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8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四期)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

作者:段从宇,胡礼群,张逸闲
阅读数:4327

来源:《教育科学》2023年第2期

摘 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先后经历了非同步出现的弱关联阶段、同步存在的明显交互阶段、多元联动的整合发展阶段,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入深度融合的一体推进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对三者关系的重构调整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协同运行关系,其中,教育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是协同运行的纽带,科技是协同运行的动力;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运行、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衔接互补的“融合联动”发展,是三者一体协同推进的根本逻辑。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需从不同维度分别以三者各自为核心集中采取措施:聚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的动力性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


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基本社会事项,自诞生以来便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自国家形制出现后,三者亦随之成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各自的地位、产生的影响及其整体关系存在明显差异,但从根本上看,伴随时代发展进步的三者地位强化及关联加深,已然成为理论层面的普遍共识和实践领域的一致追求。早在1977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这可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思想开篇[2]。及至当下,在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这一系统的科学论断,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4];也直接指明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科教及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要求我们要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更隐含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内在要求。故此,本研究特在对三者关系历史嬗变梳理阐释的基础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教及人才事业发展需要,一方面科学识辨三者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对三者关系的优化处理做思考、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实践推进提供参考。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

历史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变迁,既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三者关系架构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提供了源流参考。

(一)要素非同步出现的三者弱关联阶段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同步出现的。就教育而言,除神话起源说的“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5]外,教育在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以及交往起源说的不同理解中,总体有着“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产生而产生”[6]的“自在教育”[7]的基本认识,可谓“教育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等长”[8]。科技的起源则一般从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较为公认的观点是在人类“打制工具、人工取火以及创造文字”[9]的过程中,出现了最早的技术,所谓“一部人类制造与改进工具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演化的历史”[10]。与教育和科技在起源上的“活动”属性不同,“人才”早先是一个“称属”概念,系指“人类群体中的能力和素质较高者”[11],后逐步演化为统治阶级对人力资源群体的界分表述。可见,在从人类产生直至阶级社会出现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育、科技、人才得以非同步地出现,但三者并未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紧密联系,更多发生的现象是氏族社群年长一代为延续发展,以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来实践教育,以发明制造和革新使用工具来实践科技,以采集捕猎和星象占卜等特殊技能来凸显人才,系氏族社群的自发需求和松散事项。尤其在这一时期,虽然教育、科技已成为相应的社会活动,但总体上未能形成明确的社会分工,加之这一阶段的人才尚不具备活动属性,亦进一步限制了三者的交互关联,三者各自囿于自身场域内松散而缓慢地发展。

(二)要素同步存在的三者明显交互阶段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法”对不同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固化保护[12]为促因,教育、科技及人才从氏族社群的松散事项逐步演化为阶级统治的明确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三者得到迅猛发展,且三者的交互关联日趋加深。一方面,伴随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关注与管制,以正规学校的出现为标志,教育日渐从传统的口耳相授、经验传递走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13]人”的社会活动行列;另一方面,随着相关社会形制的完善,科技逐步从传统的“简单生产劳动中的工具制造和技能提升”扩展到“更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以及更大范围的发明创造”[14]。在教育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直接促动下,社会领域开始出现更多“能力和素质较高的群体”,并反过来推动了知识的发现传播和生产运用,“人才”完成了从“称属”到“称属+活动”的二元演进。客观来看,在这一时期,三者仍未形成阶级统治政府“自上而下”的联动规制,更多还是一种非政府强制的“自下而上”的活动联结,即便统治阶级设立相应部门对其进行统筹,如晋武帝设立的“国子学”[15],南北朝出现的“总明观”[16],汉武帝设立的“太学”[17]等,但从根本上看,这一时期的教育、科技及人才发展,更多仍分属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独立子领域和国家独立部门的管理,它们之间有实践联系而并无行政关联,也没有明确形成阶级国家管理中的跨部门联动。

