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认知源于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认识、知晓和理解,正确而全面的文化认知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文化认知内容不全、认知路径狭窄等问题,需要建立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文化杰作”为核心内容的“三重文化认知”,并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虚拟空间“三大平台”建设,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中小学生对中华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整体认知,以理性的文化认知,建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误读和歧见,以心灵相通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构筑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文化认知;文化交融;民族团结教育
一、引论
综观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基于“政策宣传”“经验总结”“问题对策”“学理阐释”等诸多范式,侧重从政治论、利益论、工具论、价值论等不同立场,论述民族团结教育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族共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教育相交融,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正当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实施路径。阿布都从民族舆情、国家稳定、民族和谐、防范渗透的角度论述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滕星主张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纳日碧力戈结合象征人类学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万象共生,天下归心”的社会理想。马进从“社会心态”的视角,阐明社会心态调节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常永才和John W.Beny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质应是“健全涵化”。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加以实施,但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具体情况和执行力度不尽相同,中小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效果。譬如,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维度问题,国家做了宏观说明,但对区域文化介绍不多,而许多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教材、校本统编教材虽突出了地域特色,但全面性不够。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文化认知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根基。怎样让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第一线教师抓住文化认知的核心要素?如何从民族历史、民族栖居空间和民族文化杰作的认知途径,建构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范式?如何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虚拟空间等平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和实践取得实际性成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文化认知与民族团结的相互关联
文化认知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或者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认识、了解和理解,“其重点在于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个体角色所掌握的精确知识,他们的‘意义体系’,以及知识实践的背景”。正确的文化认知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互动中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而片面甚至错误的文化认知,容易导致文化误读,引发民族之间的误解、歧视,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在中外历史上,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栖居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传承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因为语言的隔阂、信仰的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的阻隔,致使彼此之间不甚了解,只能依凭传闻和想象,构成对其他区域族群文化的认知,难免构成诸多文化误读甚至冲突。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之间因为有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奠定了文化根基,也为彼此之间政治、经济、防务上的交流与结盟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夷夏之辨”,“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居于文明高位的华夏族也要“礼失而求诸野”,向周边民族学习古礼。华夏与夷狄通过相互学习,文化互借,缔结政治联盟,走向夏夷一体。譬如,隐公二年春,鲁隐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盟于唐,复修戎好也”。赵武灵王励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提高了作战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北魏王朝时期,孝文帝全面实施接受汉文化的政策,废除鲜卑语,改学汉语,“命鲜卑人全部改着汉人的衣冠”,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将马背上的雄风与汉民族的儒雅相融合。正是这种民族文化交融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注入了生机活力,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社会发展目标。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消极的文化认知往往基于民族自我中心的文化立场,片面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用“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美好与丑陋”“高级与低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贬低其他民族文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认知模式无疑会伤害其他民族的自尊心。
历史上对于不同民族空间的认知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做遍地瘴气的“化外之地”。譬如,《隋书》记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云:桂林以南,“皆瘴乡矣……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这些记载真假参半,缺乏实地考察,大多凭着道听途说和想象,将民族地区描述成充满“瘴气”“蛮荒”之地,这显然不是对少数民族聚居空间的完整的、客观的认知。
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入前所未有的时代语境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消解对异域文化的误读,还有一些人并不能全面、客观冷静地认识到中国各民族历史的独特性,套用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认知模式,以“普世价值原则”以及“自由”“民主”“公平”的名义,质疑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显而易见就会消解中国56个民族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有学者提出“去政治化”的构想,有的学者甚至将民族认同和民族身份的存在当作中华民族复兴的障碍,主张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这些观点实质上是遮蔽了各民族之间正确、合理的文化认知,制约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不利于民族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相通。因此,厘清文化认知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系,消解文化误读、误判,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三重文化认知”与中小学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当包含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关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杰作的“三重认知”。因此,在实施面向中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实施正确的历史文化认知、地域文化认知和民族文化杰作认知教育,陶塑正确的历史文化观、空间文化观和民族文化观,在思想内容和内在情感等方面,构筑民族团结的深厚文化根基。
(一)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基点的历史文化认知
人类历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历史记忆时常制约着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认知,也常常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中国的民族结构实际上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吕思勉将中国古代民族分为汉族、匈奴、鲜卑、丁令、貉族、肃慎、羌族、藏族、苗族、越族、濮族和白种诸族共12族,林惠祥将中华民族分为16个族系,江应梁的《中国民族史》梳理了先秦至清代中国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的这些民族经秦汉、唐宋、元明清而演化至今,彼此之间有冲突,也有融合,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置于当时的特定情境中予以审视。
中国现阶段的56个民族源远流长,同古代民族具有对应性关系。历史认知尤其是对各民族的族源、各民族历史上的和亲或者纷争的文化认知,直接影响到当今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民族关系。因此,立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文化认知教育,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中国56个民族的起源同栖居于东亚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和古代族群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华各民族以华夏民族为中心,吸收了周边许多民族的成分,经过长期的融合,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结构”。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已经比较清晰地印证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古代许多民族历经沧桑,或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迁移异国他乡,或融合成新的民族共同体,但是,民族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依然维系中华民族多元起源和一体结构的格局。
