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5、6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三期) > 正文

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

作者:孙喜亭
阅读数:87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3期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统一的社会实体,人首先是劳动力,因为人不劳动,没有社会生产,人本身就无法生存,人类社会也就不能延续和发展;然而人为什么要劳动,劳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回答这一问题,这又不能不回到人自身,人正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劳动,因而人的劳动是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劳动实践的最终目的。若把教育仅看作是劳动力的教育,那就是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而不是目的教育、人的教育。人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而不仅应是劳动力的教育。

“劳动力”和“人”的内涵与外延并不统一。按许涤新主编的《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对劳动力释文规定: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拥有的并运用于劳动过程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苏联、沃尔科夫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词典》,也作了同样的表述。这就看出,劳动力就是人在劳动时所需要的体力和智力。体力勿需说明,而智力则指的是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除此,人的多种素质,都不能在劳动力概念之内。而人的内涵,较之劳动力的内涵就宽广的多了。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人的释文称:人,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高级动物;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就看出,人不仅是自然的改造者,也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人在积极地改造自然和创造社会中,也建造与改造着人自身;人不仅是有生命的自然实体,还是构成人类社会主体的社会实体;人不仅是生产力的承担者,还是社会关系的负荷者;人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人被自然和社会制约,人又是自然的改造者与社会的创造者;总之,作为具有能动与创造特性的主体的人,内涵是极为宽广的。在说明了“劳动力”与“人”的内涵并不等同以后,再看劳动力教育与人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也不等同。劳动力所追求的价值,是劳动者所应具备的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技巧,以便劳动力在劳动时发挥他“智力”能源,创造出社会财富。劳动力教育的内涵就是提高与扩展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是人的身体、智力、品德、审美等素质的完善的发展,以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人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的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的教育的内涵应是全面扩展人的价值,提高整个人的素质。

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人简单地分割为单一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分割为生产力的人、或社会关系实体的人。不可设想,只让人生产,而不让人消费;只让他贡献,不让他享受;只让他生产财富,不让占有财富;只让他有生产的义务,而不让他有政治上的民主的权利。不可设想,一方面要人充分发挥他的劳动的聪明才智,而另一方面又禁闭他的物质文化的消费欲望;一方面要人在技术设计时有高度思想上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又限制他在政治上、权利上的任何思考。人是人,人是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的统一体,人不是仅受他人摆布的、仅能生产的“机器人”。时至今日,解放生产力,不仅是人身从依附关系下的解放,也不仅是人的劳动能力——头脑和手脚的解放,而应是人的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全面解放。一个政治上没有权利或受压抑的人,一个经济上不能独立自由的人,一个思想上仍受宗教迷信、神的意志所奴使的人,不可能在生产上焕发出创造的热情,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劳动力”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将人的整体分割了,想在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情况下,仅去提高劳动的素质,想在不全面提高人的价值的情况下,去发挥人的劳动能力,想在人缺乏主体意识的情况下,去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这是不可能。现在我们的生产效率、效益不高,与其说是因劳动者的生产知识、生产技术不过关所致,还不如说是因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创价欲望下降所致,不是不能生产,而是不想生产,不是干不好,而是不想干好。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社会财富。所以,改革是“体制”改革,而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要解放生产力,就要全面解放人,要造就一个好的劳动者,就要全面培养一个人。教育对象是人,它不仅是劳动者,缩小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弊端的起点。狭隘的教育功利观、满足眼前需求的教育有用观,是教育内涵缩小的自然推演和结果。以“生产力”标准直线导致的教育上的“劳动者”标准,进而导致生产上的“有用”标准,以此作为评价教育的功效和质量,是导致教育失误的症结所在。

当我们谈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时,往往是以下列数据为标志的:劳动者中文盲半文盲占2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7%,初中文化程度占30.5%,高中文化程度占12.3%,大专文化程度占1.4%。这固然不错,这正象列宁说的,文盲与夺取政权相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对不相容,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里,是不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上述文化程度的标志,主要是指向广大工农群众作为劳动力的素质谈的。然而,我们不是不时可以看到,某项工程因决策的失误,造成数亿、数十亿、甚而数百亿的重大损失吗?不是不时可以看到因某些决策者利益,如盖豪华的楼堂馆所、进口高级生活消费品等,而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吗!不是还可以看到因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的管理不善,而造成浪费、亏空、直至倒闭吗!不是也有不少所谓的“改革家、“实业家”而因整体素质低下而垮掉吗!甚至因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旧观念,而不理解改革、开放的主潮,在无形的阻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与其说取决于广大劳动者的智力素质,还不如说更多的取决于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上至国家整体的决策,下至每个部门的重大项目的决策。英精不英不精,应是我们思考的中心点。所以,基础教育是基础,而高等教育是关键。培养与选拔使用一代英精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进展的关键。

