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更强调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数字素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重视跨学科培养、个性课程、包容性环境及数字培训等关键要素。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是: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知识引入;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多元评价
在2023年9月在对黑龙江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度提出应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随后,在2024年1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年,在3月5日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他进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分析其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深化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重要特征
所谓新质生产力,主要落脚点是“生产力”。生产力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教育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发掘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更是推动教育变革和历史前行的核心引擎。结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经典界定与现代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可以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如下重新论述:“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现代科技创新背景下的深化与拓展。马克思提出,生产力是人类运用智慧与技术,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核心在于人(劳动者)、工具(劳动资料)及被加工物(劳动对象)。”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三个基本要素被重新进行阐释。首先,重复劳动的劳动者要转变成具有思维创新、知识更新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生产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劳动资料由传统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变为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造。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所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数字能力等素质。它不仅代表了新技术和新价值的创造,更适应了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社会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国家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紧密关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核心”。数字时代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的竞争。新质生产力注重长远潜力和活力,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劳动者素质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全面提升其能力和素养。
(一)知识学习能力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愈发迅猛,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领域的应用场景与业态不断拓展深化,与此同时,各学科的交融与碰撞也日益加强,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样的变化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适应这一时代大潮,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它首先表现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感知和主动探求。在数字时代,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筛选、整合和转化信息的能力,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对决策制定和价值创造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这要求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更要培养一种对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学习能力的要求还体现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上。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具备一种跨界的思维方式,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创新人才还应具备自我驱动的学习动力,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与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也是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学习能力的重要要求。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创新人才可以利用各种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工具,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二)创新创造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拔尖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度的技术集成性、跨界融合性和持续创新性,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展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在这一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为对传统思维的突破,更体现为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和对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他们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对传统思维模式进行颠覆和重构,从而创造出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储备。他们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要能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拔尖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包括创新意识、跨学科知识整合、实践能力、洞察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这种创新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三)统筹协调能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的新纪元,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构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中尤为关键的一项能力便是统筹协调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随着生产力的迅猛跃升,产业分工的细化程度也愈发加深,拔尖创新人才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分工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具备对生产资源的精准调配能力,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需在风险控制方面展现出卓越的能力,确保项目平稳推进。同时,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全局洞察力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决策,引领团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在数智时代的工作场景中,拔尖创新人才更是需要展现出跨领域的沟通协作能力。他们需要能够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难题,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跨领域的沟通协作,不仅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能够欣赏并尊重不同领域的知识与见解。
(四)数字素养
在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孕育人才的沃土,肩负着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而数字技能作为新时代的关键能力,对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而言,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首先,数字技能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深入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数字技能,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数字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数字技能有助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实现跨界融合和创新。在数字化时代,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跨界融合成为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掌握数字技能,可以跨越学科界限,与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这种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更突出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机遇。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行各业对数字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具备数字技能,将更容易适应职场的变化和挑战,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自主创新的步伐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而这样的人才又需仰仗教育的精心培育。因此,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核心在于孕育更多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地”,应充分发挥作为培育卓越创新人才的领军者角色,深化对拔尖人才成长关键过程中的要素改革,确保教育要素切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一)跨学科培养
跨学科的交融与协作将是未来科研成果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路径。随着知识体系的持续拓展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深入,学生们正遭遇着愈发错综复杂且跨领域融合的挑战性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通过构建“多专业学习,跨学科培养”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机会。这一模式通过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等举措,有效促进了文科与文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设计培养方案、重组教学体系、搭建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从而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此外,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个性课程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承载着塑造学生知识结构和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使命。当前,高校对拔尖学生的课程设置趋向单一化,忽略了个体差异。统一的教学目标、内容、材料及考核方式,束缚了拔尖学生的创新潜能与个性发展。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陷入了误区,过于追求课程的“加量”和“加深”,导致拔尖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束缚,忙于追求更高的学分而疲惫不堪。拔尖创新人才渴求自由探索与个性发展。高校中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会赋予学生更多选课自主权,激发其学术潜力与创造力。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即使遭遇失败亦能从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环境将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三)包容性环境
