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中重大关系问题的提出,有其哲学、历史与实践基础。理解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关系首先要注意到这五对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其次要准确把握这五对重大关系的性质与内涵;再次要意识到在理解和处理各重大关系时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可简单地均以“辩证统一”或“统筹兼顾”来泛泛而谈。实践中处理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重大关系,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特殊性,坚持和强化系统观念的应用,树立起文化自信。教育强国建设重大关系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概括与凝练,为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重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国教育大会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教育重大关系发表论述,是继2018年提出“九个坚持”重要论述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再概括与再凝练,为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教育系统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五对教育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就如何理解和处理好这五对重大关系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观点。本文不揣浅陋,在同行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拟就为什么会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问题、如何理解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以及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处理好五对重大关系三个问题再谈点自己的浅见,求教于大家。
一、教育强国建设中重大关系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这可以从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三个层面来把握。
首先,我们来尝试理解这五对重大关系问题提出的哲学基础。“关系”即“联系”,“重大关系”即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就此而言,对联系或关系的一般性和多样性的把握就是人类认识的一项基本任务,而规律就是人类对万事万物之间以及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特征的正确反映,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教育实践作为人类实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也体现着世界相互联系的总体性特征,在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间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多样的和复杂的联系或关系。对这些联系或关系的正确把握,也是人类教育认识的基本任务,是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预期目的和功能的前提条件。而在多样和复杂的教育内外部联系之中,有一些联系处于核心和关键的位置,是不断变动与重构的教育关系之网的“枢纽”,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在整个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五对教育重大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重大的认识与实践意义。
其次,我们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提出五对教育重大关系的依据。一般而言,人类社会实践领域包括教育实践领域重大关系问题的提出,都有其历史的原因,是基于对历史上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深刻分析与概括总结之后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如此,“五对重大关系”也是如此。就五对重大关系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在认识和处理教育的这五对重大关系方面,常出现“钟摆现象”,即存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孤立地看,一个历史时期强调关系的一个方面,并非没有道理。但是,由于在认识上、实践上在重视关系的一方的同时,忽视了满足关系的另一方的要求,导致了一些时期的教育改革总有解决前一时期教育改革产生问题的“返工”“翻烧饼”现象,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比如,在“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问题上,就历史性地徘徊在“管”与“放”的两极选择之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现代教育秩序和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等问题,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避免再重复历史的覆辙。
再次,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五对重大教育关系问题的提出。从现实基础来说,这五对重大教育关系问题的提出,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针对性,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客观性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教育改革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改革一样,总体上进入深水区,已经从要素的、局部的和各自为政的改革走向系统的、整体的和协同性改革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针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他也明确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正是注重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提出的紧迫性实践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五对重大教育关系问题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哲学、历史和现实的依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于对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特征特别是教育实践自身系统性特点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深刻把握,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重要论述特别是教育强国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五对重大教育关系问题的重要论述,不仅对于加强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新时代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理解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五对重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把握了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主要矛盾。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对重大关系,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五对重大关系之后还有一个“等”字。这个“等”字的使用,表明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的是重大关系包括这五个,但却不止于这五个,还有其他的教育重大关系也要引起重视。但究竟还有哪些需要正确处理的教育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没有明言;另一层应当是,虽然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教育重大关系不止于这五对,但是这五对却是明确的、主要的或需要优先处理好的,凸显了这五对教育重大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的紧迫性。基于这种分析,教育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首先需要从一般思想上意识到把握“教育重大关系”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实施、资源配置、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当确立或强化处理好教育重大关系的方法论意识。其次是从具体内容上把握教育重大关系,看看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究竟会遇到哪些教育重大关系。以此为基础,最后才是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对教育重大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学理阐释和实践把握。
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对重大关系,其次需要认识到这五对重大关系的性质,弄清楚这五对重大关系究竟涉及教育工作的哪些方面。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处理好各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对重大关系而言,“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是从教育功能维度上说的,本质上反映了“教育是国计(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与“教育是民生”两种不同功能取向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是从教育目的维度上说的,反映了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目的取向。“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是从教育价值取向说的,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本体价值(“育人”)与工具价值(“育才”)的矛盾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显然是从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维度说的,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管就死”与“一放就乱”的基本矛盾。“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是从教育发展的道路与动力角度来说的,“扎根中国大地”凸显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性与民族性,“借鉴国际经验”则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开放性与国际性。从以上这五对重大关系的性质或指涉的实际教育活动要素分析来说,它们确实都是影响到教育工作根本方向、性质或全局的“重大关系”,在理解与处理上容不得出现大的偏颇,更不能犯根本性的错误。这恐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这五对重大关系并要求予以正确处理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对重大教育关系的性质不同,因此在理解和处理它们时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关系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均以“辩证统一”或“统筹兼顾”来泛泛而谈。就“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这一重大关系的理解与处理而言,不可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中去,既要意识到两者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有重要差别的,还要理解到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在根本和长远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并不是一种矛盾的或对立的关系。就“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重大关系而言,它们两者本质上不构成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因此也很难用“辩证统一”或“统筹兼顾”的原则来处理。两者之间更像是一种“工具—目的”关系,即“知识学习”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工具或路径。处理好这一对重大关系,不是说知识学习不重要了,而是说教育工作要由达成知识学习目标更进一步,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情感、意志、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人格等更加广泛地与和谐地发展。就“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这一重大关系而言,涉及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系问题。理解和处理这类教育价值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并置罗列,而是要确立不同价值实现的优先次序。就“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这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优先次序而言,当然是“培养人才”处于优先的地位,离开了培养人才,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就会成为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就“培养人才”这个价值取向而言,“培养人”又是优先于“培养才”的。这恐怕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和办学治校根本任务的原因所在。不过,教育者也要意识到,虽然理论上“培养人才”在价值取向上优先于“满足社会需要”,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又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密不可分,需要从后者出发来认识前者。就“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这一重大关系而言,两者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规范有序”是前提和条件,“激发活力”才是目的和任务,离开了后者,“规范有序”就会变成“统得过死”,离开了前者,“激发活力”也会变成“秩序混乱”。至于“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这对重大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从历史的逻辑和经验看,“扎根中国大地”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借鉴国际经验”虽然也很重要,但却是条件性的,受到种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处理好这对关系,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立场和道路不动摇,然后才能够借鉴好国际经验,并充分发挥国际经验的他山之石的作用,否则借鉴国际经验很容易变成当年陶行知所批评的“依型他国”,失去教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性、民族性和主体性。
