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9、10、11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五期) > 正文

不懈推进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郝文武
阅读数:8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本质纯正充实度低的教育是低质量教育,本质基本纯正充实的教育是有质量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高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没有教育本质规定性的事物就不是教育。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指教育以教学育人为天职充分全面和自由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程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优化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提高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的量,实事求是、持续不懈地提升教育本质纯正度的高度,实事求是、持续不懈地提升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的普及度。

关键词: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本质纯正充实度;实事求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指教育应以教学育人为天职,培养人的活动和培养人的本质的纯正充实度,而非生物性生命。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指教育充分全面和自由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程度。本质纯正充实度低的教育是低质量教育,具有基本纯正充实度的教育是有质量教育,纯正充实度高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不是教学育人的活动就是完全没有教育本质或教育固有规定、内在规定的其他物,自然也不是教育。人类具有巨大潜能,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潜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本质纯正度是指教育及其培养的人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高度。本质充实度是指教育及其培养的人最大限度地全面广泛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和谐度、普及度和平等公平程度。本质自由度是指教育培养的人自觉主动、独立自主和自在自发、潜意识、无意识地最大限度地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程度。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优化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提高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的量;就要实是求事、坚持真理,持续不懈提升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的高度;就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续不懈地提升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的普及、普遍化程度。提高教育质量既要解决不同地域和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要解决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存在和发展的纯正充实度

评价和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质量的本质。关于质量的本质,有人把它看作事物的优劣、好坏,但因其缺乏根本标准,也就无法把握质量的本质;有人把它等同于价值,把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看作有质量的事物,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看作高质量的事物,把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看作低质量和没质量的事物。这完全混淆了本质与价值、质量的区别。

(一)事物的质量不等于事物的本质和价值,是事物本质和价值科学综合的纯正充实度

质量,顾名思义,就是质和本质的量,是事物质和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含金量,是相对于事物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量。质是决定某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直接体现。本质也是一种质,是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根本规定性和人对它的间接、综合反应。事物的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存在的两个缺一不可的客观属性,世界上不存在有质量无数量或有数量无质量的事物。质量是由事物多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事物组成要素的质地、成色和数量多少、体积大小、速度快慢、温度高低等的量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事物的某层面质量,但事物质量最终是由事物内在规定性和多层面质的规定性综合决定的。事物质量发展同样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纯正充实度低的事物是低质量事物,具有基本纯正充实度的事物是有质量事物,纯正充实度高的事物是高质量事物。完全没有本事物内在规定性的事物就是其他事物,不是本事物。

不同事物具有和需要不同的本质纯正度。自然事物的本质和质量不仅是而且只能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其质量高低首先是时间先在的,也有逻辑先在的原因。理论上的纯净水、实验室要求的纯净水、核电厂要求的纯净水和生活饮用的纯净水是不同纯净度或纯正度的纯净水。一瓶、一桶纯净水就是一瓶、一桶纯正充实度高的高质量的水,否则就是不纯正的水,也可能是污水、脏水。社会事物的质量既有客观存在的时间先在性,也有价值追求和预设的逻辑先在性。如果一篇论文主题突出、结构合理、材料充实、论证有力、观点正确、逻辑严密且语言简明,这篇论文就是本质纯正度高的高质量的论文;如果一个班级、年级的论文全部都是这样,那么这个班级、年级的论文就是纯正充实度高的高质量的论文。工人做工及其成果、农民耕种及其成果、课堂教学和演讲报告及其结果,衣服、器具、食物、睡眠、游戏等都有其本质或内在规定的纯正充实度以及或复杂或简单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教育质量不等于教育本质和价值,是教育本质和价值科学综合的纯正充实度