针对中小学生的民族历史文化认知教育,可从“我从哪里来?”以及家族、宗族的来源切入,让学生理解家庭是国家的细胞,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认知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重要支撑。
(二)民族团结教育坐标的民族地域文化认知
人类栖居的地理空间既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又被赋予许多的文化意象,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们将荒原变成田园,将生土变成熟地,特定的人群与其栖居的地方形成密切的对应关系,特定的地方成为自我的隐喻,人被特定的地方所标记,由空间的实践(spatial praxis),衍生出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和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因此,“空间是种历史的产物”。
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生息繁衍,自古以来,不同民族借助文献记载、文学描述、口头传说、旅行活动和实地考察,了解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间和地域文化,其中有积极的美好的文化想象,让人对特定的地理空间产生“恋地情结(topophilia)”和“敬地情结(geopiety)”;也有缺乏事实依据的歪曲和丑化,制造某种“地方恐惧(topophobia)”。前者将某些地方想象成“世外桃源”式的“人间天堂”,到处是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景致;后者将某些地方同“险恶”“贫穷”“偏远”“落后”“巫蛊”“恐惧”“污浊”“脏乱”等消极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不同民族区域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地域文化认知以及空间想象与特定民族相关联,这种关联性或直接或间接影响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
从大体上说,中国各区域民族对特定地理空间拥有特定的文化认知与民族情感,每一个民族的心灵中往往有一片圣洁的神圣空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栖居着先祖的魂灵。
当前,中国东中部汉族聚居地经济发展较快,然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土被污染,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是,拥有优良的生态资源,这是大自然的宝贵赐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无比珍贵的财富。
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传授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相互依存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东西部彼此离不开的相互依存关系,秉承天下一家、守土有责的精神,理解东西部优势互补的重要性。
(三)作为“美美与共”社会根基的民族文化杰作认知
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包容的心态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杰作,是实现民族团结与心灵相通的重要纽带。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实现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和谐共生的根基。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许多人并不能以客观公正的文化观,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或者自卑,或者自傲。自卑者无法“各美其美”,自傲者不知“美人之美”,必然难以达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境界。
从文化认知的角度看,在中小学校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基本的认知,尤其应懂得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汉族文化的悠久历史自不待言,而55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样异彩纷呈。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文化认知的表现之一,是过度渲染少数民族的消极形象,而只是依凭想象,认为少数民族“轻生好乱”,“这种歪曲性宣传,加剧了汉人的戒备心理”。另外,许多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课程资源开发往往只涉及汉族文化,忽视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甚至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其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文化杰作以及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贡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前,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应将56个民族文化纳入教育的视野,针对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切合实际地选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作为教育内容,让中小学生接触到绚丽多姿的56个民族的文化,学会珍惜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欣赏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宽厚博大的襟怀,自觉维护合作共享的民族文化共生机制。
四、利用“三大平台”实施“三重文化认知”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本文强调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文化杰作”为核心的“三重认知”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原因在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课时有限、人们对民族团结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有限,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并不能将所有的各民族各时期各形态与民族团结有关联的文化都纳入教育的范围,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凝练出“三重认知”,目的就是突出主旨,去粗取精,去芜存菁,提炼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轴。
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空间教育“三大平台”,实施以“三重文化认知”为主轴的民族团结教育,让中小学生形成比较合理的“三重文化认知”,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基于学校教育平台的实现策略
2000年以来,民族团结教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扩展到了全国范围。然而,由于民族团结教育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缺乏学科理论的有效指导,人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程度、课程实施、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认知,尚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要强化“认知论”立场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的任课教师需要超越“政策宣传”“经验总结”“问题对策”等应付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论、利益论、工具论、价值论的立场,而要强化“认知论”立场的现实意义,认识到“三重文化认知”的基础性、重要性作用,通过多样性的宣传、专题讲座、师资培训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夯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条件,纠正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以正确的文化认知构筑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石。
其次,以多元课程为载体,提高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三重文化认知”的多元性必须通过课程的多样性来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以“专项课、学科渗透课、活动课”三种课型有机结合为基础,通过师资培训,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知融入历史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过程当中;将各民族地域文化认知与中小学生的地理类课程相交融;将各民族的文化杰作同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相互补充,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遵循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三重文化认知”,陶冶民族情感,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受教育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深度体认,最终达到在行动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之目标。
第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而科学、合理、全面的历史观、地域观与文化观的形成,更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有必要通过国家专项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完善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使各学段的“三重文化认知”之间有联系,有超越,有深化,有拓展。同时,在实现各学段民族团结教育阶梯形纵向衔接的过程中,还应该将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课外,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建立相应的实践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制度保障,让中小学生在认知体系和价值观的建构和陶冶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双方合则皆利,分则俱伤的道理,形成自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意识及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社会教育平台的交融策略
如果说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集中性的特点,那么,社会教育往往是分散的、非系统的,也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忽视社会教育与中小学生民族文化认知所具有的无所不在的关联性。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往往潜移默化地造就了人的文化认知,社会教育的宽泛性使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可以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公共空间、旅游文化体验以及节日文化生活中,有必要将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杰作融入不同场域、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功能。
