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四期) > 正文

教育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

作者:彭妮娅 李永明
阅读数:118

来源:《教育评论》2022年第7期

摘 要:西南边境M市教育投入和居民收入实证分析的六大特点表明,教育具有在贫困地区扶贫脱贫、促进共同富裕的功效,且在各因素中占比较大,投入和发展教育是农村地区增加收入、促进富裕的重要方式,也是脱贫后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持续长效发展的有力手段。脱贫攻坚战收官后,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要全面认识时代特征,分析教育发展环境,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扶贫到教育致富的深入推进,保持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长效动能。

关键词:教育脱贫;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进入小康社会后,应设立衔接过渡期,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强常态化帮扶,确保共同富裕的稳定、有效推进。在脱贫攻坚战中,“发展教育”曾被列入“五个一批”举措中,发挥了重要的扶贫脱贫作用。[1]

“十四五”时期,应继续发挥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作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和幸福感,筑牢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一方面,对教育扶贫成效和经验进行评估和总结[2],对人类脱贫史上的壮举进行积极宣传,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另一方面,吸纳和延续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研究“十四五”时期接续减贫政策,以承前启后的衔接和拓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教育扶贫到教育致富的有力转变。

本文以西南地区M市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十三五”时期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和特征,提出“十四五”时期振兴乡村、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成果,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教育发展建议。

一、M市“十三五”期间教育投入及发展情况

(一)财政性教育经费五年增加四成多

M市属典型的边境民族“直过”县,全市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南面与缅甸接壤。全市共有学校163所,教职工4758人,专任教师4379人,在校生73069人。M市近年的财政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日渐夯实的财政教育投入为教育脱贫打牢了根基。2015年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5.61亿元,2019年为8.06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44%,5年间的年均增速接近10%。M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年均增速虽不及所在省和全国平均的财政教育经费年均增速(14.6%),但高于该省人均GDP的年均增速。涉及M市的所有数据均由当地相关部门提供。

M市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与该省和全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速相比,M市的财政教育经费增加速度不突出,M市属于发展底子相对薄弱的地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第二,M市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增速高于当地和所在省的GDP增速,说明M市在赶超和发展的同时,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的经费投入在发展教育上,在全面脱贫攻坚战中,M市给予了教育脱贫足够的重视。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先发展教育的思路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教育经费不断夯实的同时,M市建设了一批教育扶贫项目:2014至2019年共配备多媒体设备1435套,投入资金2033.49万元。2016年投入资金2930余万元,专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2017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学生资助方面,2014至2019年共发放政策资助金6482万元,受益贫困学生8万多人次。2008至2019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发放7046.015万元,受益贫困大学生11276人次。2016至2019年实施州市教育帮扶计划资金417.175万元,受益3904人次。2017至2019年发放雨露计划资金705.75万元,受益2436人次。同时,加快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4至2019年底用于教育事业总金额49.41亿元,投入6.24亿元新建农村学校14所。

(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颇具成效

一是校舍总面积增加一半。在充足的经费投入保障和各类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下,M市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校舍总面积由2015年的46.5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70.06万平方米,5年间增加了近50%。其中,高中和学前教育阶段校舍面积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7.44%和15.87%,小学和初中的校舍面积年均增速分别为7.47%和5.35%。进行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打牢了教育扶贫的根基,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扶贫脱贫的成效落实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是教师总数增加了10.5%,学前教育教师增加六成。M市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稳定发展,2015年教师总数为3924人,2019年增加到4335人,五年间增加了10.5%。其中,学前教育的教师数增加明显,近5年的年均增速为12.43%,2019年比2015年增加了约六成。高中阶段教师数近5年年均增速为3.65%,5年间共增加约15%。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数基本保持稳定。充足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队伍保障,能切实提升教育水平,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教育扶贫成效的落实。

三是在校生数逐年提升,毛入学率得到保障。M市各级各类在校生数逐年提升,尤其是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2015年的6006人增加到2019年的7771人,年均增速为6.65%。学前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增加也较快,年均增速为4%。小学在校生数年均增速为2.58%,初中在校生数基本保持稳定。M市各级各类教育的毛入学率增加最快的是高中阶段,年均增速达7.27%,由2015年的65.14%提高到2019年的86.26%,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90的目标逐渐接近。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从2015年的72.07%增加到2019年的91.13%。小学和初中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91%和108.25%。2016年,M市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督导评估;2018年,M市成为所在省129个县市中的5个教育工作先进县之一。

四是高考升学率突飞猛进,筑牢了人才基础。在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的政策支持和对口单位的长期帮扶指导下,M市的教育质量稳步发展,各级教育升学率逐年提升,尤其是大学升学率近年增长迅速,成绩令人瞩目。2016年M市高考本专科上线率接近80%,上线人数为790人,2018年增加到89.15%,短短2年时间内增加超过9个百分点,2019年再次攀升至96.92%,比上一年增加约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20年M市的高考本专科升学率达到97.93%,上线人数1652人。M市高考本专科上线率的提升,既是教育扶贫的成果体现,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实现地区经济长效发展打牢了优质人才基础。