(三)要素多元联动的三者整合发展阶段

得益于阶级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生产关系的改造,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性认识被普遍接受”[18],社会各界日渐明确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各类大学亦逐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固化知识生产职能。可以说,在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跨度历史周期内,各国普遍认识到教育在科技进步和人才养成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人才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巨大推动力,认识到科技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进一步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人才在教育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间普遍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多元联动关系。在我国,“又红又专”的教育工作根本目标、“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述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尤其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2]……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我们党从国家发展顶层设计高度,以政策形式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同联动定位,这标志着三者正式进入整合发展的新兴历史阶段。

(四)要素深度融合的三者一体推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印发、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部署,尤其得益于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23]的全面部署,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全领域、各要素上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融合关系,正式进入一体协同发展阶段。尤其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原有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自表述的基础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对新三者关系进行了集中阐释与科学定位。需要看到,“过去党代会的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其意深遂。新的排法,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24]。可以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中,三者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推进关系。

通过如上梳理,我们可进一步从辩证唯物论的事物分类维度来认识。在理论上,教育、科技与人才三者必然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这种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本质上即三者的关系总和。在实践上,教育、科技、人才均兼具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三者一方面均保有自身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活动而独立运行的自然属性,并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以子系统的角色支撑着多元社会巨系统的稳态运营;另一方面也通过各自在支撑社会发展中所依赖的作用点、作用力和作用方式形成交集,明确形成了衔接互动和一体关联的格局。在这当中,三者既不是自为发展的独立关系,也不是简单关联的相关关系,既不是衔接演替的因果关系,也不是涵盖包容的从属关系,而是以多元联动为基础,以多维联结为支撑,以衔接交互为核心的一体协同关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三者关系新兴定位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既标志着一个新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也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新兴要求,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亦属其列。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离不开对如下内容的系统把握。

(一)对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既要正确把握三者独特的本质内涵,又要切实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首先,“把握三者独特的本质内涵”即还原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根本属性。一是还原教育的社会活动属性——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5],尤其是学校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6]层面,来观照“教育”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还原科技的知识操作属性——从科技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活动,尤其是科技作为认识和解释自然世界与社会现象的工具并被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27]的层面,来理解“科技”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还原人才的异质资源属性——从“作为称属概念的人才主体”和“作为活动概念的人才工作”统合展开,回归人才作为集聚创造能力的社会群体[28],以及人之成才、才尽其能、尽展其才的人才工作本源的层面,来认识“人才”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从本质属性上看,教育的主客体均统一于“人”,是比科技和人才更为基础的社会活动,无疑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三者之中的基础;科技以认识和解释自然世界与客观现象并指导社会实践为核心,更多担负着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创造动力的功用,属三者之中的动力;人才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异质资源和资源内生增潜统合体,既以“事物”的形态为教育和科技提供实践主体,也以“活动”的形态联结了“教育”与“科技”,并推进了它们的一体深化,无疑是三者之中的主体。

其次,“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即将对三者关系的认识放置到社会实践领域来加以观照。一是从国家战略的实践支撑层面展开,将三者放置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探讨其内在关系,明确认清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共同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深层内涵。且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三者是以有机组成的、整体的形式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而非单一的教育、单一的科技,或单一的人才就可以支撑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三者的有机联动和共同作用发挥是重点。二是从实践工作的具体推进层面展开,将教育、科技、人才放置到国家事业的运行实践中来展开对三者关系的探讨。母庸置疑,三者都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都需要久久为功地持续发力,尤其三者存在于一个彼此联结的逻辑循环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显性人才培养和造就潜在人才),人才助推科技进步(显性人才生产和创造更多知识),科技反哺教育发展(知识增进和技术革新反哺人才培养),三者不断地累积循环并走向更高水平。可见,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实践运行中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既在国家事业框架内彼此衔接、相互支撑,共同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在各自维度内成为体系中各有侧重的“关键第一”,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三者并行不悖。

(二)对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既要全面考量上位系统的一体联系,又要切实兼顾下位要素的自主优化发展

