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 正文

《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周学良 李益超
阅读数:570

来源:《教育探索》2021年第8期

要:《共产党宣言》关于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梳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与“九个坚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是一脉相承与接续发展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借鉴《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发展。基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启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教育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引导人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教育思想;“九个坚持”;比较研究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正式发表,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列宁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萌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宣言》的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接续发展的关系。《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1.教育处于社会之中,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1)教育有阶级性,受统治阶级的支配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同样,任何时代的教育始终也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简言之,任何教育都有阶级性。教育从属于特定的统治阶级,同时也为特定的阶级统治而服务。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无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统治服务。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面对“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攻击时所作出的反驳:“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2]有什么样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2)教育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当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生产力水平的时候,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就无法支撑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当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时候,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样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教育处于社会之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宣言》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培养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处于社会之中,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去单独完成。教育和人一起,受到社会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社会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言:“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3]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宣言》的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结尾给出了对共产主义联合体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既是对共产主义蓝图的描述,也是对教育的最高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成长(Learning to be)[4]。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会成长,就是要让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成长为一个完善的人。

3.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同样,教育也不能脱离生产劳动,必须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教育脱离实际、轻视实践育人的弊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3]

4.强调教育公平,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马克思恩格斯建议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2]。其中,“所有”表示在受教育范围上对儿童全覆盖,不管来自什么阶级、来自什么民族、来自什么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体现的是公平;“公共的”表示教育资源不是属于特定群体,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公共资源,体现的还是公平;“免费的”表示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无论以前能不能付得起学费,现在都可以上学,体现的依然是公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拥有上学的机会,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就能实现。当时工厂里的大量童工,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工厂,每天要承担长时间、大量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接受教育。和富人的孩子一样公平地接受教育,对这些童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要真正保障每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单单给予入学机会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废除童工、解放儿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接受教育。

5.注重个性发展,以人为本

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人只是机器的附庸。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无产阶级学会操作机器,为资本的增值服务。这样的教育只会导致人的单一化、机械化。正如《宣言》所指出的,“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资产阶级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是人服务于资本,还是资本服务于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2]。显然,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是本,人是末,人的一切劳动都是为资本服务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以人为本,人的劳动和资本增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这种“本末倒置”的生产关系,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个性,独立自由地发展。

二、《宣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辨析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题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为统领,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以“九个坚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与《宣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关联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联系(见表1)。(表1略)

本研究通过表1的关联比较,得出两点重要发现: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九个坚持”中有五条与《宣言》有关联,在《宣言》中有所体现,分别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新内容的增加,又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发展。例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就是内容的新增,而“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则是对《宣言》中“教育有阶级性,受统治阶级支配”思想的发展。

三、《宣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宣言》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梳理及其与“九个坚持”之间的关联比较,可以得出《宣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五点启示,而这五点启示也可以视为《宣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支撑。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向指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5],涉及教育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6]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所作出的最明确的回答。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特色。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阶级属性的论述,有什么样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依靠人民大众,也服务于人民大众;既隶属于社会主义事业,也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6]各级各类教育的主办者、管理者和工作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教育,关键同样在党”[7]。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组织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2.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植根于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教育也不例外,它处于社会之中,受到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都有差异,因此,各国的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复杂的国情和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要办好中国的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扎根中国的土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1)要坚持中国特色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实际的特殊情况。坚持中国特色,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次,要立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与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并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既不能与社会生产相脱节,停滞不前,以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又不能盲目扩张,让教育过分超前,以至于超越经济的承载能力,造成“教育过度”和“就业难”。最后,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创造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

(2)在扎根中国的同时,又要放眼世界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将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值得学习借鉴。我们要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吸取其教训,立足中国实际,改造我们的教育,促进我国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成果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本位,决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模式。

3.教育要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就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满堂灌”“唯理论”,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和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行动起来、参与进来,才能让学生学深、悟透、记牢。就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获得的书本知识,还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要提升知识的价值,就必须将知识上升到实践层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另外,实践决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尽管学校处于社会之中,但学校还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与社会相比,学校对学生是宽容的、关照的。学生必须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去面对社会现实,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产劳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8],本身就是最直接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9]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与劳动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紧密的联系,“教育既承载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劳动本身也使人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拓展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己的成长”[10]。“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和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1]把“四育”提升为“五育”,更加突出了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和少子化现象普遍存在,加上许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近年来“娇生惯养”“好逸恶劳”“宅”“啃老”等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普遍,当代学生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和劳动意识。究其原因是劳动教育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淡化、弱化和缺位。正如马克思所言:“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消毒剂。”[12]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1],实施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磨炼意志,锤炼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体力和脑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3]。从个人的成长发展的视角来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不可分割的,即使最具观念性的活动也需要客观活动的支撑”[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随着人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逐渐分离,因而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代人”的趋势背景下,这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分工将继续存在,并不断强化。在个人的劳动结构中,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体脑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4.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保障每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不断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6]。推进教育公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还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1)推进教育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致力于解放全人类。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然要求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推进教育公平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

社会公平包括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和教育公平等。教育既是人生的起点,又贯穿人的一生,还是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宪法》规定,受教育权和诸如人身权、财产权一样,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社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因此,推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并给予社会弱势群体适当的倾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

(3)推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教育公平无疑是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区域发展不平衡使“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在此之中,教育差距既是“因”,又是“果”。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和实施路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因此,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等区域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5.教育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引导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强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然而,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往往能够注意到“全面”二字,却容易忽视“自由”二字。所谓“全面”,侧重于共性,强调综合素质和整体平衡;所谓“自由”,侧重于个性,突出兴趣爱好和个人专长。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引导”;重“全面发展”,轻“兴趣培养”。即使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教育也十分欠缺,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趋同化现象严重。诚然,这与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紧缺,尤其是师资紧缺,有一定的关系,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需要贯彻落实,“小班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推广,人才的分类评价亟待加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促进全面发展,也要引导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看似矛盾,实际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不能出现极端的短板,这是针对受教育群体而言;个性发展则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特定个人身上的特殊组合,这是针对受教育个体而言的[1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有其自身的不足,也有其独特的天赋和特长。个人需要全面发展,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也需要个性发展,以成为某一方面突出的优秀人才,用自己独特的天赋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尤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鼓励创新创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实现人尽其才,显得格外重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扬长避短,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8.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47.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7]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8.

[8]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10]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8(5):13.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1-02-2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8.

[13]顾明远.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J].教育研究,2017(8):4-8.

[14]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16]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

[1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6-97.

责任编辑:董自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