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成长环境。人的成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如同有机体在一生中与其所处环境不断适应与交融。这种适应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更是心灵与智慧的深度融合。“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人类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复合体,涵盖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多个层面。”其中,规范环境即由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态度、风气和价值观等构成的独特环境,对教育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具有包容性的,它可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土壤和养分。包容性意味着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想法的接纳与尊重,它让人才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它可以为创新提供无尽的源泉和动力。在这个环境中,价值环境的各要素都体现出包容性。社会要尊重并珍视对拔尖创新及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认识,理解并接纳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因为这些不完美正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四)数字培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通过数字培训,大学生可以掌握一系列关键的数字技能,成为推动实践创新、优化现实操作的有力工具,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需求和社会变化。而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重任,“摒弃传统的‘单学科、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数据驱动的实证式教学和科研环境中,构建以问题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数字实践技能的提升。高校教师则扮演着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将数字化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与课程体系、教学形态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夯实数字理论根基与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提供的数字培训,可根据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数字智能+专业学习”为核心,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字洞察力和实践推理能力。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教育是科技水平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关键,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高校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可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知识引入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前沿知识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前沿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首先,课程设置的优化应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具有系统性,即各个课程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和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注重课程的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应增加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课程内容,如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传统课程的实践性,如增加教育实习、教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前沿知识引入也是优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手段。前沿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新质生产力时代的重要特征”。高校应引入最新的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的强化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应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次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教学环境,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教学研究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参与教育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教育改革意识。“英国学者吉本斯等人对知识生产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分类,将模式Ⅰ界定为传统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方式,而模式Ⅱ则是以应用为导向、展现跨学科特性的知识生产新范式。”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进一步拓展理论框架,提出了“五螺旋”理论,“着重阐释了社会环境在知识生产与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知识创造范式的变革鲜明地反映出,创新的火花已不再被传统校园的围墙所束缚,而是在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与互动中璀璨绽放。放眼全球,顶尖学府均不遗余力地推动科学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产学研各界协同创新的新生态。以英国高校为例,“它们通过专利技术的商业化运作、科学园区的打造、教育型企业的孵化、跨学科综合培养方案的实施、引入‘跨界教授’以及合作教育项目的开发等多种策略,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紧密联结、协同培养人才的综合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学所开创的“学术研究引领、课程教学支撑、商业资讯融合、企业合作深化”的综合模式,成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标杆。这一模式不仅强调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还将其成果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同时紧密对接商业资讯,确保教育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平台,从而全面推动了产学研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共同发展。其核心在于,首先,要围绕产业需求,设计学习与技能培训体系,培养精通技术与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需打破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壁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集创新、产业、人才、政策、资金于一体的培养生态系统,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支持创新人才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高校应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数字技能的培养。一是要深化高校教育体系与产业趋势的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实操技能与长远的职业规划能力。“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众多工作岗位正面临产业分工的重新布局,技术技能人才无法仅凭一次性的在校学习来应对未来所有的变革。”高校应革新教育理念,围绕新理念、新思想、新形势,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匹配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强大驱动力,加速数字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进程。数字化教育正逐步成为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注入智能动力,推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架设专属教育网络、打造智能化校园生态、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教学素材、完善知识图谱的数字化构建,并强化数字技能实训基地与实操平台的搭建,可以有效拓宽教育教学的多维场景,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深度与个性化学习体验。优化教学决策流程、精简管理环节、提升教学评估的精确性与科学性,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可以全方位提升高校教育的品质与效率,确保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实践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实践,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适应这一时代需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全面性要求评价体系能够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科学性则要求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具有科学依据和有效性;可操作性则强调评价体系的实施应简便易行,能够适用于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二是多元化评价内容的构建。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这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技能发展水平的评价,如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如学习态度、价值观取向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三是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应特别关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设置创新实践项目、科技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和评价。四是个性化发展评价的支持。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兴趣小组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五是评价结果反馈与改进。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和改进。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空间。同时,教师也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实践。
(本文参考文献略)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YuHui ZhangLili
Abstract: As a new production for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emphasize stronger knowledge learning ability,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ability, overall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digital literacy. 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key element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personalized courses, inclusive environment, and digital training. The way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s to optimize curriculum design to focus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utting-edge knowledge,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to build an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pplication,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to encoura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universities; top innovative talents;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初审:王悦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