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二期) > 正文

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来自家长的声音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742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9年12月4日 作者:吴哈清 赵芳棋 程竺君

摘 要:家校共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需的合力,然而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境。家长作为家校共育中的核心人物,对学校开展的家校共育工作有重要话语权。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北京市某区的120名小学家长为访谈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家校共育现状基本满意。他们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培养起了关键作用,但是孩子在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发展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共育,应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增强家长的自我反思意识。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调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家校共育。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是由教育合力中的以父母为代表的家长和以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组合而成,以完善学校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场域,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

一、家校共育相关研究及述评

国内外家校合作开始的时间不同,我国关于“家校共育”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50年《人民教育》刊登的《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一一1938年2月8日在莫斯科福隆节教师之家演说词》和《天津教育》刊登的《家庭访问的重要》[1],虽然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对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我们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各学校也在积极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及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华南师大附小的“共建共生”模式[2],闵行小学主张的“让家长走进学校”实现了家校之间的双向互动[3]。上海市嘉定区娄塘学校探索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家长义工制[4],将家长与学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长郡中学从“三重视”、“五途径”两个方面努力促进家校融合[5]等。

家校共育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孩子的成长。家校共育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家长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效介入和指导学生的整体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6]。家校共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新的社会化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体验积极的情感,不断的定位自己,从而形成、修改、发展对自身的自我意识[7]。总之,家校共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不只是学业成绩,更指向完整的人格[8]。另外,家校合作为教师发展创设了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为教师社会化提供了多种发展途径,有效促进教师的社会化[7]。同时,家长也在活动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正教育行为,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实现自我的完善。

可见,家校共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然而实践中,存在许多困境。目前已有的家校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责任互立型、校方领导型、合作管理型等。(1)在责任互立型家校关系中,一方面,部分家长受“教养分离”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教育的任务属于学校。另一方面,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师仍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只有当学生犯错或出现重大问题时教师才会与家长联系,致使家校合作停留在事务性接触的层面[9]。(2)校方领导型家校关系中,家校合作的大部分活动均是由校方组织开展,家长个体只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10],家长在家校关系中处于“边缘性参与”的状态,家长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差、家校之间沟通交流较少[11],因此家长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关注学校“外围”问题。(3)在合作管理型的家校关系中,学校和家庭双方正在努力实现全景教育,即通过家庭与学校提高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调整家校订位,整合家长资源,融通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静安区陈鹤琴小学的家校合作中通过“家长角色转变”的探索,引导家长从“客人”转变为“主人”,积极搭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平台[12]。山东威海市长征小学举办“教育超市”活动,以自选的形式,满足每一位家长的家教指导需求从而实现家校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深度交流[11]。浦东新区的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研发“微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的建设,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山东威海市长征小学成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开通教师与家长直接对接的线上博客,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提供机会,增强交流[13]。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

不同类型家校共育所凸显的问题大不相同,基于相关文献分析[2][13][14] [15][16][17],本文将家校共育中存在问题分别总结为观念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在观念层面,分为家校默认学校教育绝对主导、家长与学校的合作观念落后及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冲突;在实践操作层面,主要分为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其中学校层面:存在合作计划性差、内容狭窄、深度欠缺等八个方面不足,家庭层面:存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少、参与合作积极性差等五个方面的不足,具体信息见下表。(图表略)

二、基于家长视角的家校共育现状

(一)研究对象、工具及资料收集

研究对象。本研究访谈的对象为北京市某区的120位小学家长,被访者占该学校家长总人数的20%。按照等比例取样,120名研究对象中,各年级家长人数均为20人,即各年级家长的数量占总抽样人数的比例均约20%。

研究工具。结合研究问题及文献研究,访谈问题集中于四方面。第一,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基本认识;第二,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第三,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看法;第四,家校共育可能的改变路径。针对每一个方面,设置1-2个访谈问题,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对可能得到的访谈结果进行备注。具体如表2。(图表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质性资料分析程序如下。步骤一,转录。将访谈得到的语音资料转录为文字,同时整体浏览研究资料。步骤二,编码。精读研究资料,深入具体分析,提取关键词,逐句编码,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步骤三,根据关键词将研究资料划分为不同的类属,分析访谈内容、类属、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例如:家长对家校共育现状的认识部分中提到,“班主任能及时沟通孩子情况;教师亲切、和蔼、有耐心和责任心;校长能从多渠道聘请专家讲座,从而提高家长素养”,其中“及时沟通”“教师和蔼亲切”“教师耐心负责”为此句中的关键词,其中关键词“及时沟通”可整合为家校合作现状下“效果”类属;“教师和蔼亲切”“教师耐心负责”可以整合到“态度”类属下的“教师态度”次类属。根据分析整合各类属、次类属及访谈内容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关于研究结果的结果空间。并对照研究资料,结合访谈问题、关键词及类属,检验结果空间的准确性。

