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伟
摘 要:提高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对劳动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把“新时代”作为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时代起点,全面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彰显劳动教育的未来价值,以此树立新的劳动价值观,发展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关键劳动能力,并建构劳动教育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整合性评价框架,才能真正体现学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性,提高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时代逻辑;发展要义;质量评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战略性定位,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新时代”规定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向、起点和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必须以“新时代”对优秀劳动者的培养要求为指针,把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逻辑与发展要义,建构新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框架,才能引导学校劳动教育迈上新时代的高度。
一、时代逻辑: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要从“传统标准”迈上“新时代高度”
新时代的发展逻辑决定了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逻辑。换言之,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改革和劳动教育质量提升,要遵循从“传统标准”向“新时代高度”迈进的发展逻辑。“传统标准”,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不同阶段所提倡的生产服务性劳动、思想改造性劳动、手脑并用型劳动、全面发展型劳动和创新创造型劳动等隐含的不同质量标准,这些质量标准虽然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但其反映的均是新时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对劳动及其教育的质量要求,属于广义上的“传统劳动质量”和“传统劳动教育质量”。新时代标定了我国发展的新坐标,对劳动教育的战略价值、育人方向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质量从“传统标准”向“新时代高度”迈进,才能使劳动教育从标签式的“新时代”走向内涵式的“新时代”。
(一)把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认清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起点
新时代,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新”中的“一新”,“四新”即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构成了新时代的新特征,是党对国家“所处历史方位、所具备的时代特点、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所要完成的时代任务等根本性问题”[1]的总体概括,是对“所处的阶段或状态”[2]作出的基本判断,是对人民美好生活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基本矛盾的重新定位,以及根据这一基本矛盾确定的“‘一个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的时代部署,这些部署构成了新时代发展的基本内容,标定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高度。
新时代的特殊使命、发展战略以及由此蕴含的劳动教育质量新高度,是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时代起点。这一时代起点要求学校劳动教育质量迈上新时代高度,即学校目前和今后推进的劳动教育,要立足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和发展新时代,要以此树立劳动教育的新使命和新思想,以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开启劳动教育的新征程,提升具有新时代内涵且能反映新时代发展高度的劳动教育质量。
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要从“传统标准”迈上“新时代高度”,需要思考和解决如下问题:目前和今后的劳动教育在目标上如何体现新时代指向?在内容上如何落实新时代内核?在方式上如何体现新时代职业样态的发展走向?在质量评价上如何体现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新时代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起点,紧盯新时代的新使命及其对优秀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才能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
(二)整合新时代的多种元素,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时代起点的变化,要求学校对劳动教育质量的内涵有新的理解。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质量,是指以新时代的阶段发展任务为指向,在综合新时代的主要社会元素、职业元素和教育元素的基础上,建构与新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场景,推进与之相应的劳动教育过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满足学生成为新时代优秀劳动者需要的程度。满足的程度越高,则劳动教育的质量越好。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强起来”是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强起来”的基本标志是实现了中国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和世界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取最大公约数,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打通个人、国家、世界,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通硬实力、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从而实现人民情怀、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类情怀相统一”[4]。从新时代的根本任务和蕴含的劳动教育质量内涵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质量是新时代多种元素互生共长的结果。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要围绕“强起来”的时代任务,综合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职业和教育等多种元素,确立与新时代发展趋势高度匹配的劳动教育目标、场景、过程,促进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具体任务、重大举措等与劳动教育的全要素、全过程相互融合、共生共长。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提高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才能培育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劳动者。
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的新内涵,为确立劳动教育使命和评价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框架:从条件质量看,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要为促进个人、国家和世界利益共享共进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从劳动教育过程质量看,优质的劳动教育过程,具有联结、融通个人、国家和世界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空特征与功能;从劳动教育的成效看,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新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多种情怀与实力的互动共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成为新时代优秀劳动者的需要。只有同时满足了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新时代要求,学校推进的劳动教育才可能具有较高的质量。
