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意识4个量表对549名年龄在12-17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的影响,探讨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及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中学生拥有高水平的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意识,且两两之间呈现正相关;(2)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跨文化敏感性正向预测双文化认同整合,双文化认同整合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相比于高文化自信青少年,在低文化自信青少年中,跨文化敏感性对双文化认同整合的正向影响更强;(5)与高文化自信青少年相比,在低文化自信青少年中,双文化认同整合及跨文化敏感性都显著影响民族团结意识。整个研究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增强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提高文化自信可以促进其民族团结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性;民族团结意识;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
一、引言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上的高度统一。作为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民族团结意识指导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培养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培养个体对其他民族的积极情感,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理解、欣赏和包容,才能够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跨文化敏感性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往中,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形成积极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使人们产生合适和有效的行为,促进交往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敏感性强的个体,跨文化沟通的自我效能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民族认同感更强。然而,跨文化敏感性是否以及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意识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探索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的作用,探索在这种关系中潜在的中介和调节机制。
(一)跨文化敏感性和民族团结意识
跨文化敏感性高的个体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文化差异,避免民族交流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具有更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更强的同理心,这对于各民族和谐相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在民族交往中,培养个体对其他民族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而跨文化敏感性反映个体理解、欣赏文化差异的能力,能够形成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的积极情感,跨文化敏感性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采取积极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使民族间友好相处,促进民族团结。因此,提出假设1:跨文化敏感性能够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
(二)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
习近平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同时拥有中华文化及本族文化知识,属于双文化个体。双文化认同整合是双文化个体组织和理解两种文化的方式。跨文化敏感性反映的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能力,能促使个体在文化适应中更倾向于采用整合策略。跨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双文化认同整合作为一种文化适应策略,很可能受跨文化敏感性影响。在文化适应中,双文化认同整合高的个体能协调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元素,对差异元素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文化冲突更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研究发现,高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个体能用统一标准看待不同文化行为,没有出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见的态度倾向。于此,推测双文化认同整合中介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系,提出假设2: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和民族团结意识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底蕴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出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个体对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儿女凝聚团结的精神纽带。当人们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确信时,便具有一种赢得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因此,高文化自信的个体,对中华文化更认同,具有更强的民族团结意识。文化自信还涉及“包容”价值取向,文化自信的宏大气度可帮助少数民族青少年形成看待不同文化的理性态度,具有较强的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追求多元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
根据人类发展的“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protective-protective model),不同保护因子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两种交互模式:促进假说和排除假说,前者认为两种保护因子对结果变量的作用互相增强,后者认为一种保护因子削弱另一种保护因子的作用。不同的交互模式背后蕴含不同实践意义。如果促进假说得到支持,提高人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文化自信,才能在提升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和促进民族团结意识上获得更大效益。如果排除假说得到支持,在实践中应将更多精力放在低文化自信个体身上,不断提升跨文化敏感性及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民族团结意识才会增强。
综上,本研究欲在“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见图1)(图1略),包括两个方面:(1)揭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的中介作用;(2)检验文化自信是否调节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及前半段和后半段路径。
二、方法
(一)被试
面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发放问卷633份,回收有效问卷549份,有效率为86.73%。年龄在12-17岁,其中男性178名(32.42%),女性371名(67.58%),初二、初三学生分别246(44.81%)、117名(21.31%),高一186名(33.88%);苗族137人(24.95%),侗族173人(31.51%),瑶族122人(22.22%),壮族113人(20.58%),其他少数民族4人(0.73%)。
(二)研究工具
1.跨文化敏感性量表
采用殷欣琪修订的中国跨文化敏感性量表,包括24个题目,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跨文化敏感性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
2.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
