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三期) > 正文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高考命题改革思路与途径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874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贾瑜 辛涛

摘 要:考试内容与命题改革是落实考试与评价理念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中高考改革已从考试形式改革逐步过渡到深化以素养和能力为核心的考试内容改革。中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撬动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杠杆,应由基于考试大纲的命题转变为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考查目标、确定考试内容和范围,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框架;并据此编制多维细目表,建立课程标准与题目间的有效关联。在试题情境上,要划分各学科清晰的测试情境,寻找并建立其与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契合点,加强试题的可视化设计,有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内容;中高考命题;测试情境

推进考试内容与命题改革是落实考试与评价理念的关键环节。考试内容改革在中高考改革中居于核心地位,应进一步深化以学生素养和能力为核心的考试内容改革。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杠杆,命题只有实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才能撬动考试内容由知识向能力和素养转变。在当前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下,传统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中高考命题已无法满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高考命题应由“考纲指导”转变为“课标指导”。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命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课程标准与考试题目间的关联,使命题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在试题呈现上可借鉴国际大型评估项目经验,设置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多元化情境,有效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一、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把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作为主要任务,解决好“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1]其中,考试内容改革是引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指挥棒,是引导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招考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高考考试改革本身包括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改革。过去,基于实际考虑,我国中高考改革重点放在考试形式和设计上,随着改革的深入,考试内容改革也需协同推进[2],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方向性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应全方位、全过程引领和贯穿于改革之中,使改革过程同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3]考试内容要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本质和核心问题,除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强化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

2.纵深性拓展:深化以素养和能力为主轴的内容考查

考试内容要体现多元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加强对社会情感技能以及动机、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考查;加强对合作、沟通与交流等跨学科、跨领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具体到学科层面,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明确该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使考查重点由追求扎扎实实“双基”的获得转向能力,尤其是学科高阶思维和能力。如语文要实现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数学要考查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英语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跨文化思维的考查;文科综合体现文化底蕴导向;理科综合则凸显学生的科学认知、推理、归纳、演绎和探究能力。

3.时代性要求:要与时俱进,兼具民族性与全球视野

“科举考试的历史教训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之一便是考试内容要与时俱进。”[4]考试内容要扎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体现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同时还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未来社会挑战,培养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过上幸福生活的终身学习者,培养具有前瞻力、应变力与适应力的创新生产者。

二、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考纲指导”到“课标指导”

当前,在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下,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主要通过命题工作来实现。[5]初中阶段要“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6]。高中课标(2017版)中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及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这对高中阶段学科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全新要求。基于考试大纲的命题已无法适应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体现“能力立意”的课程标准应成为教育考试与评价的根本依据。

1.“课标指导”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超越了传统的知识、技能、知能等概念,提出了囊括“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等的“素养”概念,并从“关键”或“核心”角度加以论证,强调由“三维目标”转向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从此意义上说,核心素养是随着对培养目标的逐步厘清,在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育人目标体系。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不仅是词汇的改变,而是对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本质理解的深化,既要改变教育价值观,又要改变教育知识观。[7]这种教育本质观的总体转向对长期以来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均提出了革命性要求。同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也驱动着教育评价的变革,呼唤更综合、更平衡的评价体系,能充分体现核心素养所描绘的学习结果,尤其是那些高阶思维、复杂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8]而以划定考试范围和罗列具体知识点为主的考试大纲更倾向于“知识立意”,对学生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无法体现和落实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以核心素养或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教育目标,也无法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2.“考纲指导”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倾向

在我国,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最根本的纲领,而考试大纲则是中高考试题开发的根本依据。相对于抽象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规定了特定升学条件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划定了具体的考试范围,以及相应的必考点和选考点等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基于考试大纲教学和备考是一种更为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着考试转,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反复教授考试内容,对于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则不予教授。这不仅冲淡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也致使考试更加僵化和功利化,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诸如“高考数学第19题研究”等针对某一道高考题的专门研讨会,进一步加剧了考试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样的考试不仅无法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只钻研或多学考试内容、忽略或少学其他内容的做法,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局限,不利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更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9]从此意义上说,考试大纲不但没有起到指导“能力立意”命题工作的作用,还助长了以考定教、教考合一的应试教育倾向。要消弭这种影响,中高考命题应加强课程标准对试题开发的指导作用,由基于考试大纲的考试与评价转变为基于课程标准或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与评价。