(三)抓住新时代社会动能转换的关键,彰显学校劳动教育的未来价值
新时代是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新旧动能的转换集中体现在驱动质量提升的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上,只有抓住影响个体或社会发展动能变化的关键要素,才能快速适应和有效应对未来社会与职业样态层出不穷的变化。从未来职业发展和劳动样态的变化看,新旧动能转换集中体现在从注重常态扩展的质量驱动转向以创新为质量驱动引擎。常态扩展的质量驱动,是把延长时间、扩大空间、增加数量、扩张规模等常规要素作为质量驱动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是把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的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驱动力。从常态扩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新旧动能转换,预示着高质量的劳动已经从“拼体力”转向了“拼智慧”,完全依靠体力的简单的物质性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传统形式的劳动将逐步“发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共享劳动等”[5]。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时代,将形成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并存,并不断向创新劳动、复杂劳动和非物质劳动转变的劳动形态与职业格局。在新时代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应充分关注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生态劳动等对质量提升的要求,在新的劳动形式、关系和动力中促进劳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彰显劳动教育适应未来劳动形态与职业格局的价值。
从未来社会和职业创新的主体看,发展动能应从注重个体成功的质量驱动转向强调共同成功的质量驱动。个体成功的质量驱动,是把个体或少部分人的成功作为社会发展动能,以此引导和促进更多人走向成功的社会质量发展模式;共同成功的质量驱动,是把全民发展或“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满足全民成功需要的程度作为社会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新时代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学和社会动力学的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脑力等劳动能力,也包括人的道德和审美等社会性发展”[6]。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个体成功是与社会上的全体成功紧密相连的,新时代驱动社会质量提升的主体性力量,既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成功的个体,更离不开追求成功的社会全体。这种社会发展动能转换的特征,要求学校劳动教育要不断创新合作共赢的劳动模式,把公平、合作、开放、共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商共建共享等作为劳动教育主题,通过发掘和整合劳动课程与各类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未来价值,实现从劳动到劳动教育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劳动教育的转变。
二、发展要义:从“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到“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要充分体现学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发展逻辑,实现从“传统标准”向“新时代高度”迈进的目标,需要着力促成从“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到“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转变。“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指按照传统的劳动教育思想和质量标准推进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这些劳动教育虽然贴上了“新时代”标签,但没能体现“新时代”的基本精神和质量诉求,即使具备了新时代的某些特征,也难以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根据新时代蕴含的劳动教育质量高度,开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优秀劳动者的劳动教育,即能够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确定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起点,能整合新时代的多种元素理解劳动教育质量的新内涵,能抓住新时代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彰显劳动教育的未来价值。换言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发展要义,是通过今天的劳动教育为明天培育出更多的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的基本表现是树立了新的劳动价值观,发展了关键性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
(一)树立新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意见》要求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和高尚的劳动精神,以此培育良好的劳动品质。从总体上看,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把立足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和发展新时代作为判断劳动价值大小的基本准绳:只有从新时代面临的基本社会矛盾入手,从事有利于服务新时代和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才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
“劳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是否应该和能否满足新时代更好发展需要的基本认识与核心观念,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个体层面看,劳动的最大价值是帮助自我实现了参与新时代建设的目标,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最有价值的劳动,不是为个体积累财富的劳动,而是为新时代的更好发展贡献自身价值的劳动。二是从社会层面看,劳动的最大价值是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最值得全力投入和着力创新的劳动,是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成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劳动。三是从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层面看,劳动的最大价值是造就了特殊的时代与特殊时代的新人。特殊的时代即新时代,特殊时代的新人,是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的个体与群体。新时代的劳动价值,是具有促进社会和人双双朝着新时代迈进的价值。“在新时代,重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第一要务。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生产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这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要基础”[7],也是新的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要形成“劳动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需要沿着“劳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一个突出矛盾’”的方向丰富和深化。