首先,“考量上位系统的一体联系”即将三者放置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来审视。一是从三者的“空间”关系上看,三者虽然都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运行上却各有侧重,各自占据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不同位置。三者显然不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更不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不同方位。相反,三者同处国家事业和社会治理“多维立体空间”的不同极点,构成典型的空间立体三角协调关系。二是从三者的“作用”关系上看,在空间立体三角协调框架内,三者的发展各有侧重,但又能彼此支撑和相互促进,同时,每一个主体对另外两个主体的发展都同步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亦即好的教育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好的科技发展可以推动教育和人才事业的进步,好的人才事业可以为教育进步和科技进步提供更优支撑。反之,则会对相应事业造成阻碍和制约。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循环互促”的逻辑关系。三是从三者的“联结”关系看,我们既可把教育对人的培养视为三者一体协同运行的起点,也可将科技的知识生产视为教育活动及人才作用发挥赖以依存的内容,还可以将作为称属概念的人才视为教育和科技相衔接的中介(将作为活动概念的人才工作视为教育和科技的实践拓展),这三者明显属于“衔接互补”的一体发展关系。可见,教育、科技、人才只有形成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关系,“衔接互补”的一体发展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服务。

其次,“兼顾下位要素的自主优化发展”即逐一识别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独特功用。一是从教育的功用来看,教育担负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抑或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其他目标实现,归根结底都要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代一代地接续奋斗。二是从科技的功用来看,科技已然成为世所公认的“第一生产力”,这种依靠科技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可极大地优化和改进“生产力三要素”[29],进而能更好更快地助推国家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三是从人才的功用来看,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共识,亦全面佐证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可见,从功能发挥上看,教育在科技及人才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人才在教育活动和科技进步中是主体性支撑,科技在反哺教育活动和人才事业中发挥着动力性作用。进一步看,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创造和科技工作的推进、人才培育和人才效能的发挥,均有自身独特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需要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氛围来更好地发挥相应规律对三者的正向促动作用。

(三)对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既要全面把握各自工作的重点,又要切实顺应顶层设计的整体统筹

首先,“把握各自工作的重点”即分门别类地明确三者的聚焦重点和中心任务。一是就教育而言,核心在于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归根结底要落脚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脚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脚在“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上[30]。二是就科技而言,核心在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落脚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31]上。三是就人才而言,核心在于坚持党管人才,立足“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归根结底要落脚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落脚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上[32]。可见,三者虽在实践中各有不同聚焦点,但归根结底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服务的,都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的,在根本方向和目标追求上是高度统一的。

其次,“顺应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统筹”即要从国家关于三者的顶层设计来审视三者的关系。一是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工作架构看,教育工作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主进行统筹,科技工作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为主进行统筹,人才工作以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主进行统筹,但三者均设有办公室,办公室所在单位互为其他两个领导小组成员,又都统合在相应工作领导小组整体运行框架内。二是从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本意看,这种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的设计,既是三者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运行中的直接体现,也是三者理论关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化拓展,更是实践中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更好发挥其应有效能的宏观架构。可见,三者在现实的工作推进上是一体联动的协同关系,既可以以联合体、协同体的整体范式在社会实践中起作用,也可以基于自身的独特运行规律自为地自我组织优化发展。

综上,无论从哪个维度切入考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教育都应在三者的一体协同中扮演基础性角色、发挥基础性作用;科技都应从动力源角度,为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人才的接续培育提供直接、深层的动力源泉;人才都应在教育发展和科技发展中扮演主体性角色、形成主体性支撑,向前联结教育中的人才培育养成,向后接续科技中的人才潜能释放。可以说,三者既在本质属性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在实践中结成一体化的发展关系;既在上位系统中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又在下位系统中构造一体衔接关系,更在国家层面的工作格局中融合为一体联动和一体推进的综合体。因此,我们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一体协同关系。三者共同统一于国家事业不同维度的不同方位,并由此结成了三者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这种“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是三者良性互动而又一体衔接、相互促进而又自为运行的根本,是三者关系中最本质、最基础的关系,是我们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更好推进三者实践的逻辑根由。

