来,既要避免猎奇历史,兜售学问,也要克服只叙述历史和只注重体系结构完善的研究,轻视思想实质和根源的研究。
(四)增强知识的主体性、原创性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紧迫任务
思想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有原创性发展和继创性发展两种。“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国家和学科的独立自主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但它未必一定导向有效的创新发展。套用西方知识和话语的教育学不是中国自主的教育学,不能与世界交流的教育学也不是中国自主的教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学建设都取得辉煌成就。开设教育学课程和专业的学校已有数百所,研读过教育学的人已有数千万。但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学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教育学术资源、政策咨询和大众服务的水平也不高。“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增强知识的主体性、原创性是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任务。
(五)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思想和知识体系发展要加强教育学知识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无论哪一类知识,都应具有真理性,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但全面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系统知识未必对实践直接有效,对实践直接有效的知识也未必是全面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系统知识。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要加强教育学知识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层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从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出发,最终发展为全面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系统知识。那些最核心的概念是某一学科奠基性的基本概念。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具体概念的辨析、厘清做起。我们如果连最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那就谈不上建立概念系统,更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思想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有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形成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自主知识体系。这些思想成果既有力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是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
(一)关于教育本质、价值的研讨对形成新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30年,革命先贤杨贤江就在《新教育大纲》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论述教育本质、价值。1956年,方惇頤发表了题为《批判实用主义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的理论》的论文。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于光远提出教育本质和属性的问题,拉开关于教育本质、功能、价值的研讨的序幕,自此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顾明远、叶澜等教育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后来就有了《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和《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等研究成果。40多年来,围绕这一讨论产出了许多论文和专著。虽然关于教育本质,学者们分别持有不同观点,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既有政治性、生产性,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活动等,但这场广泛、持久、深刻的讨论对帮助人们全面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关于教育商品性、产业性和市场性的讨论。21世纪以来的关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育建构论、主体间教育本质的讨论,对社会大变革时期如何认识教育本质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对形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教育奠基”等观念也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价值。
(二)素质教育是最具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自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之后,众多专家学者就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和方式等开展了全面、广泛、深入的研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级各类各层面的教育中,有机体现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党和国家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
从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学者专家开始研究素质教育以来,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共有12万多篇,每年发表4000多篇。虽然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果还不尽如人意,但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定、决策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策略,再到老百姓的教育观念和大众话语,都表现出对于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强烈期盼,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集中体现了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创新。
(三)教育公平正义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公平实践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根本指导,守正创新,既坚持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义理想目标,又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丰富教育平等和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正义思想和实践:从新民主主义时期争取工农的平等受教育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创建工农优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两条腿走路”“三结合六并举”的新教育,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21世纪以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坚持以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的教育扶贫、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等,形成“争取能”“丰富有”“力求好”“促均衡”“创优质”等系统的教育正义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正义实践。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概念,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鲜见“公平”概念,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共产党文献中关于“公平”的表述也不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重要自主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举措。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中“教育公平”出现的频率远超“教育平等”,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解决了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问题,不少地区正向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迈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有目共睹。
虽然教育公平正义概念不是中国首创,目前学界对教育公平正义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的看法仍不一致,但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和实施措施更多的是中国的自主创新,其中就有教育学学术研究的重要贡献。20世纪末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并不多,从1995年开始大量增多,25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11000多篇,每年发表400多篇。2002年以来,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论文大量增多,近20年共发表论文4500多篇,每年发表200多篇。两者相加每年发表600余篇。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引进、发展与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研讨,对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造并发展完善的理论,既是经济理论,也是教育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改造传统农业》《穷国经济学》等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学发展有广泛影响,也对形成把人口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理念和重大战略有促进作用。同时,学界还展开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究竟是资源、手段还是目的,“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等研讨,最终形成人是自己形成的存在,对于人类而言,人永远是目的;对于个人而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资源手段、人力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统一的;作为目的的人是作为资源手段、人力的人的目的,作为资源手段、人力的人是人作为目的的人的手段等认识。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兴旺发达,乃至繁荣富强,关键是它的国民精神的振奋。“教育大计,应是育人为本。育人当然包括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但育人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在于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现代特性的中国人。这些发人深省的思考,对中国特色教育和教育学知识体系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自主创新的明显特点。