二、M市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收入的六大特点

很多重要经济学理论均论证过教育投入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及居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收入的作用被许多学者以教育扶贫的价值阐释做过研究。本文以相关经济学理论作为本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教育是一种能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力层级而增加其收入;或者通过每个人都平等地接受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目标。

新公共管理理论则认为,应通过提供教育服务解决社会贫困问题,达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根治贫困的目的。[3]由于教育外溢作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4],教育具有明确的反贫困功能。[5]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固定资产[6],使得教育促进居民富裕具有较高的效率,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收入的作用在M市的脱贫攻坚中得到较好体现。

“十三五”期间M市累计脱贫2万多户,共脱贫8.5万人,且脱贫户数和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年均增速分别超过37%和35%。2018年9月,经国务院扶贫办验收,M市成为所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15个县市之一。本文对M市近年的教育投入和居民收入相关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建模和实证分析,认为教育投入对M市居民收入提升作用具有如下特点。

(一)高考上线率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显著,且农村地区更明显

以M市近年的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反映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对比农业生产投入)为自变量,以M市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因变量,采用双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对2015至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经检验为平稳序列,适合做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可信)进行分析。

从M市近年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和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情况,可知以本专科上线率反映的优秀人才培养和储备情况对M市贫困人口脱贫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系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一定时期内,两个经济指标的增长率之间的比,也叫变化速度的比,用来衡量一个指标的变化对另一个指标的变动方向和大小带来的影响,或叫衡量一个指标的变化依赖于另一个指标变化的敏感程度。

具体而言,M市高考本专科上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M市农村居民收入就增加1.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则增加1.28个百分点。超过1的弹性系数说明两个情况:一是M市的教育质量发展和提升对增加居民收入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影响非常充分;二是这种影响在农村地区的表现比在城镇地区更为明显,说明在贫困地区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促进共同富裕,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具有必要性,而且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资源投入效率,具有效率性。

(二)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提升作用的弹性是农业生产的4至5倍

分析各项投入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明确各投入因素对居民收入提升作用的弹性系数差异。当仅用教育经费投入作为自变量时,得出M市的教育投入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和0.45,表示M市的教育经费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就分别能增加0.5和0.45个百分点。

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全国总体的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51,贫困地区的该弹性系数为1.06,“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1.83,中等收入地区为0.45,较高收入地区为0.24。[7]对比M市和全国31个地区的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弹性系数可知,M市的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收入的弹性大小基本与全国总体情况和中等收入农村地区持平。

另外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作为比较因素,共同研究其和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居民收入的作用大小,得出城镇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农业生产投入居民收入弹性系数分别为0.43和0.08,农村地区的上述两个弹性系数分别为0.36和0.1,表明教育投入对提升居民收入的弹性约是农业生产投入的4至5倍,也说明潜在具有长期性效果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居民的增收作用,远大于直接的生产投入的作用。

(三)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三至五成的作用来自于教育投入

实证分析得出M市的教育投入和农业生产投入对居民收入影响的弹性系数后,可进一步根据近年教育投入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比例,得出M市促进居民收入增加、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各因素的贡献大小。重点考察教育经费投入和农业生产投入的作用,除二者之外的其他所有因素都归为“其他因素”。

可知,M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近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因素中,教育经费投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和34%,而农业生产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28%和29%。教育投入对M市脱贫攻坚的贡献高达3至5成。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居民收入的贡献率在M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差别不大,仅相差1个百分点。因为农业生产在农村地区进行,虽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方式有差异(农业生产投入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是直接影响,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是间接影响),但实际上其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是同构的。

教育投入对M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贡献率相差较大。一方面,城镇地区的教育发展基础优于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城镇地区的教育投入增量高于农村地区。存量和增量的共同作用,使得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存在城乡差异,也说明应更重视教育投入的增收作用,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夯实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基础作用,持续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城乡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四)各级基础教育投入中,增加居民收入作用最大的是小学阶段

进一步分析不同阶段的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大小。虽然M市当地有两所高校,但均属于省州共管,不需要M市投入财政经费,并且高校学生的来源地远超出了M市范围。由于其他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发展差异对当地高校学生的入学前教育积累和毕业后收入潜力均有影响,影响程度之大和因素之多可单独撰文分析,故不在此讨论,此处仅分析流动性相对较小的基础教育阶段即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影响差异。

通过分析M市上述四个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可知,对居民收入影响弹性系数最大的是小学阶段,弹性系数为1,这一数据表示M市的财政经费投入到小学教育的部分每增加1%,当地居民的收入也能增加1%,这种促进作用非常充分。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扶贫的重点是义务教育”的指示精神完全契合。

