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六期) > 正文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

作者:冯建军
阅读数:8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5期


要:“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是因材施教的新时代表达,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合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独特性、差异性为基础,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关键,以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目的,以教育公平为保障。“适合的教育”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供给制度,个性化学习制度,多元化、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制度,开放、灵活的弹性教育制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工业化时代教育;智能时代教育;“适合的教育”;个性化发展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国家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理念的意义,明确其价值追求,建设有效的制度,确保这一理念的落地生根。

一、“适合的教育”的时代之需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对工业化时代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为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适合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时代表达

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源于孔子的教育实践。孔子的弟子向老师发问“闻斯行诸”,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但孔子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公西华感到迷惑,为什么同一问题孔子对两个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性格胆小,所以要鼓励他进取;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要压制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育方法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论语集注》),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古代为什么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与古代个别教学形式密切相关。个别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面对个别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施以相应的教育。加之古代又是非制度化教育,没有统一制度约束,因材施教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个别教学是农业社会与手工生产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教育日益制度化,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教育的重点也由学生“学”转向教师“教”。制度化教育是工业化社会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教育模式,表现为高度标准化、统一化。班级授课制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学生编成一个班级,教师以班级为单位、按固定时间、以统一的教学内容,同时面向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授课。虽然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规模培养人才,但也越来越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差异,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因材施教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变得不可能。

面对班级授课制的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中改革,如导生制和分组教学;另一类是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前者的改革是有限的,后者在克服班级授课制缺陷的同时,也丢掉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20世纪30年代后,此种改革日渐减少。当今发达国家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但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未必可行。

如何破解因材施教的时代难题,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工业化时代划一性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指导,使“适合的教育”成为因材施教的时代表达,并重新变得可能。

(二)“适合的教育”破解了工业化时代划一性的教育难题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教育按照工业生产的模式设计,是一种标准化生产。所谓标准化就是对生产有统一的方式、统一的要求,以同一个标准检查产品是否达到了要求。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说:“正如经济的大生产需要大量劳工聚集在工厂一样,教育的大生产也需要大量学生聚集在学校。除此之外,还要求统一的纪律,正规性的学时,经常性的考勤等,而这些都具有标准化的影响力。”工业化时代教育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第一,标准化与统一性。教育采用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测试,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核心科目,按预设的节奏学习,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通过统一考试,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他们进行比较和分类。第二,规模化与效率优先。工业化时代的学校像工厂一样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使学生从一个年级“流动”到下一个年级,每门课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教师集中“加工”,如同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我们的儿童象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他们并未被视为独特的“个人”,而是被视为非人格化的“人才”。

当代社会,随着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以大规模、标准化为特征的生产模式正逐步被小规模、多样化、灵活化的生产模式所取代,以标准化、统一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后工业时代对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与资源上的限制,使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更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工业化时代被剥夺的“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由此,教育正逐步从“规模化、标准化教育”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合的教育”。

(三)“适合的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表现为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教育着力要扩大规模,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保障每个人平等地受到基本的教育。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表现为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着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

什么是高质量教育?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实践问题。工业化时代的教育,背后的假设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可以接受同样的教育,达到同样的标准。因此,教育只有一个好的标准,所有学生都按照这一标准培养,把不达标者排除在外。列维纳斯批判这种统一标准的人本主义“不够人道”。在他看来,人道的人本主义是把每个人都当成人,当成一个具体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的天赋、资质、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全纳教育思想,就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工业化时代,是教育选择学生,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适合的教育”,是学生选择教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从教育选择学生到学生选择教育,是教育重心的重大转变,它使学生为教育而存在,转变为教育为每个学生而存在。

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必须重建教育观、质量观。对于每个有差异的个体来说,没有统一的“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仅是工业化时代教育重心的重大转变,也是对人民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新时代,教育要体现人民性,不仅要面向所有的人,做到有教无类,让其平等地接受教育,而且要面向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充分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适合的教育”之价值追求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具体的、独特的,教育应该为每个人而存在,成为每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因此,“适合的教育”不是某种特殊的教育,而是面向具体人的本真的教育。换言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核心在于适合“学生”与“学生的发展”。“学生”有两个层面的所指:一是指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具有该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二是指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彼此之间存在差异。“适合的教育”必须既要符合学生群体发展的年龄特征,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适合”也包含双重含义:一是适应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消极的适合”;二是契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与可能,这是一种“积极的适合”。“适合的教育”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激发也不是无限的,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激发,这样的激发才是有效的。

