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钟秉林 王新凤
摘 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提出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招生,鼓励高校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实施效果跟踪评价表明,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科学选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实践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依然有待提高,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仍面临现实困境,高考综合评价招生应在多样化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开展。
关键词: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招生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考试形式与内容,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招生。随后,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市分两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省市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完善和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的探索由来己久,从重点大学招保送生、特长生到自主招生,再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实施综合评价招生,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综合运用多类评价要素的招生模式,弥补统一高考模式“唯分数论”的缺陷。2007年,中南大学率先使用“综合评价录取”方法进行试点,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录取考生。[1]浙江省从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新高考后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上海市从2017年起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同时在春季考试招生中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山东省在部分中央部属和省属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要求高校组织教师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分析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北京市提出在部分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总之,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逐步探索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我们自2014年以来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进行了跟踪调研。2017年通过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评估了第一批试点省市新高考的实施效果,访谈对象包括上海市与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育考试院管理者(42人)、高校招生部门管理者(64人)、高中校长(76人)、高中各科任课教师(95人)、高中学生(42人)和高中学生家长(41人)、高校学生(36人)等;2019年对某试点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对高中教师、高中家长、高中学生、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2357份、12336份、13025份、8490份和35635份。跟踪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对综合评价招生认可度较高,高校在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综合评价招生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进一步扩大试点应审慎稳妥进行。
一、综合评价招生的成效与经验
国内学者对综合评价招生的成效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如有学者认为,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是探索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有效路径,扩大了高校和考生的双向自主选择权[2];综合评价招生的评价要素比较全面,兼顾中学阶段评价、招生学校评价和统一高考三个维度[3];有利于人才结构多样性选拔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4];综合评价招生较好地落实了“两依据一参考”,是未来高校招生的大势所趋[5]。我们的跟踪调研也证实,通过试点学校的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改革成效
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探索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招生模式的转变,促进了高校由“招分”向“招人”的转变,拓宽了高考招生评价与选拔的路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获得感比较强烈。
(1)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才。综合评价招生改变了传统高考“见分不见人”、“唯分数论”的现象,有利于高校更加有效地招收到优质生源。问卷调查显示,高中教师(81.900)、高中学生(83.000)、高中学生家长(77.800)和高校学生(90.200)对“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缓解‘唯分数论,的观点深表认可,其中高校学生认可度最高。
考生三年的综合素质信息记录,是其高中阶段成长的珍贵缩影,呈现在高校面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成长“博物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也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U1高校招生办负责人)①
高校对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大学生的UPA与面试等级分及高考投档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有线性关系,考生面试成绩及高考成绩越高,在校UPA就越高。(U1高校招生办负责人)
(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专业忠诚度高,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问卷调查中,80.4%的高校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忠诚度。
通过综合评价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比普招学生有更稳定的职业面向。(A2机构Z处长)
衢州学院师范类专业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入学的学生报到率达到10000,学生的“乐教”意识明显较强,整体形象、气质、仪表也更加符合教师要求。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了学生的过程评价,有利于高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试点高校除了在面试等环节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之外,还在培养阶段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有利于因材施教。(U1高校招生办负责人)
(3)有利于增加学生入学机会。问卷调查中,88.0%以上的高校教师认为综合评价招生有利于增加学生选择机会。访谈中,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对所录取专业的满意度比较高,也较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后发力。因此,综合评价招生受到学生的追捧,学生报名人数逐年增加。
综合评价招生给予成绩中上的学生与顶尖学生“比肩竞争”的机会,靠裸分不能进入目标高校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可以征服面试官,继而获得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浙江M1中学学生)
我校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都设置了门槛,要求比较高,但是报名依旧火热,吸引了2700余名考生报考。(U2高校招生办负责人)
2018年浙江大学“三位一体”招生计划从2014年的100人扩展到700人,高校扩大综合评价招生的意愿也十分强烈。
2.改革经验
试点高校在探索综合评价招生过程中,确定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规则,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提出了特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面试环节的公平公正,采用了多种渠道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这些做法与经验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与参考。
