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六期) > 正文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启示

作者:李东坡 李欣明
阅读数:113

来源:《教育与研究》2022年第9期

要: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深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现实存在意义的认同、对人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对人全面解放的探求。本文深入探究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本身凝聚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阐明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有助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上的递进路径,进而从强化人文关怀、推进动态培育、促进价值升华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思想政治教育


对人的关注和对人解放的探求,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线索。“尽管人们可以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1]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澄清了受教育者现实存在的本质,明确了受教育者得以自由全面发 展的实现条件,引导着受教育者坚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刻性的同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展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建构中,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其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尊重人的现实生产活动和自我意识发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理解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追求人的解放。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直接理论依据并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人的真实存在”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物主义基础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2]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所讨论的“人”这一范畴,不再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符号单位,而是将“人”认定为具备开展感性行为与实践行为能力、拥有真实创造力和改变性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将“人”从研究语境拉回到现实,指出人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诉求同社会改革目标之间的密切关联,明确社会的发展是人发展的类的延伸。因而,对“人”范畴的理解除去感性与理性关系之外,更应考虑现实的生存关系。这种对“人”的把握建立在对人现实活动创造历史演进的真实理解之上,同时又超脱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式的主观唯心,在认定“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的基础上,“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4]。从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隶属于整个人类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以抽象的姿态脱离并独立于人类之上,它应以社会活动的形式连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构成现实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状况,陷入应然主义陷阱,而要在现实调研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真实解读受教育者的实践与思想状况,在尊重受教育者现实需求和真实感受的前提下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教学,在比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态中进行有真实意义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传递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更需要坚定受教育者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以此抵御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思潮对受教育者的侵蚀。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以清晰的现实把握与厚重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执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重要保证。

(二)“人的合理发展”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引导功能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对于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有着相当深刻的把握,也正是因为人在自然界独特的类本质,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才充分相信人具备合理发展的空间。在马克思看来,“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除去维持生物性生命的必要之外,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展现和个体欲望追求。也就是说,人并不是被生存、繁衍这种唯一目的所束缚的存在,人可以在明确的意识指令下进行更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种自然天赋是人能够合理发展的天然前提。“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解析到了人在存在意义之上的对自身本能的理解和超脱,以及对于人尺度之外的学习和创造。人懂得将有益于自身的尺度化为己用,并通过捕捉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并驾驭自身及自身之外的有益性潜能,这是人能够合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类本质和自身主体性决定了人不会天然服从于自身创造的社会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已经压迫了绝大多数的人,它就势必要遭到人的自主性重构。人的实践活动不乏会创造出深刻影响大部分人意识且破坏人类关系的主客观存在,那么,不断破除这种力量就是人合理发展得以实现的最终落点。正是基于这点,马克思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7]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是对人物质创造性的正确开发与导引。这种理念赋予人以批判的力量破除现实束缚,人需要理解并掌握批判的力量,将自身的判断与情绪上升为理性的觉醒。以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开发受教育者个体性潜能、引导受教育者社会性觉醒,在开发和引导中实现对人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提升受教育者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受教育者的现实实践能力,以此充分开发出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潜能与发散式思维,并将其转化为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当前受教育者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培育受教育者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受教育者“摆正自己与国家、与政府、与党、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向而行”[8],使受教育者成为热爱党和国家、关注社会发展、热爱人民群众的合格公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导向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规避消极主义和不良思想,以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指导受教育者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

(三)“人的全面解放”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使命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肯定人的现实存在和现实能力,其目的并不是在介绍性地展现“人”这种现实存在的能力和价值,也不仅仅在昭示规则和制度的改良应该充分尊重现实人的发展需求,而是要彻底解除人对自我的否定和限制,以解放的思想,激发人重新创造和选择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在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内,人的全面解放“是人的能力、潜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充分发展,包括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9]。“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10]人的全面解放必然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放,“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1]。以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关照中国现实实际,虽然凭借现阶段的物质条件无法实现理论意义上人的全面解放,但却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环节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立德,要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培育受教育者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受教育者成为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时代新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发受教育者的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主义情怀;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受教育者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树人,要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解放理论孕育受教育者主动寻求自身发展的思想觉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价值导向,塑造受教育者形成敢于拼搏、勇于突破的理想人格;以融入教育内容之中的肯定和鼓舞,引导受教育者将对自身自由发展的审视由自发转向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宏远目标,激励受教育者主动将自身所长和所能发挥在新时代、新发展的浪潮之中。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映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本身深刻把握人生存活动的历史环境、严格遵循人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摒弃一蹴而就式的绝对主义激进思想。因此,其发展历程亦映射出了一条严格遵循着由理想转向为现实的实践逻辑、依照从认知上升为理解的研究逻辑、顺应着从外因深入到内因的发展逻辑的理论发展路径。这一路径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阶段性考量和渐进式思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导引。

