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六期) > 正文

乡村教师何以坚守且卓越——基于四位乡村卓越教师的叙事分析

作者:王伟 唐文静
阅读数:6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要: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以四位乡村卓越教师为典型个案,深入探究这一群体能坚守乡村教育又在工作中成就卓越的原因。研究发现,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精准的激励、强有力的学校文化和乡村社会融入。为了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实现坚守且卓越,应提高对乡村教师支持与评价的精准性,科学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联系,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发挥校长在创设强有力的学校文化中的作用,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凝聚力;坚持将教师教育信仰的培育贯穿于教师教育体系,提升乡村教师坚守的“持续性”。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育信仰;学校文化;乡村社会融入;教育叙事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有学者指出,后4%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和力度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可以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和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的外部支持。然而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命脉和活力源泉,乡村教师的流失是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的各项政策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保障乡村教师的工资薪酬和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发力点,期望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理想目标。“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乡村教师成就卓越的重要且相互关联的行为目标,任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其难以成为乡村卓越教师。第一,“下得去”是“留得住”和“教得好”的前提条件;第二,“下得去”却“留不住”,将乡村教师工作当做流向城镇学校或其他职业的跳板,削弱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第三,“下的去”又“留得住”,但却安于现状,对教师工作缺乏热情、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的“教不好”的教师也很难为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动能。因此,对能在乡村扎根又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的教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乡村教师的“离职”、“流失”、“留岗”近年来一直都是乡村教师研究的关键词。一方面,部分研究者们将视野投向了对乡村教师的离职和流失问题的归因探讨。例如周晔指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离职意向的诱因可以归纳为“不满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繁难怨的工作常态”、“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不乐观的职业发展前景”。王艳玲和李慧勤指出,乡村学校的风气和管理体制是影响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深耕于教师留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例如蔺海沣和王孟霞指出,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可以正向影响其留岗意愿。徐继存等指出,外部的激励政策对乡村教师留岗意愿的解释贡献率较大。徐光华和孙宽宁指出,情感归属和发展内驱是影响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核心因素。李琼和曾莉总结出了乡村教师得以坚守的核心品质,包括职业认同感、对学生的责任与关心、积极的情绪等。

回望已有研究,研究者们关注到了外部因素给教师所带来的压力和职业获得感上的不足,但对教师个体品质的讨论较少。关于乡村教师留岗的研究中以定量研究方法探索诸因素与乡村教师留岗意愿的关系居多。遗憾的是,研究对象通常为一般教师或青年教师,极少关注到乡村卓越教师这一群体,即真正实现“下的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群体,也就无法透视那些长期坚守乡村又在工作中永争卓越的乡村教师的工作经历与个人品质。这也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此,本研究采取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四名乡村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自传文本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教育活动故事中探究这一群体坚守乡村教育事业又永争卓越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教育叙事研究指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获得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可以进入教师所叙述的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故事,从局部到整体地呈现其成就坚守且卓越的原因,与本研究的适切性较高。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研究过程的实施

本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采用了目的性抽样法。2021年作者参与了由中部某“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的“乡村教师优秀奖”的筹备与评审。最终获奖的30名教师在乡村任教的平均年限达到了25.6年,最长达到37年。根据抽样要求,研究者最终确定了四名获奖教师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参见表1)(表1略)。这四位教师的乡村从教年限均在15年以上,都是毕业即到乡村学校工作,且都获得过市级以上的表彰。四位教师均有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自传。基于研究伦理性原则,本文在研究结果的呈现时对研究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本研究用于叙事分析的材料为四位乡村卓越教师的职业生涯自传文本。首先,研究者反复阅读了自传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概括出主题和关键词。每位乡村优秀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经历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又是由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生活与工作故事构建而成,这些故事是透视乡村优秀教师缘何坚守的重要材料。随后,研究者采用以色列研究者利布里奇(Libelich)所提出的叙事研究的整体—内容分析模式,在对整体上进行把握的基础上,聚焦乡村卓越教师所叙述的一个个教育生活和工作故事,并在整体的脉络之下,分析其意义,旨在清晰生动地刻画出乡村教师成就坚守且卓越的故事线并探寻原因。

