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3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九期) > 正文

论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

作者:杜彬恒
阅读数:4

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23年第4期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教育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肩负着发展动力和发展内容的双重使命。从理论逻辑看,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财富增长和合理分配。从历史逻辑看,教育服务革命战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从“醒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战略动力。从实践逻辑看,教育在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方面更有优势与潜力。因此,要加快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关键词:教育;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是全民共富、共创共建、全面富裕、共同致富、逐步共富,是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具有人民主体性、内涵全面性、水平差异性、过程渐进性等鲜明特征。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强烈意识和坚强能力,促进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合理分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教育肩负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艰巨任务。因此,教育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人的劳动技能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一、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教育既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目标,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根本性功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生产效率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财富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实践理性。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着力把整体社会财富蛋糕持续做大和有效分好统筹起来,不是低水平平均主义,更不是“杀富济贫”“整齐划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财富持续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动力。

教育能够壮大劳动要素规模、优化劳动要素结构,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口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并合理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匹配、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发展适应,才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才能激发出人力资源的应有价值。“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可以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合于经济增长对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工种的劳动力的需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者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我国拥有14亿人口,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及熟练程度,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结构,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观念变革、知识增长、技能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断适应新经济形态发展需求。

教育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提供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作用日益凸显并不断强化。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有意识的R&D引起的,研发成功带来的垄断利润是这些企业从事R&D活动的根本原因。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时间投入、研发产出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需要科学理性选择增加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还是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要重视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积累。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战略科学家等方面肩负战略使命,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也需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肥沃土壤和激励创新的科研生态。

教育扩大内需、提供多元需求,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高储蓄、低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在推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过高、消费不足、国际贸易受阻。因此,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其中,教育在促进消费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形成了“教育—消费—经济增长”的链接关系和传导路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经费增长能够推动劳动者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生产技术变革,促进受教育者消费结构正向优化以及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提升。因此,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效应。

(二)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创造财富和获取财富能力

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是,主流理论观点和操作路径以收入水平为主要判断依据,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模型,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和比例。中等收入群体既是绝对概念,也是相对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运用收入五等分法或七等分法、恩格尔系数法、中位数测算法、主观评价法、拟合收入分布函数法等方法测算中等收入比重。其中,以收入分布的中位数或平均收入为基线,测算中等收入群体相对标准。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提出并被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认同运用的中等收入群体定义标准是,日人均收入或支出在10-100美元区间为中等收入群体。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关键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创造财富和获取财富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贝克尔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对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舒尔茨旗帜鲜明指出,改变贫困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人口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舒尔茨认真分析了1951-1971年印度人口健康投资、教育投资、人口投资等,发现教育投资促进了人口规模增长、人口寿命增长。贝克尔分析了教育投资与收入增长的关系,学习曲线与收入曲线保持一致,人力资本增加会改变市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还会改变用于家庭消费和生产人力资本的时间及商品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理论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国民收入中的关键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部分,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国内学者通过计量统计实证研究了我国教育发展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关系。李媛等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1988-2014年微观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和年限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正向的影响。黄维海等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数据,显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李锋亮等基于我国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显示,研究生教育可以通过多条路径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发展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年限增长,推动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结构优化并获得较高收入,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社会阶层有序流动,让数以亿计高校毕业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有效改善了我国社会收入分配格局。

(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应当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回答了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相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发展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能够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性。人是有生命的人、劳动的人、社会的人,是历史的、个体的。生命之人着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劳动之人着眼人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社会之人着眼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的生产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要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社会财富由人民创造,也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着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展生产、勤奋劳动、创造财富,以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性。人的发展是在丰富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需求发展、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的统一过程。需求层次提高可以激发劳动创造的内驱动力,能力发展可以储备劳动创造的基本条件,个性发展可以提高劳动创造的增值效应。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思想、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发展,不断提高人的价值立场、道德修养、法纪观念、艺术审美等层次和境界,增强人民群众创造和分享精神财富的意愿和能力。实际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符合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遵循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性。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多元的、多样的、交织的。其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知识增长,掌握能够适应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掌握能够适应社会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健康体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观念变革,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情操、锤炼思想境界。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情感培养,使其正确理解社会、理解他人,以及提升其在社会关系中情感认知与能力。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习观念、掌握学习能力,自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事业发展有力支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教育服务革命战争,让人民“醒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考察和分析教育问题。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工人、农民等革命阶级的革命觉悟,成立工人学校、劳动补习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觉得有成立工会的必要”,也注重识字、常识等日常生活所需知识教育,从而把工人教育和工人运动结为一体。同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起成立农会、农民协会,农会设立教育部、农民学校、农民夜校,大力发展农民教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工人和农民教育提高了工人农民素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国革命力量、培养了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为中国革命胜利进行了重要探索。

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颁布实施了系列重要教育政策文件,建立苏区教育体系和学制体系,统筹推进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干部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完成对旧教育的接管和改造。保障工农群众优先享受教育的权利,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农群众,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为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唤醒群众革命觉悟、培养革命干部队伍、服务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其本质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为全面恢复经济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逐步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通过土地革命等实现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客观上加快了共同富裕的发展步伐。总之,教育服务革命战争,有力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客观上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服务革命建设,让国家“站起来”,为培养建设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转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教育事业发展等客观现实,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被赋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政治强、素质全的“劳动者”的神圣使命,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和功能更加凸显。

面向建设先进工业国家的宏伟目标,百业待兴、人才匮乏,整体国民受教育程度非常低(1949年全国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工业、农业、科技、医疗等方面高级专业人才十分紧缺;西方国家加强对人才、技术的封锁。在此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筹备建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新型社会主义大学,推进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开展如火如荼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整体上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缓解了专业人才紧缺、支撑了社会主义建设。