采用由杨晓莉等修订的由Huynh等人编制的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包含2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两种文化整合越好。将原量表中藏族替换为本民族,汉族替换为中华民族。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
3.民族团结意识量表
采用陈立鹏和范航编制的民族团结意识量表,22个题目,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分数越高,代表民族团结意识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
4.文化自信量表
采用周婷和毕重增编制的文化自信问卷,有10个题目,7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文化自信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6。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及Hayes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和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检验,结果显示,有15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1.15%,小于40%的临界标准,故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1列出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皮尔逊积差相关矩阵(表1略)。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意识的理论中值分别为72、60、40、66,中值=(量表最低分+量表最高分)/2。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龙胜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在4个变量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中值(t值为39.75-126.85,p<0.001)。分析表明,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意识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为0.25-0.50,p<0.001)。
(三)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4检验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表2略)。
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跨文化敏感性显著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β=0.44,p<0.001),验证了假设1;当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跨文化敏感性显著正向预测民族团结意识(β=0.33,p<0.001),正向预测双文化认同整合(β=0.49,p<0.001);双文化认同整合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2,p<0.001)。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表明,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和民族团结意识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a×b=0.11,SE=0.02,95%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07,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19%。假设2得到证实。
(四)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检验
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的观点,在控制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跨文化敏感性(β=0.30,p<0.001)和双文化认同整合(β=0.13,p<0.001)对民族团结意识预测作用显著;跨文化敏感性与文化自信的交互项对民族团结意识预测作用显著(β=-0.22,p<0.001),结果如表3所示。为了更质,按照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将文化自信分成高、低两组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见图2)。结果表明,在低文化自信青少年中,跨文化敏感性显著影响民族团结意识(βsimple=0.51,p<0.001);在高文化自信青少年中,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影响不显著(βsimple=0.08,p>0.05)。跨文化敏感性与文化自信的交互项对双文化认同整合预测作用显著(β=-0.08,p<0.05)。
跨文化敏感性通过双文化认同整合影响民族团结意识的间接路径的前半段受文化自信调节。为了解释跨文化敏感性与文化自信对双文化认同整合交互项的实质,按照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将文化自信分成高、低两组并绘制调节效应图(见图3)(图3略)。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无论是低文化自信青少年还是高文化自信青少年,跨文化敏感性都显著影响双文化认同整合,但比起高文化自信青少年(βsimple=0.37,p<0.001),跨文化敏感性对低文化自信青少年的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更强(βsimple=0.53,p<0.001)。双文化认同整合与文化自信的交互项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0,p<0.05)。为了解释双文化认同整合与文化自信交互项的实质,将文化自信按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将文化自信分为高、低两组,绘制如图4所示的调节效应图(图4略)。
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双文化认同整合显著影响低文化自信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βsimple=0.23,p<0.001),对高文化自信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影响不显著(βsimple=0.03,p>0.05)。
在图5中(图5略),虚线表示条件中介效应,两条实线表示条件中介效应的95%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的上、下限。条件中介效应的95%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包含0,表示条件中介效应不显著。如果不包含0,表示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在图5中,调节变量取值为0.52成为条件中介效应是否显著的分界点,当调节变量取值小于0.52时,条件中介效应都显著;当调节变量取值大于0.52时,条件中介效应都不显著,从而得出中介效应被调节的结论。
四、讨论
本研究探讨跨文化敏感性是否影响及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表明,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的促进作用可部分地通过增强双文化认同整合解释,该过程的每一条路径都受到文化自信调节。本研究结果对学校的民族团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系
广西有近千年的多民族交流历史,各民族在密切交往中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成为有多民族特色又怀有中华民族观念的地区。本研究表明,龙胜县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民族团结意识均高于理论中值,处于高水平,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还发现,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跨文化敏感性可以预测民族团结意识。既往研究发现,高跨文化敏感性个体在跨文化交往中更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交往更容易顺利进行。因此,提升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提高跨民族交往能力,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二)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
