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始终是制约教育改革深化的理论难题与实践困境。当教育实践者既困囿于文化传统的阻滞效应,又迷失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失语时,亟需建立植根中国土壤的理论分析框架。田娟同志的论著《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石,通过解构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关联,揭示了二者共同根植于生产方式的基础性规律。这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研究,不仅为破解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困境提供了新视角,更构建起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物质基础—文化调适—教育创新”作用模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时代生命力。
本书在概念重构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文化传统”科学界定为“动态演化的精神观念体系”,这一理论创新包含三重意涵:其一,在本质属性上,剥离了将传统等同于历史遗存的表象认知,直指其作为生活方式核心要素的实践品格;其二,在演进逻辑上,揭示了传统随生产方式变革持续重构的内在规律,确立“生产转型驱动文化扬弃”的动态机制;其三,在分析路径上,聚焦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地位,为文化传统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化范式。与之形成理论呼应的“教育现代化”概念,被精准锚定为“科技要素渗透教育的质性变革进程”,其根本特征体现为教育与先进生产劳动的深度结合程度。这种概念体系的创新性重构,彻底消解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认知窠臼,确证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变革的教育投射。
方法论层面的突破是本研究的显著贡献。作者创造性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起三维分析框架:第一维度着力发生学考察,揭示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同源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共同根基;第二维度聚焦相互作用机理,解析二者作为社会意识现象的传导路径与耦合机制;第三维度注重发展性规制,阐明生产力水平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动态约束效应。在黔南三都水族的田野研究中,这一框架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水族社会从传统农耕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实践表明,当历史性文化传统适应现代生产体系时,传统劳动伦理可升华为产教融合的创新范式;而当民族性文化传统对接现代教育需求时,特有的社会组织文化则演化为特色教育治理模式。这种“同源异形”的作用模型,从认识论层面超越了文化决定论与教育工具论的片面性,为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对文化传统作用机理的深度解构构成理论突破的核心。本书严密论证了历史性传统与民族性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差异化影响路径:前者作为物质生产的文化镜像,直接规制教育现代化水平。当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认知、劳动伦理与现代生产方式契合时,可催化教育内容革新与教学方式迭代;反之则导致教育系统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后者作为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通过价值观念深层塑造教育现代化形态,其作用规律呈现双重特性:在静态维度,文化要素距物质生产越远,对教育形态的形塑力越显著;在动态维度,随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民族性传统对教育特色的建构作用呈强化趋势。这些发现为后发民族教育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密钥——正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在实践策略层面,研究构建了层次分明的推进体系。基础层强调生产方式改造的奠基作用,主张通过生产工具革新与劳动关系调整重塑文化生态,为教育现代化培植物质土壤。中间层注重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既要推进现代科技引发的教育形态质变,又要促进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使民族智慧焕发时代价值。特色层聚焦文化基因的创生功能,提出构建“历史性转化”与“民族性传承”的协同机制,在遵循现代化共性规律中培育教育个性。这种“三位一体”的策略体系,既坚守生产力标准的根本性原则,又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规律,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兼顾效率与特色的实践范式。
本书的学术贡献体现在三重维度:理论维度,构建了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解释框架,填补了“教育与文化”研究的一方面空场;方法维度,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教育文化研究中的具体化应用范式,实现了方法论的本土创新;实践维度,形成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发展模型,破解了传统资源转化路径的实践迷思。黔南三都水族的实证研究不仅验证了理论模型的解释效力,更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逻辑:当现代生产方式与民族文化基因实现创造性结合时,传统资源可转化为教育创新的内生动力,这种转化既非对文化传统的简单摒弃,亦非形式化的符号移植,而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媒介作用实现的实质性超越。
当然,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机理研究仍需持续深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融张力、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革命、多元文化共生的制度创新等命题,都亟待理论界作出回应。但本书确立的“物质基础决定—文化传统调适—教育系统创新”分析模型,无疑为这些问题的破解提供了方法论基石。它深刻启示我们:唯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文化传统的“变”与“常”,方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开辟传统教育资源创新性转化的新境界。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其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本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更在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力量。面对全球化的教育变革浪潮,这项研究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人类教育文明多样性存续贡献了中国智慧。它确证:教育中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从非对立两极,而是在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为构建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开辟了现实可能。
注:田娟著:《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