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五期) > 正文

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教育发展特征及启示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04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 作者:檀慧玲 刘艳 罗良

摘要:基于未来社会变化需求与改革冲击,不断调整目标方向与实施路径,是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选择。面向未来,全球基础教育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多元教育发展观是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理念;信息技术是驱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引擎;教师是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核心主体;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估与决策问责是全球基础教育治理新形式。我国在制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时,既要重视国际基础教育的优势共性有所吸收和借鉴,又要立足国情积极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离不开对未来社会前沿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教育研究进展的科学研判。本文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基础教育战略发展重点,聚焦国际基础教育变革核心议题,研析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关切点,展望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愿景路径,为制订教育现代化2035及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多元教育发展观是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理念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给教育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始重新思考规划教育的功能和定位,积极出台政策,明确多元发展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下,把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有质量的公平为奋进目标,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全球“共同利益”,站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多元理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创新、有质量的公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个理念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贯通,不能顾此失彼。

第一,以人为本是指引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取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发展观始终,植根于社会变革的现实土壤,是引领并指导国际社会制订与评估发展策略应对全球教育格局变化的根本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在全球获得广泛共识,现阶段为回应复杂多变的未来形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全球教育发展全局,彰显《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的愿景,在最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中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强化和延展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出:在教育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包容、不歧视,关注学生、妇女、残疾人等各类群体,采用开放灵活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发挥自身潜能提供机会,让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冲击之下,仍要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视为促进学习的核心主体,警惕“唯技术论”的价值取向。[1]

第二,创新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以创新为动力之源驱动教育改革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提升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一致举措。从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实践来看,美国、瑞士、芬兰、瑞典、德国、日本、英国、韩国、法国等世界公认的约20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早已将创新摆在国家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地位。[2]现阶段基于对未来人才储备和劳动力技能的远景预测,世界多个国家或组织又陆续制定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策略,如加拿大的《学习2030》、芬兰的《预测2030》、美国的《2030的旅程:未来教与学的愿景》等,这些策略重点考虑创新对学习的影响,认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将是更为复杂的专业。[3]充满活力的技术创新、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关键影响因素。

第三,有质量的公平是基础教育奋进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发展既要考虑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同时兼顾教育公平,为此,追求“有质量的公平”已成为全球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和奋进目标。作为引导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为未来教育发展总体目标[4],鼓励各国努力实现有质量的公平。美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诉诸行动,通过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建构系统专业的教育结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客观精准的导向、监控、评估、鉴定、矫正功能加快“有质量的公平”目标的推进实施。

第四,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基础教育的共同责任使命。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却又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紧张不安和矛盾冲突促使各界在重新审视未来教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给予密切关注。教育可以而且必须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欧盟2020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之一,视为实现“智慧增长”“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帮助欧洲各国摆脱危机的关键。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共同利益”的教育新内涵,认为应重新界定教育和知识的概念,将其作为全球共同利益,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球基础教育的共同责任使命。

二、信息技术是驱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引擎

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使基础教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机遇,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以信息技术新引擎驱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部署教育技术创新战略,设计发展蓝图,推进新技术下教育的模式变革、教学创新与生态重构。全球范围内,以信息技术驱动基础教育改革表现为三个趋势。

第一,将信息技术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注重政策连续性与立体化设计,为技术驱动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一直将其置于战略地位,当前为快速回应技术发展趋势,政策连续性与立体化设计特征凸显,形成了更为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为技术驱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新加坡在1997、2003、2009和2015年连续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5]美国不仅在1996、2000、2004、2010和2016年先后发布五轮国家教育技术计划[6],而且缩短政策改进时间,从2017年开始变为每年发布一轮,以快速适应技术的革新步伐。这些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第二,推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多领域革新基础教育。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各方积极践行“互联网+教育”新使命,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学科教学、教育测评等多领域达成根本性变革与全方位创新。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0)强调“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2017年又提出“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从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价、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探讨技术在服务日益多样化学生群体与教育需求中的作用。[7]俄罗斯和日本大力推进电子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方式。同时,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实施翻转课堂改革、促进STEM跨学科教育等方面,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也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热点。

第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新格局。分析发现,国际组织、学术机构、政府、企业等不同主体,通过跨国交流、学术引领、政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多方协同发力形成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新格局,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探讨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建立全球扫盲联盟,举办移动学习周、ICT教育一体化项目,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跨国平台。[8]高校等学术机构通过召开各类大会或发布成果报告,密切关注并持续发布教育信息化进展,譬如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学术年会、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等。另外,政企合作、企业参与等其他形式的支持也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推进了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进程,如微软在印度发布了教育云服务、惠普推出了全新的教育桌面云解决方案、亚马逊发布了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服务计划“AWS Educate”。[8]