“一个突出矛盾”,是指新时代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最突出最根本的矛盾,新时代的劳动就是要解决新时代面临的这一根本性矛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劳动缓解新时代的社会突出矛盾的意识,形成在不同属性的劳动中实现自己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劳动价值观,即“劳动教育对个体很重要,是个体‘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是人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建构人自己,创造历史,实现人的意义”[8]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要求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素养”[9],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创造更加丰富的劳动形式与成果,为缓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贡献力量,才能使劳动成为完成新时代基本使命和根本任务的有力手段。
(二)发展关键知识与能力:让劳动知识与能力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服务
新时代需要发展的关键劳动知识与能力,应是能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劳动知识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0]新时代的劳动,应是能体现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着力积累、丰富和提升与此相关的劳动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有关培育新型动能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培育新型动能,是指提高学生进行创新驱动和创新性劳动的能力。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等的不断涌现,新的劳动内容、方式和质量标准等不断增加,对分析新变化、适应新变化和创造新变化等劳动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将会快速攀升。因此,立足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着力发展三种积蓄新型动能、促进创新发展的劳动知识与能力。一是理解和接受新业态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发展这些知识和能力,学生能敏锐察觉职业样态的变化,能观察和分析新业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劳动者的新要求,能预估新业态所需的劳动素养并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快速适应新业态的知识与能力。通过积蓄这些劳动知识与能力,能逐步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精神面对职业样态的新变化,能领会新业态存在的价值与必然性,能快速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快速适应新业态。三是创造新业态的知识与能力。能通过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积累,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新业态,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知识与能力等。
其次是有关促进生态发展的劳动知识与能力。“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11],要求在劳动中保护和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12],需要维持和保护健康的全球社会生态。新时代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建设要求,需要学校劳动教育着力丰富学生有关促进生态发展的劳动知识与能力。促进生态发展的劳动知识与能力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即能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把握好科技与自然、短期与长远、人类生活与自然维护等多种关系的知识与能力;二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推进开放型劳动的知识与能力。开放型劳动,是在对内对外的开放过程中从事更加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劳动的知识与能力。在这方面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可重点突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意识、知识与能力;能在更大范围的开放中从事创新型劳动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劳动内容与形式,能够珍惜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劳动成果的知识与能力等。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劳动中落实“绿色”和“开放”的发展理念。
再次是有关实现共同富裕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协调”和“共享”的本质是实现长久富裕和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理念重在解决区域间、种群间或代际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的是实现不同区域、种群和代际的共同富裕;共享理念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目的是实现不同个体的共同富裕。追求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要求学校劳动教育要发展学生促进共商、共建、共进等合作劳动的知识与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集中体现在合作谋划、共同实施、共享利益、共同改进等方面。合作谋划的知识与能力,是指共同进行劳动项目规划、合作设计劳动实施方案的知识与能力;共同实施,是指共同调动劳动资源、高效高质推进劳动过程的知识与能力;共享利益,是在公平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对劳动成果进行合理分配的知识与能力;共同改进,是对劳动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集体反思、相互反馈和改进创新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核心是责任、理解、尊重、吸纳与整合,即具有:明确团队整体的劳动责任和自我劳动义务的知识与能力;理解团队劳动任务、组织形式、劳动方案和他人劳动行为等的知识与能力;尊重团队集体决策和他人劳动权利与义务的知识与能力;吸纳团队优势和他人建议创造性展开劳动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团队内外资源与成果形成团队劳动产品的知识与能力等。
围绕这五大发展理念选择关键性的劳动知识与能力,既是培育新时代优秀劳动者的需要,也是防止劳动教育异化、泛化、浅化等问题的保障性举措。“防止劳动教育异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任务”[13],这种异化集中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娱乐化、休闲化、形式化、学术化、去价值化、去时代化等方面。究其根源,是在劳动教育中忽视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价值,没有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劳动知识和能力的取舍标准,从而导致了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有传统而无新时代的学校劳动教育弊病。
三、评价维度: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全面聚焦新时代
质量评价专家多纳博安迪(Donabedi-an)于1980年提出了潜能、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的质量评价框架。潜能维度的质量评价也称条件质量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学习者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可能具备的发展潜能;过程维度的质量评价,是对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进行的评价;结果维度的质量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目标达成度进行的评价。[14]新时代蕴含的劳动教育质量内涵及其发展要义,要求学校劳动教育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评价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逻辑,发挥整合性的评价功能。
