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2期目录(总第二百期) >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向度与时代启示

作者:张元奎
阅读数:224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5期


要:劳动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仍有着诸多教育启示,蕴藏着丰富的理念价值、功能价值和发展价值。结合新时代背景,借鉴吸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成分,构建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的“五育”并举体系,塑造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形成劳动教育集体新样态,从而促进青少年在新时代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情感;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人类未来的开创力量。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新时代人才仍然具有深刻启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高尚而艰难的劳动[1],并强调了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内涵是逐渐丰富的,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核心问题等方面。

一、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向度

(一)劳动教育的理念向度:以劳动情感为重点,凝聚红色劳动价值观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受到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上,二者都一致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即通过社会主义学校的劳动教育来帮助学生培养共产主义劳动情感,最终形成共产主义劳动价值观。

对于在劳动教育中怎样进行情感培育,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了三种方法,即采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劳动教育的故事、让学生与优秀的劳动者见面以及用劳动艺术形象进行艺术教育[2]。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把劳动教育的故事讲出来,在学生的心中长出劳动美好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结果,并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启迪。其次,引导学生多与劳动榜样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劳动榜样朴实质朴的语言和故事,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可爱的观念。最后,要借助书籍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文学等艺术作品的习惯,通过阅读有关劳动的文学著作,探知劳动者的精神世界,接受优秀劳动思想的熏陶,引起劳动价值观念的共鸣。

组建劳动集体也是强化劳动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集体而劳动,为集体创造物质财富,为集体服务——这些都是集体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的极重要的因素,缺少这些因素就不可能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相较于教师直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集体中同伴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所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在一个良好的劳动集体中,每个人都因为劳动关系而紧密连在一起,形成了深厚的劳动情感,同时,大家又关心着共同的事业,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在共同奔赴一致目标的过程中,对个体的努力进行公共评价,也能形成良好的劳动道德体验,进而形成统一的坚不可摧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的功能向度:以劳动教育为支点,协同推动“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的功能,不局限在它只是“五育”并举的内容之一和重要环节,而要从它对“四育”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目标的正向促进作用上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劳动教育的功能向度。换言之,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在与其他“四育”的联动增强中得到意义的明确和身份的确认。

一是道德在劳动中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培养人类道德感的重要源泉,劳动教育对于德育的深化和巩固具有推动作用[3]。如果没有道德观念的引导和规劝,社会治理的基层逻辑就会陷入“法无禁令皆可为”的境地,所以,道德在塑造民族精神品质、保证国家社会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合格公民,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一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就能事半功倍。青少年在劳动中得到教育,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公民的神圣感,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着重强调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每个人善良、诚实、同情心、乐于助人以及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关怀等品质[4]

二是智育在劳动中发展。首先,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知识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劳动才能实现传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应当是一种促使智慧和双手的努力相结合的劳动”[5],并提出“热爱劳动的人会变得聪明起来,懒惰的人依然愚昧无知”[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学生们有着果园、实验室、养殖场、工厂等多个劳动教育场景,贯穿其中进行的动植物、物理化学、工程实践等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劳动教育的形式或载体来得到启迪强化、巩固运用,让学生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学习,在思考学习中增强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

三是体育在劳动中强化。健康的体魄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感知世界、培养乐观精神、培养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意志的极为重要的基础[7]。相较于单一的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学生们在劳动课上积极参与体育劳动锻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是美育在劳动中升华。审美应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劳动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塑造美,也要能够看到、感受到自己或他们的劳动成果的美,从而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8]。如果过度重视劳动技能的传授和掌握,而忽略学生在技术学习中审美感的提升,就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教师应竭力避免将劳动教育狭隘化为技术教育,而是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美的真谛。这种美不仅是对学生们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亲身动手劳动后精神成长和磨炼的认可。

(三)劳动教育的发展向度:以创造性劳动为力点,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中,创造性劳动被视为核心概念之一,甚至是最大的创新和贡献[9]。他指出,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且繁重的工作,都需要智力的参与,将原本单调乏味的体力活动转化为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10]。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中,劳动分为“维持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11]的重复性劳动和“在体力劳动中不断地运用智慧力量”的创造性劳动。他还提倡要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因为在现代社会体力劳动已经与知识和智力密切相关,任何体力工作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和教育水平[12]

要实现创造性劳动,就要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也就是手脑要结合起来用,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只有手脑结合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一是头脑中灵感来临时,要及时将之通过劳动之手转化为劳动产品,再进行产品的打磨改造,才能保证好的创意不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二是在体力劳动时一定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既要做好眼前的劳动作品,也要“巧干”、不“死干”,通过未来的劳动成果,激发新的构思、新的创意,发明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劳动过程中的预先思考和知识运用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只有在进行任何工作时都能充分考虑并计划自己的行动,才能成为具有技能和才干的专业人士,无论是车工、机械师、植物栽培家还是畜牧家[13]。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预先思考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希望孩子们除了首先要具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外,也要形成复习的习惯,在劳动中不断消化吸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从而量变引起质变,刺激发展创新才智,推动创新思维发展。