(一)“人的认知”的转变:“理想的人”——“现实的人”——“发展的人”

“理想的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对“人”这一概念的初步解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写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12]。任何神圣或是被认定为崇高的崇拜,皆是人的意识在结合现实需求后展现的一个侧面,神性寓于人性之中。人对待自身的存在,应像对待神明那般自由,人的现实和意识活动都不应被压抑。马克思初步展现了人完全自由的个体意志和性格独立,进而以“理想的人”的姿态在哲学层面展现人的真实地位。“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对“人”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在现实实践中意识到:“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3],以独立个体作为考量原点的哲学思辨无法拯救陷入异化束缚中饱受苦难的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4]自愿的分工和自发的劳动本身无法在人的现实中以理性的形式存在,究其根本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现实的人”的本质统一了“理性的人”的愿望和“异化的人”的现实。马克思以唯物辩证的姿态完成了对“人”这一概念的基础认知之后,以“发展的人”对“人”这一概念作出了最终解释,更进一步地让“人的存在”从静态理解上升为了动态把握。因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6]人的运动并不是随机的变化,而是具有内在规律的现实演进,当人已经发展出能够去除异化的现实力量,人对自我的解放正是自我自由发展的过程,亦是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复归。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从局部到全面树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与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完成对人的认知从单一到系统的转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考量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否定环节,反思马克思对“人”概念把握的转变历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受教育者稳定的自我认知,同样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初期可以以“理想的人”为参考模型,鼓励受教育者勇于依靠独立的自我意志,使受教育者人格的存在不依附自身之外的力量,给予受教育者生而为人强烈的自尊和自豪。当受教育者获得了存在感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尝试以“现实的人”的实质,将拥有独立性的不同个体连同现实条件一起联系起来,并将单个受教育者个体意志的充分抒发,凝结为类存在的共同认知。为避免出现刻板范式限制人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进一步以“发展的人”的状态,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注入强大的活力,进而引导受教育者从人类发展的规律出发,散射出自我独特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充分积蓄具有改变性的现实力量,不断为了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奋斗。

(二)“人的发展”的提升:“认知理念”———“掌握知识”———“驾驭实践”

“认知理念”是人自我觉悟的最初起点。人的解放需要自我的完全觉悟,正如马克思对德国人民的呐喊:“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羞耻部分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关系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迫使它们跳起舞来!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17]。人自我解放的过程,亦是物质世界不断累进和精神世界逐层升华的过程,而“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8]因此,人的解放不是全部本能的随意暴露和所有情感的任意宣泄,更加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进而实现“认知理念”的飞跃。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始终以“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9]为研究前提,并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民群众命运的强烈共情,吸引人民、感召人民,期待以科学理论促成人民首先在思想上冲破束缚。“掌握知识”是人自我觉悟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如果只是在调用人民群众的感性力量去认知理念,它就无法真正启发人民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0]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依托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生产生活要素,以此阐述人类生产与分工的历史,将抽象化的人本质概念和历史演进规律融入现实,让人民群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以自身生活的视角、用自己的方式把握理念。“驾驭实践”是人自我觉悟的最终升华。马克思坚信:“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1]全世界的人民亦是如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2]当人民群众已经将人解放的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思考维度,主动运用其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时候,人民群众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放的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教学内容的推进与受教育者自我觉悟提升的同步进行,与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尊重人主体性的发挥、体恤人渐进式的成长呈现出了继承与延续的关系。机械性的强硬灌输可能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排斥,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独立判断,在直接教学和间接引导之间给予人的思想动态更多的关注。受教育者对自身的正确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正式内容开展之前,通过“认知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完成合理自我认识有其必要性。当受教育者已能基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的功能并主动向思想政治教育靠近时,就需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并吸引受教育者。在这一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启发性,努力让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掌握知识”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在思想启发和政治导引等方面的特性,不应追求机械性地改造人,而要尝试以保证、导向、激励、调节、育人、凝聚、转化、协调、开发等方式,坚定受教育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内合理的自我认知与对外认知。同时,知识的传授不是落脚点,受教育者最终具备“驾驭实践”的能力才是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延伸课堂、联系实践,重点把握“用实际验证理论,以理论解析实际”的环节,培养受教育者主动运用知识和理念开展合理实践的意识,进而培养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推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三)“人的解放”的递进:“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个体解放”

