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至今,我国已累计启动了四轮学科评估。评估体现出的导向性、诊断性和优结果,不仅有效引领了大学学科的特色化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内生性优化,同时也推动了各学科点实力的整体提升。然而,在学科评估发展过程中,从学科特色发展到特色趋同,从学科诊断到竞争性排名,从学科内部评价到外部资源分配,学科评估出现了过度看重学科排名等“外部价值”,而忽视学科评估“本体价值”的功能偏移现象。学科评估被异化为一种身份标识、一种可视化的排名工具、一种资源分配的尺度。2020年和2021年,我国高校将相继迎来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名单动态调整,于此背景下分析并澄清学科评估的本体功能,对破解学科评估功能的现实困境、实现学科评估功能的原生态回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评估功能的三重现实困境
十七年来,我国高校学科评估在解决学科无序生长、贪大求全以及因人设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学科发展整体布局、综合推进、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石。但随着评估工作的纵深推进,学科评估的整齐划一、结果排名及其资源匹配方式等负外部效应也渐次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统一化评估引发院校发展趋同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我国学科评估的发起者和实施主体,对高校学科评估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学科评估采取的统一化评估模式,即是由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全国高校所有学科实行统一的评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统一化的学科评估拥有一整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流程,无论从时间效率到评估规则,从信息采集到结果公布,都体现出了客观、公正、明晰的评价理念。[1]但是,统一化的学科评估也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弊端与缺陷,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是由此引发的院校发展特色趋同。一方面,统一化的学科评估较好的满足了工具理性的效率目标,确立了评估的可靠性权威,但也因为采用统一的标准,无法兼顾到不同院校的个性发展需求,而造成趋同化竞争与恶性比拼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评估指标的抽象性和有限性,学科评估客观上会引导不同类型的院校走向同类化发展模式,排位靠后的高校为获得更好的学科排名,将会遵照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来模仿先行者。因此,如何在整齐划一的学科评估指标中创设特色及差异化的学科建设目标,为各学科点提供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保护各学科的应然“本色”,是学科评估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结果性评估诱发学科排名比拼
从本质上讲,学科评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一份合格的学科等级排名,而是希望通过学科评估更好地明确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化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引导学科分层定位和分类发展。[2]然而,从前四轮学科评估的特点及其实现方式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评估主要表现为结果性评估,其典型特征是通过评估而进行学科分类排名。比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将前70%的学科依次分为9个不同档次(A+,A,A-,B+,B,B-,C+,C,C-)。这种可视化与易比较的呈现方式产生的连锁效应是:在国家层面,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院校建设,大都是依据高校学科评估的排名结果作为参照,遴选建设对象、开展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并以此衡量高校建设的成就。在社会影响方面,学科排名的结果对高校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也具有“标签化”的作用,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些学校依据学科评估排名结果分配建设经费,开展学科建设,有不少高校甚至采取“扶强削弱”的学科建设政策进行学科布局结构动态调整,导致学校部分弱势院系及其学科被合并调整甚至被裁撤。
(三)竞争性评估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科评估的初衷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从而推动高校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然而,从前四轮学科评估中不难发现,学科评估已经发展为一种竞争性工具,高校注重参评的附加利益大过评估本身。学科评估演化为各方角逐教育资源的手段和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名为依据,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不同排名学科匹配不同的教育资源。层级行政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主要有两个梯队,即国家一流学科和省级一流学科,根据学科竞争性排名匹配相应的教育资源,简单化的指标将受制于外部发展条件,于是学科评估变成发展条件的相互攀比。二是竞争性评估以一流学科统领学科资源分配。无论是从本体还是衍生功能角度解析,学科评估都不具备资源分配功能。就当前我国的学科建设而言,一流学科是最核心、最根本的目的,学科评估作为优化学科建设的重要工具,需要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但以一流学科建设统领学科评估所致的资源分配,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二、学科评估功能的原生态回归
大学场域内的“学科”不仅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行政组织形态的存在,而以前者为质性规定。针对学科评估功能的现实困境,大学场域内的学科评估,在依据知识逻辑和行政逻辑建构评估内容的同时,需贯彻以尊重知识生成逻辑为主要、以行政管理为辅助的评估理念,即以“重本慎衍”功能的发挥实现学科评估功能的原生态回归。
