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9、10、11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五期) > 正文

回归自然的劳动教育

作者:赵荣辉
阅读数:9

来源:《劳动教育评论》2023年第2期


要:劳动教育的精神怎样才能完全地贯彻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地成长,进而显现劳动教育的合理性,这就涉及劳动教育如何实践的问题。劳动教育贯彻得如何,关系儿童的精神能否全面地成长,进而影响劳动教育的合理性的实践论证。因此,劳动教育如何走向实践将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教育问题。劳动教育作为教化的重要形式,要以自然为实践指向,遵循儿童内在的心灵秩序,挖掘自然界的教育资源,实现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儿童才会获得尊重,多元的教育资源才会得以挖掘,劳动教育的合理性才会得以完美地展现。

关键词:儿童;劳动教育;自然


柏拉图认为,人总是面临着“自然”的问题——自身的自然与作为环境的自然。“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虽然没有像笛卡尔那样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敌人,但他警告,如果人类将自己完全委托给自然,毫无保留地模仿它,那么我们就会被其粗野所摧毁。自然修复我们,但也耗损我们。”因此,走进自然不是盲目地崇拜自然,而是合理地利用自然赋予我们的教化资源。劳动教育只有遵从儿童内在的本性和深入现实的自然界,挖掘自然界的教化资源,才能引领儿童的精神自由、快乐以及健全地成长,给予儿童更多的感悟自然的机会,使儿童在与主客观世界的沟通中,开启自我的智慧,充实自我的德性以及养育自我的心灵。

一、劳动教育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要认识自然。自然涉及“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内在自然是指人的一种未成熟状态,一种有待教化的状态。外在自然则是指对于个体而言的外部自然界。劳动教育必须在遵循儿童内在自然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劳动将儿童引入广阔的客观世界。在此前提下,有必要通过劳动引导儿童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儿童的精神自由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儿童摆脱外在的羁绊,最终引导儿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承认自己。

劳动教育要效法自然。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儿童的生活涉及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活,因此,必然要依据其自然的秩序赋予相应的教育。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应该“效法自然”的原理:“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所谓自然,就是一种本性,即一种使得物体按照其习惯方式运行的属性。强调顺应儿童的心灵的发展秩序对其进行劳动教育,这样才是合理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既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又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即“秩序”)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理解自然。蒙台梭利认为:“既然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要使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中思考自然、理解自然。”在理解自然的劳动中,涵养儿童耐心和信心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信仰和生活哲学的形式。与此同时,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大自然以其神奇之功哺育这种感情,大自然付给劳动者以慷慨报酬,谁付出了劳动,谁就会获得丰硕的果实。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在儿童的心灵与其照管下发展的生命之间产生一种一致性,儿童自然地热爱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对植物的观察可以使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及萌发出美妙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在思维源头,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儿童不理解自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增强自己的智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二、遵循儿童内在的心灵秩序

劳动教育必须从儿童的根柢开始,不从他处入手。只有顺应儿童心灵的需求,才能体现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进而促进儿童精神健康地成长。否则,物极必反,得不偿失。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儿童教育必须师法自然:“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因此,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要积极地了解儿童、观察儿童以及理解儿童。在尊重儿童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乎规则地给予儿童积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通过劳动教育获得自我精神的全面成长。

(一)顺应儿童的天性是合理地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把人的自然成长看成像植物生长那样。他认为教师也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面对还不成熟的儿童,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要像园丁一样,细心地照管成千上万棵树木,使他们开花、结果。教育者作为园丁不能强制儿童的实际生长,生长的原理存在于儿童本身。教育者不可能为儿童提供一切,代替儿童成长。他只是呵护着儿童,以防止外部力量的伤害或干扰。他必须充分认识儿童心智的特殊构造,这一构造适于将儿童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以促进儿童精神全面地成长。总之,儿童作为未成熟的个体,作为独特的存在,如同树木一样具备自我鲜明的特点,体现着自我的独特性。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育者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通过引导儿童适度地劳动,从而激发儿童的潜能,培养儿童美好的心灵。