三、研究发现

通过对四位教师的自传文本进行整理、编码与分析,发现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坚定的教育信仰: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个体心理因素

教育信仰是“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师的教育信仰可以分解成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分别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应然价值以及教师角色的理性认知、对教育事业虔诚的奉献、对受教育者深沉的情感、以及在遭遇实践困境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本研究中的四位乡村教师耕耘于乡村教育并成就了卓越,离不开坚定的教育信仰为其提供源源不竭的超越性力量。

1.对乡村教育的理性认知促进了乡村教师自觉的专业化发展

申老师在瑶山深处某中学担任校长的工作,“工作三十多年了,我经历了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的转变,不变的是我的教育梦想,我始终以办一所有乡村味道的学校,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让瑶家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家门口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我毕生的追求”。“乡村味”、“适合乡村孩子”、“公平且有质量”是申老师对乡村教育本真的理性认知,是促动他朝着目标自觉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实现我的教育梦想,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一方面,我加强自主学习,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趋势,结合我所在乡村学校进行尝试并不断反思;另一方面,有机会我就会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交流。”自觉的专业化发展丰富了申老师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他成就卓越的重要原因。

对乡村教育理性的认知形塑了申老师的教育梦想,开启申老师坚守且卓越的乡村教师生涯,引领着他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梦想就像一座灯塔一样,让申老师的每次潜心的学习、每次用心的实践、每次深度的反思都富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可以说,始终如一的教育梦想成就了申老师的坚守,也让坚守有了弥足珍贵的意义。当“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成就乡村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的教育梦想蜕变成现实的时候,申老师也自然走向了卓越。

2.困境时永葆积极的教育意志保证了乡村教师的韧性

教师韧性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让教师在面临挑战性环境和挫折时仍能坚守自己对教育的承诺,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乡村学校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晋升机会少等都是过往研究中所发现的乡村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归其根本就是教师韧性较弱,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和挑战性任务时难以保持积极的教育意志,表现为工作态度和行为上的消极与怠慢,离职意愿也自然陡升。

严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分配到俗称“干湾”的山村小学任教。由于附近煤矿过度开采,水源向地下深处渗流,池塘、水井全部干涸,为学校和村子引水运水就成为了横在严老师面前的一大困难。面对极度缺水的环境,严老师没有选择退缩,反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了艰苦且危险的引水运水中。“每天放学后,我就带着钳子、胶布等工具,在大山里疏通、修补水管,每次检修后回到学校都已是晚上10点多钟,常常在山路上摔得鼻青脸肿。有一次被毒蛇咬伤,幸亏被村民发现,才从‘蛇口’里捡回一条命。有人专门统计过,我引水运水走过地路程足足有5000公里。不过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运水,这样劳逸结合,既解决了困难,又锻炼了身体,可比城里人花钱买健身器更划算呢!”。面对山村学校办学经费拮据的窘境,严老师总能想出很多法子。“学校缺少教学器材,他就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具;教室的门窗桌椅坏了,他就利用节假日修理;屋顶漏雨了,围墙倒了,教室地面不平了,他就修补、修缮、填土;学校的菜地换季时,他便拿起锄头耕种;每年的植树节到来时,他又带领师生一起栽花种草美化校园环境……。”

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就意味着教师克服乡村和乡村学校发展欠发达所给工作与生活的困难与挑战。严老师之所以能够成就卓越,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是因为他做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这一切都归于他积极的教育意志以及衍生出的职业韧性,将困难和压力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并付诸于亲身行动。