(一)条件质量: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的“新时代”指向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条件质量评价,应主要集中在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是否具有“新时代”指向这一关键点上。物质条件质量的评价,可重点分析劳动场景、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是否具有“新时代”指向。劳动场景是学校提供的劳动场地、工具、技术、岗位要求,设置的劳动情境,布置的劳动任务及其规定的劳动成果形态与质量标准等。劳动场景是否指向“新时代”,对劳动教育质量能否迈上“新时代高度”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对劳动场景质量的评价,可细分为劳动场地的现代化水平、劳动岗位的新业态特征、劳动工具的新技术含量、劳动任务的创新驱动程度、劳动成果的创意要求等评价指标。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可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是否体现了新时代对优秀劳动者的培养要求;二是课程思想是否有机融入了“五大发展理念”;三是课程内容是否系统地确定了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关键劳动知识和能力等;四是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的合理分布等。师资队伍的评价可集中在专业技能的科技含量、生态发展的人文情怀、全球合作的世界眼光等方面,因为这些方面是新时代对优秀劳动者的核心要求。
对非物质条件的质量评价,可集中在劳动教育观念、氛围、专业准备等是否具有“新时代”指向上。可重点观察和分析学校与老师是否具有立足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和发展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新观念,是否营造了“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而进行劳动教育”的舆论氛围,是否立足未来社会与职业样态的新发展储备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等。
(二)过程质量:“多路径”“多模态”“多价值”的整合性发展程度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过程质量,主要体现在多路径、多模态、多价值的整合性实施质量上。多路径,是指劳动教育实施渠道的丰富性;多模态,是指劳动形式的丰富性、劳动媒介的多元化、劳动载体与技术的多样性等;多价值,是指劳动教育兼顾了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感官价值、理性价值,现实价值与未来价值等,实现了多重价值的交融生长。多路径、多模态与多价值的劳动教育不是彼此割裂,而是整合推进,共同提升劳动教育的过程质量。
对劳动教育多路径、多模态和多价值的评价,可以重点观察和分析学校劳动教育是否在日常生活、劳动专属课程、劳动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学科教学等渠道、模态网络中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家校生活自理、家庭建设、学校日常生活与建设中的劳动教育路径、模态与价值;劳动专属课程主要包括校内劳动必修课、实习实训基地(营地)劳动实践、生涯规划等课程中的劳动路径、模态与价值;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综合实践课程中所有门类的劳动教育路径、模态与价值;不同学科教学是指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的水平,如观察和分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15]的落实情况等。
对多路径、多模态和多价值的整合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要评价劳动内容、路径、模态与劳动教育价值提升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还要评价不同路径、模态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是否各有侧重,是否能够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如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我生存的劳动技能和“自己的活自己干”等劳动意识;劳动专属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积累和提升有利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劳动专题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劳动能力与探索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树立社会劳动观念、提高学生合作劳动的意识与能力等。
(三)结果质量:为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铺垫良好基础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结果质量评价,其重点不应是学生积累了多少劳动知识、形成了多少劳动技能、创造了多少劳动产品,而应分析其是否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打下了良好基础,这种基础集中体现在学生未来劳动素养的发展潜能上。未来劳动素养,是在劳动教育中形成的有关劳动的观、意、情、志、能等适应未来社会与职业样态的可能性,即今天所受的劳动教育和在今天形成的劳动素养,能否为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积蓄可靠的资本。其评价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的复杂体验与转化能力,即能在劳动过程中体验挑战、拼搏、艰难、奋起、成功、喜悦、失败、颓丧等复杂情感,并能将其转化为应对挑战、积极创新、坚持不懈、努力超越等劳动精神与品质的能力;二是对现实劳动场景的时空延展能力,即能从眼前狭窄空间内的简单劳动,延展至未来的复杂的更大空间内的劳动的能力,在有关劳动的观、知、情、意、能等方面具有延展性和可塑性;三是将个体劳动转化为群体劳动的能力,即具有从“我的劳动”“我要劳动”“我的收获”向“我们的劳动”“我们要劳动”“我们的劳动成果”转变的能力等。
综上,可根据如下评价维度细化评价指标,建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评价框架。(表1略)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评价,必须同时遵循新时代的发展逻辑,体现新时代的发展要义,指向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新内涵、新使命和新任务,形成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质量的合力,才能实质性推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苟立伟,张荣臣.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涵要素与实践要求[J].桂海论丛,2019(6).
[2][4]韩庆祥刘雷德.论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鲜明标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1).
[3]赵志鸿.论哲学视域中的“新时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5][14]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6]冯建军.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4).
[7]孙建华,崔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理论视野,2018(10).
[8]本刊编辑部.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20(2).
[9][15]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3-30(12).
[10][11][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0,198,199.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