3.“课标指导”符合国际大型测评项目的发展趋势

基于标准的测评起源于欧美国家20世纪末兴起的课程标准风潮,专指用于考查标准所描述的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测评活动。[10]基于标准的学业测评就是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鲜明易懂的语言说明某一特定成绩所反映的能力层级和水平,并以此作为教学改进、学校录取、谋求职业的依据。国际上的一些大型测试,尤其是诸如 GRE、托福(TOEFL)、雅思(IELTS)等语言类考试一般都会为参考人员提供官方指南(official guide),就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题型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说明,并提供相应的样题和答题范例。一些国际评估项目会事先建立某一领域的测试框架(framework),如泛加拿大学生评价项目(The Pan 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PCAP)会制定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等领域的评价框架;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会制定ACT综合能力测评框架(ACT Holistic Frame-work),其中尤以PISA表现最为突出。制定学生素养测评框架是PISA测试的重要环节,其中会阐释该素养的定义、情境要求、认知过程与能力维度,详细介绍着重考查的能力,并提供若干体现该框架要求的样题。作为PISA试题开发的依据,测评框架侧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提供可操作的命题指导,而并非对学生知识学习内容进行划分与列举,这为在整个命题过程中落实“能力立意”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与“考试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与PISA测评框架在价值导向上更为一致,尤其是高中课标中制定了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划分了相应的水平,更能体现“能力立意”,应加强课程标准对中高考试题开发的指导作用。课程标准制定者与研究者需结合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前沿研究成果,在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材料中对学生在各学科上的能力要求进行科学定义和细致划分,并就不同能力维度补充样题范例,真正发挥其对命题工作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课标与题目间的关联:考试框架与多维细目表

开展基于课标命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课标与题目间的关联,将课标内容转化为考试题目。课程标准从宏观层面规定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素养和要求,但其是以文本性呈现方式对上述内容做出的“静态性”陈述,需对其进行“动态性”转化,这种转化能否实现直接关系着命题质量的高低。基于课标的命题要通过严谨的命题设计,设置一定的驱动性问题,与课标中的核心知识相关联,并将标准作为评价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国外考试在其命题、组题及出题过程中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包括:澄清测验使用目的与测量结构;辨别能表征测量结构的范围;准备试卷细目表;考虑试题格式;编题;题目审查与预试;试题分析;确定试卷。[11]反观我国,凭经验命题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涉及面甚广的中高考也不能幸免。这种命题违背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导致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低。

因此,基于课标的命题,在提高基于课标考试与评价意识的同时,需建立完整严谨的试题编制程序,以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标准化。在命题时,可将课程标准进一步划分为质量标准和内容标准,确立考查目标、选取考试内容,并据此编制多维细目表,考虑题目类型和格式等,使命题在各个环节和操作层面上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课标规定的目标和内容。

1.强调“标准立意”的命题理念

开展基于标准的命题是实施基于标准评价的前提。命题应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课程标准,不仅在价值取向上要与课标保持一致,考查课标中要求的学生知识达成度和能力水平;还要体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高中数学课标中强调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讲授与练习,在命题时就要展现学生自主探索和思维过程,在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中考查其学习状况。

2.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框架

一是基于课标明确具体考查目标。课程标准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及考查目标的上位概念,在命题中需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为考查目标。当前,我国高考总目标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核心素养,考查其“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具体到各学科,考查目标则体现为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但当前高中课标中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仍是一般意义上的刻画,是跨越了不同课程内容和具体评价任务的抽象理论。[12]命题时要在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学段要求、学生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等对学科核心素养加以具体化和操作化,明确该阶段学生升学的能力要求,科学定义、细致划分,形成相应的能力或子能力(sub-skills)清单和重要性排序,确立具体的考查目标,并对每一层级目标做出可理解、可传播、可实施、可评价的陈述[13],为题目和任务设计提供理论支撑[14]。如高中数学课标中对“数学抽象”水平的表述为“能够解释数学概念和规则的意义,了解数学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命题时需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数学概念和规则;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概念和规则;有哪些数学命题;熟悉的情境指的是什么;有哪些数学问题;在高中结束时学生在这些方面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以及经历、体验、探索等;这些要素及层次在高考命题中应如何体现。只有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立考查目标及其层级结构。