这个时期,通过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全民所有、按劳分配,有利于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同时,党和国家在曲折中探索和发展经济,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农业发展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国防工业伟大成就,教育、医疗等民生得到改善,为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产业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国家“富起来”,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战略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面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宏伟目标,世界科学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全球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我国教育系统完成“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党中央把教育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共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同时,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好风向,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得到极大改善,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教育的氛围十分浓厚。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扩张,深化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民族教育有序发展,教育法制基本健全,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同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规模实现历史跨越,高等学校数量增长3.4倍、在校人数增长28.8倍,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08,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达到1.2亿,文盲率降至4.08%,实现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2.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0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2倍和103.8倍,人民群众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促进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和发展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大显身手、奋勇拼搏,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财富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前提,人民群众在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同步发展中增强了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了创造财富和分享财富的能力和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国家“强起来”,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战略基础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党和国家赋予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准确判断教育所处历史方位、担当历史使命,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教育远景奋进。2021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五育并举”的新要求,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

新时代教育更加注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功能实现的特色更鲜明。一是实施“扶贫先扶智”的教育扶贫行动,提高了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促进低收入群体新生代人口质量和发展潜力。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原则,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验收达到95.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3700万学生;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专项招生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60万人;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万人全部清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二是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能力,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增长。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布局建成60%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60%基础研究任务和8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奖励,取得一批标志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社会输送毕业生8400万人。三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流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产业技术工人1亿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696.48万人)。

新时代党和国家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立足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加强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聚焦重点群体,积极推进共同富裕。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机制更加完善,以优质和公平为价值导向,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直接为社会培养毕业生1.4亿人。

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有效途径。教育具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优势和强大功能。因此,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民生改善有机统一、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促进安定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推动低收入群体达到或接近中等收入群体,将会形成强大的需求增长空间,直接提供经济增长动能。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恢复、曲折发展、高速增长,取得了辉煌成就,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其中城镇为29.2%,农村为32.7%),国家整体从贫困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偏大,收入分配绝对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贫富分化问题突出。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的基尼系数排名中处于高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持续扩大态势。坚决扭转收入分配扩大态势,逐步缩小收入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要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必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减少低收入群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群体呈现“金字塔”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4亿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不充分、不均衡、不合理问题,中等收入群体总体比例偏低、集中在中低收入水平、区域结构性差异突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扩中”“稳中”“优中”。聚焦重点群体,激发低收入群体创造财富的潜力,提高即将参与生产的青年生力军创造财富的能力,有序促进低收入群体达到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将大幅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同时,要着力从分配环节特别是再分配方面发力,把人口意义上的中间群体转化为经济社会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注重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共享性、包容性和持续性。

(二)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其中,高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是最有希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专科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4562元/月,本科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5102元/月,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首份工作平均起薪高于整体水平2000元以上,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其获得就业能力、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因此,通过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提升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使其早日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优化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蕴含教育规模扩张和教育质量发展双重内涵。从教育规模来看,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909万人。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5500万人。换句话说,“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促进5500万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还将储备4500万在校大学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群体。从教育质量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学科专业调整,结构持续优化、教育质量更加优质、教育治理更加完善。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长,发挥技术专利等优势创业人数持续增长,一流高校、一流专业毕业生受到市场欢迎,并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劳动薪酬。可以预见,这些高校毕业生不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而且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中上水平,有利于优化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部结构。

职业教育也具有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重要优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我国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以技术工人为代表的蓝领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一批职业大学、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培养“大国工匠”等高层次技术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1663.37万人,增长5.51%;招生644.66万人,增长7.38%,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由此可见,2021年,全国参加中考人数达到1540万人,要实现“普职融合”政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还有增长空间,基本可以达到700万。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可以接近3000万人,还有约2000万在校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潜在群体。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技工学校还具有技术工人技能培训的功能,建立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三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体系,还设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培训基地、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等,促进技术工人就业后再培训。

(三)加快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功能实现呈现全方位、立体化、长周期的显著特征,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各个类型、各个层次。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促进人民群众的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禀赋、劳动人口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潜力。

发展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基本国民素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是要办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夯实基本国民素质基础。学前教育要坚持普及普惠原则,重点面向城市、城区、城镇布局普惠型幼儿园,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切实解决“入园难”等突出问题。义务教育要坚持优质均衡原则,统筹城乡教育布局,增强城市学位供给,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改革教育评价,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城市学校“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坚决阻断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同时,要切实减轻义务教育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把中等收入群体的教育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减下来,有效缓解“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让教育摆脱资本控制和商业炒作,真正回归到教育应有的行业属性和发展轨道上来。

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大力培养高层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中等收入群体的条件和潜质,也是培养潜在中上水平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低收入群体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分类发展方向,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准确定位,着力在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研究型大学要注重高层次综合性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多样需求。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发展本科以上层次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错位发展,着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和引领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人才培养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点,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科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将人才培养链、生产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坚持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并重,注重发展性资助工作,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基础。

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养优质创新的蓝领人才。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论的基本立场,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积极构建优质的职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一体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加强综合性、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和平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推进普职融合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换,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泛在终身教育平台和资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再教育的新愿望。


(本文参考文献略)


On the Logical Mechanism of Educatio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Du Binheng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oulders the dual mission of development impetus and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education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realizes the growth and scientific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education serves the revolutionary war,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a, implements the great leap from “waking up”, “standing up”, “growing prosperous” to “becoming strong”, and provid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institutional and strategic basis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logic, education has mor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in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and optimizing the income structu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hich aims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