(1)明确综合评价招生各个环节的制度规则。首先,试点高校研究确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保证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客观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其次,试点高校在报名环节设置前置条件,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特长生的竞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选定生源。如有的高校较为看重学科竞赛成绩,希望招收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有的高校调整了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适当降低门槛,希望招收具有较高专业忠诚度的学生。第三,确定综合评价成绩构成的维度和规则,一般包括学生的高考统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阶段综合表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科竞赛成绩等,各高校评价指标的维度和权重各不相同,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性和招生自主权;同时为保证招生录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各试点省市招办普遍对高考统考成绩在综合评价招生中所占的权重做出了下限规定,如不低于60%等。最后,试点高校根据考生的综合评价总分择优录取。
(2)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提出特色化要求。试点高校重视学生品德要求,注重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浙江大学在2017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突出学生高中期间的综合素质表现,尤其是品德表现,在材料初审环节,同等条件下品德优秀的学生优先入围;要求院系在面试中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考察医学专业考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德医风等。有的试点高校重视运动健康与创新实践等评价结果,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前招生考试的综合评价指标中,将学生的品德修养、运动健康与创新实践等评价结果作为选拔依据,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招生中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方式更多、权重更高一些。
(3)保证面试环节的公平公正。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面试环节一般采用随机产生面试专家组、封闭式打分、全程录音录像、结果公开公示等方式,以保证面试环节公平公正。如宁波大学在面试环节中采取考生和专家封闭式双随机策略,每个面试小组由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随机抽签组成,考生随机抽签确定面试组别;浙江工业大学在面试环节不分文理、不分专业,考生和专家均实行封闭式随机抽签;上海大学选择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专家教授作为面试专家,建立专家库,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考生分组与面试顺序均随机产生,面试在标准化考场进行,通过专家独立打分,全程录音录像,招生录取结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4)拓展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渠道。试点
高校在综合评价招生的书面材料评审环节和面试环节,以及校园开放日、春季招生和提前招生等环节进行多样化探索,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如浙江理工大学在书面材料评审中引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上海交通大学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交给参加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的面试专家,供专家在面试中参考使用;自2014年开始,上海科技大学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考生“校园开放日”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浙江师范大学在普通高考录取环节中,遇到投档成绩同分现象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进行专业录取。
二、综合评价招生的问题与归因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的跟踪调研情况表明,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然存在诸多质疑,突出表现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不一,划分等级依据不足,高校使用程度有限,以及综合评价招生对弱势群体不利等,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探究。
1.评价标准不一,存在信效度质疑
从试点省市实践情况来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操作规范等并不统一,给高中和高校带来较大困惑和操作上的困难,降低了综合评价招生的信度。有学者认为,在全面考察学生的才能与品行方面,综合评价比书面考试更具效度,但信度方面却不稳定。[6]
一是中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责任方,不仅因缺乏统一标准、缺乏量化指标而感到难以操作,还因缺乏系统性的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容易造成人为因素的干扰。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由各校自己拟定、实施,虽然上级有一些评价标准,但不够具体,各校情况差别比较大。(浙江M8中学校长)
二是高校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方,很难在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快速、有效地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实现其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的政策设计初衷。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表记录事项多,但学生各项目参与的程度、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收获表述不尽一致,评价尺度较难把握。(U4高校招生负责人)
三是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效度,甚至存在造假等极端情况,不仅影响了招生录取中的公平与公正,还动摇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威性与客观性。
为了学生的利益,有些学校尽量将学生的成绩填写得比较好看,这样会造成差学校的差生成绩可能比好学校的学生成绩还要好。(浙江M11中学校长)
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从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带来了学生评价制度和体系的变革,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传统高考模式下单一评价标准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刻度是精确的;新高考模式下,综合评价招生用多把尺子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但是不同尺子的刻度是否准确,按照多把尺子的度量总数相加后排序给予学生的入学机会是否合理,如何让多元评价指标更具客观性和可比较性等,目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并由此带来操作上的困惑与难度。因此,有受访者建议在国家或者地方层面制定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以保障考生利益和维护入学机会公平。
2.划分评价等级,带来公平性质疑
有的试点省份,规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按学生数量比例划分等级,这种做法在统一标准和提高使用效度的同时,也带来公平性质疑。
一是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用同等比例划分等级,对优质学校的学生不公平。
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毕业生的质量明显不同,用同样的比例划定A等,也是一种不公平。(浙江M2中学校长)
有受访者建议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水平对A等比例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建议也会因学校的差异造成新的不公平。
二是划分等级的做法对学校造成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关系,受访者表示,等级评比的信息公示与否都成为比较纠结的事情。
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结果和内容按照要求需要进行公示,部分学生的材料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公示。这涉及学生的隐私,部分互评和教师评价容易造成矛盾,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是怎样如实记录和公开。(浙江M4中学校长)