“政治解放”使人脱离抽象获得认可和与保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3]。将这一观念回归现实,马克思指出“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24]正是对现实人理解和关注的缺失。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现代国家改革仅是以抽象人为对象的虚构式的自我满足,其变革既不能代表“人”本身,又将“人”沦为被动接受型的独立单元。人的解放离不开表现为国家的共同体形式,当国家不再以抽象的思维把握人民,而将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当作现实性的存在,进而通过国家机器承认人民的地位、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人民的尊严时,在这个国家中就基本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使人跳出世俗迎来自由与发展。“正像战争以和平告终一样,政治剧必然要以宗教、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一切要素的恢复而告终。”[26]政治解放只是人完全解放的开始,因为人还需要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如果“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27],那么,消除劳动环节中存在的任何剥削和压迫,并赋予劳动极大的选择空间,人也就在社会层面获得了基本的自由。“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8],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以共产主义的形式,破除私有财产带来的外化劳动和异化生产对人本身的背叛,同时修正人对自身类本质的背离,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同体形式,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9]。“个体解放”使人升华自身并树立理想和信念。归根结底,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只是为人提供了解放自身的外在条件,如若共产主义的理念只是随着革命一同消逝在历史之中,人以无法克服的利己属性,又会驱使人民的普遍权力落入少数强势集体手中。“人民只要不掌握政权就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30],这样一切又要重新来过。“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1]共产主义不应只是革命的口号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纲领,它应成为共同体的文化渊源,成为每个共同体成员应有的理想和信念。当科学的共产主义理念不断被学习、被实践、被发展,人就处在了真正完成个体解放,也是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

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递进路径,贴合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由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再到个体解放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前,需要澄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已经处于实现“政治解放”的现实状态,受教育者是受到国家保护、拥有真实权利的社会主义自由公民。为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对此产生正确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现实解析与愿景激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自信,增强受教育者在生产生活以及下一阶段教学活动中的思想稳定性。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直接且大幅度改善受教育者的生产生活现状,但尝试将受教育者积极引向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新发展阶段,使二者产生高度的融合,就能在另一个角度完成受教育者的“社会解放”。当下,接受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仍以学生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积极展示新时代我国对在校学生的全方位保障和多角度支持,更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发展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引导受教育者作为新生力量积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实现人的“个体解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旨归,因而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受教育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是必要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资源,让政治自由且物质条件充盈的受教育者通过理论传授和实践感知等方式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怀揣共产主义理想,让受教育者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成就民族、成就国家、成就世界范围内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和奋斗。

三、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并没有细致入微到具体的方法,它更多在总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意义上提供规划与指引。因而,如何将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深入结合,充分挖掘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一)通过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就新时代社会物质条件和民众的精神水平而言,受教育者在愈发充盈的物质环境和日渐复杂的思想环境中形成了极具张力与个性的自我主体认知,而“人的主体性已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3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如何激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认同。在面对受教育者强烈的主体性时,仅凭纯理论教育的形式,很难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之内彻底“说服”受教育者。所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建立起与受教育者主体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33]。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需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教学的能力,在与受教育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场域中,在受教育者兴趣所在的语境下,搭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增强理论教育的人文关怀。一是要充分感知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以能力培养、方向引导和平台搭建等方式,将受教育者迫切对外凸显主体性的冲动转化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要充分把握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将抽象的思想理论以现实语言逻辑和日常表达习惯娓娓道来,让受教育者将深邃的理论力量转化为激昂的现实活力。三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突破单向度灌输式的教学理念,给予受教育者发挥自身所思所想的空间,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努力构建师生配合的良性互动模式,将封闭课堂的“独角戏”转变为开放课堂的“多人舞”。四是要充分考量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保证自身权威性与科学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室外教学、游览参观、文化体验等轻松有趣的实践活动以降低压迫感;通过新媒体技术在受教育者关注的网络平台同步推进教育内容以提升亲和力,将对受教育者的严肃性指导转变为和蔼式引导。因此,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亦是对人主体地位的彰显,更是对人解放的贴近。