(一)倚重“本体”功能,健全学科评估之于学科的内部质量监测
本体功能是学科评估之于学科的诊断与优化功能。学科的本质是一种具有特定范畴的知识体系。学科评估是学科的特色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团队、科学研究、平台及获奖等维度的统揽与检视,实质是深究学科知识的生成逻辑,协助创生新知。学科评估的本体功能从理念层面理解,是为知识的有效创生提供内在动力;从规则层面理解,是构建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之核心原则,通过学科评估在学术领域构筑学科竞争机制,不断提升学科发展的现代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影响力;[3]从内容层面理解,是协助学科建设主体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检视问题、明晰方向、理清思路、补足短板,通过鉴定、诊断、引导等实施路径,系统强化人们对学科建设的理性认识。
本体功能的彰显有赖于学科评估过程对知识、学科和学术三重逻辑的遵循。知识逻辑强调学科评估不能偏离知识演化的内在规定性,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的生长规律,强化学科的内在观念建制与外在社会建制。学术逻辑要求学科评估必须尊重学术伦理、鼓励争鸣意识、尊重学术规则。三重逻辑的交融与共济,既构成了学科评估本体功能的依据,也确立了学科评估本体功能实现的原则内容。然而,综观学界对学科评估的诟病,“为评估而评估”“以评代建”,以及由此生成的错觉“一流学科是评出来的而非建出来的”等现象,严重偏离了学科评估的本位。因此,以知识、学科和学术三重逻辑为基本遵循,彰显学科评估的本体功能,将有助于推动学科评估全面服务学科特色发展、生态优化和健康发展。
以学科评估本体功能健全学科发展内部质量保障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以鉴定功能分析学科发展的整体状况。鉴定功能是推动学科分级分类特色发展的重要功能,其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逻辑的角度透视不同高校学科建设所带来的知识变革,从学科逻辑的角度系统把握不同高校学科体系和学科生态发展,从学术逻辑的角度关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特色取向。二是以诊断功能厘清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诊断功能致力于解剖学科建设个案,发现学科建设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学科建设个案为分析对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角度,解析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特色与优势、现状与问题,并形成学科发展专题诊断报告供学科建设者参阅。三是以引导功能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引导功能帮助学科建设主体合理定位、理清思路、规划路径,其具体内容是指,依据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情况的整体反馈,引导受评学科明晰建设方向、优化建设思路、完善建设内容,依据诊断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应对方案。
(二)理清“衍生”功能,健全学科评估之于学科的外部行政管理
衍生功能是学科评估之于学科的行政管理及信息交换功能。衍生功能的实质是行政主体依托行政权力对学科评估结果作外部性的解读与运用。其实现方式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提升学科质量为核心,遵照学科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原则,以组织、协调、监督、评价等方式,完善学科评估行政管理制度与流程。从价值旨趣角度,衍生功能的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学科评估的衍生功能为政府统揽学科发展格局,进行重点布局,建设学科高峰、学科特色以及应用型学科提供了可能;其二,学科评估的衍生功能可有效缝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术研究相对独立的二维关系,推动学术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三,学科评估的衍生功能可以有效满足学科系统与外界物理空间的信息交换,从而避免学科系统因封闭而走向保守。总之,衍生功能是指向学科外部建设环境的功能,适度发挥衍生功能的作用,将有助于学科与外部环境间的信息互通、互动,确立学科发展规划与愿景。审慎对待学科评估的衍生功能,需衡平行政权力在学科评估中的强势地位,规限行政行为的干预范围。在学科评估中规限行政行为的干预范围,其实质是减少行政行为在学科评估中的过程性干预,减少非必要性的行政权力对学科评估结果的外部性解读与应用,将学科评估的衍生功能严格限定在过程优化、绩效评估和信息交换目的之中。
合理限定衍生功能,健全学科评估的外部行政管理机制,主要对策如下:一是明确衍生功能的目的导向。学科评估一切衍生功能的展开,都必须指向优化学科建设,服务学科发展,为学科评估本体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二是遵循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的基本原则。这是行政权力运用学科评估结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学科评估结果,仅限于宏观指导、整体布局与绩效监测目的之内,不得过度标签化以及与学科资源分配直接挂钩。三是强化学科评估过程的学科逻辑。行政机关减少对学科评估的过程性干预,将行政行为限定在评估前的组织、评估中的协调和评估结果监督之内;尊重学术权力实现方式和运行逻辑,将学科评估的标准、内容、程序、结果交由学术权力自决;遵照非必要不增加原则,严格限制评估结果的外部性解读与应用。
总之,积极发挥学科评估的“重本慎衍”功能,其实质是将学科建设的主线联通过去、立足现在和贯穿未来。以未来预设之目标引领学科建设内容和发展路径,以鉴定、诊断、调整引导、绩效评估等本体及衍生功能解析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让学科建设主体明方向、懂规律、晓路径、知家底,复归学科评估的理性道路,最终实现学科评估的善治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学科排名:利大还是弊大——对我国学科评估特征、正当性与机理的省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2]李冉冉,马和民.重建教育共识——应对现代社会人生问题的必由之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陈恩伦,易兰.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诠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2).
责任编辑:伍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