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前述问题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评价标准不确定,高中和高校就都会感到难以对其进行具体操作和有效使用;而以划分等级的方式确定标准,又会带来新的不公平。这是由综合素质的属性决定的。综合素质的内涵和外部表现形式之所以难以精确测定,是因为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特征、道德水平等都很难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正如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戴维·米勒(David Miller)所说,“判断人们得到的利益是否与其品质相称,我们并没有可以援引的客观的品质标准。”[7]“除非品质能够用诸如教育程度或打字测验这样机械的手段加以评估,否则我们就仍然是在主观的规范范围之内打转。”[8]总之,对综合素质评价划分等级的公平性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综合素质本身难以进行客观或者量化评价,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强,过早给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不少受访者建议简化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评比调整为描述性评价,关键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上下功夫。
3.使用程度有限,影响学校使用的积极性
跟踪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未能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予以充分使用。
一是高校层面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应用程度不高。相关政策文件只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维度,没有明确规定高校如何使用,高中受访者对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的作用存在质疑。
目前大家都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但从招生文件和相关政策中,只能看到需要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每个等级的结果在高校招生录取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我们查不到相关信息。(浙江M4中学校长)
高校受访者表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耗时耗力,由于招生录取时间有限,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高校的参考价值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二是面试专家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不充分的情况。试点高校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对考生进行面试打分,在增加公平性的同时,也会出现较为随意或者主观的现象。
综合评价专家的抽取是随机的,但是有可能社会科学的教授抽到的是自然科学的学生,这个还是蛮难甄别的。(A1机构主任)
总之,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如前所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不一,高中学校在采集和整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存疑,导致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程度有限。其次,高校招生录取过程时间较短、招生录取规模较大,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高校难以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最后,综合评价招生过程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与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米勒认为,程序执行者判断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违背程序正义的本质,高校招生测试中测试者对申请者材料判断的主观性可能会导致通过这一程序进入大学的人并非最优才能的申请者,“在一群申请人中间分配数量有限的大学入学机会时,我们能够对申请者进行排序,但是很难准确说出第一名比第二名高出多少,作出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充分确定的。”[9]因此,囿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不统一、招生录取程序的复杂性、招生录取标准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招生录取的改革尝试依然任重道远。
4.扩大试点招生规模,对弱势群体不利
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优化招生录取标准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学生的入学机会带来负面影响。问卷调查中,79.8%的高中教师和74.8%的高中学生都认可“综合评价招生对弱势群体不利”的观点。
一是综合评价招生以学科竞赛作为报考资格要求,弱势群体子女难以获得优势。在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试点高校多将数学、物理等某个学科领域的竞赛成绩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受师资和财力限制,薄弱学校的学生没有能力或机会参加学科竞赛并在竞赛中胜出。
伴随着学科竞赛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许多社会培训机构为学生量身定做、包装简历,收费很高,弱势群体子女很难受益。(M2中学学生家长)
二是综合评价招生面试环节中,能言善辩、逻辑清晰、举止得体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加分,偏远农村地区或者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学生因缺乏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在综合评价招生面试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科知识面等方面也相对处于劣势。
三是重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裸分录取学生的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的入学机会,尤其是其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带来影响。
“寒门出贵子”这句话越来越难说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A2机构主任)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集中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和效率是当今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双重价值基础,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有效率的公平是世界性的难题。[10]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受到高校欢迎,有利于提高人和能力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期培养环境不利。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和“同城待遇”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饵和跨越了伯恩斯坦所说的精致编码和局限编码的局限,但良好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依然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代际之间传递,能言善辩的学生无疑更容易在综合评价招生面试中胜出。[11]美国学者卡内瓦莱(A. P.Carnevale)和罗斯(S.J.Rose)关注学生素质的多元性,从某种程度上为破解综合评价招生效率与公平的价值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其研究指出,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大学申请者的学业成绩,也包括他们需要克服多大的障碍获得这样的成绩,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具备将来克服其他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一点应该在高校招生中予以考虑。[12]因此,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既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学生素质能力考察的全面性,应制定和实现多元的标准,使得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学生的多元品质都能够得到充分呈现。
三、完善综合评价招生的对策建议
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方式,促进高校科学选拔合适人才,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走向和重要举措。但从实践层面而言,在取得初步改革成效的同时,其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也备受争议。高等学校要围绕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式等人才选拔的核心要素,积极探索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的录取模式、录取规则和录取方法。
1.明确基本内涵,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综合评价招生的重要基础。第一,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定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涵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强调对学生发展过程性的真实记录与描述,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招生,其目的是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倾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第二,要调整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高考应该是一种有充分价值的评价,应该聚焦学生的素质发展,实现素质发展的文化自觉是实现高考正义的主要途径之一。[13]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完善要统筹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兴趣特长发展现状和个性成长环境差异等因素,全面准确地呈现出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特征,特别是要注重呈现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学生的多元品质。