3.奉献与钟情于乡村的教育情感升华了教师的获得感

乡村教师的获得感是指在乡村教师的需要和目标得到满足和实现之后的积极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崔有兴将精神获得感视为获得感的最高境界,是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根本缘由,是超越于物质的存在。在四位乡村教师的自传中,“深情”、“奉献”、“钟情”、“爱”均是高频出现的词汇。

严老师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村小任教了23年,一直资助着多名贫困儿童。“我这里是个穷山村,学校每个班都有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甚至全村有六七个大龄儿童因为家里困难还从没上过学。看到这个情形,我为他们争取减免学费,还拿出部分工资作为他们的生活费,一直到他们读完四年级离开村小。”严老师来自农村,自幼家庭贫困,能共情贫困孩子的艰难,才会义无反顾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帮助这些孩子。童老师连续五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被聘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客座教师,当谈到工作上的成就时,童老师说:“我不会为了荣誉而去刻意追求和付出,我的动力源于我对教育的钟情和学生的爱,它支撑着我一如既往地前行。”方老师提到他曾有机会调去县城工作,“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看着好多同事都去了繁华的县城工作,我也羡慕过、动摇过,但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县城孩子一样的教育,为了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觉得我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而耽误了孩子们,我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

三位老师虽然叙述的是不同的经历,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拥有奉献和钟情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教育情感。他们了解乡村教育的情况,深知乡村儿童求学的艰辛,于是以让乡村儿童接受好的教育为自身行动出发点,赋予教育工作和乡村教师角色积极的意义,用爱与奉献守护乡村儿童,为他们铺平求学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获得感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了极大的获得感,也稳固了他们在乡村长期从教的意愿。

(二)乡村社会融入: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个体行为因素

历史上的乡土中国,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存在的乡村教师,他们固守乡土,承担乡民教化、经济建设、村落治理、文化传承等多重任务。但是,伴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乡村教师逐渐脱离于乡土社会,乡村教师的角色从与乡村社会紧密联系的“局内人”变成“局外人”,其工作与生活也局限在学校场域中,甚至出现了“走教”群体。乡村教师角色的公共性被削弱,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日渐式微,与乡土社会的疏离也成了他们坚守和发展的阻碍。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的第一种形式是积极参与乡村的社会生活。本研究中的四位老师在做好乡村学校工作的基础上,还投身到了乡村公共性事务中去,是扎根于乡村社会的熟人。正因如此,乡民们在严老师行将调动时动情地将他挽留了下来。“那年,我写好申请调动报告,几十名村民把我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孩子们死死地拉着我的手,苦苦地央求:‘老师,你别走!’我对乡里人说:‘还记得初三时,交不起学费辍学了,是班主任给我交的学费,还经常给我餐票。没有老师,我不会成长为一名教师。虽然这儿条件苦,但我不能当逃兵。’”正因为乡村教师积极融入乡村社会并为其倾心付出,乡民们开始对教师尊重支持、对教育认同、对学校条件改善出力,营造出了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乡里的个体经营户为学校安装了监控设备,架设了标准的自来水管和钢铁遮阳棚,捐赠了讲台和近万册图书。”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的第二种形式是以乡村社会场域中的“地方性知识”为中介,通过一种在地化的乡村教育,将学校教育同乡村社会连接起来,通过重构教育内容和革新教育路径,促进国家人才培养与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通。索贝尔(Sobel.D)指出:“在地化教育是将社区和环境作为出发点教授学生语言艺术、数学、社会研究、科学及其他学科的过程。”,强调了教学活动与社区的联系。“围绕炎陵乡土文化与‘Go for it!’国家教程的有机融合,挖掘、整合炎陵特有的风物风俗、风景名胜、特色美食等乡土资源及文化元素,编写了乡土英语教材,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又传承了优秀的乡土文化。”方老师立足乡土又积极开放,挖掘了贴近乡村儿童生活世界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通过在地化的乡村教育提供了适合于乡村儿童的教育,也确立了自己立足乡土的专业发展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乡村的内生发展保留了重要的资源。

