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四期) > 正文

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

作者:马凤岐 谢爱磊
阅读数:256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摘 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教育尚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等要求,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教育规模、质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性等方面充分发展;在区域、城乡、学校、家庭之间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通过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至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关键词:共同富裕;教育平衡发展;教育充分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2012年,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这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与共同富裕有内在和有机联系,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服务和贡献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内涵和实现路径,探讨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提出通过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

一、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界定了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4]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物质生活富裕富足,还包括人民精神富裕、自信自强;是全民都能享受宜居宜业的环境、和谐和睦的社会、普及普惠的公共服务。共同富裕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前提是富裕,不只涉及物质和精神财富公平分配,还涉及社会财富创造和积累。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每个人都享受富裕生活,但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5]。共同富裕更是共同发展,即“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6],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创造积极性,在有序、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和每个人的充分发展。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共同富裕包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所以,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有质量保证的教育普及普惠是共同富裕的内容之一。同时,教育通过提升个人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教育也是实现个人精神富裕和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是促进社会财富积累和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7]。社会富裕和个人富裕都是劳动创造的成果,教育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劳动者的技术和能力对生产的积极价值,20世纪60年代,这种认识被发展成人力资本理论。[8]国际比较研究证实了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78个国家(地区)1960-1987年数据的研究揭示,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人均产出增加1.3%。[9]对我国2000-2010年有关数据研究发现,生产部门中人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人均产出提高0.8~1.7个百分点。[10]晚近,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发现,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研究(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的测验结果比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更适合衡量国民认知技能(知识资本)发展。而针对50个国家(地区)的比较分析显示,各国(地区)知识资本积累与其长期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021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1%;[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13.8年[14]。在PISA测试中,我国学生表现优异。我国已从人力资源大国踏入人力资源强国门槛。[15]教育发展是我国40多年来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性条件。

教育也是个人提高收入水平的关键条件。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里斯特(Angrist,J.D.)研究了受教育年限与工资水平的因果效应,发现即使控制了天赋等直接因素,教育年限的增加依然伴随收入增加。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显示,每多接受一年教育,收入增加约8%;受教育16年者的收入比受教育11年者高65%。[16]

(二)教育是实现个人精神富裕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时代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精神富裕。[17]精神富裕意味着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理解世界、社会、人生,有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真伪、善恶的能力;有发现美的敏感性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有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人民在情感上认同、在言行上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热爱国家和人民,有社会责任感、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每个人精神富裕程度自然不可能达到相同水平,但国家和社会应为每个人精神富裕创造必要条件。

教育是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的关键因素。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文艺、科普、新闻、媒体等形式的社会教育也是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不是实现精神富裕的唯一途径,丰富的人生和社会阅历、有成就的劳动和社会实践,都构成精神富裕。

在新时代共同富裕文献中,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两个短语并列。共同富裕,包括精神富裕,最终要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18]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行动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潜能在社会生产、社会关系、情感意志、审美等领域和活动中充分和谐发展,最终表现为人活动和精神的全面性和深刻性。[19]教育可通过实现人民精神富裕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人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潜能——精神的全面和深刻性无法在沉思和冥想中实现,更要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实现。教育是人有效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Marx,K.)说:“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

(三)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教育对个人财富增长和个人精神富裕发挥重要作用,这决定了教育公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教育公平意味着有质量保证的教育普及普惠,意味着在非竞争性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方便地获得资源和质量大致相同的教育,在竞争入学教育阶段,所有人具有参与公平竞争和受到平等对待的机会。[21]

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经历带来个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差异,较少受教育经历者常伴随低收入和低素质。新时代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每个人的富裕生活都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22]。这决定了个人收入增加主要靠提升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来实现,受教育经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受教育经历差异带来个人收入差异,只能靠教育普惠、平衡和充分发展来缩减。