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三者关系处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处理,既需在遵循三者辩证统一逻辑的基础上,予以方法论层面的整体考量,又应立足三者“三位一体三角协调关系”的本质,予以操作层面的具体推进。

(一)基于方法论层面的整体考量

宏观上,跳出“三者关系”来审视“三者关系”处理,即从世界“教育—科技—人才”中心向东转移的历史大势角度来把握三者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者对“两个大局”和“两个中心”的高效支撑。一是将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有机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大教育科技人才观”[33]统筹三者关系处理的实践,共同支撑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引导三者同气连枝支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两个中心”建设。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准确理解“科技强国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人才强国要求提高自主培养质量,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34],而科技和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故三者的一体化推进,需要找准并强化教育的总体定位。

中观上,找准“核心焦点”来支撑“三者关系”处理,即把准“教育、科技、人才”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战略的对应逻辑,才能更好地支撑三者关系的科学处理。一是把准战略内涵:科教兴国战略是“教育+科技”的一体协同战略,强调通过科技和教育的协同发展来“兴”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则是“教育+人才”的一体深化战略,隐含着“人才培养引进”和“人才作用发挥”两个前后衔接的逻辑关联;创新驱动引领战略则是“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战略,能形成以“人才”为中介的“教育—科技”衔接。二是把准焦点切入:熵增定律表明,持续的外力做功是系统不致走向衰亡的关键[35]。这启示我们要时刻在发展中坚持守正创新,在三者关系处理中,始终坚持用好用活人才,始终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动力源。

微观上,创设“支持机制”来服务“三者关系”处理,即在剖析现有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短板弱项的基础上,从三者一体推进的工作统筹、资源配置和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维度,服务“三者关系”的科学处理。一是工作一体布局的政策统筹机制,从宏观管理和政策制定的角度,探索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障三者能够在行政管理上实现一体推进。二是资源一体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从更好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力量维度,探索相关资源配置以更好支撑三者一体推进的相应机制。三是事业一体谋划的社会参与机制,从更好保障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长足发展的维度,全面引入其他社会支撑力量。在这当中,尤其要因时制宜地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三者一体推进的质量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引领三者发展的效能优势,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三者面向世界积极作为的竞争优势[36]

(二)基于操作层面的实践推进

一要聚焦“三角协调”关系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育成,都需要通过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撑。离开了教育发展,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本之木。故基于教育维度的三者关系处理,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教育增智为先导的发展动能培育机制”。具体来看,就是要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自主培养各类基础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生产和创造科技知识、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科学素养系统化教育[37]、应用和创新科技知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与此同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还要求我们应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聚焦“三角协调”关系中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人才在三者中是主体性支撑,教育发展需要以人才为基础,科技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才实践。离开了人才支撑,教育和科技便成无米之炊。故基于人才维度的三者关系处理,核心在于建立一个“以人才作用发挥为纽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来看,就是要统合“称名属性的人才主体”和“活动属性的人才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服务、保障全链条,聚焦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集聚更多的“四有”好老师[38]和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39];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集聚更多“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集中针对“四个面向”开展实践创造,深层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在切实解决好教育和科技领域人才驱动问题的基础上,“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还应切实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三要聚焦“三角协调”关系中科技的动力性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在三者中属于动力源,其动力直接来源于教育生产和人才创造,又可对两者形成反向影响和促动。离开了科技的助推,教育和人才便成了无源之水。故基于科技维度的三者关系处理,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创新创造为动力源泉的持续得益机制”。具体来看,就是要更好发挥我们在科学研究上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通过教育力量和人才力量的更好注入,在各类“卡脖子”技术上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与此同时,还应从更好把握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认识出发,进一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切实在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科技创新创造上牢牢把握主动权。