(二)通过合理把握“人的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培育

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34]。我们无法以完全静态化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因而对于人的发展和解放而言,也应该实现动态化的捕捉。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其行为实践与思想意识总是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就需要关注受教育者发展的动态性,并以动态化的培育方式,推动受教育者的渐进式成长。

一方面,受教育者社会属性的发展是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现有的角色地位,合理地预测受教育者未来的角色可能,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在正确接纳现阶段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审视自身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地开发更多社会角色可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考量受教育者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以真实社会交往的原则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交往经验,以造就受教育者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为先决,进一步以交往行为理论、社会心理辨析、为人处事经验等引导其提升应对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考量受教育者社会力量的综合化,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研究能力,及时拓展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力量,通过社会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完成从学校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保持勤奋踏实、积极求进的学习精神,增添灵活变通、善于交际、敢于承担的社会能力。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精神形态的发展是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到受教育者思维方向主流与支流的并存现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启发受教育者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核心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其他科学的观念与方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受教育者的思维逻辑实现简单与复杂的统一,既要推崇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逻辑,又要掌握由简入深的学习知识逻辑。鼓励受教育者在已有的思维和学习逻辑之上,勇于进行深入式思考、开展发散式思维,以复杂视阈看待问题,以多重逻辑思考问题,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在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活动的同时,主动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字里行间体悟思辨过程、磨炼抽象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培育,是对人发展潜能的开发,亦是对人成长变化的尊重,更是对人解放的探索。

(三)通过坚持追求“人的解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升华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5]共产主义形态的共同体,是未来“人的解放”最终实现的场所,也是现代人不断追寻自我解放道路上的最高理想目标和最终价值旨归。随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完善与学科体系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已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受教育者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的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培育,通过培育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升华。

“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是理想信念教育两个至关重要、紧密相连的因素,前者在于奠定理想信念的认识基础,后者在于锤炼理想信念的实践品格。”[36]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要与受教育者思想产生深度共鸣。既要生动凝练出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解放与发展人的价值属性;又要深刻总结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还要精准传达出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意义。通过拉近抽象理论与受教育者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培育受教育者消除压迫、解放人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连接奋斗历史与受教育者成长发展之间的共鸣,培育受教育者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建立党的决策、国家部署与受教育者人生目标之间的互动,塑造受教育者胸怀家国、心系人民的情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养成要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产生高度契合。要充分满足受教育者渴望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与需求,适当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理念,细致考量受教育者的社会感受。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提案设计、理论宣讲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在体验真实国情、感受真实民意之中,对国家治理现状形成正确的理解与判断;通过进行传统节日庆典、先进模范学习、英雄事迹展览等形式,让受教育者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优化学习奖励、美化教学环境、拓展教学形式等手段,让受教育者在舒适且有获得感的教学体验中,形成自觉学习、追求先进的学习态度。因此,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升华,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亦是对人理想信念的塑造,更是对人追求和实现解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01).

[2][3][4][5][6][7][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0][31][33][34][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519,544,162,163,6,14,537,165,537,501,540,7,46,525,11,17,18,1,3,11,501,33,162,185,661,18,520,541,571.

[8]卢黎歌,岳潇.着眼“学习侧”特征,提高“影响侧”活力——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2).

[9]冯长根,沈宝祥,田鹏颖,刘方喜,林建成.关于“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人”一组笔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2]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2:289.

[36]韩丽颖.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意涵与实践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2).



The Im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 Conce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Dongpo  Li Xinming


Abstract: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 deeply demonstrat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istence in Marxism,the planning of human'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search for the comprehensiv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ained in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and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the theory clarifies. It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progress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wards promot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care and promoting dynamic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sublimation,in order to advanc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Marxism;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初审:常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