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且高质量的生产力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诞生,由科技创新驱动,超越了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分析世界变局中的各种矛盾基础上,提出的极富创造性的伟大命题。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源于新技术的更迭、尖端人才的推动以及政策环境的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体现于教育行业变革、教育价值创造和教育公平实现。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须做好以下几点: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加快资源流动,提高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应用效能;实施渐进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深度交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教育变革;价值创造;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随后,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的概念,应重点从“新”和“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新”体现在此生产力具有前所未有的、跃迁式变革性特征,“质”则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本研究试图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时代背景、动力机制,挖掘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可行性以及推进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启示。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
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新质生产力有着它独特的出场背景和内涵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重点要从它的技术背景和政治经济背景进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则要从“新”与“质”上进行重点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背景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多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开展了大量高水平、前瞻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与个人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跨境交流与合作。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转型,将重点放在数字化和网络化上,从而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并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并对传统产业链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大数据资源得以挖掘和利用,通过收集、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策略,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生产。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所依托的政治与经济背景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恐怖主义蔓延,霸权主义横行,冷战思维再度抬头,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技术竞争越发激烈。这既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战略机遇的时代。在此大背景下,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探索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国家须紧紧围绕“生产力”这一核心命题寻求突破。生产力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必须深入挖掘潜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中国实现新的飞跃。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关键,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是“质”,并要具体落实在生产力的提升上。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新质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其“新”在于锚定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但距离创新型强国还有不小差距,许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技术痛点始终被牢牢钳制。传统生产力已无法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新的生产力迫在眉睫。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性。新质生产力将经济增长的动能锚定在创新驱动上,逐步转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观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从而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的高质性还表现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量变”求“质变”,实现生产力的跃升。如若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便没有明显的差别。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先进技术的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结构将更加合理,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政治制度将更加民主,新质生产力将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民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动力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技术创新、尖端人才和政策环境三大动力,三者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缺一不可。新质生产力源于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教育领域,可全面赋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为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手段与形式: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显著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教学系统的出现使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显著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将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拓展到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形式。最后,新质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推动全面而深入。新质生产力对于教育的赋能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技术的革新,更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技术创新:“动力引擎”
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回顾人类科技演进的历程不难发现,历次工业革命的崛起均得益于技术的飞跃式创新。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计算机和现今的高级智能机器人,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引领着时代的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教育格局。
技术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教育领域的生产过程得以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显著降低了教育成本,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技术创新也促进了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与创新,使得教育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行业的升级和转型。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的技术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得以革新,教育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这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教育升级和转型,不仅优化了教育结构,也为教育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技术创新促使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和深入,从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又反过来激发更多的技术创新需求,从而为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只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能,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尖端人才:“增量器”
尖端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关键“增量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影响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赋能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在科学研究领域,尖端人才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他们参与并主导着众多科研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技术创新方面,尖端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致力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产品的品质和效率。同时,他们还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为其赋能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市场竞争中,尖端人才同样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他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为教育企业和产业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通过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他们不断扩大教育产品的市场份额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应继续加强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支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活力。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尖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尖端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者,通过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发挥尖端人才的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持续赋能和深入发展。
(三)政策环境:“催化剂”
政策环境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它涵盖政府的政策导向、法规制度、规划布局以及支持措施等多个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赋能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过程中,政府投资科技项目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特点,高校往往难以独立承担。因此,政府应通过投资科技项目,出台税收优惠、补贴奖励和财政资金支持等政策,鼓励高校及相关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降低高校和企业创新风险,增加创新投入,更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其赋能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政策环境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提供稳定、公正的市场氛围。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此外,政府还应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创新产业集群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和产业链优化,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推动技术转移与合作方面,政府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加强不同企业、教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更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转型升级,为其在教育领域的赋能注入新的动力。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引导措施,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为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动力。同时,政策环境的稳定、持续和适宜,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其赋能高校培育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政府应继续优化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引领教育行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促进教育行业变革、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将愈加凸显。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行业变革
江泽民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新质生产力对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管理模式等方式,为教育领域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新质生产力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以线上形式进行传播,学习者可依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或学习资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利于互动的形式。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远程教学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此外,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新质生产力将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对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理解与满足。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可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辅导服务。