龙胜县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在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起中介作用。跨文化敏感性高的个体更善于体验文化差异,也更善于在互动中适应这些差异,善于从不同的文化背景看待问题。因此,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就有可能提高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既往研究发现,双文化认同整合高的个体,在与不同民族交往时,群际态度更开放、更包容,更多采用整合策略,更少沟通阻碍,对人际冲突、矛盾及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环境有重要意义。此外,认同整合与社会疏离感呈负相关,采用认同整合策略利于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因此,要重视双文化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通过提升个体的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来增强跨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自信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文化自信调节跨文化敏感性通过双文化认同整合影响民族团结意识的中介过程。具体调节作用发生在中介链条的前半段、后半段及对直接路径的调节,表明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意识的直接和间接预测作用受文化自信水平影响。该调节模式支持“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的排除假说。但该调节模式并不意味着文化自信是民族团结意识的风险或不利因子。如图2和图4所示,与低文化自信个体相比,高文化自信个体的民族团结意识处于更高水平,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发挥的作用较小;只有对低文化自信个体,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够显著促进民族团结意识。换言之,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敏感性、双文化认同整合交互时并非“锦上添花”的作用。
文化自信包含对所属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结果。坚持文化自信,首先是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使个体在与不同民族交往时产生的心理距离感小,促进心理融合,民族团结意识更强。并且,根据身份融合理论,群体成员因共性而紧密联系。因此,高文化自信个体在民族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使跨文化敏感性或双文化认同整合水平较差,但如果个体具有较高的文化自信水平,也促进民族团结意识。
然而,对低文化自信个体,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对民族团结意识有至关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高跨文化敏感性的个体,对非本族人表现更热情、更友好并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显然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意识。当整合不同文化的能力更强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性表现更好,更能采用不同的文化策略思考问题,处理人际冲突能力更强,有助于团结不同群体,因此,对低文化自信个体而言,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有益于有效提升民族团结意识。
文化自信在中介模型的前半段中也发挥相似的调节作用。不同的是,无论文化自信高低,跨文化敏感性都显著促进双文化认同整合,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低文化自信个体身上表现得更强。
(四)研究不足
一方面,本研究采用了横断设计,无法确切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今后可采用追踪设计或创设实验情景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发现。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样本选择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特点,以后的研究可以对其他地区进行探索,并适当扩大年龄范围。
(五)本研究结果的启示
本研究揭示跨文化敏感性影响民族团结意识的内在机制,对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一方面,本研究提示在多民族学校中需要重视跨文化敏感性对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加跨文化或多语言经历,进而提升跨文化敏感性。既往研究表明,群际接触提升民族团结意识,使个体对其他族群更友善。少数民族学生在与他族学生交往中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积极肯定态度。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提升双文化认同整合和文化自信对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教导学生以更加多元开放的眼光欣赏不同文化,了解和热爱本族文化和中华文化,提升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在本研究中,文化自信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后半段及直接路径,且调节效果主要发生在低文化自信个体身上。因此,在多民族学校中,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低文化自信个体身上,不断提升其跨文化敏感性和双文化认同整合能力,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够有所促进。
(本文参考文献略)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s Impact on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diating Role of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ZhangShuyue SuJiayun ZhangShiyu HeYumei ZhangJiji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opts four scales, which includes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scale, cultural confidence scale, and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scale, to investigate 549 ethnic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ing from 12 to 17 in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n sense of national unity, so as to explore 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study indicates following findings: (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possess high level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between theses elements; (2)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can make positive predictions on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3) Cross-cultural sensitivity makes positive predictions upon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the latter can make positive prediction on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thus bi-cultural integration can play intermediary role in between cross-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4) Compared to high cultural confidence adolescents, the impact made by cross-cultural sensitivity on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is much stronger among adolescents with low cultural confidence; (5) Compared to high cultural confidence adolescents, among low cultural confidence adolescents, both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The study thus indicates that to cultivat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enhance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bility, improv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ethnic students can promote their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national unity consciousness;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