“适合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引导他们探索并找到契合自身特点的成长路径,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对我国因材施教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以学生为本”:“适合的教育”的前提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模式,把人当作原料进行加工,纳入教育机器之中,生产出标准化产品。“适合的教育”改变这种划一性、标准化的教育观念,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独特个体,教育者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适量地给予他们“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这一理念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教育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遵从人的天性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第二,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把人作为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遵从人的发展天性,避免强制和灌输。第三,教育目的是成就独特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是发展人的手段,成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为了人的发展,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教育而存在。“适合的教育”是人本的教育,以人为目的,具有“为人性”“属人性”。

“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教师为本。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尽管教师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但教育如同农业,植物的生长靠的是自身,而不是外力的拔苗助长。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是人自我成长的活动。学生是成长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来自教师的教育,是外在的,它只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教育,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是教师控制的教育,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一切由教师操控,学生沦为教育客体,而非主体。“适合的教育”打破了“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所预测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今天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变为现实。

(二)尊重学生独特性、差异性:“适合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不仅把人看作一般的人,尊重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把人看作一个具体的人,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论述人之为人的本质时,不管如何定义人的本质,都已经预设了一个对人的规定,把不符合这一规定的排除在外。但符合人之本质规定的,是普遍意义的人,不是具体的人。比斯塔批判的人本主义,就是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本主义。他说,克服人本主义就是“承认教育不等同于简单地把个体的人安置于既定秩序之中,就是承认教育蕴含着对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负有责任”。比斯塔把教育目的分为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三个维度。资格化强调教育培养人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成为社会成员的资格;社会化强调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性,以符合特定社会的需要,成为特定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传承者;主体化则强调教育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使之成为这个世界上独特的个体。以往的教育过于注重资格化和社会化,忽略了主体化。教育面对的是具体的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使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得以进入多元的世界,守护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使每个人成为多元世界中的独特存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以智力发展为例,以往的智力测量把人的智力视为同样的,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别。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这种看法,他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等八种智能,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力没有高低,每个人的智力都具有独特性。学校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开发独特的智能优势。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智能存在差异,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风格等也都具有差异。孔子对学生“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做出的回答。

哲学家列维纳斯以“他者”说明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列维纳斯以面容比喻人的独特性,每个人的面容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他人之所以是他人,是因为“他人恰是我所不是者”,具有不可把捉的绝对他异性。差异性、独特性是绝对的,他人即绝对他者。“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普遍意义的人,而是具体的、独特的人。“适合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这是“适合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赋予学生选择的自由:“适合的教育”的关键

教育要真正尊重人,就必须尊重人的本性。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不自由,毋宁死”,深刻揭示了自由对于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卢梭说,“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反观现实,无论是班级授课制,还是高度统一的课程、单向灌输的教学,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差异性个体的强制。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称其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并针锋相对地提出“解放的教育”,旨在把学生从压迫性的教育结构中解放出来,重建教育的自由本质。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把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个人免于他人或社会干涉的状态,积极自由是个人有能力和权利主动做某事的自由。二者就必要性而言,消极自由更为必要。若缺乏消极自由,个体的行动受到限制与阻碍,积极行使权利就无从谈起,更遑论自主地掌控自身发展。制度化教育通过严密的制度安排,使教育体系演变为一个等级化的结构,只有符合标准者方能被纳入其中,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则被排除在体系之外。但即便个体进入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内,也难以摆脱标准化生产的塑造。所以,在制度化教育和标准化教育生产中,学生丧失了选择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教育的自由。