1.家校共育现状:家长对此感到比较满意

研究结果显示,59.8%的家长对家校共育总体情况比较满意,36.6%的家长“非常满意”,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与学校、社会一起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家校共育对孩子的学业成就、道德品质、身体健康、心灵力量等有着重要的合力效应。进一步分析家长观念中对家校共育现状的认识,得到家长关于家校共育现状认识的结果空间。结果空间以家长对现状的认识(家校合作现状观)为依据,从家校双方态度、家校共育效果、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家校共育方式四个方面展开。每个方面下又细分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由于同一被访者可能提到多个二级或三级指标,因此三级指标的频次之和可能大于相应的二级指标频次,二级指标的频次之和可能大于相应的一级指标频次。具体如图1所示。(图表略)

以家校共育存在问题为例,来解读上述结果空间所展示的信息。在120位家长中,有27位家长谈到了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其中12位谈及班额较大、学生较多,教师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8位提到家长自身的水平有限;17位谈到家校共育方式单一;17位谈到家校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够。综合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家校共育态度方面,教师及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及观念较为一致,能够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但目前已有的家校合作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为线下合作方式,包括家长会、座谈会及专家讲座等,主要途径为家长会。在家校共育效果方面,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家校共育能够加强家校联系,使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渠道通畅,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孩子的优缺点,为其量身定制适切的培养方案,合理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及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被访者表示,教师及家长的榜样作用,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合作与交往、感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艺体类、手工类、研学类等综合活动,提高了孩子强健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几乎所有家长都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品质与健康,表示学校的阅读课程、社团活动、心理课程等均强大了孩子的心理力量。但被访者认为,目前家校共育仍旧存亟待解决的问题。家长工作较繁忙,能够参与开展家校共育的时间短缺,且各班内学生数量过多导致传统、单一的家校合作未能保证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不能保证所有学生均被得到关注,例如,有被访者提到,“觉得老师与家长沟通不太足够”“因学生较多,未能关注到孩子个别学科(如英语)的发展”。

2.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学生发展不尽人意,家长反思意识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情况比较自信,其中63.8%的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总体情况比较满意。只有极少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忙于工作,不应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但被访者认为学生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及合作与交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家长多次强调学生问题的具体情况为,学习方面,问题表现在自主性差、学习不能专注、积极性差、缺乏目标、兴趣低下及欠缺学习方法;习惯方面,欠缺时间观念、自理能力低下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交往方面,主要是自我中心、语言表达力差及交往能力差。

尽管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持满意态度,但在教师的观念中,家庭教育并不乐观。教师认为,良好的家校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大多数家长通过家校共育能够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及时与老师沟通,为家校共育献计献策。但仍有一部分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从而导致“内”紧“外”松,即学校教育严谨,家庭教育松散。在教师看来,家庭教育的现实症结在于,溺爱孩子、疏离孩子、家庭关系不和谐。在溺爱孩子方面,比如作业不完成或者犯错时,家长护短,甚至向教师撒谎。片面相信孩子的话,害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遇到一点问题就打电话投诉,但是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不重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关注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在疏离孩子方面,缺乏对孩子成长的理性认识。以工作忙为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甚至完全交给老人教养。不乐于参加家校共育的活动,不理解甚至反感教师的良苦用心。比如教师每天抽时间陪学困生练习,希望家长也一起辅导,家长却认为这是教师追求班级平均分而提出的苛刻要求。在家庭关系不和谐方面,主要是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家庭不和睦,容易将负面的情绪情感带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不仅不利于孩子当下的健康成长,也为孩子将来构筑家庭带来潜在的祸患。由此可见,学生在自身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家长并未正确客观认识家庭教育的现状,缺乏对自身的反省。