(五)关于“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研讨和实践对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到强调智商和能力发展,再到强调情商,再到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一过程。2010年前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新理念和新话语是突出强调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等三维目标,强调调动师生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学校的特色发展,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维目标虽然受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的影响,但也有明显的创新性。后来发生的“王钟之争”也充分体现了老一代教育学人一心向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殷切期盼。2015年前后开展的核心素养讨论把关于教育教学目标的研究推向新阶段。几年时间内,专家学者发表论文19000余篇,每年发表3000余篇。这些研讨都对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知识体系自主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当然也对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就线上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传统的线下教育相结合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并形成很有个性特点和原创性的生命教育、情景教育、新教育、主体教育等理论,这些研究和实践在不同层面对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以教育思想创新为核心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既是实践和认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普遍逻辑。思想是知识的精髓和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本质不是“价值中立”的纯粹知识体系,而是以思想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缺乏思想的知识是信息和符号性知识,不是核心和本体知识,其体系也是空洞和无用的体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表达形式是否合理,更要产出全面深入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虽然我国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体来说,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重视以下五方面。
(一)通过全面深入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形成自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任何民族、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都是在具体的文字、词语和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系统、整体的知识,不是笼统和零散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全面深入反映教育一般本质和我国教育发展特点的知识系统。缺乏深化的全面是肤浅、平庸的全面,缺乏全面的深化是片面、偏激的深化。教育知识体系涉及大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不同内容的教育,还涉及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十几个二级学科。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全面深入研究所有这些教育实践和学科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也要研究不同民族和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形成的原则和方式。
(二)在海内外文化、不同学科知识和知行交融中形成自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借鉴、影响、交融中形成的,封闭排他只能作茧自缚、自娱自乐。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更重“学”,其次才是“教”,教育、培养和教师教育等词语、概念都是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的。我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推进教育公平正义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现代化,既有不同于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有与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普遍特征相通的本质。
国际话语权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是话语权的基础。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目前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既要在中国教育的背景下看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发展,也要在世界教育的大潮中看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创新。要解决中国在国际教育学交流中“失语”“失踪”“失声”和“挨骂”的问题,要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教育学知识体系,我们既要说得好,更要做得好,既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教育理论,更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国特色教育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应有自己独特和独创的话语体系,但也应注意与其他学科共同形成通约、平等、能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这既是与其他学科合作、交流的需要,也是扩大教育学研究影响的要求。
(三)把合目的与合规律、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实是求事和实事求是统一是形成自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保证
自然事物没有目的只有规律。社会事物既有规律又有目的,甚至可以说先有目的后有规律。合目的与合规律、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实是求事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科学性的基本保证。缺乏创新很难发展,不能守正也很难发展。为创新必须实事求是,为守正必须实是求事。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合目的与合规律、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实是求事的守正和实事求是的创新统一的知识体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须解决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正义,师生主客体、双主体、主体间等理论的明显逻辑悖论,形成各个层面的合理性理论,它们也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科学依据。
(四)教育学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大众话语间的有效转化是自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知识体系都有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等五个核心要素。“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教育学话语变化的根本是教育思想的变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与普及优质教育“一个也不能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教育学话语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明显不同。
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学术实力展现的重要途径和标志[37]。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强大的话语实力的保证,但表达方式、手段等对增强话语实力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大众话语之间相互影响、转化。政策对学术的影响是直接和全面的,学术对政策的影响是间接和选择性的。古代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主流,但《三字经》《神童诗》等通俗读物中的教育思想对大众也有重要影响。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也应做好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大众话语之间的影响和转化。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有效传播教育学知识有重要意义:用纯学术话语做政策咨询或者大众传播就很难取得好效果,不懂外语也很难获得较大的国际话语权,有口无心的现代课件教学未必胜过传统的口耳相传。
(五)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要重视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的有效性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应以历史发展研究为基础,以原创性为核心,应以价值理性、长远整体发展为引领,避免以工具理性、功利目的、短期成效为引领;应处理好个人学术兴趣与组织计划之间的关系,避免一味以组织计划代替个人兴趣,结果既损害个人研究积极性又损害整体研究实力;应处理好以学术为基础的研究和以政策为导向的研究之间的关系,避免就政策论政策、就学术论学术的研究;还要处理好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受教育者家长之间的关系,防止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只存在于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的心里,而与家长无关;要处理好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合理性与决定论、实事求是与实是求事、名与实、一般与特殊、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发散分析思维与聚合归纳思维、知识伦理性与知识能力性、走出去与引进来等方法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很好地统一于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之中。
(本文参考文献略)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Pedagogy with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Innovation
Hao Wenwu
Abstract: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knowledge system formed by taking Marxism as the guide, taking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o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bsorbing the world’s excellent cultur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he soul, driving force and key of the five systems of pedagogy, including the platform and team building of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the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talents, and the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se five subsystems, the symbol of strength and the standard of effectiveness.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ideological influence are the signs, standards and goals of the maturity of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pedagogy, and the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educational thought that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the core resource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pedagogy. To build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innovative education ideas as the core and guidance,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for Chinese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pedagogy;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innov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pedagogy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