无论消极或积极哪种自由形式,都必须具有自由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它表现为:首先是独立性。独立是自由的前提条件。一个被奴役的人、一个依赖别人的人,永远都获得不了自由。即便是消极自由,也不是靠别人施舍的,需要争取,甚至靠斗争,才能获得。其次是选择性。自由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自由就失去了现实意义。“适合的教育”就是使学生从丰富的教育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实现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精确匹配。再次是独特性、创造性。如果说在工业化时代,我们需要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但当今智能时代,一般工作让位于人工智能,就必须培养人的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能主导人工智能,而不被人工智能所主导。创造性的人,因其独特而与众不同。教育不是消灭人的独特性,而是将其放在一个多元和差异的教育世界中,引导其进入这个世界。教师要包容每一个独具一格的人,甚至宽容那些“离经叛道”者,保护他们的冒险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冒险也是创造精神。

(四)成为最好的自己:“适合的教育”的目的

人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与未完成性,潜能是个体生命蕴含的、尚未充分显现的能量。人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智能组合,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适合的教育”建立在对学生独特生命高度尊重的基础上,依据其发展阶段与个性特征,创设相宜的学习环境,适时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释放潜能。因此,在“适合的教育”的视野中没有“差生”;不适合的教育,才会制造“差生”。“差生”不是因为学生的原因,而是因为教育不适合学生造成的。因此,消除“差生”,需要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育。要把“不适合的教育”转变为“适合的教育”,使教育适合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这样就没有了“差生”。

潜能不是培养出来的,人本身具有潜能,但潜能也不会自然流露,它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去唤醒。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中现在已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会长成一棵树。潜能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发潜能教育理论提出了尊重、信任、乐观、刻意性等启发潜能的四个条件。教育者要尊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被接纳、被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同时,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设计教育环境,通过适量的课程与教学,适时地唤醒、激励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但“最好”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状态是有差异的。以人的智能而言,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显示不同的智能优势。工业化教育模式使智能优势不同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可能符合一部分人的需要,但不符合另一部分人的需要,前者就发展得好,后者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把人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出来。对每个人来说,“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五)教育内部公平:“适合的教育”的保障

推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新时代教育公平正在由外部公平转向内部公平。外部公平着眼于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条件和手段,更多关涉教育发展的宏观问题和社会支持;内部公平则回归教育活动本身,更注重教育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契合学生的状况,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从外部公平转向内部公平,以“适合的教育”为要旨。外部公平是教育的社会公平,着眼于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内部公平指向教育自身,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公平。外部公平是内部公平的前提和保障,但教育公平归根结底指向教育内部公平。外部公平是形式的公平,内部公平才是实质的公平。“适合的教育”既要面向所有的人,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体现出教育的形式公平,又要面向每一个具体的人,使每个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现出教育的实质公平。公平不是把所有的人拉齐,而是使每个人都受到“适合的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对美好教育生活的期待。而真正的教育满意度,不仅源于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更在于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适切性,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部分教育实践将“公平”简化为统一标准的量化衡量,如单一的学业成绩、升学率或评价指标。这种“同一性”的公平观忽视了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倾向、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教育的内卷化。“适合的教育”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力基础,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路径与支持体系。在此框架下,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因此,真正使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而是“因材施教、各得其所”的个性化。新时代,唯有推动教育从外部公平向内部公平转变,才能使教育公平落在实处,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适合的教育”的制度设计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塑造学生,注重学生的标准化培养。 “适合的教育”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发展。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这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僵化的年级划分、固定课程、统一时间和封闭空间的限制,意味着所有制度安排都应尊重并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发展节奏,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与开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育制度更具包容性,能够接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发展速度、起点水平与成长目标,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教育资源与公平的发展机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教育理想。

“适合的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育制度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根据以上理念,本研究设计了以下的制度:

(一)多样化的课程供给与自主选择制度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根据管理层级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国家课程体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管理体制的国家,三类课程的比重不同。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分权制国家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为主体,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但必须认识到,仅有国家课程是不够的,必须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作用。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最终落实在学生的经验和发展上。所以,适合的课程,依靠每位教师的课程转化,从国家课程到教师课程,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课程上,创生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课程,使课程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资源。

