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七期) > 正文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作者:班建武
阅读数:197

来源:《中国德育》2022年第9期

比较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过去劳动教育的异同,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生产力的视角。这主要是因为,劳动的形态、工具、对象、资料等,都与生产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区分劳动形态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生产力。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可见,劳动者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这实际上表明,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既是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同时又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劳动者劳动素养的具体要求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素养,不是一个游离于生产力之外的抽象素养,而是与现实生产力融为一体的现实素养。因此,以劳动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劳动教育,就不能回避生产力的作用和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生产力的发展则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充分应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原理将会在现代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将会不断增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作用越来越显著。这对新一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素养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想主动回应这一时代要求,就必须切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果新时代劳动教育给学生呈现的劳动世界和劳动素养落后于现实和未来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劳动教育非但难以承担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风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的时代重任,反而有可能会损害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瞄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者劳动素养的要求,以此作为有关劳动教育目标厘定、内容选择、方法组织等的重要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研究当下生产力水平的特点及其对人的劳动素养的新要求。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第一产业的生产,才能保证人们温饱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两大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而现在我们之所以能以较少的人力投入就可以实现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在内的整个第一产业的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不依赖于简单的人力投入,而是依靠现代科技的充分应用。这才确保有足够的人力能够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当代劳动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科技含量的空前增强,这反过来对人的基本劳动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对于劳动者最大的一个素质要求就是要有强壮的身体,其身体本身既是劳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的重要劳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准入门槛相对是比较低的。一个人只要四肢健全且具有劳动的意愿,就完全可以承担起传统简单生产劳动的重任。但是在劳动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很多劳动已经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甚至智能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简单的手工劳动正日益被各种机器所取代。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那么,其就很难在社会中获得劳动岗位。

实际上,个体缺乏必要的科技素养不仅会影响其将来在劳动世界中的竞争力,而且也会深刻影响和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腾飞主要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为根本保障的。也就是说,在整个世界劳动分工当中,我们更多地承担着“来料加工”式的末端生产,但对于高端技术的研发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实现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一个制造业强国转变,关键在于提高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这实际上表明,当代中国劳动教育不仅仅要承担着个人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任务,更要承担着劳动创新的重要时代使命。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实际上,在当前时代,“劳动不再是为了产生标准化货品和服务,而是转向不断制造新的(或已有的)独异的、有吸引力的货物,劳动本质上已上升为一种文化性生产的创意性劳动”[1]。在劳动“独异性”的要求下,劳动主体“被要求独异,自己也想独异——想有一套能力和天资,做出别人无法替代、尽可能与众不同的表现”[2]。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够囿于过去劳动教育的简单做法,要能够主动意识到劳动创新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具体而言,当代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功能,重点在于充分培养学生创意物化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它必然建立在其他知识的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之上。纵观人类认识上的每一次劳动工具的变革,都与当时科学知识的突破和创造性应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仅靠个人一厢情愿的劳动热情,是很难实现劳动工具的革新,进而实现劳动的进步的。因此,当代劳动教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紧密地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劳动创新有必要的知识前提,否则劳动教育就很难发挥其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与此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强调学生手脑并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学会创新和生产知识的能力。

反观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地区和学校着力开展的劳动教育,其基本载体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传统简单生产劳动的再现和学习上,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力量在劳动中的决定作用,而缺乏对其进行深度的思想挖掘。实际上,这些传统简单的生产劳动并不是当下生产劳动的主体,更不代表将来劳动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给孩子呈现的并不是当下真实的劳动世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把握。

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劳动的科技化性,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对孩子进行传统劳动形态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对学生进行传统劳动形态的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视角,这一新的视角就是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定位传统简单劳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并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传统劳动走向现代劳动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农业耕种教学的时候,不能囿于仅仅告诉学生如何使用锄头、如何松土等具体劳动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这样一种现在看似落后的劳动方式它曾经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实际上,农牧业的出现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进步,它使人类从过去仅仅通过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被动状态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人通过主动的劳作,逐渐摆脱了自然的奴役,使人在自然面前获得了他存在的主体性。而这一进步的取得,一方面离不开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而劳动工具不断进步本身就是科技力量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劳动者勇于创新、敢于斗争的劳动精神的推动。因此,即使是以传统劳动形态作为当下劳动教育的载体,我们同样也必须坚持从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立场去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切实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使命。实际上,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开展相应的传统劳动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当下和未来劳动的趋势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我们会发现诸多特别需要高度关注的现实教育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科技这一重要因素之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同样有利于打破现有各种劳动的刻板印象。比如,劳动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刻板印象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由于过去的生产劳动更多地依赖于人的体力,因而男性在传统生产劳动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劳动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强,其对原始人力的依赖也就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基于男性体力优势所形成的劳动分工格局将会被打破,女性可以凭借其知识和智慧成为新时代劳动的主角。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伦理也必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就不仅仅是一个如何提高个体劳动素养,进而促进生产发展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涉及如何认识和调整已有的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不仅关乎个人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更关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竞争力的夯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2]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M].巩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33,134.


初审:赖冬梅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