二是依据考查目标划定考试范围。依据所确立的考查目标,需辨别和划定能够反映考查目标的知识点和试题范围。[15]明确所测知识和能力层次之后,要考虑什么样的试题范围能测出所要考察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能力水平,应设置什么样的知识点。知识点是服务于所要考察的能力层级的,要根据所考察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知识点,而非全覆盖。在理解和把握各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取能反映出所考察能力水平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素,明确试题命制的内容范围。如“数学抽象”有三个不同的表现水平,其中“思维与表达”方面呈现出“了解→提炼→把握”及“体会→理解→感悟”等不同层次,这就需要确定不同水平所包含的核心概念体系,并挑选合适的角度和等级作为考试内容进行命题,以有效考查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能力。考试框架不是对课标的“镜式反映”,而是一个在理解和把握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架构”(framing)和“意义生产”(production of meaning)的意义建构过程。[16]命题者需要在综合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参照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框架。高中数

学课标构建了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度评价框架,并要求在统筹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编制用以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17]

3.编制试题“多维细目表”

细目表(test specification)本质上具有生成性(generative)和解释性(explanatory),其提供了关于测试内容和测试方式的“官方声明”(official statement),是命题人员遵循的“蓝图”(blueprint)[18],也可供测试评价者和测试对象使用[19]。使用细目表最大好处在于提高命题效率,保证最终测试目标的清晰度和明确度[20],是确保命题有效性的基础。传统上,一般使用双向细目表建立教学目标与问题间的关联,从操作角度看,双向细目表可减少问题设置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细目表也出现种种弊端,如考查目标范围太窄,无法全面反映除记忆、理解、应用之外的其他能力;只关注测试内容,忽略试题背后的价值问题、评分细则、难度、题型等;只反映了命题的一部分,对于总体命题程序的规划不够。[21]因此,应改进命题工具,用多维细目表引领基于课程标准的试题设计,在保证试卷合理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并全面达成课标中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及其要求是多维细目表的上位体现;多维细目表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的内容载体。在确立考查目标和试题范围的基础上,命题者要在综合考虑题型、题目难度、区分度及题量等基础上,汇总并编制多维细目表,全面反映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考查目标与内容间的关系,考查目标、内容及题型间的关系,题型与难度、区分度及考查内容间的关系,题型与难度、区分度以及考查目标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项目作为试题命制的限定性条件,具体到可操作化层面以最大限度地平衡命题者主观经验的影响[22],从而保证试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编写良好的细目表并提供给在类似教育环境中工作的、受过培训的不同命题者,会产生一组内容和测量特征相似的测试任务。[23]

4.编制试题题目

依据多维细目表的要求,将考察内容转化为具体题目。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体现命题者对课标的把握和教材的理解,也体现对学生及其学习状况的研究。命题者要基于学情的深度分析,收集相关素材和佐证材料,梳理并编制试题题目。在命题环节,创设合理的试题情境和呈现方式尤为重要。[24]同时还要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基于不同能力层级的评分方案和细则,探索先进的评分编码技术,实现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梯度性考查。

四、创新试题测试情境:“抽象”到“真实而多元”

教学终归要回归生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最终旨归。命题时要设置贴近生活的多元化情境,创新情境设计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据调查,当前中高考命题中约有70%的试题没有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情境,部分强调应用性的试题虽有情境,但抽象、纯粹式情境比重较大,且“为情境而情境”的痕迹明显。通过真实、多元的情境还原学生生活场景来有效考查学生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命题改革的趋势。中高考也应以情境设计为命题改进的突破口,科学设计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课程教学的拟真化情境,强化与复杂世界的“紧密耦合”,为评价提供依据。

1.划分各学科领域清晰的测试情境

PISA在测试情境划分与定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我国中高考命题可借鉴相关经验,总结形成各学科试题的测试情境清单,并提供相应的样例指导。PISA阅读文本材料来源于个人、公共、教育和职业四大类情境,选用密切联系生活、篇幅短小的素材,尽可能真实地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如手机安全问题、献血等。如PISA2018阅读试题中“家禽健康”一题,就设置了“探访农场”这一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同样,PISA数学素养从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由近及远划分为个体情境,如个体财务、购物;职业情境,如建筑物的测量、工资账单;社会情境,如国家统计;科学情境,如数学在气候预测方面的应用。明确了每种情境的内涵、样例和命题比例,为命题者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导。反观我国数学考试,传统上一直呈现出大量学术情境和数学符号运算的无情境试题,且问题所依存的情境多较为抽象,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世界。中高考数学命题应减少无情境和学术情境试题的比重,问题设置以学生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而非与实际相剥离的、抽象的数学。[25]