社会事物的本质不同于自然事物的本质,都是人为和为人的,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合理性。规律不为目的服务,但为目的选择。规律既有刚性和永恒性,也有弹性和时代性。人的价值追求不同,确定的目的、选择的规律和形成的本质也不同。教育本质形成、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教育主体根据教育本体存在确定教育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建构、生成教育本质的过程。合规律未必合目的,有需要就会感兴趣,反之亦然。否则,目的就成为规律的自然而然结果,就没有违背规律的主观臆想的目的。合目的必须合规律,合规律未必合目的。世界上不存在只合目的、需要和兴趣而不合规律的本质和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以教学育人为天职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与价值追求统一的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和展示人的本质的纯正充实程度,简言之就是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本质纯正充实度低的教育是低质量教育,具有基本纯正充实度本质的教育是有质量教育,本质纯正充实度高的教育是高质量教育。完全没有教育本质规定性的事物是其他事物,不是教育。也许对有些社会和个人来说,追求超过自己使用价值或实用价值的过高质量会造成质量过剩,资源耗费过度将导致浪费和低效,但不能因此就把质量看作“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更不能既说价值和增值越大质量越高,又说质量过剩、资源耗费过度致使浪费和低效就是低质量。浪费的未必就质量低,由于对高质量追求的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的浪费是不该有的最大的浪费。

(三)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教育培养的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纯正度、和谐度

古今中外的高质量的人、教育培养的高质量的人既有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特点。不论什么社会和时代,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私塾个别教育和班级集体教育,不论是德育、智育、体育还是其他内容的教育,都是养子使作善,都是为了长善救失,都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教和学,用现代人的话讲都是为了培养人,都要遵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或本体规律、不变规律。但不同社会和时代的教育追求的善的价值和目的、质和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及其依据又有不同特点,因此在遵循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也要遵循发展变化的具体规律。教育本质和质量是古今中外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正充实度的普遍性与时代性、民族性的统一。培养体德智和谐发展的人是古希腊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培养德智体周全发展的人,“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的统一发展”的人,促进青少年“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德育和美育”等全面发展是欧洲和苏联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纯正充实度。近代中国有主张形成“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和本质纯正充实度的教育。现当代中国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和本质的纯正充实度。

(四)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质量的高度及其普及程度

人的本质不仅是能走路、会思维、会言说,而且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是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意义的实践评价和追求。人的质量和教育的质量无论是体德智和谐发展、智德体周全发展,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既有整体价值追求和本质纯正充实度的目标、标准要求,也有各层面具体及其综合的价值追求和本质纯正充实度的目标、标准要求。人非圣贤,金无足赤。不同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但一个人只要有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像张思德那样的道德高尚、人品纯粹的人,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道德高尚、人品纯粹未必能力高强、专业精湛,相反亦然。正因如此,社会和教育才竭尽所能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工农、师生等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就是本质纯正充实度高的组织和社会。全面准确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的质量很复杂,但人们总是愿意与诚实可靠、乐观上进、助人为乐的人来往,唾弃和避免与工于心计、自私自利的人交往,这说明人们对人的质量的评价还是有标准的。教育质量的直接评价是对教育条件、过程及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果的评价,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人有不同的对象和目标、标准,但对所有教育的最终评价都要落实到对充分全面发挥人的德智体等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评价,落实到教育培养的人对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做出科技文化等贡献的评价。

二、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是教育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和展示人的本质的程度

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德性潜能、求知和智慧潜能,只要采取有效方式把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人类就可持续不断地创造出丰硕和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人间奇迹。教育具有开发人的巨大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价值等专业天职,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人的潜能是人的本质展示的前提,人的本质是人的潜能的发挥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潜能的发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成为人的潜能或可能性。人之所以能成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既是因为人有善性和形成善心善行的潜能,也是因为人有自觉主动、独立自主和创造创新等主体性或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潜能、可能变成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无论是“现实先于潜能”,还是相反,“人性本善”都是从历史和现实中的人具有善心善行推演而来的,“人性本恶”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有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恶行推导而来的。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的潜能的发挥也只有百分之五六,或者还不到百分之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也包括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但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能发挥和已发挥了多少,即便是最科学的方法也很难准确计算出来。