(二)相信儿童有助于将儿童引入劳动领域

教育者在不违背儿童内在心灵秩序的前提下,必须赋予儿童自我劳动的机会。儿童通过参加适合自我的劳动,能够发达自身的官能,平和内在的心灵状态。卢梭认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教育者要相信儿童的潜能,在此基础之上,劳动才可能成为一种教化的力量。如果对儿童缺乏信心,不信任他,那么,劳动的教化功能就无从发挥,儿童精神的全面成长则更难得以实现。因此,信任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信任是教育者与儿童关系的纽带。信任能够加强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沟通,赋予双方更多的权力。反之,教育者将会失去儿童的尊重,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育者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事事躬亲,束缚儿童的主动性。教育者必须相信儿童能够获得成功,从而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以及解放儿童。教育者要做儿童的支持者、辅助者以及引领者,而不是儿童的压制者、轻视者以及阻碍者。只有这样,劳动的教化价值才会真正地体现,儿童的内在精神才会合乎秩序地成长。

(三)自由的劳动空间是儿童在劳动教育中的必然要求

自由是儿童内在心理的需要。在劳动教育中,必须赋予儿童劳动的自由,为儿童内在心灵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卢梭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他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完善。在自由的劳动中,儿童体验着自我身心的愉悦。但是,自由不是放任,自由的劳动必须蕴含教育性。因此,教育者必须通过劳动生活引导儿童自由地劳动,使他们的好动的性情经常用在对于他们有益的事情上面;引导儿童将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所愿意去做的事情,当作一种发展方式,而不是一种苦役。因此,教育者不能拿成人劳动的标准来要求儿童,毕竟儿童不是成人,而是要顺应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去对其施以合理的教化。只有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自由劳动,才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因此,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通过自由的劳动,有助于引导儿童对物欲泰然处之,使儿童抱着恬静的态度,既不厌恶生存,也不恐惧困苦;既不把享乐看成好事,也不把受苦看作坏事,从而选择精美的、有意义的人生。

(四)欣赏儿童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因

儿童刚开始进行劳动,劳动不会对他产生吸引力。恰恰相反,在真正的劳动情景中,在开始的阶段,失望比疲倦来得早得多。只有当儿童领悟到自己的劳动具有创造作用、具有社会意义的时候,才会逐渐喜欢劳动,否则,儿童将无法真正地深入劳动领域。因此,教育者要欣赏儿童,要耐心地引导儿童投入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之中。通过良好的组织、合理的安排,逐渐培育儿童对劳动的兴趣,最终将儿童带入快乐的劳动世界。反之,强制的、命令的以及威胁的教化方式则不可取,其必将戕害儿童的心灵,抹杀儿童的创造性,致使儿童精神畸形地发展。在劳动领域,教育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因为这是一种对儿童心灵的最大的压制,是拥有权威的成年人的理智对脆弱的、孤立无援的头脑的压制。因此,教育者要欣赏儿童,要合乎儿童内在心灵秩序地对其进行引导。总之,儿童接受劳动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喜欢上劳动。这需要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尊重儿童、鼓励儿童以及欣赏儿童,为儿童提供适度的劳动教化,从而帮助儿童逐步感受劳动的乐趣、把握劳动的意涵以及领会劳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使劳动渐渐地融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最终成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五)挖掘儿童的潜能,即是展现儿童内在精神需求的过程

教育者要抓住时机,在劳动中合理地挖掘儿童的潜能,引导儿童自然地成长。教育者不应该从外部强加于儿童,只需把那暗藏在儿童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各个儿童的独特性就够了。儿童内在的自然秩序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在展现自身的时候,是界限分明地一步一步实现的。他并不跃进,他只一步一步地前进;他并不性急,他只慢慢前进。他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他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这都是强调,劳动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秩序,顺应儿童内在的驱动力,将适合儿童的劳动类型呈现在其面前,从而充分地激发儿童内在的潜能,引导儿童充分地展现自我,以促进儿童合乎自身内在秩序地成长。的确,内在本性的良好显现,有助于儿童人性的丰满,有助于儿童与世界的融合。儿童需要心灵的导引。这就如同当树木处于旱涝状态时,是否浇水排水取决于园丁的意念,也就是说,树木的死活取决于园丁的安排。但人不同,人可以意识到外部的一些影响并加以自我调整。因此,教育者在面对还不成熟的儿童时,不要开展过度的劳动教育。不按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引导儿童参加劳动,将无法促成其内在秩序的生成,这种行为无益于儿童内在秩序的良好展开,必将导致儿童精神扭曲地发展,这将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儿童生命的自然展开将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也将是劳动教育的归宿。正如卢梭所讲:“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下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心。他照料着孩子,他观察他、跟随他,像穆斯林在上弦到来的时候守候月亮上升的时候那样,他极其留心地守候着他薄弱的智力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因此,在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儿童、守护儿童以及理解儿童,按照儿童固有的心灵秩序去引导儿童承载适合于自我的劳动量,从而在适度的劳动中,挖掘儿童的潜能,引导儿童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以及实现自我。