共同富裕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23]。向上流动包含但不限于增加经济收入,也意味着,提升个人素养和生活品味,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享受更好社会服务和更友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动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教育而非社会出身应在个体的社会流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社会学家常以“OED三角”呈现出身(origins)、教育(education)和目的地(destination)三者的动态关系。基于欧洲7国和美国的跨国实证研究显示,20世纪第二个25年出生的世代有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除因服务业阶层总体扩张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而致的有利条件之外,教育扩张和平等化亦有效地减弱了社会出身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联,降低了社会出身对他们出路的影响,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流动。[24]

(四)共同富裕要求教育平衡充分发展

共同富裕对教育的依赖,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必然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促进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增长,实现个人精神富裕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要求教育有适当规模和更高质量,并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要求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学校间均衡分配,使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

但我国教育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教育事业支撑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促进全体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其主要内容涉及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公平等。教育充分发展是教育规模和质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非义务教育规模,并将教育质量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教育平衡发展意味着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学校和家庭之间平衡合理配置,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平衡发展的目标是教育公平,是有质量保证的教育普及普惠。

二、促进教育充分发展,提高质量,实现物质和精神富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时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初步基础,教育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充分,尚有短板。

从教育规模看,我国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规模还需适度扩大,入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高收入国家第三级教育平均入学率79.4%,2019年美国的数据是87.9%。当前,我国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国家,也低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不少国家。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致相当,略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26]但相比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更为迫切。虽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27],但尚未达到与国家实力和发展相称的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尚有短板,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不够及时和准确,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给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很多问题,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教育焦虑等倾向现象,都与高等教育入学率偏低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有关。叠加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不完善,以及优质就业机会竞争激烈,助长了基础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使教育异化,背离教育本质,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学生全面发展,偏离新时代教育方针。[28]尽管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学生PISA成绩优异,但这不表示基础教育总体质量很高。地区间基础教育质量差别大,学生心理身体素质有待提升。2019年,我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仍处于较低水平[29];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52.7%,高中学生近视率达80.5%。[30]

促进教育充分发展,进一步扩大非义务教育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度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持续面对的任务。每个层次和类型的教育都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建立可持续的学前教育资源保障机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UNICEF)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从全球各国发展经验来看,高质量学前教育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提升教育系统效率,平等的学前教育系统更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31]我国学前教育在质量和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根本原因是资源投入总体不足。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03亿元[32],占教育总投入的7.93%,在园幼儿4818.26万人[33],生均经费8723元;公办幼儿园比例低,民办幼儿园数(167956)占幼儿园总数(291715)的57.6%[34];幼儿教师事业编制数少,待遇总体偏低,据估算,2020年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水平(6102.32元/月)仅为2016年小学教师工资福利(10820元/月)的56.4%。[35]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偏低。[36]这使得学前教育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质量,造成优质学前教育学位稀缺且昂贵。

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然而,公共财政资源有限,大幅增加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不可避免会挤压其他方面开支,不可持续。学前教育经费还需要政府、家庭合理分担[37],多渠道筹措,鼓励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可持续的学前教育资源保障机制,大幅增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二)树立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观,实践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应试教育”突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片面重视文化知识、课程学习和考试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道德、劳动、审美、心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素质发展。

解决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改进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在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观,使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对其健康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对其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都至关重要;建立学生发展多样性观念,使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和能力有多种表现,他们各有所长,成才有多种途径。教育评价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症结,关键环节是转变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式,使其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引导学校采用更灵活、更具探索性的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减少学生作业时长,提高作业质量。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体育课列为基础教育主课,“把美育从弱变强”[38],积极开展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为学生室外活动留下更多时间、创造更多空间,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39],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除了加大投入,两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二是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职业教育面向市场,人才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提前布局和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类型、专业结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产教互惠、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坚持面向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扩大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对接产业,以质量和特色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是促进就业和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重要途径。提高职业教育层次,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破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障碍,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可能,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适度扩大规模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然而,“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基础研究和文化引领方面的特殊优势,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相关领域技术开发,解决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航空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40],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质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基于正确价值观综合使用不同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41]。连续的、一次性的正式学校教育无法一劳永逸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生活,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需要持续学习。全民终身学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42]。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更灵活、更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清除工作和学校学习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高校不同专业之间互相转换的不必要障碍。学校教育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和支持终身学习的资历认证制度。加大终身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技术、资源、制度网络。

