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9、10、11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五期) > 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价值、方法与路径

作者:韩雷,杨小雨
阅读数:15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8期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交融与转化,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五育融合”重在以“德”润心、以“智”慧内、以“体”强身、以“美”塑质、以“劳”创新,注重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相贯通。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路径是,树立融合育人理念,构建融合育人模式,实施融合课程体系,强化教师融合育人能力。

关键词:五育融合;核心素养;融合育人;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课程体系;育人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概括。对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战略判断的具体理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趋向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媒介。“五育融合”是对“如何培养人”的具体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五育融合”的动力和土壤,具有多元化、综合性的整体特征,根植于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哲学之中。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每项核心素养均涵盖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个层面的整合,构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多元面向”整体。在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五育融合”是指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通过跨界融合与有机整合的方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教育活动中,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和谐、完善的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五育融合”旨在为学生打造更加全面、整体深入的教育体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五育融合”展现出立德、启智、强体、塑美以及创劳的育人价值,不仅成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还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都有其深刻的价值意蕴,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深厚底蕴和持久动力。

(一)个人层面: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教育智慧的体现,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育人方式,是对过去“物的方式”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超越,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于“全面发展”,不仅能够适应社会多变需求,在不同的社会职能之间交替活动,而且能够在交替变化的角色中适应多样化的劳动需求,使得先天和后天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五育融合”倡导整体设置德智体美劳课程,对“以德润心”“以智慧内”“以体强身”“以美塑质”“以劳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旨在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开明豁达、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健全人格,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蕴含着深远的教育价值,包括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激励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务实、开拓创新等,以及提升生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过程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心灵之美、运动之美、实践之美、品格之美、创新之美和精神之美。

(二)社会层面: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明确答复,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不仅与人的内在需求、利益追求和目的实现紧密相连,而且需要清晰地辨别方向、审慎地选择价值以及明智地权衡各种利益,这一决策过程并非完全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更不可能由少数人的意志所主导,而是始终受到“客体的外在尺度”的影响和限制。“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强调和谐共生的价值,推崇自由发展的精神,追求全面进步的理念,倡导所有教育主体共同承担责任与使命,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共生融合。核心素养视域下,教育主体需要积极创新,融合各类资源,以更好地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之问,从而培养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建构高质量的现代育人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国家层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明确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方向性旨归与目的性指向,进而把握核心素养的动态性发展趋势与主体性科学选择,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决定性价值。“五育融合”通过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现个体全面而均衡发展,体现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本质需求,展现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过程,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的价值。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担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基础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更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育融合”有助于学校发挥系统性、全局性的育人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这有利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更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方法维度

“五育融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交融与转化,要明晰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方法维度,厘清核心素养与“五育融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在逻辑,从系统角度出发,关注五育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设计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更高层次的运作机制。

(一)以“德”润心,实现人文底蕴与道德素质相融合

以“德”润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道德教化是塑造人性和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道德修养来润泽心灵、提升个人品德。先秦时期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强调诚实与谦逊的品德;孟子则强调“涵养德行”,注重个人德行的长期修养与积累;汉代王充的“重事实,疾虚妄”强调实事求是的态度;朱熹的“明人伦”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与责任,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行为准则,均展现了以“德”润心的人文道德规范尤为重要。因此,实现以“德”润心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亦是实施“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精神引领。

实现“以德润心”的教育价值,关键在于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人文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形成至关重要。道德培育与人文精神是一种交叉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人文底蕴,深化对社会道德标准的理解。学校“德育”作为锤炼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阵地,不仅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桥梁。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不仅能够加强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学生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在社会中正确行事的逻辑,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将德育与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是实现人文底蕴与道德素质融合的关键。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加注重学生道德成长、情感体验、体能发展、审美提升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成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与道德情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以“智”慧内,注重科学精神与知识体系相结合

智育在教育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智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更是通过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维探究来展现其科学价值,成为个体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精神层次上的教育即在深层次上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智慧与科学精神。在科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培养科学智慧和科学精神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智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实现以“智”慧内,培养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时代新人,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要求,亦是“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支撑。