三、挖掘自然界的教育资源

儿童在自然界中劳动得越多,大自然的秘密在儿童的意识面前暴露得也就越多,他们碰到的不懂的、新鲜的事物也就越多。而不懂的东西越多,思想就越活跃,这有益于激发儿童的劳动热情,有益于儿童的心灵接近生命,有益于儿童亲近自然。儿童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必须将儿童引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向他介绍精神文化财富。儿童周围的、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儿童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吸收着大自然恩赐的养料,在自然之中儿童能够获得自我精神成长的不竭动力。但是,自然界的教化力量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展示,劳动教育深入自然界的力度还不够。因此,教育者必须将劳动教育引入广阔的自然界,引导儿童在自然界自由地翱翔。儿童通过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为自我的精神健康地成长注入无限的活力,可以帮助儿童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质,最终实现大自然与儿童的完美融合。

(一)自然界是道德性、创造性以及探索性劳动教育的沃土

儿童需要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以及体验自然。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感悟到大自然的教化力量,其精神才可能获得全面的成长。因此,劳动作为与自然接触的活动,无疑对儿童感受自然的魅力、获得自我内在精神的健全成长有着积极的助益。儿童通过在自然界中进行劳动,体验着自我作为自然之子的身份与意义。如果没有广阔的自然界作为平台,劳动教育将无法真正展示自身的教化价值,儿童的精神成长也将丢掉根基,劳动与儿童的完美结合也将无法实现,一切都将处于虚无的状态。杜威认为:“人需要地面以供他行走,人需要海洋以供他游泳或航行,人需要空气以供他飞行。人类必然要在这个世界之内活动,而且为了本身的生存,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把他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去适应其他的部分。”儿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儿童必须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之中接受教化,实现自身与自然灵肉的统一,从而在与大自然的接触、感受以及融通之中,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脱离自然界的儿童,必将处于不完整、残缺和灰暗的状态。儿童是自然界孕育的结果,自然界是儿童成长的温床,儿童与自然界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回归大自然,发掘自然界无限的教化力量,从而将儿童引入广阔的自然界,以促成儿童与自然的融合,进而使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实现自我身心的全面成长。

(二)自然界是劳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

“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与教育作为统治的实践相反——否认人是抽象的、孤立的、独立的、与世界没有关联的,它也否认世界是脱离人而存在的现实。真正的反思考虑的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没有人的世界,而是与世界有关的人。在这些关系中,意识与世界同在;意识既非先于世界,也非后于世界。”意识和世界同在,世界实质上是意识的外表,世界与意识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此,教育者不能把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世界同浮动在玻璃窗外的世界对立起来。教室的黑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儿童的自由精神的压制,而窗外的世界则是真正的自由天地。劳动教育不能将儿童困于学校教育的环境内,必须拓展教育的视野,将劳动教育引向广阔的大自然,从而引导儿童体验自然界蕴含的无限的美,发掘自然界巨大的教化力量。广阔的自然界才是儿童所想要的教育场所。泰戈尔的诗歌《在海滨》描绘了儿童在自然之中的欢乐:“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漂浮在深远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可见,儿童与自然界具有同一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儿童脱离不开大自然,儿童是自然界的造化。大自然,儿童被她包围和怀抱,儿童生活在其中。大自然全然生活在儿童之间,在无形之中呵护着儿童的精神健康地成长,只是没有被发掘而已。自然界蕴含着人类广阔的文明,儿童在自然界中通过参加具有教育性的劳动,丰富着经验、开阔着视野以及涵养着心境,这有助于养育儿童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拓展儿童的人性,因此回归自然界是劳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劳动教育侧重于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有效互动