我们常讲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包括的内容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和国防现代化,却没有提出教育现代化。十分明显,四化的实施都是以教育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教育现代化,便培养不出现代化的人才,而无现代化人才,四化是化不起来的。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我们不应仅仅从学校设备现代化上去理解,当然这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也不能仅从现代化教育仅仅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上去理解,当然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教育现代化根本标志是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

人的现代化,不仅是劳动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标志,当然要有文化修养,要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否则就不是现代人。一个文盲,尽管生长在现时代,但无论如何不能称为现代人。现代人最根本的标志,必然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现代人和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摆脱了被奴役、被统治,摆脱了他不属于他而属于他人的地位,就在于他属于他自己,他是一个主宰了自己的自由人。就在于他既受现代生产、现代生活的客观制约,但又在创造、扬弃、超越现在条件的活动中,充分发挥着也发展着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再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身的价值。这种人当然要有文化、有知识,视野宽广、思维开阔,要具有民主精神和现代观念。

从人的现代化来看,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或现代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充分的发展人的潜在的各种才能,激发出人的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提高其作为主体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积极意义,激发其向上的精神。这就是说现代化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人的“人格”教育,而不仅是“人力”的教育,是一个单纯的劳动力的教育。现代教育应是以提高主体意识“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学生,压抑学生的“我不行”的教育。

有两个口号对教育影响很大,一个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个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前者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做为教育方针指导教育实践,后者是近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前一个口号的理论根据是,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后一个口号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具有战略地位的特殊产业。不可否认,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形态,它不能不受一定时代的中心任务所制约,如在革命时期需要为战争为阶级斗争服务,在建设时期需要为发展社会生产服务。然而,两个口号有两点是不完善、不科学的。1.从教育的社会职能来说,两者都缩小了它的外延,将教育的一种职能代替了教育的多种职能。2.都是从“工具论”的需要出发,将教育摆在了“服务”地位。

仅就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来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十分丰富,而中心是生产。这里有一个问题使人难解:教育为中心任务的生产服务,那么,生产又为谁服务呢?我们说,生产不是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按逻辑推导,这是否可以说,先要将教育的对象当作生产工具加以培养,当作劳动力加以训练;而后再回转过来,才把劳动者当人看。其实,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发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就在直接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应当确立教育的本体地位,它的职能和作用,就在于促使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就在于改变人的状态,发展人的素质,就在于扩展与提高人的价值。如果说教育是个工具的话,它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工具,如果说它要服务的话,那就要为它的对象服务。这样的提出问题,并不排除教育受社会制约与它的社会功能。如果一个学生德、智、体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果经过教育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旦毕业,走入社会,它就自然地外化为他的行动、行为,产生客观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包括生产的功效),促进社会发展(包括生产的发展)。教育先是人生之本,然后才是国家富强之本,民族兴旺之本。

基础教育是“地方化”、“职业化”、“多样化”呢,还是“国家化”、“基础化”、“统一化”呢?这是一较大原则问题。1986年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对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已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用了“全面发展”、“民族素质”、“奠定人才基础”等内涵大体相统的三个概念。这就是说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每个国民的素质.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这些规定是基于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所进行的决策,它体现国家对每个公民发展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的特征就是“国家化”、“统一化”、“基础化”。遗憾的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基于对教育眼前功利的思考,提出了基础教育要“地方化”、“职业化”、“多样化”的要求。所谓地方化?是否有的地方就是为了升学,有的地方就是为了谋生,有的地方应以工业为教育的特色,有的地方应以农业为教育特色,这样一来,国民教育的共同基础何在。所谓职业化?是否要使基础教育都带有职业的特性,是否要农村教育都要有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的职业倾向,这样一来,义务教育的性质不是被改变了吗!狭隘的口号来自狭隘的功利追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发生质变。从义务教育的性质来看,义务教育出发点应以人的发展为本体;如将基础教育地方化、职业化,那就是以局部的社会需求的劳动力的培养为教育的根本了。

从国家的基础上说,“人”的教育是否脱离中国的实际,理由是中国人民现在主要精力仍是为温饱而斗争,所以,人主要仍是劳动力,因而劳动力的教育应是主体,应是基础。不错,我国占80%的农业人口,主要是靠手工工具劳动,就机器生产来说,大量的主要是简单的机械操作,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种形态,不是什么人的主体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问题,而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的问题。同样,在现实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发展将进一步单一化、特定化,而不是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问题。马克思也说过,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为代价。马克思的论断当然是对的。然而,1.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已为每个国民的基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和需求。2.我们追求的是每个国民的基础发展,而不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3.地方性的职业化的教育,有损于基础发展,长远看,是不利学生未来谋生与就业。

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这些观点可能与时潮有些相差,然而我以为它是重要的,写出来,目的在于和大家商讨。

责任编辑:唐家莉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