实现以“智”慧内的教育价值,重在注重科学精神与知识体系相结合。科学精神与知识体系的结合不仅体现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更是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知识体系不仅是科学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也是学生智慧的源泉。要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关联,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发现规律、探索联系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深化他们对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的认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知识体系背后的逻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以“体”强身,关注健康生活与身体素质同发展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作为“身体素质”与“精神启蒙”的结合体,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儒家思想强调“身心一体”,认为身体是精神的载体,而精神则赋予身体以生命的意义。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养生修炼来达到身心和谐,进而实现个体的完整和自由。以“体”强身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强调通过体育锻炼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石。

实现以“体”强身的教育价值,重在关注健康生活与身体素质同发展。健康生活作为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担当和目标追求。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理解、评估和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调整心态等,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健康生活与身体素质的融合还体现了体育的泛在性,彰显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融合不仅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益处,更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四)以“美”塑质,致力温润心灵与责任担当相协调

“美育”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进步的教育理想。我国古代的美育实践丰富多彩,如周代的礼乐教化、儒释道各家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以教人、育人、化人为根本目的,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礼仪等多种形式,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感,提升个人的人格道德修养,都是对美育理念的深入探索和应用。中华美育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强调美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正是“以美塑质”核心理念的体现,也充分彰显了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塑造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关键作用。

我国在2022年提出的“三有新人”框架——“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明确了国家对于时代新人培育的期望,特别强调责任担当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温润心灵与责任担当在美育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教师要通过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深入感受和理解美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同时,以责任担当核心素养为育人导向,通过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创造美育浸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认识以及追求美的坚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五)以“劳”创新,注重实践创新与体力劳动相贯通

劳动这一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人类繁衍的必备条件,还塑造了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无论是古代的农耕文明,还是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甚至是当代的信息文明,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发展的关键路径。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更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因此,实现以“劳”创新,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个体的劳动体验,亦能增强学生锐意创新的劳动精神,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探索未知,还可以通过创新活动实现自我提升。劳动教育和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坚持用“以劳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思考、预判与创新,并将创新思维融入劳动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珍视劳动的价值,明白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实践创新与体力劳动相贯通,可以将劳动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五育融合”实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是对“如何培养人”的具体落实和回答。核心素养视域下“五育融合”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的创新,又要建立融合课程体系,通过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索“五育融合”的突破口,构建“五育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树立融合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五育融合”是立足基本国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挥五育综合育人效益的重要举措。无论是教育方针的制定者、教育改革的落实者还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五育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融合,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融合,旨在促进生命主体全面、自由、协调发展,彰显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为教育发展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确保教育过程的全面性和平衡性。

首先,以“五育融合”理念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一要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全方位考量,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框架,充分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融会贯通。二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进行具体阐释。通过课程思政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德育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实践准则;通过高效课堂,以智育塑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实施高效、优质的体育课程,强化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践行顽强的精神;通过开展线上和线下艺术实践活动,以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加深对劳动本质的理解,以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其次,以“五育融合”理念推动个体自由发展。一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协同工作机制,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其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充分发展。二要注重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以“五育融合”理念促进个体协调发展。“融合”强调了“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虽然“五育”在理论上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在实践中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完整性,个体之间应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在发挥各育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五育”之间纵向联结、横向贯通、融合渗透、彼此协作、交融汇通的关系网络,在“五育融合”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实现和谐融合和共生发展。

(二)构建融合育人模式

融合育人模式的实现需要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发挥作用。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多元共建育人机制以及综合性实践育人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强化“五育融合”多元主体协同。多元主体要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明确指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制定协同政策和制度,将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个体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耦合”连接,塑造“三角形态”的育人联盟,从而在立足教育、扎根素质、融合五育等多个层面达成共识。二是要在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背景下,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领域,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优势,完善家校社衔接配合机制,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全方位渗透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采用科学、实际、系统、协调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其次,创新“五育融合”多元共建育人机制。核心素养导向下,需要明确“五育融合”在培养人才、发挥功能和履行任务等方面的目标,清楚地认识到“五育融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使其各个组成部分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构建校校结合、校社结合、家校结合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各方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综合育人合力,共同推动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开展“五育融合”综合性实践育人活动。第一,学校可以灵活采用“室内授课与室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生动展示教学资源,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或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真正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同时,学校可组织研学旅行、社区服务与志愿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式学习、主题活动等多种综合性实践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操作后让学生分享与反思,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为准则,做到“外化于行”。第二,学校应基于实践的创新性、系统性、协作性,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竞争、创新实践培训等形式,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实现综合性实践育人协同创新发展。