综上,在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中,我们必须始终实践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始终将三者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顶层设计上予以一体化布局,在中观执行上予以一体化考量,在微观实践上予以一体化操作,尤其要从不同维度分别把三者视作推动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和核心关键点。与此同时,还应将与三者相关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统合到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中,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全面认清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持续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40]的深层内核,以便更好地统筹三者的一体化推进。

四、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从世界范围看,受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教育、科技、人才在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一种自发的历史力量[41],与此不同,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虽也内生于资本生产与再生产之中,但总体上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性、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性、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性[42]。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处理三者关系,除前述三部分的整体考量外,还需进一步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做拓展探索。

一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一体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关系的处理,必须把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全面领导有机统合起来,在现有顶层架构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统一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机制,从工作一体谋划、发展一体统筹、资源一体配置角度,全面推进三者发展。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征,始终把“五个特征”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约束。第一,充分借助人口规模巨大的根本现实来促进三者一体发展,既要充分考虑三者一体推进中的人口规模优势,又要客观兼顾巨大人口规模对三者发展的约束和挑战,寻求现实条件下三者一体推进的最优解,更要把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处理好三者关系的世界意义,从改写现代化版图的角度规制三者关系处理。第二,全面聚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来实践三者的一体协同关系,始终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围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来实践现实中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始终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43]。第三,科学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深化三者事业的发展,通过人才的中介桥梁作用,把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创造结合起来,既依靠教育来使人力资本增值,也依靠教育来使精神素养丰厚,既依靠科技来提升生产力水平,也依靠科技来优化生产关系。第四,全面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来指引三者关系的实践。把“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和“把握释放生产能力的同时保护发展潜力,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44]作为三者一体推进的重要导向,切实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力量。第五,积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深化三者事业的发展。始终站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尤其要通过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45]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8.

[2]宋淑敏.科技·教育·人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战略支柱[J].东岳论丛,1994(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

[4]李萍,韩晓萌,王若熙,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N/OL].

[5]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3.

[6]《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0.

[7][8]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6,175.

[9]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张卜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20-138.

[10]刘钝.科学史、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

[11]叶忠海,陈子良,缪克成,等.人才学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

[12]杨兆龙.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J].华东政法学报,1956(3).

[13][26]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16,13-15.

[14]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力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15-30.

[15]郭曙.私学发展简论[J].求索,1994(2).

[16]潘志华.中国古代科技管理思想的特点[J].山东社会科学,2004(4).

[17]刘长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运作述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

[18]张晓青.辩证地理解科技、人才和教育的关系[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3).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EB/OL].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22][29]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C].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629,14.

[23]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4]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出席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并答记者问[J].中国产经,2022(20).

[25]张淑清.教育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5.

[27]雷环捷.当代中国“科技”概念的重思与辩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04).

[28]赵恒平.人才学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3.

[30]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68-76.

[31]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32]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33]蔡敬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筑牢国家强盛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22,701(22).

[34]周光礼.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N/OL].光明日报.

[35]董春雨,姜璐.关于嫡增定律的方法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4).

[36]段从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EB/OL].

[37]郭治.试论基础教育对科技人才的影响[J].教育研究,1995(5).

[38]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全文)[EB/OL].

[39]肖贵清.做无愧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5).

[40]胡乐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机理[N/OL].北京日报.

[41][42]戴木才.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J].人民教育,2022,880(21).

[4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1).

[44][45]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管理世界,2022,38(11).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and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uanCongyu HuLiqun ZhangYixian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has successively experienced the weak correlation stage of asynchronous appearance, the obvious interactive stage of synchronous existenc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age of multiple linkages, and entered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stage of deep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have formed a coordinated operation relationship that is integrated and linked. Among them,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coordinated operation, talents are the link for coordinated 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is the link for coordinated operation. The “triangular coordination” operation of the trinity, the “circular mutual promotion” logic of benign intera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development of cohesion and complementarity are the fundamental logic for the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of the trinity.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needs to take measure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with the three as the core: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education, insist on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cus on the subject support of talents, and implement the leading drive of talents; focus on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le, strengthen th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riangular coordination of trinity; relationship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