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控辍保学的成效取得,说明对小学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夯实教育扶贫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重中之重,加强对起始阶段教育投入能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上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鲤鱼跳龙门”是农村地区脱贫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基础教育各学段中,除了小学的教育投入能有效增加居民收入,还有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高中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是0.78和0.98,这表示,M市城镇地区高中的财政教育经费每增加1%,当地居民的收入能增加0.78%;M市农村地区高中的财政教育经费每增加1%,当地居民的收入能增加0.98%。虽然高中阶段该弹性系数不及义务教育阶段,但也属于高效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弹性系数接近1,与小学阶段基本持平。

这说明,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对增加M市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城镇地区,也说明要增加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通过发展高中教育,增加高等教育预备阶段的教育储备和实力,进而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近年来有一种“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一些人认为个人的成功与家庭经济背景有很大关联,但这正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教育投入能促进个人的成功,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投入的支持,越是低收入的家庭和孩子越需要这种教育投入做支撑和保障;二是不同收入背景的孩子之间可能存在家庭投入差异造成的增收能力积累差异,但是从“寒门”子弟本身来看,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阶层流动仍是最有效和可行的方式,而地方财政夯实高中教育投入,提升高中教育水平,是助推贫困学子“鲤鱼跳龙门”成功的强劲后坐力。

结合前文所述高考本专科上线率对M市居民收入的显著促进作用,以及高中教育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高影响力,说明“寒门”子弟想要通过“鲤鱼跳龙门”实现人生“逆袭”,教育投入是必要且有效的保障。

(六)教育投入是脱贫攻坚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

笔者在分析M市教育投入和居民收入关系的基础上,将全国31个不同收入水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投入、农业生产投入对居民收入影响的弹性系数共同进行比较。

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3万元和高于2.4万元的地区,教育投入促进居民收入增加的作用高于农业生产投入,且越是收入低的地区,教育投入的增收作用越明显。而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3万元到2.4万元之间的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增收作用略高于教育投入。到了人均收入高于2.4万元的阶段,教育投入的增收作用又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更明显,教育投入和发展的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不仅是在低收入水平时期脱贫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脱贫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在较高收入水平阶段实现长效发展的有力手段。未来,应结合各地的收入水平,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发挥教育在小康时期解决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建设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的长效作用。

三、乡村振兴应从“教育扶贫”向“教育致富”推进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教育系统尽锐出战,积极推进教育脱贫,数千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通过教育迎来了美好生活。

教育脱贫攻坚的胜利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8],而在小康时期,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9],通过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城乡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面向2035的现代化发展远景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深刻认识教育脱贫攻坚和教育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特征

一是承前启后的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对于脱贫摘帽的县,要设立5年的过渡期,“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将集中脱贫攻坚的重点发力逐渐过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持续行动。

二是“十三五”到“十四五”、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交汇期,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一方面要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战画上圆满的句号,另一方面要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折机遇期。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严峻复杂的形势,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巩固深化脱贫攻坚成果,要在时代的转角,紧紧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机遇,让乡村振兴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二)全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国际环境发生巨变。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教育地缘政治风险,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战和留学政策限制,使得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优化自有产业成为打破发展瓶颈的必要举措。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若要避免自身全产业链优势减弱,则应强化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实力,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产业层级,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二是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2447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超17%,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0]如此亮眼的经济数据,表明教育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拥有坚实的后盾。

三是人才环境柔和宽松。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在中央1号文件发布后,紧接着又出台专门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

(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发挥教育脱贫和致富的双效功能

第一,巩固4%的成果。从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率首次突破4%以来,教育经费连年稳定增长,为保证教育的高回报比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小康时期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要保证教育投入总量充足;二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意结构均衡;三要兼顾公平与效率,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减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同时加强动态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提高教育“造血”效率。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因为教育是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将孱身病体扶持到正常水平后,继续使其强身健体的根本措施,是将被动的“扶”变成主动的“振”的关键要素。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不仅要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还要切实提高发家致富的“造血”效率,进而实现全身“换血”,使乡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发挥教育的人口红利。一要明确教育功能定位,将人力资源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依托,将教育作为乡村振兴致富中的优先要素。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才成长,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三要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优化教育发展布局,与社会经济水平和结构相适应,使教育的经济效应可持续。筚路蓝缕,继往开来,全面巩固深化教育脱贫成果,开启教育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胜利宣告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晶,王永.以教育扶贫为抓手实施“智志双扶”[N].光明日报,2020-10-30(06).

[2][7]彭妮娅.教育扶贫成效如何?——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

[3]吴彬镪.教育扶贫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治理策略[J].教育评论,2020(3).

[4]杜育红,赵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素积累、效率提升抑或资本互补?[J].教育研究,2018(5).

[5]吴晓蓉,范小梅.教育回报的反贫困作用模型及其实现机制[J].教育研究,2018(9).

[6]刘晔,黄承键.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4).

[8]崔保师.教育脱贫攻坚彰显我国教育制度优越性[N].中国教育报,2020-10-9(01).

[9]彭妮娅.防止返贫中国教育在持续发力[N].光明日报,2020-9-8(15).

[10]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2447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超17%.[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3011825716160.html.2021-03-01.

责任编辑:杨静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