1.社区生活空间的文化认知熏陶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村落空间和城镇社区当中,人们每年每月每日耳闻目睹的是特定社区的文化氛围,“民族文化进社区”既是文化保护和文化传习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促进各村落社区和城镇社区各族民众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负责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关部门可以合理地展示所在区域的文化历史和文化习俗,让中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多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对本土文化的初步认知,知晓当地的民族来源、文化渊源,从家族、宗族文化认知逐步拓展到更广范围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认知,从“各美其美”转向“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
2.公共活动空间的民族记忆
村落公共空间和城镇公共空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场域。譬如,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中心,是族人议事和聚会的场所,承载着悠久的民族记忆,而城市中的广场、博物馆、公园、纪念碑、城市雕塑,也是展示特定区域历史传统和文化符号的重要场所。这些公共活动空间的文化标志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实现公共场域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相互交融,关键在于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文化建设者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地用传统文化智慧点亮人的心灯,通过“千灯互照”,消除人们关于民族认知的心灵困惑和情感迷茫。这就需要“借助中国政治智慧,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中国民族问题总体情况与本真形态”。在公共文化建设实践当中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在民族平等、文化共存与文化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影响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形塑学生的文化观、民族观。
3.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展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研学旅行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离开家乡,到远方的旅游目的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不同空间的人文传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遍布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融入“三重文化认知”,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激发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文化情怀。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意旨之一是让人们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旅游,尤其是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便于让中小学生学会从主客位的不同认知视角,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基于虚拟教育平台的互动策略
作为虚拟网络空间的主力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形成过程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认知选择、情感体验、民族文化认知很大一部分源于网络空间的信息。政府相关机构有责任支持中小学校借助网络空间系统的教育功能,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网络学习的基本框架,实施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
1.建立“三重文化认知”主题网络平台
目前,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区域文化、文化杰作的网络平台为数众多,异彩纷呈。但是,有必要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阅读习惯的网络平台,展示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文化足迹,梳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演进脉络;在虚拟空间通过具体生动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中国的疆域观和国土观,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各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息繁衍,少数民族聚居区保存着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同时,参照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各民族文化精品,以音影图文并存的方式予以展示,让中小学生理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2.建立多方互动的网络互动平台
中小学校可以联合政府民族局、教育局、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网站、微信平台和QQ空间,还可以邀请民族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作为网络平台的顾问,为网络空间的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中小学生若有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咨询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或者同有关专家交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升“三重文化认知”水准。
3.借助“云时代”的网络资源开展多样性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解决民族团结教育课时不够、形式单一的问题。正如青觉和左岫仙所说:“新媒体时代,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天优势,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从国际层面看,可以将我国良好的民族关系现状展现给全世界,增强各国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与认知,破除刻板印象;从国内层面看,可以推动民族理论、民族知识快速在国内传播,增进56个民族互信互敬,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在网络空间举办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民族团结教育数据库,积累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料,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传播途径,让中小学生借助虚拟空间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由此激励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自觉地促进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和谐相处,巩固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和谐局面。
五、结语
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让人获得“心灵绽放”,“这种绽放是我们的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也就是活在完全和谐中,没有对立或矛盾”。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核心意旨是让新一代中国文化传人切实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杰作,形成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总体认知,消除中小学生心中的模糊认知和对其他民族的误解和偏见,以实际行动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地践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相处之道,进而逐步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体验到体认、从文化交融到心灵沟通的转化,臻至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共通、知心交心、心心相印的理想境界。
(本文参考文献略)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Cultural Cognition
YangLiping QinYuewan
Abstract: Cultural cogni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perception, cognitio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ur national and other ethnic cultures. Correct and comprehensive cultural cognition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t presen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uch as incomplete cultural cognitive content and narrow cognitive path. So,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triple cultural cognition”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masterpiece as the core content. Moreover,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platforms” of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virtual space, the effective path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an be explored. In this way,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cultures is constructed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ational cultural cognition is adopted. We should develop an equal, united, interdependent and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 eliminat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through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and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community of national destiny.
Key words: cultural cogni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