三、教师是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核心主体

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教师是促进变革的核心主体。不同国家都将教师发展视为本国教育事业的优先事项,立足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找准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推动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重视“互联网+教师”新常态,完善教师队伍监测评估机制,为基础教育发展宏伟蓝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国际教师相关政策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时代要求,找准教师角色定位。在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教育呈现出数字化、技术化、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等多重特点,互联网推动下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学校及班级封闭式授课模式,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甚至有人预测数字技术将会逐渐取代教师。在此背景下,既要正视技术引发的教师职业危机,更要明确认识到教师仍然是促进学习和教育发展的核心主体。而为应对技术冲击,新时代的教师应找准角色定位,从传统的“传道”“主导”角色转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和组织者、个别化的教育者,成为学生共同的学习伙伴,以彰显教师“贵在引导、重在点拨、妙在开窍”的角色品质。[9]

二是以素质优良、公平可持续为共同取向,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素质优良、公平可持续是国内外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致追求,以其为有效抓手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各国提升教育发展品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超越与必然选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来自世界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重要报告均建议,吸引最优秀的并有意服务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接受教师教育;开发教师教育系列标准,保障教师教育质量;强调为所有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并注重教师的批判思考能力。[10]

三是重视“互联网+教师”新常态,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紧抓互联网发展契机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技术活力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新时代教育教学对高素质教师的现实需求。国际组织和各国皆高度重视“互联网+教师”新常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政策发展指引》提道:“ICT应该融入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成为自信的课堂信息技术使用者。”[11]南非《2019行动规划:面向2030学校教育》列出了5项优先发展目标,其中包括提高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专业能力、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计算机素养。[12]美国2017NETP针对教育技术如何推进师资培养给出了四个指导原则,并提出“要培养一支擅长利用网络和混合教学技术的教师队伍”等多项建议。[7]

四是重视教师监测评估,构建教师队伍长效发展保障机制。通过教师监测评估制度促进教师政策评估改进及创新,从而构建教师队伍长效发展保障机制是全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师资作为教育质量监测与教育政策改进的核心评估指标之一,早已纳入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著名国际组织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对各国及地区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针对师资的监测评估也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常设教师问卷,同时专门开展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ALIS),基于多国抽样分析为各国政策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成就趋势调查(TIMS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等也都在监测学生学业表现的同时设有教师影响因素问卷,持续采集教师相关数据。国家层面开展的教师专项监测项目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教师与校长调查”项目(NTPS)追踪全美K12学校教师和校长基本特征和资质情况、专业发展和变化趋势、师资队伍流动与缩减情况等,为未来各国建立健全教师质量监测评估、构建教师队伍长效发展保障机制提供了借鉴。

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估与决策问责是全球基础教育治理新形式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融引发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是当前教育领域预测未来、革新弊端的重要资源,催生革命性变化,导致基础教育治理理念与形式的解构与重构。面向未来,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合理评估教育政策绩效,是助推教育评估科学化、决策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改进教育治理形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018新年伊始,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全球性会议都把“大数据”作为重要议题,对全球大数据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讨论和展望。近年来,各界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对推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构建基础教育治理新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布局大数据战略,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相继布局大数据战略,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例如,联合国发布“数据脉动”计划、美国制定大数据战略、英国推动“数据权”运动。[13]再如,欧盟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14]