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课程。适合的课程是为满足学生差异性发展需要,由学校提供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有学者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适应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方面尚不充分,必修学科课程门类和内容偏多。因此,建议增加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减少必修学科课程课时比例,减少学校课程门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合的课程,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建构的课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学者提出了“课程超市”的概念,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课程供给来看,“超市”的“商品”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作为消费者,学生有自主、灵活选择课程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自己中意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在这方面,有些学校已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建成了包括327门学科课程、29门综合实践课程、164门职业考察课程,以及172个学生社团的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二)个性化学习制度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适合的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传授式转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不同于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主体在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个性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只是提供资源和帮助。“适合的教育”重心在学,不在教。但这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所以,个性化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和内在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技术条件支持下,通过对学习课程与内容、学习时间与进程、学习空间与环境、学习伙伴与教师、学习方式与策略等自主选择与实施,获得学习经历与体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与素养,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

个性化学习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其核心特征主要有:(1)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围绕学生的个体需求、兴趣和能力展开,而非拘泥于统一的课程进度与标准化的教学安排。(2)赋予学生自主权与选择权: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路径的规划、研究主题的选择以及成果展示方式等方面拥有充分的参与权、决策权,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差异化学习路径: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学习资源、活动形式、技术工具,选择差异化学习路径。(4)支持灵活的学习进度: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按需推进,避免传统教学中“齐步走”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和与个人发展脱节的问题。(5)构建开放、多样的学习环境:跨越传统课堂边界,充分整合现代技术与多元资源,以实体教室、在线平台或混合学习模式等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进行。

追求个性化学习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近代以来的班级授课制改革,包括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都是追求个性化学习的体现。今天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小班化教学等也是对个性化学习的探索。但这些都是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框架中所进行的有限改革。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需要借助智能技术。《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A National Machine Intelligence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指出,人工智能系统会融入课堂教学,辅佐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它使有围墙的学校变成开放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地获取资源,学校可通过自主学习和大数据的跟踪评估,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进度,使学习始终与学生发展状态保持一致。苏州市工业园区开展的“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将大数据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个性学、智慧教、科学测、智能评、精准管的“适合的教育”实践,形成智能技术支持“适合的教育”的可借鉴的经验。

(三)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培养得怎么样,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评价是指挥棒,不仅评价学生培养得怎么样,还会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工业化时代教育的划一性,表现在评价上就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所有学生挤在同一个赛道上,以分数论“英雄”,有人是“胜利者”,有人是“失败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是制造‘失败者’的,以分数贴标签的做法必须彻底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使很多学生被忽视、被遗忘,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就和成长的快乐,越来越没有信心。”要使评价不制造“失败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学习成就和成长的快乐,必须改变划一性的结果评价,建立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

首先要改变评价的目的,使之从注重甄别、选拔转向诊断、促进和发展。传统甄别、选拔评价过于强调结果的排序与比较,将学生简化为“分数与名次”的集合,忽视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评价失去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现代教育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教育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适合的教育”倡导发展性评价观,试图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生如何更好地发展,决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个性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才是完善的。“适合的教育”首先需要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该方案指明了新时代学生综合评价的方向和重点,新时代教育评价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全面发展不缺项。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但需要全面合格,确保达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坚持全面发展综合性评价的基础上,“适合的教育”强调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教育评价的核心在于最大程度地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教育实践中,要建立契合学生个体潜能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评价体系,变千人一把尺子为人人一把尺子,使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特别是在当前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下,更应关注这类人才的独特特质,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有利于“偏才”“怪才”脱颖而出的识别与成长通道,做到不拘一格“评”人才,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开辟特殊路径。

(四)开放、灵活的弹性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是建立一套严密的体系,把不符合标准的教育对象排除在外。这对于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教育对象来说,是不民主的、不公平的,因此也遭到了批判,伊利奇甚至提出了“废除教育体系”的主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指出,“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无体系”不是不要体系,而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灵活和包容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把这一体系定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旨在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切实满足每一位学习者追求美好生活和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

“适合的教育”要改变制度化教育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倡导教育制度的开放、多元、弹性、灵活、包容,体现在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前面提到的多样化的课程制度、个性化的学习制度和多元化的评价制度,都是广义上的教育制度。

“适合的教育”不仅需要局部的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的优化,更呼唤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构建弹性的教育制度。当前,我国实行“六三三学制”,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应年限的教育。虽然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已在年限上有一定的弹性,但基础教育阶段的修业年限仍高度刚性。这种“一刀切”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在能力、兴趣、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推动基础教育学制的弹性化改革,应成为“适合的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议题。