基于以上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彼此之间不仅维度不同、性质不同,而且关系类型也不相同,有的具有明显的并列关系,有的则是工具-目的关系,有的是优先次序排列的关系,有的是前提-任务的关系,有的是根本(主干)与辅助(辅路)的关系。对这五对教育重大关系各自的维度、性质以及关系类型的把握,是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合理处理好它们的不可或缺的认识论条件。
三、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五对重大关系问题的实践要求
比起正确理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而言,在实践中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更为重要和紧迫,需要有更加高远的考虑、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更加系统性的实施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这些重大关系的处理对于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这五对重大关系的提出背景来看,既涉及教育内部的原因,更涉及教育外部的原因,因此要很好地处理它们,必须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不能只在学校这一亩三分地里下功夫。哪怕像“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看起来好像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涉及教育外部的问题。学校中的知识学习主要限于学科知识,学科之外的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学校可以完全满足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更是这样,学校当然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要真正确立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仅靠学校的努力是肯定不够的,必须打开校门,协同各种社会机构、资源和力量,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就此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正确处理好这些事关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南。
其次,从根本任务上来说,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必须聚焦立德树大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大。培养什么大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应该助力于教育目的的达成。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大,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这为实践中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提供了价值准绳,即这五对重大关系问题的处理,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准绳,从有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大根本任务、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大的价值基点出发来思考和谋划。这里以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这对重大关系为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两者不可偏废,但具体任务上又不尽相同。从教育要支撑国家战略这个角度来说,要求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强国、大才强国、文化强国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核心是要做好自主培养和造就大批可堪大任拔尖创新大才的工作。从教育要满足民生需求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努力解决大民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优质教育的供给,满足大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期盼以及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一定要把落实立德树大根本任务放在中心位置,一切要从高质量地完成这个任务来谋划和评价。
再次,从具体实施来说,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五对重大关系问题,是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说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五对重大关系问题具体到各级各类教育,又会受到各级各类教育特殊性的制约,带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例如,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这一对重大关系,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以及在职业教育领域,都会遇到不同规范与活力的问题,处理起来当然不能采取同样的办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问题。课外学科培训负担重的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高中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过大、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突出是高中阶段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排名追逐赛严重影响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实现,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问题。规范与活力维度上不同阶段与类型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在如何处理好“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重大关系上所采取的举措、所依赖的人群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自身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问计于师生,以寻找解决重大关系问题的着力点和有效举措。
从方法论来说,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对重大关系,要坚持和强化系统观念的应用。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指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在上文有关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背景和重要性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这些重大关系问题的提出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客观性要求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系统的、整体的和协同性改革的新要求。在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实践中要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关系问题,必须坚持和强化系统观念,不断提升系统思维的水平,防止静态地、片面地、孤立地与线性地看待与解决问题,为系统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重大关系问题的解决和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也只有坚持和强化系统观念的应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钟摆现象”,推动教育系统不断地从一个水平进化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最后,从主体素质来说,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关系问题,迫切需要树立起文化自信。一般而言,不管是什么领域,一些重大关系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原因,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的五对甚至更多的重大关系问题也都不是全新问题,历史上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今天的人们到底能不能在实践层面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回答这样的疑问,只有通过行动来进行。而行动必然是建立在文化自信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要在实践层面上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重大关系,就必须树立起文化自信来,从文化自信中寻求智慧启迪和心理能量。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一种整体主义的、普遍联系的和辩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非常强调对立面的相互规定、相互生成、相互转化和整体关系的迭代演进。这就为我们今天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从历史上看,如何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中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也有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甚至也有一些惨痛的教训,走了一些弯路。这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天处理教育重大关系过程中也可以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财富,同时提供可供选择的实践方略。
(本文参考文献略)
How to Understand and Address the Key Relationships i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hi Zhongying
Abstract: At the 2024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hat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requires correctly addressing critic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balancing support for national strategies with meeting public livelihood needs, reconcil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with all-around development, aligning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societal needs, regulating order while fostering vitality, and integrating local Chinese practices with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e proposal of these major relationships is rooted in philosoph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faced i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first note that these five relationships, while crucial, are not exhaustiv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comprehend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relationships. Furthermore, we must realize that the approaches adopted in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key relationships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and it is insufficient time rely on notions like “dialectical unity” or “holistic consideration” as a catch-all solution. In practice, dealing with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necessitates adherence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e a New Era, a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acknowledgment of the specificities of different level and types of education, reinforc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proposal of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reflects a distil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solidly advancing the building of a leading county in education.
Key words: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key relationships i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Undertaring of Socialisan with Chinese Charecteristics;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