如果教育者认为,只要儿童处于大自然中,儿童的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大自然中并没有任何直接影响儿童的精神的魔力。只有当儿童走入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从思想上深入因果关系中去的时候,大自然才可能成为教化的稳固的根基。因此,自然界潜藏的教化价值需要教育者去开发,否则,无法实现其教化的功能。劳动作为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活动,有助于儿童去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在自然界里,儿童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与自然界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儿童实现着自我力量与自然力量的融通。在互相塑造的过程中,儿童创造着自然、改变着自然。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能力才能够获得展现,儿童的潜质才能够获得挖掘,儿童的精神才能够逐渐地成长。因此,劳动教育要合理地开发大自然的教育资源,鼓励儿童在自然界通过劳动积极去探寻、勇敢去追问、大胆去创造,从而在儿童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展示自然界无穷的魅力,以充盈儿童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主旨。

(四)劳动教育注重引导儿童尊重大自然

劳动教育必须在爱护自然的观念中良好地开展。列宁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源于自然,就必须在合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可能生存。个人如果离开了自然,就无法生存。因此,教育者必须教导儿童不要伤害自然,对于自然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劳动教育深人自然界,不是去伤害自然,不是去毁坏自然,不是去统治自然,相反地,教育者必须引导儿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以及走进自然。因此,我们要认识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及服从自然。这种尊重自然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着深刻的阐述。如《易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既是一种天地人和合的思想,又指明天道与人道应当相依相成、人与自然界应当和睦相处的道理。《中庸》“赞天地之化育”,提倡人们应当帮助自然界生灵万物的生长发育,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贵思想。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大也”(《孟子·尽心上》),以求得人性与大道的统一。因此,“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只有抛弃那种认为人是自然的奴隶或者自然是人的奴隶,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的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才能避免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避免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当前的劳动教育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儿童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教化儿童和谐地与大自然相处,使儿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保持某种最低限度的自动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深入劳动、深人自然以及深入自我,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促进儿童精神全面地成长这一良好的夙愿。

(五)将儿童置身自然,自然是儿童的生存环节

劳动教育最终趋向于走出校门,真正地融入大自然。教育者不要让学校大门把儿童的意识和大自然相隔离,这关系儿童的精神能否全面地成长。教育者必须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色彩以及图景来给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养料,使儿童能意识到思维的法则是由大自然所提示的。因此,劳动教育必须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促进儿童精神全面地成长。只是为了这一点,我们也必须守护和充实已有的自然资源。只有怀揣对大自然的敬畏,儿童才可能很好地融入大自然,发现自然界的秘密,从而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之中实现儿童的精神自由而快乐地成长。费尔巴哈主张:“人本来并不把自己与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对象在他自己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了对象本身的一些形态。将自然本质弄成了一个心情的本质,弄成了一个主观的、亦即人的本质。人使自然同化于他的心情,使自然从属于他的情欲。”这说明自然与儿童必然融合为一体,无法现实地割裂开,二者互为地存在着。儿童必须通过劳动,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以及感悟自然,从而在辽阔的大自然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以及塑造自我,进而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自我人性的丰满。

结语

儿童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实际上其心灵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状态。儿童的精神成长源于内在秩序的展开,因此它要求人们要像尊重自然规律一样尊重儿童的心灵秩序。自然界是思维的最丰富的源泉,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智能最丰富的源泉。只有当人为了发掘大自然的教化力量而自觉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给人以报酬,起初是微薄的,尔后随着人在认识中以及同时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越来越丰厚。儿童内在的自然是神秘的,外在的自然界是广阔的,二者都是劳动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实践向度。劳动教育只有真正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儿童的喜爱并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教育只有真正深入大自然,才能挖掘无限的劳动教育资源并展现劳动教育的无限魅力。自然呵护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承载着自然。回归自然的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应有指向。


(本文参考文献略)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the Labor Education

Zhao Ronghui


Abstract: How can the spirit of labor education be fully implemented in the actual practice of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s spirits and then show the ration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which involve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actice labor education. How well labor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will have a bearing on whether children’s spirits can grow up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n affect the pract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ration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Therefore, how to put labor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will be an unavoidable and important educational issu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nature, follow the inner spiritual order of children, tap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inner nature and outer nature. Only in this way will children be respected,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n be tapp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can be perfectly displayed.

Key words: Children; Labor Education; Nature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