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三期) > 正文

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081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陈婷

摘 要: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和创新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个案学校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验小学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及特色学校创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将逐步清晰的课程目标、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态的课程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融为一体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打造特色学校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需求强烈与师资力量薄弱、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观念与行动失衡的困惑和矛盾。为促进藏文化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应着力于促进将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特色学校建设功能相结合,整合不同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藏族教育;藏文化;校本课程;民族文化传承

在世界文化保持多样性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藏文化发展面临着传承乏力、传承断层等问题,需要寻找藏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必然要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可以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到稳定的、系统的传承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目前,藏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校已着手进行相关实践探索,通过开发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拉萨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为例,通过分析该校进行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历程,了解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总结经验,为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实验小学是一所城区重点小学。经过20年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该校完成的“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在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一等奖。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校为个案研究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研究深入学校,对学校管理者、参加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通过“事实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深入的立体调研,力求准确、客观地刻画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建立在对地域文化、学校基础、学生需求及教师能力的评估基础上,按照设置课程目标、构建校本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及课程管理五大步骤实施。本研究一方面收集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过程性材料,包括学校所做的学生需求问卷及调查数据、教师能力评估、开展所有活动的文本资料、校本教材、课程纲要等;另一方面,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重点按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评价等主题进行分析。

二、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目前,实验小学将近86%的学生是藏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出现了个别藏族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不足、藏文化素养不高的现象。加之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频率越来越高,除了藏语文课程外其余学科均使用国家通用语教学,更减少了学生之间使用母语交流的频率。与藏文化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课外读物、学习资料等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的藏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承。自1998年以来,实验小学将藏文化资源整合于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行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20年的探索,逐步把藏戏、锅庄舞、藏文书法、藏族民间故事、诗歌等具有藏文化特色的优质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至今已形成了目标定位清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多样、课程评价多元的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和特色学校打造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藏文化校本课程目标逐步清晰

实验小学开发的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最初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并没有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随着活动的开展,效果越来越好,学校开始逐步设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例如,通过讲藏文故事、藏族历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通过对藏族舞蹈、音乐、书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素养以及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这些目标在活动中逐渐变得清晰明确,最终形成了以爱祖国、爱西藏、服务西藏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认同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藏文化校本课程目标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清晰并形成的。

(二)藏文化校本课程内容覆盖领域逐步广泛

课程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注意基础性,应贴近社会生活,并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2]即充分关注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经验。[3]

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论是在语言、历史、文学,还是在绘画、服饰、建筑、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方面,都有非凡的创造,显示出藏族传统文化的自然生活性和丰富多样性。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验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结合现行学科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民间艺人、自治区文联、西藏群艺馆、博物馆、展览馆、民族艺术研究所、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搜集整理藏文化资源。为充实校本课程,学校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林区、牧区、农区,挖掘并整合藏族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在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人文与社会、语言与文学、艺术等三方面开发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见表1:表略)。

由此可见,丰富的藏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实验小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选择学生所熟知的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把课程内容提升到“体验”之境,成为体验课程。[4]

(三)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形态趋于多样

确立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后,实验小学的藏文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拓展课程。早期的藏文化校本课程仅限于对藏语文的认读、理解,后来逐渐增加了藏文书法、藏文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等内容。近年来,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拓展以藏文化为特色的课程,如藏文书法(高段、中段、低段)、藏文经典诵读(高段、中段)等。

二是开展有藏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根据区域内藏文化资源开展了藏族民间故事(高段、中段、低段)、藏族舞蹈、扎嘎说唱、六弦琴、藏族传统服饰、藏族棋艺、藏戏等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

三是开拓藏文化特色的各种活动。从1999年起实验小学着力打造藏文化特色校园,每年都会开展诸如“藏文歌曲合唱比赛”“藏棋比赛”“藏文书法比赛”“师生藏文书法优秀作品展”“藏文朗诵比赛”等活动。同时师生的优秀藏文书法在教学楼和办公楼走廊展出,成为实验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模式上,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利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的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形态。

(四)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呈现多元

为了有效地检验和评估藏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实验小学从1998年开始尝试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并且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国家课程内容,而是包括藏文书法、藏文朗诵和藏文口语等在内的广泛内容,并将其统一纳入期末综合评价之中,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占一定比例。评价主体上还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家长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实验小学秉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中应是诊断者,而非打分者”的理念,[5]在评价主体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评价内容、方法也更加多元。

总之,实验小学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对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系统建设和不断完善,最后建立了规范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单一到多元,在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了学生服务西藏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转变,由只用教材资源到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把藏文化资源应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同时,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将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特色来打造。研究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6]