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将给教育行业带来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它可提升教育效率,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同时也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灵活性。这样的变革将推动教育行业向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全民教育的社会,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价值创造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为激活教育的价值创造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它通过创新技术、工具和方法,使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价值,并推动相关方面的创新和提升。首先,新质生产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利用新技术,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辅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使得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具价值的人才。其次,新质生产力拓展了教育的边界和维度。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而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可促进教育涵盖更多方面的内容,如创新思维、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这样的拓展使得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其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最后,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和创新。新技术和工具的引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与实际产业融合的机会。工程师、设计师、程序员等新兴职业的培养需要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数字化工具。通过行业合作、项目实践等方式,教育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为教育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拓展了教育的边界和维度,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激活了教育的创新价值,有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公平实现
新质生产力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支持,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平等和便捷的学习机会,减少了信息和知识的壁垒。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破解城乡教育二元分化的难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知识和学习机会能够更加平等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通过建设和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开设在线教育平台,城乡学校和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学习资源和优质教育内容。新质生产力使得虚拟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化教材和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让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扩散,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城市的教育专家和师资通过远程授课和辅导的方式,支援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通过远程协作平台,不同地区的教育者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育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向农村学校提供适当的科技设备,比如电子板书、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能够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这样的投入可以确保农村学生也能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和好处。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也为城乡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在线培训课程和研讨会等方式,城乡教师可以共同学习和分享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素质。
通过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流动,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有助于城乡教育二元分化难题的破解,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推进路径
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要素,正逐步革新教育领域。为了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潜力,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套支持新质生产力融入并赋能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同时,资源层面需要加速流动,如优质教育内容、优秀教师资源以及先进技术的转移应用,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场景中的有效应用。此外,渐进式融合策略的实施亦是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深度交融的关键。
(一)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为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与政策规划。这要求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政府需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采纳新技术、新方法,并为教育创新与研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要加强教育与科技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教育与科技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快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转化和应用速度。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数字素养,为之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提供相应支持。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培训和发展契机,如开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实施相关教学设计与评估培训等,同时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和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机构、企业及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携手推进教育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将促使前沿科技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与发展。为确保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得到持续有效应用,管理层面必须构建健全的评估与监测机制。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实施策略,确保新质生产力持续发挥效能,同时进一步提升教育品质及成效。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产学研协同等多措并举,全面推动教育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资源流动,提高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应用效能
加快资源流动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尤其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包括教育资金、师资、教材和设备等,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建立城乡教育合作机制,通过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联合办学、师资共享、教学资源互通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供定期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特别是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进行相关培训。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匹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支持教育部门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开展合作,推动新技术、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向教育急需领域倾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教育事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重视学习、推崇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施行,可以加快资源流动,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通过加快资源流动,特别是突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成才机会和发展潜力的平台,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边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实施渐进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深度交融
推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应通过制定整体规划和战略文件,明确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实施渐进式融合策略。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协调合作,形成共识和行动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新质生产力应用于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应涵盖经济激励措施、研究项目资金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以促进创新和推广应用。构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领域间的合作。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产学研协同合作与交流活动,助力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深度融合。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有教育现代化建设资源的效益。通过共享学习和经验交流,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借鉴与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界融合。建立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体系,包括在教育中引入新技术和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发展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设立科技示范项目,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并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的结合。包括在教育机构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引导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的融入推动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智能教育硬件的发展。例如智能平板和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产品,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工具。其次是智能教育平台的构建。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智能教育平台能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最后是智能教学助手的出现。这些人工智能助手能够帮助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通过渐进融合,政府、教育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可以形成更大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种融合将为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的动力,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时代发展的崭新产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仅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而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和应用,将为教育行业的革新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性命题。它有赖于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尖端人才的智力支持以及政策环境的优化培育,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促进了教育行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新质生产力还激活了教育的价值创造功能,使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有助于破解城乡教育二元分化的难题,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加快资源流动,提高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发展的应用效能,为教育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实施渐进式融合策略,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共同为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参考文献略)
Enabling Education with New Productivity: Logic, Value and Pathway
HanFei LiYuanyuan GuoGuangshuai
Abstract: As a new and high-quality form of productiv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bo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s driven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passing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 great and creative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two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accurately analyzing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changing world. The intrinsic power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mes from the change of new technology, the promotion of cutting-edge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olicy environmen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 valu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equ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m powered by new productivity, the following points must be done: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create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mpowered by new productivity; accelerate the flow of resource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mpowered by new productivity; and implement gradu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new productivit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drive; educational change; value cre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