要实现创造性劳动,就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在使用科学技术过程中运用思维,也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对“创造性劳动”的定义。由于学生学龄段的不同,科学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程度应该遵循量力性、经常性、连续性原则,也就是根据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简单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如设计创造机械锄、剪枝机等),并且在劳动中逐渐揭秘运用机械设备、电能和化学的技巧,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劳动乐趣、启迪创新思维。

二、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时代启示

(一)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思考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儿童和青年分别提出了“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殷切期望,为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受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产生了把希望寄托在“一夜暴富”、自己可以“不劳而获”,或者另一种极端,认为“内卷”社会奋斗无望而彻底选择“躺平”“佛系”等社会心理,失去奋斗目标和进取动力,甚至近些年出现了一批“啃老族”群体。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真正的人”的公民品格。他认为,当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所需,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购买面包和衣物时,则会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劳动价值,尊重从事劳动的人,以及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的责任[14]

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内心深处的朴素劳动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及养成多劳多得、不怕吃苦、敢于探索和乐于奉献等宝贵的劳动品质。这些品质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幸福是通过不懈奋斗而来的,使他们具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念;在新时代,充满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劳动精神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通过推进以劳动教育为重要牵引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把握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的尽早性原则,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安排一些难度尚可、价值导向明显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定规模的劳动小队,引入更多红色劳动教育案例和教育资源,帮助青少年接触更多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编制最新的劳动教育教材和通俗易懂的劳动教育系列丛书,在教育和实践中多个维度涵养青少年共产主义奋斗精神,增强对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意义的理解,养成社会劳动的习惯和技能。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尽早形成共产主义劳动情感,进一步升华为劳动价值观,从而为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充分运用劳动教育灵活性,构筑“五育”并举体系增长点

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最大功效,就要充分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重要意义的教育观点,在“五育”并举体系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推动“五育”并举真正地落地落实见效。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论证和合理设置,把劳动教育课有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落实和保障劳动教育课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劳动月、劳动周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到其他“四育”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和各个内容,主动与“四育”的育人主体、育人体系、育人元素进行搭配错位、组合强化,使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与品德的涵养、知识的获取、体魄的提升和审美的提高柔性融合在一起,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譬如,将劳动教育与理工科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一批既具备一定挑战性、能够考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充分检验日常所学科学技术原理的实验验证型课程,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满足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动手劳动的成就感,在动手的具体劳动实践中复习、强化和巩固科学知识的学习。在音乐素质拓展课程中,欣赏有关以歌颂劳动活动和劳动精神为主题的音乐,引导学生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体悟劳动壮美的力量感和劳动丰收的喜悦感等朴素而美好的劳动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穿插更多劳动英雄人物的事迹,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劳动英雄人物的传记等文学、影视作品。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设立一些基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劳动演变形成的竞技或者娱乐型运动项目,促使劳动教育与各学科、各环节进行全面有机融合。

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劳动教育着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这一概念对学生而言比较宽泛,包括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新开发、对旧知识的新整合新提炼、发明创造新理论和新技术甚至创作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各类文艺作品等,这检验的是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指挥棒”作用,把劳动教育参与和获奖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探索“劳动+”综测分在考核方式、考核标准、权重计算等方面的应用,从而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工程实训、社会实践等劳动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劳动教育载体和劳动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三)创新构建劳动教育大集体,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目标

打造劳动教育集体,是借用苏霍姆林斯基劳动集体的概念。具体如何践行这一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榜样模范,从小培养劳动习惯。在以应试教育和唯分数教育为主的社会,家长们只关心孩子读书成绩而忽略其劳动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孩子启蒙阶段就要注重家庭劳动氛围的培养,通过自身的劳动技能感染孩子。让孩子参与适当的家务活可以提高其家庭事务的参与感,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对劳动的向往之情和初步的劳动技能,同时加强家校联动,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二是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全覆盖教育体系。遵循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量力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周围的劳动实践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不同等级、不同强度、不同时长的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城市建设中心方向,建设挂牌“农业+”“工业+”“科技+”“生态+”“文化+”“旅游+”“制造业+”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针对性开发。三是注重劳动榜样作用,提供交流机会。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进校园等活动,让孩子们与全国工匠劳模全国或者省市级的劳动模范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启迪思想、强化理念、提高认识,在对照对标看齐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四是灵活组建劳动集体,坚持机动高效原则。在学校内部,打破年级、专业等现有建制的束缚,把握目标性、机动性和效果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重大集体劳动项目或活动,乃至包括集体性、实操性的各类竞赛,形成小组型、高中低年级搭配的劳动小微集体,引导青少年合作协同、共同努力并付出汗水致力达成共同的劳动目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同学间相互积极影响的作用,在达成劳动集体共同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借鉴并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有益观点,有利于打造符合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有利于科学把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方法。


参考文献:

[1][4][6][7][1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68,193,254,169,406.

[2][5][10][14]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64,72,76,16.

[3]马香莲,余玲瑄.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体系对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9).

[8]刘志山,何晓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

[9]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2.

[11]冯骊.创造性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公式的补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2]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姜丽群,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51.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