3.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看法:素质教育应重于知识教育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总体满意,认为学校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及较高专业水平、责任心较强,能够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紧贴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学校教育具有明确教育理念,校园活动丰富,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依赖手机、网络游戏等电子产品,时间观念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比较拖拉。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物品。还需引导孩子养成节俭习惯,不要浪费食物,不要乱花钱等。二是合作与交往。孩子可能个人主义倾向较明显,自我为中心。交往主动性不强,不善于表达。性格慢热,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热情,甚至叛逆,独来独往。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同理心,难以站在他人角度来看待事情,因此学校教育还需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摒弃外在的、形式上的教育。三是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很重要,但是待人接物,良好的人品,学会做人更重要。所以身心健康是重要的关注点。作业不宜太多,深度宜恰当,减少学习、作业中电子产品的使用,建议增加对孩子学习阶段的考核,创造良好的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宜多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手脑并用,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家校共育的实然与应然:基于问题的瓶颈突破

研究结果显示,在家长经历的家校共育合作的策略方面,主要分为线上及线下两个方面,其中,线上方式主要有:电话、微信;线下方式主要有家长会、家访、家长志愿者,学校讲座、面对面交流、家长协会、家长听课、学校活动。在家长对家校共育方式的认识中,专家讲座、家长会、家访三类策略的影响较大。综合家长对家校共育及学校教育认识、评价的分析可以看出:家长希望学校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通过家校共同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优良个人品质及出色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而家长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且其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个人素质及个人能力的发展。在培养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具有较一致的教育目的及理念。

关于家校共育合作策略及建议,被访家长提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合作方式上希望有沟通方式的改变,包括定期的沟通、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希望能够多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进学校、教师进家庭等方式。家长对家校合作方式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微信、家长会两种方式,他们还需要更多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从而配合校方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从教师角度来看,对家校共育的建议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家长教育、开展家校游学等亲子活动、丰富渠道、参与学校建设、家长走进课堂、组建家委会。教师认为,家长素质的提高是目前家校共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有被访者提到“提高家长的素质尤为重要”,“家长需要定期进行培训,以适应孩子的成长。”家长与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促进家校合作良好开展的有效途径,其中被访者提到,家长应走进课堂,体会教师的课堂与日常工作。由此可见,教师希望能够通过参与学校建设、走进课堂、开展家校亲子活动等方式适当进行角色转换,体会教师工作,在教育观念上与学校达成基本一致,通过家长教育等方式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三、提升家长家校共育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有效性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往往会选择容易操作的方式如座谈会、家长会,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并不能满足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家校合作中“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帮助家长有效参与家校共育。

在线下合作方面,可以采用各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大讲堂、专家讲座、建立家校共同体等形式。家长委员会,一般包含班级、年级、学段、学校等四个层级,主要负责家长进课堂或家长开放日、学生的生活如饮食宿舍校服、辅助学校工作如家长义工或志愿者等工作。家校共同体能够提高家校间合作效率,促进家长角色转换。除此之外,在线上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定期发送孩子的优良表现,告知家长学校线下合作相关活动及活动目的及要求,也可利用线上平台,针对孩子成长,家校联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共同记录并分析孩子真实的长短板,促进家校融合。

(二)增强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反思意识

在家校共育方面,家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极为重要,要时常反省,且反思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18]。对于“学优生”而言,要追求卓越。家长应反思如何帮助学生学业更进一步,更包括道德品质的提升,如帮助同学、利人利己,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培养其反思意识,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中等生”而言,要夯实基础、整体提高。家长应反思如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奋进,这一过程需要得到饱含感情的激励。对于“学困生”而言,需要家长帮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视角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针对性激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全面提升自我效能感。

为了帮助家长反思自身家庭教育,学校应与家长建立私下沟通的机制,相互分享心得和不足,及时反思,互通好的想法,改正不足之处。另外,还可以创建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帮助家长间相互交流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开展更多家庭课堂,让家长学习更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肖梅.国内“家校共育”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2018(22).

[2]李方红,吕以新.家校协作的新趋势:共建共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5).

[3]赵妙娟.家长也是学校的主人一一闵行小学加强家校合作的探索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4]周玲.家长义工制:家校合作新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

[5]卢鸿鸣.家校高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一一以长郡中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4).

[6]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一一基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立场[J].人民教育,2014(6).

[7]管风光.论家校合作[J].教师,2008(24).

[8]陈勇.浅谈家校共育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研究,2016(12).

[9]钱焕琦.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J].中国德育,2006(3).

[10]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一一一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3(6).

[11]谷爱杰.家校合作:实现多向互动与深度交流[J].中小学管理,2008(7).

[12]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一一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22).

[13]徐明峡.家校合作一一综合实践课程的新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7(14).

[14]覃学健.家长委员会是中小学家校合作方式的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1(4).

[15]杨建忠.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思考一一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16]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3).

[17]陈慧.民族地区家校教育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

[18]李基盛.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廖敏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