自然事物具有无善无恶的巨大潜能,它的潜能是否能被发现、发挥和转化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力量,关键在于人的潜能是否被重视、发现、发挥和转变为现实力量。人类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自然能否给人类持续不断提供健康存在和发展的资源,而且关键在于人的潜能是否被重视、发现、发挥和转变为现实力量。水的本质从古到今没变,但古代的水只是供人饮用、洗洁、浇灌等,现当代的水不仅如此,还能发电、产生巨大核能。钻木取火是猿变成人的重要标志。劈柴烧火、燃煤生火、煤炭发电、水力发电、风能发电,都既为人类发展持续不断提供丰富资源,也说明人的潜能是否能持续不断地发现、发挥和转化为现实能力是自然能否给人类持续发展不断提供丰富优质资源的关键。没有人的潜能的发现、发挥,就没有自然潜能的发现、发挥,更不能使其变为现实力量。人不能没有自然赋予的潜能,也不能不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但人的潜能发挥的高度深度广度则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只要地球存在,就会有风有水,就会有能源的源泉。人类不必担心地球是否可持续发展,而应担心人类自身潜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全面发现、发挥和使其充分全面加速变成现实的能力。“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是否重视发挥人的潜能、如何发挥人的潜能以及使人的潜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水平。

(二)人的学习本能、潜能和求知欲、好奇心等是发展、提升人的求知能力的前提和动力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政治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既包括学习、学会别人已知自己不知之知,也包括发现、发明、创造、创新自己和别人都不知之知、都没有之有。世上本无路,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世上本无知,知是由人发现、发明、创造、创新出来的。人能学习、学会和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知识,是因为人有学习、学会和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知识的本能和本性等潜能。人的本能是不学而能的天赋能力,人的本性是有意识地认识和实践的特性。学习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但动物的学习潜能极其有限。人不仅具有巨大学习潜能,而且有强烈持久的求知本性。猿通过本能学习变成了人;人通过持久的求知使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充分全面展示自己的本质。人的求知的知包括知道了和记住了的知、会思维和能理解的知、能发现发明创造创新和会操作应用实践的知。会思维、会实践和能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的知不仅是记忆、传承之知,而且是知识、见识、胆识之识,是智慧之智。本能、本性、潜能和知识、能力、智慧既层层递进,又非正相关。没有包括本能和后天能力的本性就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既可能是知识丰富、能力也强和知识贫乏、能力也弱的正向和负向平衡关系,也可能是知识不多而能力较强和知识丰富而能力较弱的正向和负向不平衡关系。知识对能力的作用类似吃饭对健康的作用。人不吃饭不可能健康,但健康还需心情愉悦、积极锻炼、适量饮食。用来饮用、浇灌等是水的基本功能,用水发电、产生核能就是对水的潜能的充分全面发挥。

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是其自然功能和作用,主要通过引导、规范人的潜能和能力,来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知识的自觉能动功能和作用是在引导、规范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同时,充分全面开启、发挥人的潜能和现实能力。智慧则是运用知识分析判断、创造创新等认识和实践的综合协调能力。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互结合、作用可能形成像原子的聚变裂变那样的知核力的巨大力量,也可能相互抵消,使部分相加小于整体。知识教学必须是为了发挥潜能、发展能力,形成为了教学知识与发挥潜能、发展能力相互促进的理念、目标和方式,不仅要使未知成为已知,而且要增强通过已知揭示未知的能力,而不只是为知识而教学,更不能使能力发展成为知识教学的副产品和附庸,使素质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副产品和附庸。知识是力量,能力更是力量,求知欲、好奇心、价值观等求知志趣是求学求知、创造创新等力量的源泉和动力。人不是因为有知识、能力才有欲望有需要,才行动实践,而是因为有欲望有需要有兴趣才行动实践,才不断增强能力和满足欲望、需要、兴趣。古代近代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肯定不比现在更好,但先贤创造出了许多现代人尚未解释的科技文化奇迹;现当代科学文化大师未必比其他人受过更多教育、具有更渊博知识,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科技文化奇迹。这充分说明科技文化创新的根源不在于有更多教育和知识,而在于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等求知志趣和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以及充分发挥人的超常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能力的拼搏精神,在于使知识发挥像核聚变、核裂变那样的知核力的巨大力量。