(三)精准的激励以及强有力的学校文化: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外部制度因素

教育信仰是影响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个体内源性因素,属于心理层面。同时,激励体制、学校文化等外源性的制度因素也对乡村教师成就坚守且卓越产生着影响。

1.精准的激励扭转了乡村教师的离任意愿

乡村教师坚守是在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中逐步实现的。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的离任意愿是普遍存在的。离任意愿的产生和渐趋强烈是阻碍乡村教师实现坚守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严老师和童老师在他们各自的职业生涯中都曾萌生过调到城镇学校的意愿。

严老师工作的学校来自外乡的老师占据了大多数,同事们就像“流水的兵”,教了一两年就选择了离职。在教学上取得一定成绩的之后,严老师也曾有机会调动到镇上。“我被任命为校长,而且还是该镇历史上最年轻的小学校长,一名外乡人成了掌舵人。我意识到学生需要我、学校需要我、乡村需要我,我打消了调到县城的想法,继续留在乡村小学,并一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童老师在2015年受到教育局的表彰,“教育局的梁老师给我写了一片专访,把我誉为‘大山深处的特岗花’,并作为县里教育界的先进事迹。在这些荣誉下,我会始终如一,把乡村三尺讲台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扎根乡村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意味着要直面欠佳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繁杂繁重的工作常态、不乐观的职业前景等。成为学校的“掌舵人”、被誉为“大山深处的特岗花”是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严老师和童老师对乡村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的高度认同,激发了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扭转了他们的离任意愿。

2.强有力的学校文化实现了为乡村教师的赋权增能

借鉴于马斯洛夫斯基(Maslowski.R)学校文化理论,强有力的学校文化能够加深教师对乡村学校价值体系的认同,促进乡村教师形成稳定的共同体,使其具有相对同质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进而提升乡村教师的归属感和乡村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成为校长后的申老师为了留住乡村教师,想出了一系列对策,“教师从学校往返县城有200公里路,教师走的走、换岗的换岗。为了留住教师,我组建了微队伍,开展‘铸魂’工程,培植乡村教育情怀;开展‘榜样’工程,为乡村教师做示范;开展‘希望’工程,为乡村教师搭舞台;开展‘助力’工程,为乡村教师赋能。如今,留下来的教师们多了,还涌现出了许多骨干教师、全县教学能手。”童老师也谈及他所在学校的文化是以“合作、互信、民主”为核心的。“校长总是很信任我们,每次遇到大的决策性问题,他总是召集我们一起商讨,鼓励我们发表意见,这让我们感到学校发展是与我们普通教师息息相关。”

申老师以“成就教师幸福”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助力所在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营造出了一种稳定的支持性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下的一系列的增能举措,充分体现了学校文化助力教师成长的价值。童老师所在学校“合作、互信、民主”的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决策共享,通过赋权加强了乡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他们对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参与感。基于学校文化的赋权和增能使得乡村教师坚守意愿增强,也为其成就卓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叙事分析得出,成就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因素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教师坚定的教育信仰。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理性认知、积极的教育意志、奉献与钟情于乡村的教育情感共同促进了乡村教师教育信仰的不断强化,是个体心理因素。二是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乡村教师融合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性角色与公共性角色,一方面通过主动参与乡村各项社会事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挖掘乡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开展在地化的乡村教育,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个体行为因素。三是对乡村教师精准的激励与强有力的学校文化支持。一方面,精准的激励体现了对乡村教师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强有力的学校文化实现了为乡村教师赋权和增能,塑造乡村教师共同体,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制度因素。

在这三方面因素中,乡村教师的教育信仰和乡村社会融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拥有坚定教育信仰的教师,有着对乡村教育的本真价值和应然实践状态的追求,这离不开他们深度了解和融入乡村社会。同时,深度融入乡村社会也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仰。此外,外部的制度因素对乡村教师教育信仰的强化和乡村社会融入的程度产生影响。在三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共同影响下(参见图1)(图1略),乡村教师实现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坚守,又通过自觉的和外部支持的专业化发展成就了卓越。