2.建立学科能力或素养与真实境脉的契合点

基于素养的学习总是要求与具体情境相结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在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26],要对学生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形成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也需依托一定的情境。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任务设计要求命题者在深谙该素养或能力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考查并建立特定情境与学科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探究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最佳契合点,挖掘该情境用于考查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的可能性。[27]命题者可通过创建一个“好故事”来使考查任务与关键性情境特征之间产生意义,设计表现性或真实性任务,引发学生的某种建构性或创造性行为,据此来测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问题设置要有清晰的指向,一道题目或其中某一问题只用于评价某一项能力或能力的某个方面。

我国中高考数学命题要改变传统的形式单一、思路单一、答案唯一、结构完整的设计思路,淡化对学生在抽象数学世界进行机械记忆、公式套用和运算能力的考查,追求以数学为工具和载体去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语文命题要着重考察除记忆水平和理解能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应用和反思能力。PISA阅读试题设计跳出了具体课程知识内容的限制,紧扣学生运用阅读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不同的设问方式分别考查不同层次的阅读素养水平,有的问题考查学生信息检索与定位、整合并进行推断的能力,有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在综合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关键特征,考查学生的阅读评估与反思能力等高阶阅读素养。

3.加强情境的可视化设计,丰富试题呈现方式

测试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情境,建立情境与所考察素养或能力的契合点,还要以恰当方式呈现,尽可能提高情境或任务的真实性。情境中条件线索的明确度决定着学生作答的难度,直观、形象的试题格式和呈现方式能够强化“线索”与学生作答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经验与测试内容的连接。PISA通过表格、图片等元素在测试情境中的应用,增加试题的可视化设计;通过让学生点击、拖动鼠标呈现趣味性的动态效果,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增加学生的视觉冲击和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如PISA2015科学试题,通过让学生自主移动滑块设定气温、空气湿度以及选择是否饮水等,模拟不同条件下跑步一小时后人体机能的运作状况,来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材料的呈现上,强调直观简明、图文并茂、概括性强的非连续文本及丰富的版面设计,如上述“家禽健康”一题,通过呈现某论坛的作者主帖和读者跟帖,要求学生从中检索定位信息,设身处地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可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如基于AR、VR技术的游戏测评,或基于人机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等,使情境更加真实,提高学生作答的真实性。

命题作为当前中高考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之间的一致性。然而,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系统工程,且尚处于探索阶段,需组建专业的命题团队,吃透标准要求,充分体现“能力立意”,扭转“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和备考方式,破解“唯分数、唯升学”现象,建立以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J].教育研究,2017(10).

[2]辛涛.协同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9-02-20.

[3]姜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8-12-25.

[4]姜钢.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助力人才选拔和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5]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6-23/2019-10-16.

[7]张华.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8]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9]辛涛.协同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9-02-20.

[10]武尊民.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测评:连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内容标准[J].中国考试,2019(5).

[11]Mary J. Allen and Wendy M. Yen, Introduction to Measurement Theory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2002.

[12]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

[13]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14]J. Charles A lderson, Assessing Read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5]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理论的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6]Snow David and Benford Robert,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no.1(January1988):197-21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8]J. Charles Alderson et.a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9]Alan Davies et.al.,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sti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0]Fred Davidson and Brian K .Lynch, Test Craft: A Teacher's Guide to Writing and Using Language Test Specification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21]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22]辛涛.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发展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23]Fred Davidson and Brian K. Lynch, Test Craft: A Teacher's Guide to Writing and Using Language Test Specification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24]段玉山,周维国.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9).

[25]赵德成.表现性评价应用中的问题——基于2015年多省市中高考命题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

[26]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

[27]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

Item Desig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JIA Yu, XIN Tao

Abstract: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item design are key parts in implementing and achieving the values of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At present, the reform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gradually transitioned from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form to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content, with a focus on students’ key competences and abilities. As an important lever for encouraging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content, item design for the two examina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stead of examination syllabus. To develop items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objectives of examination, determine the content and scope, construct an examin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n build multi-dimensional test specification to connect curriculum standards with the items effectively. In view of context, it is important to divide different types of test contexts for each subject,find and establish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competences or abilities, and strengthen the testing visualizat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ssess students’ key competence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curriculum standards; examination content; item design; testing context

责任编辑:李晓贺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