(三)教育是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性相近,习相远。有性无学,人人相等且无异于禽兽。学使人与禽兽相远,人与人相远,学人与学人相远。同是物,人能学则贵,异于万物;同是人,能学则异于常人;同是学人,博学则胜于陋学;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故人之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由于不同人的求知欲、好奇心、价值观和学习时间、精力投入不同,其成效也不同。学习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当今社会,“不学习就灭亡”毫无例外地适合不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的所有的个人和组织。“教育是提高学习水平的基本方式和正规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产生和发展的。学会学习是现代教育“四大支柱”的首要支柱,但“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科举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学习越多,越不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和精神。教育兴国、科教强国必须尽力消除抑制人的创造潜能和精神发挥的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建构、发展持续不懈增强人的求学求知动力、充分全面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和精神的素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习为本。学习和教育教学不仅要发挥传承历史、应对现实和未来挑战的常规作用,而且要充分全面发挥人的创造历史、创新未来的潜能的超常作用。

(四)高质量教育是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和展示人的本质的教育

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都重视发挥人的潜能,但哲学更注重使人既有的潜能转变为现实能力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教育和教育学则更重视把青少年儿童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体德智和谐发展教育的依据是人的身心由身体、灵魂及其欲望和理性组成,以及各要素的发展次序。夸美纽斯(J.A.Komenský)的智德体周全教育是根据知识、理性、聪明、德行与虔信的种子天生于人身体提出的。赫尔巴特(Herbart G.F.)把管理看作教育的基础,把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主动性看作教育的重要目标。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明确把人的固有本质看作“从人的精神中产生真、善、美的思想”的主动性,把培养主动性看作教育的最大注意力和首要任务,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人本主义更明确提出,“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明确把高质量教育看作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指出高质量教育“意味着每个学习者无论在学校或工作岗位应在个人能力的极限上工作,从而可以考验本人的极限,并把这种极限推向更高”;看作“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布鲁纳(Bruner J.S.)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法”教学,把发挥三年级教室里青少年儿童的潜能与科学家在知识尖端发挥潜能看作同样性质,以此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赞可夫(Занков Леонид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发展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以知识教学走在能力发展前面的“双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来发挥、发展学生的求知潜能和能力。

不懈追求先进性、高水平的过程、结果及其普遍化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现代性、现代化的本质。“‘现代性’被相当广泛地运用于描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最先进国家的特征,而‘现代化’则被用于描述这些国家获得这些特征的过程。”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追求思想观念、态度、文化和知识等现代性的心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人是不断完善而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和教育现代化都是现代性不断增长而永远未完成的过程。“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持续不懈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现代性是高质量教育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永恒理想目标和本质纯正充实度的核心标准。全面而不充分、充分而不全面、既不全面也不充分地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现代性的教育是本质纯正而不充实、充实而不纯正、既不纯正又不充实的教育,都不是高质量教育,甚至是低质量教育。某种更优最优的质量不等于普遍、全面和综合的更优最优的质量,但只有持续不懈追求不同层面的更优最优的质量才能最终达到和持续保持普遍、全面和综合的更优最优和最高质量。教育全面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现代性的发展是在保证全面发展前提下重视提高质量的发展,充分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不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品质、质量,是以强烈求知欲、好奇心为动力,通过有意发挥和无意挥发,竭尽所能、持续不断地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本质和现代性的教育发展,不只是教学知识高分数的高甚至不只是能力发展达到既定高度的高。高质量教育、现代和现代化教育就是兴国强国教育,兴国强国教育就是高质量教育、现代和现代化教育。

三、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实是求事,坚守践行真理,持续提升教育本质纯正度的高度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今求学求知的原则。依据事实探求真理的实事求是不仅蕴含着坚持和践行真理的实是求事,而且目的就是坚持和践行真理的实事求是,是遵循规律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把真理、理想的“是”变成客观事实的“事”。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守和践行真理、遵循规律、实是求事、持续不懈提升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及其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高精尖度,甚至要在自在自发、潜意识、无意识状态下提升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和本质的程度;同时要坚持探求真理、揭示规律的实事求是,持续不懈提升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质量的纯正充实度的宽广度、普及化、普遍化和大众化程度。