其次,积极构建专业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评估问责提供强有力支持。放眼全球,诸多利益攸关方认为,数据库的建立,对于评估、问责和治理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建立专业的数据库,为战略研究和决策治理提供保障。例如,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在纽约、伦敦、香港等地设立了多家国际事务所,建立了强大的信息搜集系统;美国兰德公司开发了CalWORKs 数据集、背景数据图书馆、公共健康备用数据库等,为各项研究奠定基础;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也建立了许多大型数据库,供政策决策者、研究人员、公众使用。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为了能够掌握大规模、动态化的专业数据,为教育政策评估与决策问责提供客观、科学、权威的证据,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国家不仅纷纷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加速建立本国的监测数据库,还积极参与PISA、TALIS等国际监测项目以充分利用国际数据库。这些监测数据库全方位收集了一个国家、区域或国际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教育教学及政策信息,并在横向和纵向维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汲取各国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方面的优势,为各国教育决策提供有效证据,为学术研究、评估问责、政策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以深度挖掘和使用数据为新时期研究重点,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基础教育治理新形式。伴随数据库建设的逐步成熟,新时期各国的研究重点转向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使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基础教育治理新形式。在使用基础教育大数据服务教育决策治理方面,当前有两种可供参考的模式。一是基于基础教育监测数据库的单一教育决策治理模式,通过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评估与决策问责。例如,巴西政府依据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重新分配教育经费。德国分析PISA测试数据发现,本国学生的阅读和计算能力远在中等水平之下,因而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日本也曾根据多年PISA监测数据,基于大数据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对学业表现差的学生实施个性化、针对性指导。二是基于不同类别数据库的跨库联合教育决策治理模式,突破某类数据库单一、孤立的缺陷,将不同的数据库进行有效链接,使数据得以共享和补充,进一步拓展数据库的使用范围。例如,美国贫困儿童国家中心发布的一项针对贫困儿童的调查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美国社区调查(ACS)、全美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美国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HIS)和全美儿童健康调查(NSCH)等多个代表性调查项目的数据集,为各国链接不同数据库提升教育治理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15]

五、总结和启示

优质基础教育是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不仅与当前全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一致,而且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面对全球社会变革呈现出的趋势、矛盾、张力以及新的发展图景,既要充分把握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及未来趋势,重视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共性并有所吸收和借鉴,又要立足国情,聚焦中国教育的共同愿景,树立中国教育自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引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政策先行,以多元教育理念促推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一定的道德目标和价值指向,其目的在于引导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应紧抓新时代发展契机,调整改进教育政策,对原有不适应或阻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进行全方位变革,确定符合时代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国际可比、适应国情的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吸收借鉴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有质量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多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教育发展新进程,对基础教育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性的政策规划、制度设计与路径安排。

第二,技术驱动,以信息技术创新领跑基础教育变革新格局。当前,我国已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快速回应与积极响应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引领与支持保障作用。如先后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16)、《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术支持”的发展模式,构建跨国交流、学术引领、政企合作等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技术优势,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达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革新,将是下一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攻坚任务。

第三,师资保障,以优质师资队伍助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师资队伍是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最重要保障,是助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6]2018年9月,在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7]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师资队伍的极端重要性,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创新,明确时代要求,找准教师角色定位,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带来的契机,以监测评估与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结构合理、高质专业、富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四,监测引领,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开辟教育治理新途径。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存在政策目标不确定、评估方法待改进、政策环境复杂多变、政策效果多样且影响广泛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目前全球基础教育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是各国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举措。我国质量监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阶段已研发出多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与工具,构建了全国性多级监测数据采集网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新时期要以第三方质量监测评估为引领,探讨监测数据的开放研究与共享应用机制,促进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诊断及质量提升,为国家、区域及学校调整和改进政策提供证据与建议,促进管办评分离,推动教育教学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开辟我国教育治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

[2]檀慧玲.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教育创新政策的特点及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3]邓莉,彭正梅.全球学习战略2030与中国教育的回应[J].开放教育研究,2017(3).

[4]周洪宇,徐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框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5]Our ICT Journey[EB/OL].[2018-05-04].https://ict-connection.moe.edu.sg/masterplan-4/our-ict-journey.

[6]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EB/OL].[2018-05-04].https://tech.ed.gov/netp/.

[7]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7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Update[EB/OL].[2018-05-10].https://tech.ed.gov/files/2017/01/NETP17.pdf.

[8]魏雪峰,李逢庆,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9]王北生,王程程.未来教育与未来教育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10]戴伟芬,梁慧芳,颜贝贝.面向教育现代化2030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

[11]Teacher Policy Development Guide[EB/OL].[2018-05-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52/235272e.pdf.

[12]刘秉栋,楼世洲.南非2030学校基础教育愿景[N].中国教育报,2017-12-01.

[13]甘容辉,何高大.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14]2018全球大数据产业将呈现七大发展趋势[EB/OL].(2018-02-05)[2018-05-10].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8-02/05/content_40700.htm.

[15]Young Children in Deep Poverty[EB/OL].[2018-05-10].http://www.nccp.org/publications/pdf/text_1133.pdf.

[1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18-05-10].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31/c_1122349513.htm.

[1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18-1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责任编辑:吴艾蔓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