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6、7、8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四期) > 正文

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谭舒予,范卿泽,赵文朝
阅读数:1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7期


摘 要:中小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群体。深入分析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其文化自信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都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因素是基础,文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最大。要培育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丰盈个体文化认知,为培育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构建良好家风,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保障;由“点”到“面”,为培育文化自信营造氛围。

关键词:文化自信;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


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同的地位,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深化,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政党、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并自觉将其作为精神追求和独特的身份标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更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一大批时代新人的接力奋斗。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创造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正处于价值观培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信息、多元文化价值、人工智能等的冲击下,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困难重重。藉此,本研究回归原点,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所接触的环境为载体透析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切实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精准性。

一、研究设计

近年来,学界对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理念来源、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已有研究虽未直接聚焦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却零散地渗透在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中,具体可归纳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新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研究”。研究对象是全国青少年群体中年龄在9~19岁的中小学生(包括小学四年级、小学五年级、整个初中年级和整个高中年级)。经筛选,年龄在9~19岁学生共有14891个样本,其中男生7367人,女生7524人。

(二)因变量

本文对“文化自信”的测量方法借鉴公众态度调查,即通过问卷调查被访者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所构建的态度测量量表,并采用李克特计分法为所有项目的答案赋值,其得分是相关提问的得分的加总,得分越高表示文化自信的程度越高。由于文化自信量表是由多个项目组成,因此需要检查该量表的可靠性。该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得出,文化自信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高于0.6,因此表明这一量表的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自变量

1.个体因素

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影响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自信认知建构中,对文化的理解包含“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能力”。新时代,日益丰富的网络碎片化阅读方式正从认知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产生影响。一方面,主流媒介借力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了真实可感的存在,让广大中小学生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自愿地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中小学生陷入了低文化辨别和选择迷茫的困境,沉醉于各种“小圈子”“小团体”。这不仅妨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他们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同时也挑战了官方主流文化的权威。本研究的个体特征因素主要指与个体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相关的指标,包括家庭所在地、学习成绩、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情况、中国文化知识的阅读时间、新媒介的使用频率等因素。家庭所在地包括都市、乡镇和农村;学习成绩包括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本次学习成绩的测量是最近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情况、中国文化知识的阅读时间及新媒介的使用频率等变量,采用5级评分。

2.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群体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性格、行为习惯、学识、经济地位、情感状况等各类因素的综合会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其“以一种无意识的、难以控制的、模糊的和习惯性的方式来影响孩子”。家庭教育的有效供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家庭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家庭责任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动能和现实条件显著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本研究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庭教育的影响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由被试者的父亲、母亲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合成。依照有关职业分类的标准,本研究中的职业分类共包括5个等级,由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父母情况作出选择,对以上这些类别按1~5分别赋值。最后,将职业等级和受教育程度所得的值加总。此外,父母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4级评分,家庭教育采用5级评分。

3.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是指影响整个社会价值判断、行为观念、选择偏好的各类因素的统称,特定的成长环境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文化环境首先表现为一种地域环境。对中小学生而言,其生活环境是特定地域环境的“缩影”,对其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十分显著。文化环境其次表现为一种人文环境。在现实环境中,中小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主要来自学校环境。一所学校的校风、班风、校园文化活动等都能展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的时代重任,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无疑将在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习惯中对学生产生示范影响。本研究的中小学生文化自信是在其生活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培育起来的,这种文化环境既包括整体的文化氛围、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活动,又包括周围成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文化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宣传渗透、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对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开设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环境五个方面。

综上,本文提出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1:学习能力、中国文化的阅读时间、个体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知识、新媒介的使用频率、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影响。

假设2:家庭教育、父母的中国文化知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影响。

假设3:家庭所在地、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宣传渗透、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对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开设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影响。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中小学生在各文化自信的题项中选择都不一样,说明中小学生内部的文化自信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构建了3个模型以考察影响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首先,构建模型1以考察个体因素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其次,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家庭因素构建模型2,以考察控制个体因素的情况下,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最后,将文化环境因素纳入模型3中,以考察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综合影响作用。