(一)实是求事,坚守和践行真理,持续不懈提升教育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能力

人类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不仅要通过实事求是认识世界的本质、规律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规律、方式,而且要实是求事,坚持和践行真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也不能成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无视真理言,吃亏再吃亏。不知规律未必不行,违背规律必定不行。人不知道的真理要比知道的真理多得多,但如果对通过实事求是的探索而认识和知道得不多的真理都不能坚持和践行,那么实事求是就失去了根本意义。也许不少人还不能认同和践行持续不懈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是持续不懈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规律,但对与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具有本质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和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等反映教育本质纯正度的基本规律、原理在理论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否认,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正像许多人既批评和反对应试教育却又适应、习惯、认可甚至追求它,素质教育既是国家和不少人追求和践行的但又很难做到一样,发现真理难,坚持和践行真理也不易。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实事求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揭示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规律,又要实是求事,持续不懈坚持和践行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规律、真理之是,真正把它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的具体实践之中,使之转化为事实和实施之事。

(二)坚守和创造民族特色,把不懈培养世界一流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目标和指标

“文明就是对共同理想的刻意追求。教育就是刻意地试图用一个理想来塑造人。”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环境特点、文化教育特色、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等,甚至居住、饮食、服饰习惯都可能不同,但人均GDP和GNI、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寿命和科技文化创新等是有基本或普遍标准的,是有可以比较的基本甚至核心层面的。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既可从其培养人的数量和质量估算,也可从培养的人才为国家和世界做出的贡献反观评估。人具有巨大潜能是指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人都具有巨大潜能,不是说只有某些民族和国家的人才具有巨大潜能。一个人、一个国家只是为了与别人和别国竞争而创造创新科技文化成果的动力是有限的,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更多创新性贡献的动力则是无限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学习和引进现代科技的国家基本是追赶型和守成性现代化国家,科技原创性更多的国家是更现代化的国家,持续形成原创性科技是领先世界现代化的根本。各国的教育现代化既要坚守和创造各自的特色,也要把不懈培养世界一流科技人才作为关键目标和指标。如果经过长期努力还不能达到理想目标,就要反思和解决教育发展及其社会条件存在的问题。

(三)优化适应性全面发展与自由性充分全面发展的关系,不懈增强求学求知内在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发展,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敬畏和保护自然。作为社会的人不仅如此,而且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是由物质与精神、个人和人群组成的人类组织,人要适应社会和自然发展就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由、平等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本性和追求,没有人喜欢被管教约束、低人一等、畸形发展。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和古代社会,只有极少数有地位的人才有受教育机会,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全面发展,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教育,智力得不到发展,也就谈不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身心片面发展是远古和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近现代社会机器工业生产的发展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也提供了一定条件,但此时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基本是适应性的全面发展,是人不全面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而非人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自由、独立自主的全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现当代科技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人的适应性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条件,也为人的自由性充分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条件。

自由性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本性、人性的追求,对促进科技文化创造创新也有重要意义。自由既有不妨害别人和社会、促进自己发展的消极自由,也有不仅不妨害而且能促进自己、别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自由;既有身体行动的自由,也有心灵、思想的自由,由着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积极的心灵和思想自由是科技文化创造创新的源泉。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创造是在身体不自由甚至受到严重摧残情况下创造创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方的哥白尼、伽利略类似。牛顿、爱迪生等具有划时代伟大发明发现的创造则是在自由状态下而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的。一切计划中之事皆为预料中之事,划时代伟大发明发现的创造则是难以预料的。心灵自由既可能是坐井观天、自恋自慰、自作自受的自由,也可能是天马行空、想入非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由;不仅是虽板凳坐得十年冷但心灵充实、人际丰满的自由,也可能是心灵充实而众叛亲离的极其孤独的自由。自由可能出错,甚至铸成大错,但没有自由既不可能犯下大错,也不可能做出创新性特别是原创性的科技发明发现。不仅科学研究必须有自由性全面发展,甚至求学求知也应有自由性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和教育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德智体美劳充分全面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基本目标基础上的更加充实丰硕和有个性、有特色的高水平发展。人有多元智力,就说明人有认识和实践的多种潜能,但人类的多元智力是无限的。个人的多元智力不仅有限,而且个人学习和受教育的黄金机会、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因此,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教育教学都要及时选择和确定学习者和受教育者的优势智力,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基本目标基础上更加重视个性、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充分发展,既要反对德智体美劳的片面发展,也要避免多元智力全面低质量、低水平的发展。

