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典型的教育分轨制国家,我国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种教育类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对于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极为重要。事实上,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早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对我国而言,为了能够在2020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有必要继续贯彻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坚持普职协调发展。为此,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强化科学的宏观管理,坚决落实普职大体相当政策;建立政府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测系统,科学把握普职大体相当的比例。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普职比;协调;失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轨发展,典型代表国家是美国;另一种则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发展,典型代表国家是德国。按照此划分标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施的也是教育分轨策略。世界各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证明,坚守住普职协调发展的底线对于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极为重要。
当前,为充分贯彻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的文件精神,在2020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目标前提下,必须厘清关乎普职协调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缘何如此重要
高中阶段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普、职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中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又对立统一的组成板块。在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情形下,一部分中等水平的生源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相对优秀的生源素质会为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更能契合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层级,从而确保社会人才结构保持良性的状态;然而,一旦普职大体相当的政策遭到破坏,或者在地方层面得不到有效落实,那么良莠不均的生源也会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出现严重不均衡,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基础能力建设,而且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水平,激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活力,坚持普职协调发展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对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极为重要。事实上,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变化,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也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从1985年到199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比例基本维持在1:1左右;而1998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出,高中阶段教育中迅速形成一股“普通高中热”“升学热”的趋势。受此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连年萎缩。一直到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才逐渐出现恢复性增长。与此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数据显示,在1985年到1997年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从20%左右一举跃升到40%以上。而在1998年到2004年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仅仅是常年维持在40%左右,直到2005年之后才有显著提升。
可见,如果不能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继续坚持普职协调发展,保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比例大体相当,那么将很有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无法有效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因此,也将很难在2020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然而,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工业4.0浪潮的冲击之下,开始有不少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提出质疑。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国家层面的重视,并未带来中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的日益萎缩,高中阶段教育普职1:1的比例底线已经受到极大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普职比例已经严重失衡,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2万所,比上年减少676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656.70万人,比上年减少98.5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0%。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进一步下滑至40.25%。[1]
如图1所示,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比值为0.73。在2010—2014年五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比值正在逐渐变小,也就是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下降,普职比已经很难达到1:1,而且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图表略)
如图2所示,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的缩减,校均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图表略)
面对普及攻坚的战略任务,如果不能保持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普职协调发展,任由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必然不利于在2020年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宏伟目标。
二、坚持普职协调发展具有普遍性吗
事实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普职比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与我国一样,大多数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类似困扰,即有没有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推动普职协调发展。从国际比较的大视野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反复证明,再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如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也难以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不少现代化工业国家都曾经历过逐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过程,并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考虑,给予中职教育以足够的重视。[2]
历史表明,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源于战后西方巴洛夫与福斯特两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斗争。
发轫于二战以后的巴洛夫与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代表了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两种不同思路。196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非洲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巴洛夫发表的《非洲的大灾难》和《非洲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提出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巴洛夫认为,正规教育对学术系统的强调是造成人们轻视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学校应承担为发展农村生产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3]在巴洛夫看来,职业教育应当以人力规划为出发点,重点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由政府来具体组织,倡导学校本位办学。(图表略)