三、促进教育平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教育平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由特权阶层独享转变为服务人民大众的事业。20世纪70年代末,为快速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实行重点学校制度。80年代之后,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平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3],使教育平衡发展走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但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社会文化差异很大,造成不同区域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下图是2020年各省(区、市)基础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北京市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在幼儿园(42575.20元)、小学(35411.73元)、初中(63603.26元)、普通高中(78176.50元)分别是河南同类学校的9.5倍、4.6倍、5.5倍和6.3倍。[44]

教育经费是教育资源的集中体现,可转化为教师资源、教育设施设备以及其他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上海中学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超过52%,能全英学科教学的教师超过150人,留学归国教师和外籍教师近150人。[45]在13个科技、工程领域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7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立28个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开发500多门发展型课程,并提供多种国际课程。[46]深圳中学从顶尖大学招聘教师受到广泛关注。两所中学是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典型,高薪酬和优越的城市环境让这些学校汇集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不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校可以相比的。

教育领域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2021年,我国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常住居民18931元,前者是后者的2.50倍。[4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诸如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水平差距,文化环境支持、家长期待和学生动机、教育信息服务的差异。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之间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差异明显,福建、广东两地差距最小,也有2年左右;青海、甘肃、贵州、云南相差3~5年。[48]城市内存在学校间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显著差异,“学区房”以市场化方式“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校际办学质量存在差异的问题”[49],“择校热”甚至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学校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20世纪70年代末重点学校制度影响的延续。

家庭教育资源差异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2008年为0.491,2020年为0.468[50],在世界范围属较高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社会资源差异显著且难以避免。OECD2018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导致的早期学习条件差异影响个体后期学业表现,高等教育获得的差异都建基于早期学习条件分化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学校教育质量分化上。[51]关于我国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以下简称SES)与其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揭示:家庭SES与学生的学业学习存在密切关联;家庭SES水平高的学生,进入重点中学的比例更高;家庭SES水平与父母教育期望存在一致关系,后者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5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分省(区、市)录取制度使各地高等教育录取率差距很大,进而产生“高考移民”。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53]。2012年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点高等学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由2012年1万人增至2020年11.7万人,累计招生数超过70万人。[54]然而,问题解决难以一蹴而就。

教育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根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然而缩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程。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06年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尚未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经济社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18年24.1%上升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24.5%。[55]不能等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之后再考虑教育平衡发展,以教育平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是可能和可行的。

(一)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六条要求,“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经费是教育基础性资源。快速缩小教育经费区域差距,现实的措施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生均教育经费差距。201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教育经费3214.34亿元,[56]约占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2020年,转移支付额度为3454.57亿元。[57]如果这个比例逐步提高到15%~20%,将对区域教育平衡发挥显著作用。这涉及国家税制改革,是一个复杂工程,但符合共同富裕的政策价值,在我国也有制度基础。配合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加大教育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力度,重点帮助这些地区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理念,提高这些地区教师和管理者水平,将教育经费增加切实转化为教育质量提高。

(二)将教育平衡发展的层次从县域提升至市域

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成绩卓著,至2021年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均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5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59]202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60]这是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平衡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县域和城市教育平衡才是关键,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完成,为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关键环节是提升教育经费保障和统筹的级别,将义务教育经费由当前以县级财政负担为主,提升至以市级财政负担为主,统一市域内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标准;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规定,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城市间生均教育经费差距。

(三)平衡分配区域内教师资源

市域教育平衡发展、教育资源平衡分配,最终要落实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的大致平衡。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师资源平衡分配是教育平衡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不同学校轮岗对平衡城乡学校、强弱学校之间教师资源效果立竿见影。自2021年秋季学期,北京市在试点基础上,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基础教育干部教师轮岗,要求凡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61]深圳市筹划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62]教师轮岗制度应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在更大范围推广。然而,轮岗会给老师带来一些不便,以及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等问题,难免会遇到阻力,应有相应配套政策,而长久之计是优质教师资源平衡分配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提升。这需要加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统筹的能力。