教育制度要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打破刚性,增加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这里特别讨论跳级和留级两种制度,分别对应资优生和学业不良学生。20世纪90年代之前,两种制度在基础教育学段普遍实施,之后以“教育公平”的名义被禁止实施。两种制度虽然针对的人群不同,但核心都是打破固定学年的线性束缚,允许学习进度多样化,为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合法通道,实现“学得快可以快学、学得慢可以慢学”。跳级制度允许在特定学科或整体学业上显著超前的学生,通过科学评估其学业成绩和发展能力后,跨越常规年级限制,进入更高水平的学习阶段。跳级可以是全科跳级,也可以是学科跳级,允许学生在自己极其突出的单科或几科上跳级学习(通过跨年级选课实现)。跳级制度为智力、学业能力显著超前的学生提供“加速”通道,最大程度地释放其潜能,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留级制度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各有各的理由。若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允许留级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它为学业困难、长期缺课或身心发展滞后的学生提供教育补救的机会。但对于留级的学生,要科学评估、谨慎对待,同时要加强心理辅导,不能让其产生心理阴影,不让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背上“失败者”的包袱。我们也可以用“精准教育干预”替代留级制度,通过分层教学、课后辅导、暑期学校等干预措施,实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学生留级”。

从根本上看,跳级和留级制度仍然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业表现,跳级是针对“学得更快”的资优生,留级则是针对“未达标”的学业不良学生。尽管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但只是在现行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有限调整,而非真正尊重个体差异的制度安排。“适合的教育”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关注潜能的激发与个性的舒展,最终不是将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个标准的“成功者”,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自己的“成功者”。江苏省教育厅开展“十年回眸——寻访江苏高校优秀毕业生”活动,推出的32位高校优秀毕业生都不是出身名校,但他们都走出了令人叹服的成才之路,成为行业内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成功生动诠释了在“适合的教育”道路上,完全能够实现人生的精彩。

(五)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适合的教育”的支持体系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智时代。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带来教育深刻的变革。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人工智能技术对“适合的教育”的赋能,为“适合的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传统的教育资源局限于物理空间之中,难以实现共享。智能技术使教育资源突破物理边界,实现更加广泛的开放共享。例如,我国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纵横贯通、协同联动的数字教育体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都能便捷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使偏远地区、教育薄弱地区通过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

其次,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方式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大数据可通过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算法识别学生的学习偏好、知识掌握程度、认知特点以及理解程度,为学生精准推送相适配的学习资源,引导其进入符合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人工智能系统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状况,及时地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速度,掌控学习节奏,把握学习进程,实现最优化学习。

最后,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精准评价。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度表现,包括学习习惯、任务完成情况、探究能力与社会情感能力等,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优势潜能与发展短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支持开展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促进教育评价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优化”,真正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

最近,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该意见把“推行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的主要行动之一,加快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随着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的深入,个性化精准教学将持续优化,并逐步构建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的学习生态体系,满足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切的教育环境中,通过适性、适时、适量的个性化学习,实现最优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适合的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落地生根离不开科学、开放、灵活的制度作保障。在“适合的教育”制度体系中,多样化课程供给和自主选择制度是基础,个性化学习制度是核心,多元化、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是方向,开放、灵活的弹性教育制度是关键,同时,人工智能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适合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变革,还需要重塑社会的人才观、就业观,引导家长转变成才观,建立校家社协同的育人制度。唯有让各项制度有机衔接、协同发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参考文献略)


Providing “Suitable Education” for Every Student——The Value Pursuit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Suitable Education”

Feng Jianjun


Abstract: “Suitabl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respects the laws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focuses on meeting the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al needs of each student. It represents a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the ancient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constitute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viding education that satisfies the people. “Suitable education” is student-centered, based on respect for students’ uniqueness and differences, centered on students’ genuine free choice, aimed at stimulating students' potential strengths, and guaranteed by educational equity. “Suitable education” must take the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 and design diversified systems for curriculum provisi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multifaceted an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policies, supported by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Key words: education in the industrial era; education in the intelligent age; “suitable educati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初审:黄华强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