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还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兴趣和价值,都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给学生必要的自由支配学习和锻炼等活动的时间。有自由未必能根据兴趣独立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没有自由,长期紧张应对、筋疲力尽不仅不可能根据兴趣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而且不利于独立自主精神、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当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有效的求学求知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自由自律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指导学习,都要追求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自由自律的内在价值。他律、强求甚至要求的表层的学习价值都是动力十分有限的外在价值,只是被动适应和保证基本底线的学习;而心灵自由、追求内在价值的学习和教育的动力则是无限的,是形成创新和实践精神、能力的源泉、根源、根本。全社会每个人不仅应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应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地习以为常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本质,这才是最纯正充实的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适应性教育未必为低质量教育,而被动且强迫的教育不可能是高质量教育。

(四)明确德智体美劳各层面和从幼儿园到小中大学等各阶段教育的高质量目标、指标要求

教育既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也有长效性、全程性,其成效不可能是“基础扎实、创新不足”的“中国基础教育加美国高等教育就能造就诺贝尔奖”,也不可能是“知识基础差、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就能造就诺奖获得者。良好教育成效既是知识基础和求知欲、好奇心、主动性、自主性、思维想象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等整体优化的结果,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全程优化的结果,是持续激发学生以及全民创新和实践精神、能力发展的结果。天道酬勤,人道酬能,不勤一定不能,但读死书、死读书的勤奋也很难有能力的发展发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有保证受教育权利的入学率等标准、指标,知识教学合格率、升学率和记忆能力发展等标准和指标,也要把反映人的潜能发挥程度的求知欲、好奇心、主动性、自主性、思维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效评价的重要标准和指标。

(五)优化教育平等公平与质量效率、教育强国与教育为民、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的关系

教育公平从来就是平等与质量、效率的统一和相互促进。古代教育公平是统治阶级之中权利平等与质量、效率平等的统一。近现代教育公平是全民受教育权利、机会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的统一和相互促进。推进教育平等更注重保证人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改善民生,以及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提升质量效率的教育更注重教育强国、努力结果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更注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上德智体的充分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更加注重英才教育,培养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创新型人才,使教育“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社会每个人提供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优质教育。平等与质量、效率统一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而是更注重提升质量甚至宁缺毋滥的平等与质量、效率均衡或平衡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或公平教育。

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发展的平衡度和充分度

单独的平等与质量、效率,或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都很难判断它们是否公平正义。在平等与质量、效率和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合理性关系中它们都是正义的,不能说平等和公平是正义的,效率是不正义的。正义的精髓或核心是在义与利、生与死等产生剧烈冲突情况下的艰难正确抉择,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舍己利人、扶贫帮困、挺身而出等是比互利公平更加正义的超公平正义。互利正义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公平正义。为了国家和民族根本、整体和长远发展而不惜一切代价都必须实现的目标、理想是价值理性的超公平正义。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公平正义和奉献正义,但不能简单地以是否正义评判它的公平合理、科学正确和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等,更不能以互利公平正义来评判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兴衰荣辱,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舍生忘死、隐姓埋名的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和科技大师等英雄;评判为守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长期在极端艰苦环境下戍边巡逻站岗的边防战士等英雄;评判在日常生活中救死扶伤、扶贫帮困、舍己利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以日常的互利公平正义标准评判英雄壮举不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是对英雄的不敬和亵渎。在国家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和追求更高目标情况下,强力解决不同人群、地域和城乡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差距问题,这是关系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和民族复兴理想的超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城乡差距是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差距的集中反映,通过扶贫帮困和互利公平等措施,推进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振兴,就是要形成城乡发展的高质量平等与高质量效率、效益、收益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公平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主要是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大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和高质量教育公平发展。

(一)以价值理性看待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在教育领域既有不同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也有同一区域的教育和学校本身发展的不充分,还有不同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发展的平衡而不充分、充分而不平衡和既不平衡又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与不全面不充实有本质联系。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实是求事,坚持和践行真理,持续不懈提升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提升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的高精尖度,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求真理,持续不懈提升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质量纯正充实度的宽广度、普及程度。乡村和城市解决本身的不平衡不充分需要扶贫帮困的奉献正义,但主要是互惠互利的公平正义。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需要互惠互利的公平正义,但主要是扶贫帮困的奉献正义。过去国家实施城乡二元结构和工农剪刀差,以农村和农业支援城市和工业,目的和依据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整体、长远的目标和理想的价值理性,不是工具理性的公平正义。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公平正义层面,但战略目标和依据是以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实现的国家发展的根本、整体、长远目标、理想,不仅是城乡互利的公平正义。混淆这两种正义,仅以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公平正义为目标和依据评判乡村经济文化和教育振兴战略,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误读误解。