(四)发挥公共教育主导作用,解决家庭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在教育平衡发展中,家庭教育资源平衡是一个根本性挑战。这涉及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根本问题,以及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对弱势群体的直接资助须配合其他因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美国的“智力开发计划”(Head Start)自20世纪60年代持续至21世纪,财政支持由1965年1.0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65亿美元。1995年的评估研究揭示,该项目对白人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有积极和长期影响,而对非洲裔儿童的积极影响是短暂的。[63]这显示,家庭教育资源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对家庭直接资助未必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当下的做法对教育公平切实有效,即以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资源为主,并尽力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平衡,提高公共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水平。这是当前“双减”政策的初衷[64],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五)平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录取率,提升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高等教育在区域、群体间的不同录取率,是当前我国教育不平衡不公平的集中体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衡发展,但这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前,应在招生录取环节努力保障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重点高等学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但在不改变分省招生制度的情况下,调整各省(区、市)招生名额分配方式。比如,中央所属高等学校以各省(区、市)考生数量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是解决区域间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更直接和有效措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了解高等学校的文化内核,克服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障碍,更好适应大学的学业和生活,避免“小镇做题家”;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为他们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进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避免“大学生农民工化”,坚定弱势群体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预期。[65]

(六)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部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66]。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打破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空间障碍,通过互联网分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技术和学习科学的结合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教育信息化总体上有利于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但先进信息技术的可及性、使用的意识和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可能进一步扩大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建设全地域、学校和学生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遍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意识、技能,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

(七)兼顾教育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

OECD基于PISA测试成绩的跨国比较发现,表现最好的教育体系往往是那些兼顾了教育质量和公平的体系。芬兰、挪威等PISA测试成绩上佳的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习得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学习结果的获得也并不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学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增加针对处于这些阶段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投入,既可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也能有效提升教育系统的总体质量。海克曼(Heckman,J.)指出,有针对性地缩小不同群体间教育差距的教育投入,越早越有效率。针对弱势群体学生早期教育投入的长远经济和社会收益尤其突出。在较早教育阶段为全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改善弱势群体背景学生的学习条件是一种上佳的成本效益策略。[67]

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教育服务公共利益属性。研究表明,若过分强调教育服务私人利益的产品属性,教育仅被概念化为人力资本、教育资源,认为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加以有效配置,将激励部分群体对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向往、追求和占有,且会与社会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高度挂钩,使教育系统内部产生分层分化,平衡发展难以实现。[68]推动教育平衡发展要既看重教育推动个体完善自我和改善生活的一面,亦看重和实现其增进社会公共福祉的一面。例如,促进社会团结,推动新知识的生产,提供公平的机会结构,推动地方性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只有如此,平衡和充分才能得到内在统一。

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然而,两者之间,从教育入手更为现实。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目标,有质量保障的教育普及普惠是其中一个相对具体的目标,实现综合目标要从实现具体目标入手;相较共同富裕,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对资源和政策的需求更少,通过实现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更切实有效。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致。然而,单靠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不足以促成共同富裕,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后者是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从教育入手,也要与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相关政策配合。比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合理的经济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为每个人发展和成功提供空间和创造机会,尤其是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等环节增加弱势群体机会,才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注释:

①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在阅读、数学、科学3个测试项目中均排名第一;2015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4省市参加测试,在72个参加测试国家和地区中,阅读排第27位,数学排第6位,科学排第10位;2018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4省市参加测试,在79个参加测试国家和地区中,阅读、数学、科学3个测试项目均排名第一。参见:谢爱磊,等.全球药方还是特洛伊木马?PISA的教育政策效应批判——一份基于教育政策社会学视角的文献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21,(2)

②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的数据,2020年我国第三级教育入学率为58.4%,这个数据高于教育部公布的当年高等教育入学率4个百分点,第三级教育包括像大学预科等非高等的中学后教育。参见:Gross enrolment ratio for tertiary education, both sexes(%)[EB/OL].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有研究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家政、养老等领域需求缺口达4000万人。参见:陈子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08-04.