(一)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从表1(表1略)模型1中可以看出:在个体因素中,“家庭所在地=都市”、学习成绩、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显著的影响,其余变量对其均没有显著预测作用。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的阅读时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5、0.050,说明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文化自信的提高。此外,新媒介的使用频率对于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增长的作用,回归系数为0.017,说明新媒介的使用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由模型3可知,当整合进家庭和文化环境因素后,“学习成绩=良好/优秀”依然影响着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而其他个体因素并无明显预测作用。这说明中小学生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其主体性和能动性受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更大。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其综合素养的反映,而不仅仅是知识习得的过程。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奠基,表明个体获取文化认知的重要性。

2.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在模型2中,纳入家庭因素后,个体因素中的“学习成绩=良好”“学习成绩=优秀”及“中国文化的阅读时间”三个变量对中小学生的预测作用仍显著,其余变量在家庭因素的影响下,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在纳入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均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回归系数为0.010,表明中小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文化自信的水平越高。父母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回归系数为0.051,说明父母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越深,越容易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庭教育的回归系数为0.118,说明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在模型2和模型3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家庭教育始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可见,家庭因素是中小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因子。

3.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模型3中包含了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文化环境因素,多方面地考察了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在模型3中,个体因素的“学习成绩=良好”“学习成绩=优秀”的预测作用显著,其余的个体因素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因素中三个变量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文化环境因素中,文化宣传渗透和文化氛围、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重视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及网络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显著影响。由表1可见,在个体、家庭和文化环境因素中,文化环境对培育个体文化自信的影响最大。在模型3中,家庭和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仍有显著预测性,而个体因素中一些变量的影响不再明显。

(二)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影响因素的多重共线性分析

由表2(表2略)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VIF值都低于10,说明这些变量在与文化自信的线性关系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见,上述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各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三)各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贡献值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解出各因素的具体贡献和相当重要程度,本文采用Shapley值分解,数字为自变量对文化自信的解释贡献率,或者说相对影响。由表3(表3略)可知,在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解释贡献率中,个体变量占了23.84%,家庭因素占了30.43%,文化环境因素占了45.73%。因此,文化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解释贡献率最大,其影响最为突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在本质上还是认同中华文化的,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感。本文基于数据,系统分析得出个体、家庭和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说明个体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多重力量的干预和介入。

三、研究建议

(一)丰盈个体文化认知,为培育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只有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涵养水平,引导他们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才能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基于此,一要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意蕴、鲜明特性、精神实质等,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从而廓清中小学生的认知迷雾。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小学生学会建构自我的文化知识体系,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以此增强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二要养成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文化自信的提高。因此,要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保障阅读时间,帮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了解文化知识,丰富文化常识,增进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认同。三要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甄别能力。要善于挖掘个人兴趣点和关注视域,鼓励学生围绕热点、个人兴趣进行深度拓展,学会“在适当情境下能够对文化价值认识进行合理、个性化表达”,进而激发自己的文化探索精神,增强信息判断、甄别、选择能力。

(二)构建良好家风,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保障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因此,构建良好家风是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保障。首先,提升家庭民生保障。分析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文化自信的水平越高。增强以家庭为单位的民生保障水平,是形成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为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医疗、教育、住房条件,缩小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增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保障。其次,提升家庭文化素养。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文化传承与建构的起点。全面提升家长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学生建构文化理解和认同的认知基础,因而父母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培养。如父母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日常学习的习惯,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孩子,通过“榜样的力量”为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创造条件。三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要充分发挥家庭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既要防止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也要避免孩子过早社会化。此外,家长应带孩子多参与文化娱乐类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亲子活动等,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挖掘中华文化的来源、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韵味,从而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三)由“点”到“面”,为培育文化自信营造氛围

文化环境的培育需要由“点”到“面”,逐层深入,力求中小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自信。具体而言,一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是中小学生文化价值形成的重要场域,为此学校要强化文化课程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学校可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创建文化墙、礼仪教育等形式增强文化与中小学生的碰撞,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使之能够全方位了解学习主流和先进文化。此外,发挥教师的文化引导作用,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关注学科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文化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故事等,提高文化理论的鲜活性和穿透力,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化知识,提升其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延伸学校文化,打造优良社区文化氛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基层行政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社区”为单位的基层组织结构逐步代替了原有的社会管理形态,社区成为发展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细胞”。基于此,社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社区学校和其他活动场所为载体,为中小学生构建文明温馨的社区环境,扩大学校文化的辐射范围,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要加强社会引导,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是影响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手段不断宣传和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小学生创设“清洁”的网络文化环境。另外,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创造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发展与繁荣。


(本文参考文献略)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