乡村教师坚守且卓越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有赖于乡村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各类资本。上述三方面因素的达成度会影响教师以下四类资本的累积: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结构性资本。本研究中的教育信仰及其所涵盖的情感与意志均可以归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教师在职前教育中以及在自觉的和外部支持的专业化发展中所提升的素养可以归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强有力的学校文化以及教师积极主动地融入乡村社会所形成的学校内部关系以及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归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精准的激励归属于结构性资本的范畴。在这四类资本的共同影响下,乡村教师成就了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和工作的卓越。由于本研究的“质性”的属性,着重于对叙事材料的诠释加之样本量较少,难以全面呈现这四类资本所涵盖的内容,但还是基本呈现出了四类资本在乡村教师成就坚守且卓越中意义和相互关系,可以为后期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本主题的定量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乡村教师支持与评价的精准性,科学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所辖范围的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队伍的精准且科学的把控。例如,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建立相关服务平台,动态监测乡村学校发展情况和乡村教师的需求,提供精准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以满足乡村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应根据乡村教育的具体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乡村教师的评价应突破当前教师评价指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的问题,将教师坚守乡村教育、教师情感劳动、教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教师致力于解决乡村教育的难点问题等指标列入其中。例如,可以建立完善优秀乡村教师的荣誉制度,着力做好内部和相对评价,通过多样的奖项和头衔,促使他们安心、潜心、醉心于乡村教育事业。同时将乡村卓越教师的事迹作为典型,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渠道对其进行宣传,发挥以典型带动和激励集体的功用。

第二,增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联系,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工作的动力源泉,增强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联系是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实践根基。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可以引导乡村教师走出学校,走向乡村社会场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特色、乡村儿童的家庭情况等,积极地参与乡民的生产与生活。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教师与乡民之间情感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乡村教师通过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推进课程的在地化和教学的创新。另一方面,重振乡村教师作为乡贤的社会角色,通过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确立与践行提升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第三,发挥校长在创设强有力的学校文化中的作用,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凝聚力。一方面注重乡村学校校长的内部选拔工作,重点提拔那些坚守乡村教育事业又在工作者永争卓越的乡村教师成为校长。他们熟悉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乡村学校的运行逻辑、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中的困难,同时在乡村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定的威望,是合适的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发展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加强对乡村学校校长的领导力的培育。校长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学校不断确立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示出的综合实力。具体来说,第一,乡村学校校长应具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明晰的办学定位与目标的能力;第二,乡村学校校长应具备营造支持、合作、互信、民主的学校文化为乡村教师赋权增能的能力。

第四,坚持将教师教育信仰的培育贯穿于教师教育体系,提升乡村教师坚守的“持续性”。本研究中的四名乡村卓越教师既有从职前教师培养中所获得对教师角色先赋性的认同,又有在乡村教育工作实践中所形塑的对教师角色的建构性认同,表明了教师坚定教育信仰的形成有赖于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体系的共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未来和在职乡村教师对“什么是好的乡村教育”等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乡村教育本真的认识。二是通过多途径引导未来和在职乡村教师对教师工作的社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的体悟和内化。三是加强未来和在职乡村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提升他们自觉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和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本文参考文献略)


Why Rural Teachers Persist and be Excellent: A Narrative Analysis on Four Outstanding Rural Teachers

WangWei TangWenji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research and chooses four excellent rural teachers as typical participant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asons why this group can insist on rural education and acquiring excellence in their work.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ural teachers' persistence and excellence mainly include firm educational beliefs, precise incentives, strong school cultur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make more rural teachers achieve persistence and excellence, the accuracy of support and evaluation for rural teachers should be improved to guid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ural teachers and rural socie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cultivate rural emotions among rural teachers; the role of principals should be taken for creating a strong schoo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cohesion of rural teachers team;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belief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al belief; school culture; social integration into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初审:黄华强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