(三)建立融合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践行应从融合课程目标、融合课程结构、融合课程实施、融合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学科互融互联。

首先,确立融合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五育融合”课程的灵魂,引领着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五育融合”理念下,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一,融合课程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育人价值来审视和设计课程,深入理解“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让融合课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第二,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计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相契合,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育融合”。

其次,构建融合课程结构。构建立足素养本位、彰显学生个性和突出五育特色的融合课程结构。第一,采取递进式结构,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构建涵盖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三维”的课程体系,同时利用跨学科教学单元加强课程内容的互补。核心课程是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基石,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将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拓展课程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机会,包括劳动技能类、身心健康类、学科拓展类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从而激发其潜能,培养其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和生活打下实践基础。第二,在设计融合课程结构时,强调教学单元的融合,确保五育理念在每个教学单元中得到体现。例如,在智育单元中,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以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在德育单元中,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安排的顺序体现了递进性和连贯性,从核心到拓展再到实践,逐步提升课程的难度和深度,确保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都能获得适宜的教育支持。

再次,推动融合课程实施。第一,学校可采取综合课程实施模式,既要注意各门课程的独特性,又要把握课程间的关联点,实现课程之间的互融互通,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德智体美劳分离、教学割裂以及各学段、各课程之间过于僵化的问题,从而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融合课程变革课堂。例如,在体育课程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等。第二,学校可通过实践导向的体验式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体育竞赛、艺术创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建立融合课程评价。其一,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结合嵌入式目标评价、发展性目标评价和体验式目标评价,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进行评价,如核心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课程的个性化发展与潜能开发以及实践课程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多元化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为课程的每个环节提供定制化的评价方法,从而更好地反映课程实施的全貌。第二,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涵盖目标、培养方向、内容、实施、教学效果以及师资队伍状况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第三,多方参与的评价者体系,包括教师、学生、教育评价专家、教学管理机构等,从不同角度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融合课程改进与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与分析,形成评估报告,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根据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实现评价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

(四)强化教师融合育人能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推动者,亦是“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落实的关键。因此,学校通过开展融合教师培训、建立融合教师教研团队、设置融合教师评价机制,能够深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地实施“五育融合”教育。

首先,增强教师融合育人理念。第一,加强对教师“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校,帮助教师厘清“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目标及价值,强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理论层面的认知,更好地领会、认同、实施“五育融合”。第二,建立教师个性化育人能力提升方案,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与个人教学特色相结合,塑造彰显教师教学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不断探索“五育融合”的新范畴、构建“五育融合”的新路径、创造“五育融合”的新理念。

其次,促进教师融合育人的专业发展。第一,打破学科和年级的界限,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研资源,形成跨学科教师团队,通过跨学科的备课、磨课和评课等,充分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性与优势,深入挖掘不同学科视角及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育融合”。第二,关注融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与“五育融合”教育课题研究,深化对“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分享融合教学经验,探讨融合教学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一个互助合作、共享成长的专业共同体,为“五育融合”教育实践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最后,革新教师融合育人方式。第一,鼓励教师积极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确保活动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反思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第二,注重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教师要主动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探索如何将其有效融入教学中。学校要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研发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互动的学习体验。

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通“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应主动贯彻“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意蕴,发挥学校五育以“德”润心、以“智”慧内、以“体”强身、以“美”塑质、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方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在落实“五育融合”教育发展实践中,还应树立融合教育理念、构建融合育人模式、建立融合课程体系、强化教师融合育人能力等,引导学校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Value, Method and Path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e

HanLei YangXiaoyu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e,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emphasizes on nourishing the heart with virtue, the cultivation of wisdom through intelligence, the enhancement of physical strength, the refinement of artistic qua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labor,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the core literacy,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l, implement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integrate education.

Key words: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core competence; integrated education; education concept; education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ability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