2.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地方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统筹推进综合评价招生改革的深化。第一,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作用,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形式、标准和操作流程及规范。有关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并认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以及获奖情况也要视情况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认定。第二,构建地方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制定相关规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全省(市)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程序的公平公正,保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统一性和规范性。第三,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尤其要重视为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3.鼓励多样探索,拓展综合素质评价运用渠道
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克服“一考定终生”和“唯分数论”的弊端,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重要目标,也是高考改革的难点之一,高等学校要顺应改革趋势,主动进行改革探索。第一,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探索。在提前招生、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各种招生录取类型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同时,引导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探索个性化培养。第二,加强高校招生能力建设。对学校的
招生面试专家进行培训和开展专题研讨,掌握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政策要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架构和内容,根据招生和培养类型、专业规律和特点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具体使用办法和关注重点。第三,开展综合评价招生专题研究。包括测试和面试成绩的效果分析、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校学习效果和毕业去向的跟踪评价等,为高校在招生录取中有效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对策建议。第四,推进与高中学校协同探索。在制定综合评价招生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中学校长和教师的意见,向他们反映大学人才培养所关注的素质能力,助力高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4.实现招生自主,稳妥推进高校综合评价招生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科学选拔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如何使用,具体使用到什么程度,应该由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宏观框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受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及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现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等问题,当前在我国高校全面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招生尚不具备条件,高校应该尊重现实,理性对待,循序渐进,不宜全面铺开。在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可以适当扩大综合评价招生的范围和数量,尤其是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打破总分录取的传统模式,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实现路径,通过深化综合改革破解高考综合评价招生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其他省市和高校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最后,从提高社会法制化程度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高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招生录取信息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等权力寻租现象,不断优化招生录取环境,使综合评价招生实现其政策设计初衷。
注释:
①鉴于保密原则,受访者姓名作匿名处理。高校以“U+数字”编码表示;高中学校以“M+数字”编码表示;教育行政部门以“A+数字”编码表示。
参考文献:
[1]边新灿.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演进逻辑、模式选择和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7,38(7).
[2]冯成火.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研究,201通,35(10);151-157.
[3]边新灿.甄选入学、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多元选拔模式比较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0(2).
[4]王国华,裴学进.地方高校“三位一体”招生制度及其完善策略——基于浙江省探索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
[5]翁灵丽,朱成康.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成效分析——基于公平性与效率性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7(6).
[6]陈为峰.大考、利害、评价指标的关联与辩证——兼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评价改革之困境[J].当代教育科学,2017(4).
[7][8][9]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01,211,170.
[10]张斌贤.追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原初形态及其发展轨迹—评《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英美基础教育政策演进研究》[J].教育学报,2017,13(2).
[11]程龙衣,魏永莉.语言编码理论能够解释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吗[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12]CARNEVALE A P,ROSE S J. Socio Economic Status.Race/Ethnicity and Selective College Admissions[M].New York; The Century Foundation, 2003:21-22.
[13]丁念金.论高考正义——我国高考改革的核心[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7).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rollment in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ZHONU King-lin,WAND Xin-feng
Abstract:The new 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rollment,and encourages colleges to includ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college enrollment reference. It is found tha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roll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some colleges has gotten some experience. However,because the science and fair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nroll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colleges should gradually develop it on the basis of diversification exploration.
Key words: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rollment
责任编辑: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