(二)在城乡学校设施均衡发展基础上,积极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和乡村教育质量水平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既有城乡不同人群接受教育、学校发展及其教育投资和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有城乡不同人群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成效质量、效率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有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设施、教师队伍发挥作用的不平衡、不充分,最终是城乡不同人群的潜能发挥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城乡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的不平衡、不充分。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基本均衡,一些乡村学校的学校面积、操场建设、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和促进个性多样化发展的多功能教室等都不差于城市学校,有的甚至比城市学校更好,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育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和学生大量减少有农村教育城镇化等许多原因,但乡村教育教学成效质量不高,与城市学校有较大差距是主要原因。因此,推进农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应在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基础上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大力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大力增强乡村学校和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振兴乡村学校、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动力

乡村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有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原因,但主要是学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差距。乡村教师短缺既有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低、吸引力差导致的留不住、下不去和教不好的原因,也有国家对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成就感不高的原因。教育城镇化导致乡村保留学校很少且大多数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不论实际的生师比还是班师比都远达不到国家的规定,甚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9∶1的生师比的一半。即便根据1∶1.8的班师比,三个班级配备5—6位教师,也很难满足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团队和兴趣活动、课后辅导、学校管理等需要。为了满足和保证正常教育教学需要,不少农村和乡村学校都有10%甚至50%的临聘教师。由于忙于日常教育教学、作业批改和学生组织管理、课后辅导等活动,也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师紧缺编制,教师的日常进修学习基本没有时间,校外研修学习更无从谈起。因此,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首先是振兴乡村学校,较大幅度增加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其次应较大幅度提高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尤其是乡村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最后应通过大力提高乡村教师质量及其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乡村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

(四)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吸引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工资等收入

多年来,国家通过实行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政策、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收入补助政策等,对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等收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些地方落实这些政策并不得力,在国家实行这些政策30年后还把落实这些政策作为政绩深感自豪,而不是因为懒政感到失职、羞愧。不少地方临聘教师的工资明显存在“教孩子的不如端盘子的”落差。为了稳定乡村学校在职教师、吸引年轻学子自愿到乡村任教,也为了充分调动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云南省等全国多个省份实行了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在乡村任教达到一定年限、有必要的学历就不受指标限制晋升为高级教师的政策。几年来,云南省乡村教师高级教师比例和教师的工资等收入大幅度提高,相应的是乡村教师的稳定性、吸引力和教育教学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振兴乡村学校、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和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大力增强乡村学校和教师吸引力,大力提高乡村教师收入待遇。振兴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和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既需要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教育和学生,也需要奉献精神,但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有吸引力的工资等收入待遇,绝对不能让热爱乡村教育和学生的教师因为工资等收入低而不愿意在乡村学校任教。

(五)改变应试教育、“五唯”等功利化倾向,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科学化

任何教育都是一定社会的教育,社会为教育提供的历史文化基础、经济发展条件、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教育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提升教育本质纯正度充实度和推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但社会提供的各个层面的良好条件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课堂教学中。与之相应,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整个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条件的反映。近代社会改变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首先是从改变社会开始的,最终才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应试教育和“五唯”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共谋。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改变应试教育和“五唯”等功利化倾向,必须改变“社会共谋”,最终要落实和体现为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的科学化。


(本文参考文献略)


To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at Can Fully Stimulate People’s Potential

Hao Wenwu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its life and the purity and plumpness of its essence. The education of low purity and low fullness is low-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general purity and general fullness i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high purity and high fullness is high-quality education. What does not hav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s not education. The purity and plumpness of education is the extent to which education full y and freely develops human potential and reveals human essence by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teaching. The esse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people’s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o optim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ntity of the purity and plumpness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o raise the level of the purity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by seeking facts from truth consistently, to increase the popularity of the plumpness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by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unremittingly.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ully Stimulating People’s Potential; Purity and Plumpness of Essenc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