参考文献:

[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2][4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5][6][7][2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6-11.

[8]Schults,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Vol.5.

[9][10]王弟海,等.我国教育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兼论公共部门工资溢价对我国教育回报率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7(9).

[11]埃里克·哈努谢克,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国家的知识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25-40.

[12]丁雅诵.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8.1%[N].人民日报,2022-04-2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14][27]“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53/.

[15]吴浩.《2018年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显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EB/OL].http://www.ce.cn/macro/more/201810/11/t20181011_30488861.shtml.

[16]谢丹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什么是他们三位?[EB/OL].

[17]董茜,袁校斌.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11-09.

[18][2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06,501.

[19]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J].中国社会科学,1983(3).

[21]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74.

[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12-11.

[24]Richard,B.& Walter,M.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 Mobilit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M].Stand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404,406.

[2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

[26][48]牛建林.中国人口教育发展的特征、结构性矛盾与下一步思路——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相关人口教育统计的发现[J].教育研究,2021(11).

[28]课题组.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8).

[29]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N].光明日报,2021-09-04.

[30]金振娅,杜倩.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N].光明日报,2021-07-13.

[31]UNICEF.A World Ready to Learn:Prioritizing 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R].New York:UnitedNationsChildren'sFund.2019:13-22.

[32]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4/t20210427_528812.html.

[33]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34]幼儿园园数、班数[EB/OL].

[35]卢娅柠,等.拉大还是缩小:城乡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现状分析——基于全国32173份问卷的调查[J].早期教育,2021(17).

[36]刘焱,等.我国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基于4省6区县433个幼儿园班级的微观透视[J].学前教育研究,2021(9).

[37]王海英,徐莹莹.财政投入需一体化有质量可持续[N].中国教育报,2022-01-23.

[38]靳晓燕.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N].光明日报,2021-11-11.

[39]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N].人民日报,2021-04-14.

[41][5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光明日报,2019-02-24.

[42]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3]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3-06.

[44]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

[45]与资优生教育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EB/OL].

[46]“储人才,备国家之用”:走在基础教育顶尖名校发展路上[EB/OL].

[47]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49]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636号建议的答复[EB/OL].

[50]《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EB/OL].

[51]OECD. Equity in Education:Breaking Down Barriers to Social Mobility[R].Paris:OECD Publishing.2018:25.

[52]庞维国,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

[53]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54]教育部:2021年重点高校继续面向农村等地区实施招生专项计划[EB/OL].http://www.nwccw.gov.cn/2021-04/19/content_291923.htm.

[55]陆娅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N].人民日报,2021-11-05.

[56]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决算表[EB/OL].

[57]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决算表[EB/OL].

[58]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有关情况介绍[EB/OL].

[6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12/t20211201_583812.html.

[61]施剑松.北京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N].中国教育报,2021-08-26.

[62]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http://www.szrd.gov.cn/rdyw/fgcayjzj/content/post_715418.html.

[63]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3-328.

[64]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65]谢爱磊.“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对农村底层居民教育观念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3);谢爱磊,等.“寒门贵子”:文化资本匮乏与精英场域适应——基于“98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的追踪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4).

[66]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874号建议的答复(教科信建议〔2021〕332号)[EB/OL].

[67]OECD. Equ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Support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Schools[R].Paris: OECD Publishing.

[68]Marginson,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mmon Good[M].Melbourne:The Melbourne University Publishing,2016.

The Balanced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Ma Fengqi Xie Ailei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ndicates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and overall prosperity in thei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ves. The balanced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nd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common prosperity. At present, China's education attains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in that it cannot fully meet the demand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students' demands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us restricting the achieve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we need to seek full development in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and balance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rough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help disadvantaged people rise to the middle-income group.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ul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责任编辑:刘佳琦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