而在福斯特看来,职业教育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在职培训,由企业来具体组织,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双方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巴洛夫认为,二者是替代关系,福斯特则认为,二者是互补关系。在福斯特看来,只有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职业培训。目前,许多职教计划失败是因为受训者缺乏起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学校连这些本职工作都不能做好。那么,“要指望学校参与到一系列的从属性职教话动是很荒谬的”。在福斯特看来,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来有效地继续其后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认为,这种职业训练最好通过学校外的非正规教育来实施。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时,并未得到“世行”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当时许多国际组织普遍赞同巴洛夫的职业教育理论。然而,随着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被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所印证,以及得到“世行”资助的“多样化的课程计划”在许多国家受挫,福斯特的观点逐渐引起“世行”专家及官员的重视。[4]在福斯特思想的影响下,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定义为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并鼓励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协调发展。
这也就不难解释,在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90%以上的情况下,大多数发达国家仍旧守住了高中阶段教育普职1:1的比例底线。以一组数据为证:2012年0ECD主要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比情况如下:德国普高占到51.7%,中职占到48.3%;法国普高占到55.8%,中职占到44.2%;瑞典普高占到50.6%,中职占到49.4%;澳大利亚普高占到49.5%,中职占到50.5%;奥地利、比利时、捷克、芬兰等国的中职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OECD各国的平均普职比为,普高占到54.3%,中职占到45.7%;其中,欧盟各国的平均普职比为,普高占到47.3%,中职占到52.7%。
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有必要促进普职协调发展。
三、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普职协调发展
与全国各地普职比的不断失衡相比,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增长的过程中,教育整体水平、高校总数、高考录取比例和大学生在校生数均居全国前茅的江苏省在普职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面对江苏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初中毕业生生源不断减少的趋势(从2006年的121.35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61.17万人),江苏的一些地方政府也曾出现了思考动摇,甚至有人对普职比大体相当提出了质疑。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江苏仍然做到了连续11年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四点。
1.建立健全“知识+技能”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开展分段培养和联合培养试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通过强化统筹调控,注重过程管理,拓展招生面向;3.严格规范新生电子注册,完善招生激励机制;4.全面落实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持续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切实打造专业课程品牌。[5]
正是在上述努力之下,江苏才能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八连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现“六连冠”,首届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江苏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得以不断增强。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检验,我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国策对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言,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审视的地步。因为如果不能总体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大体相当、促进普职协调发展,那么将很难顺利实现我国在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宏伟目标。
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职协调发展,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无法做到与普通高中教育平起平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刻板印象,甚至存在歧视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全方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培养学术尖子,还要培养职业尖子,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这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推动普职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对我国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也是高中阶段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推动普职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需要。也就是说,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教育结构也必须保持健康状态,无论是从纵向的教育程度结构,还是按照专业和类别划分的横向结构,都要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形成密切关联,并在形式、布局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等现代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及其家长感觉到上职校同样可以成就事业,甚至是一条捷径。
2.强化科学的宏观管理,坚决落实普职大体相当政策。
在我国,“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国家政策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质疑的声音。由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根深蒂固影响,不仅一些学生家长感到难以接受,而且不少教育管理者,甚至主管一方教育的官员也经常说三道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尴尬状态。这一国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各地也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执行不到位而被问责的现象。[6]这种含混不清的管理现状使得这一国策的严肃性在现实中遇到较多的尴尬。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普职比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政府的宏观管理思路所决定的。要使“普职比大体相当”不再永远在路上,各个地方政府的党政领导人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积极作为,为职业教育注入“核心动力”。如在分配教育资源的时候,尽力缩小普职之间的差距;在就业安置方面,最大限度地使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遇;要大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不唯学历凭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切实根据《攻坚计划》的要求,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建立政府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测系统,科学把握普职大体相当的比例。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其本身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重要标志,又促进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不仅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而且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一句话,它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职业教育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战略,而不能只是在“围城”中办学。[7]因此,考虑普职比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政府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测系统。这一系统必须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既要综合考量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决定作用,又要考虑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作用和对技术进步具有的推动性作用。因此,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预测时,必须要深入到岗位层面,综合分析岗位的差异、技术要求、劳动力生产率等相关变量,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中等职业教育合适的发展规模,进而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层面理想的普职比例。
参考文献:
[1]佚名.普及高中教育亟须保障中职教育[N].北京青年报,2017-04-07(A2).
[2]郭扬.高中阶段“普职比”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03(1).
[3]莫丽娟,王永崇.普职规模结构政策的困境与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4]周正.从巴洛夫到福斯特——世界职业教育主导思想转向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5]彭召波.江苏:11年“普职比大体相当”何以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6-11-01(09).
[6]周俊.“普职比大体相当”难落实,尴尬如何化解[N].中国教育报,2016-10-11(05).
[7]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97.
责任编辑:唐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