三、藏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面临的困惑和矛盾

虽然实验小学的学生是藏族,但实验小学的课程与其他藏族中小学课程类似,大多照搬内地发达地区课程内容,鲜有涉及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学生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相去甚远,致使许多藏族儿童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7]为了解学生对藏文化的认知程度、喜好程度,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实验小学采用自编问卷,在六个年级随机抽取650名学生进行了藏文化校本课程需求调查,其中,一、二年级学生是由教师统一读题目并解释题目的意思,由学生画选项。同时,为了了解教师开发藏文化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也对教师在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中的困惑进行了梳理。调查发现,藏文化在学校教育的传承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困难:

(一)学生学习藏文化需求强烈与藏文化师资薄弱的矛盾

一方面,学生有了解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87.60%的学生对藏语、藏族历史、藏族文学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了解和学习需求;91.40%的学生对藏族歌舞、藏族音乐、藏族体育有强烈的学习及参与欲望。学生的强烈需求为学校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58.20%的学生对藏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了解,10.06%的学生没听说过任何藏文故事;24.45%的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了解和掌握得很少,对民族文化书籍阅读量小。

而在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数量不足、课程统整力弱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教师对藏文化的理解、传授经验存在不足,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能力,能进行传统藏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可见,实验小学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上存在着学生学习藏文化需求强烈和藏文化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因此,如何加强师资力量,让教师具备选择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观念与行动的缺失

一方面,教师存在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程序、方法等认识不清,以及轻视优秀藏文化教育价值的现象比较突出。只有不到10%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认识非常清楚,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内涵认识不清,只有极少数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校本课程培训。由于西藏的小学普遍面临学生报考内地西藏班的课业压力,有部分教师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完全没有必要,会耽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上,一半的教师认为是“与当前的考试无关”。另一方面,教师观念上的缺失带来了行动上的缺失,主动挖掘优质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够,使得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阻。再加之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基本上是依靠学校自己的师资力量,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一线学校的合作,未能充分将区域内藏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造成了藏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浪费,出现了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大、耗时多但实施效果不佳的状况。

对藏文化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及资源开发的行动双重缺失,导致藏文化优秀资源的利用率低。

四、基于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深度开发的着力点

虽然实验小学的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为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实验小学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藏文化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整合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特色学校建设功能

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方面要注意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把那些最能反映和体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历史、民俗文化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入课程,引进校园,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跳出狭隘的本土视域,注意吸纳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8]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融合一致打下基础。此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成分,[9]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10]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存在前提,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载体,学校特色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旨归。[11]因此,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学校应将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特色学校建设功能相结合,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效用的发挥。

(二)建立藏文化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还包括学生、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资源。[1]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12]藏文化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因而建立课程资源库是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是建立藏文化课程资源遴选体系。为了保证藏文化资源选择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需要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理念、学校办学理念、学生能力以及师资水平,建立开放的藏族文化分析与遴选体系,遵循多元与一体、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出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藏文化资源,促进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的个性。

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建立藏文化资源库。学校应对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一些藏族传统文化资料与知识进行整合,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资源分类整理,建成关于藏文化的资源库。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可以通过资源库,依据学校自身的特色,选取所需要的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目的,最大化地发挥资源效用。

三是提高藏文化资源库的利用效率。通过一定的激励和评估手段,提高藏文化资源利用率,使藏文化资源在不同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监督评价的方式,促进学校对于藏文化资源库的有效利用,进而提高藏文化资源库的利用效率。

(三)提升教师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

课程专家科林·马什(Colin Marsh)指出,“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8]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也是藏文化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主体条件。

一是调动教师参与藏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形成合作与激励机制,调动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真正树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角色定位上,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发展者、决策者、诠释者、行动研究者”。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民间拜访民间艺人,深入社区拜访民族文化方面的有识之士,在实践探索中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通过以教师为纽带,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与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开发渠道进行链接,为基于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

二是开展“主题式”藏文化校本课程培训。以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以教师学会进行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导向,选取藏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展开校本课程的培训,努力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时,通过培训尽力帮助课程专家与教师进行更多的联系及沟通,提高教师的视野和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三是应注重培养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人物”,即集中力量培养一两名骨干教师,组建学习、研究小组。“核心人物”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能带动和提升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6-08)[2019-0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3.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61-265.

[5]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7-178.

[6]范蔚,赵丽.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7]李定仁,马正学.甘南藏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0,56.

[9]宋乃庆,范涌峰.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构的实践探索——以重庆复兴小学农村儿童线描画校本课程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

[10]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

[11]范涌峰.校本课程与特色学校关系的断裂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1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Exploration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ing on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Case Study on School Courses with Tibet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Lhasa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CHEN Ting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to find a stable and systematic carri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chool educ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 case school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which forms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 with unique reg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eachers and build characteristics schools. But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case school is facing reality in dilemma and contradiction situation: strong demand of students’ lear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weakness of capability of teachers; concept and a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 Tibet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combin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ibetan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so a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y wordsTibetan ethnic education; Tibetan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s

责任编辑:王云霄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