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6、7、8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四期) > 正文

人工智能促进生命生长的教育哲学思考

作者:刘旭东,倪嘉敏
阅读数:29

来源:《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要:人工智能正飞速地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成为人类的生活场景,并且逐渐构建起一个深嵌着人类智慧的环境。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形态等,而且将通过所构建的崭新的智能环境改变生命生长的内容、路径和方式。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元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实现。人类将能够对生命进化和生长所依赖的环境做出精心的选择和建构,生命的进化和生长可能成为目的性的过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其重心也将从对人的各种外在特征及其指标的关注,回归对生命生长本体的关注。为此,必须审慎思辨生命生长以及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积极构建教育新生态,重新建立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的系统性创新,打破各种束缚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关注人的生命本质性发展,聚集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服务人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命生长;教育变革


人类发明和使用技术的目的是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构建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和生存模式。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已具有生活情境中的交互体验性,正以惊人的速度构建一个深嵌着人类智慧的全新的生活环境,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基本面貌。生命生长将呈现它是由技术主动介入与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过程的特征,其生长的路径与方式将由此发生重大改变,而不再被解释为单纯适应自然的结果。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生命生长以及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工智能引发关于生命生长路径和教育功能之迷思

基于生命发展观,教育是促进生命生长,使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与一个生命生长直接相关的智能环境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在内容、路径、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思考生命生长的路径和方式,深化对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理解,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教育是应对变化的生存性活动

所谓“适应”,在生物学意义上,指的是由于外界条件变化而使生命自身也发生相应变化,以使生命的状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从而得以存在的过程。这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适应是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也是生活得以延续和展开的原初起点。生命生长的前提就是要能够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存在并发展。但是,人并非像动物一样,仅是在机体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动地适应环境,并随之发生变化。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人的适应固然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适应是主动为之且有着重要社会价值的行为,是身体、精神、心理、能力等方面面对变化不居的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做出的及时而灵活的应对,它在本质上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适应和变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扭转了以往对教育的决定论认识。对此,有人指出,进化论思想“使人类掌握了一种通向儿童本性及其发展的新方法”。在这种思想方法的影响下,教育不再被简单地界定为以传递已有知识和文化为目的的活动,而是“被解释为不依赖过去权威而依赖于完成所需要东西的能力”,以往以灌输、接受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在这种观念看来,教育是关乎对人的本性认识、潜能培养的有机整体活动,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外部环境,要积极营造适合于人的发展的环境,在人主动地与环境互动中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杜威(Dewey,J.)的教育哲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他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是具有进步观念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立论基础,也是理解和把握教育的重要思想方法。它从根本上冲击了决定论思维方式,对百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进一步审视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嵌着人类智能的环境及其影响生命生长的可能性,以及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人工智能构建新的生命生长环境

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技术将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并利用这种智能化的机器帮助人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技术科学,也是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自问世以后,这一技术便以极为迅猛的速度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嵌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并且正在塑造着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成为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时代因素。生命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生命生长产生影响。智能技术深嵌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的环境,将使人类的生命生长的路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人类的存在及其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在经典进化论的意义上,人类的生命进化是纯自然的过程,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人只能适应并改造环境,其自身并不能直接介入生命生长本身。但随着人机接口的实现、赛博格(Cyborg)的出现等,智能技术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并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的各种生活场景,使人类能够构建一个把丰富的信息、数据等镶嵌于各种载体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将人类智慧集成后能够予生命生长以重大影响的、崭新的环境。以往生命生长所依赖的纯自然的环境,将被由人类智慧集成构建起来的“人造”环境取代。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持续予生命生长以干预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存在方式,将由此发生深刻变革,生命生长也将可能生成新的模式。对此,泰格马克(Tegmark,M.)的生命3.0理论做了很有启发性的讨论。

泰格马克将生命进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生命1.0是以细菌为代表的简单生物阶段,生命2.0阶段是以人类为代表的文化阶段,生命3.0则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阶段。在生命3.0阶段,高度的智能化对人的生存、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其一,构建了一个全面融入智能技术的生命生长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人类生活、工作与交往乃至人类自身的目的和规划之中,人类社会被整体“增强”。其二,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生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生命不仅可以自行设计软件,还可以自行设计硬件”。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以及人工合成生命这些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生命进化的自然过程。”以往纯粹的自然进化逐渐演化为具有目的性的进化,使得“生命3.0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能完全脱离进化的束缚”。这种认识虽然尚有待理论论证和时间的验证,但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深度渗透社会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生活的智能化已产生链式效应,传统的社会角色正在发生令人惊异的变化。与生命生长相关的,诸如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人的主体意识、生存与学习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性得到空前凸显。

(三)智能时代生命生长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是实践性活动,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投射于教育并引发教育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詹尼尼(Giannini,S.)就此曾指出,“技术变革势不可挡:600年前,印刷媒体彻底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广播电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都曾为教育开辟新天地”。无论对技术持何种态度,技术进步的态势是人力无法阻挡的。在人发明和使用技术的同时,技术建制也反向塑造人,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广泛。

人的发展不仅是生理指标的变化,更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盈。杜威说,“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有价值的教育既要促进人的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更要在这个基础上丰富人的内心、构建人的精神空间、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马克思(Marx,K.)曾深刻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是通过对文化的整理加工和传承以达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目的的活动。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它需要借助必要的手段和工具把各种社会和文化资源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并以专业化的方式将其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将推动教育持续地发生适应性变革,把各种有价值的技术和工具纳入自身的活动。技术的介入有力地推动教育变革,不仅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方式,而且丰富了对话的方式和内容。

智能时代,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极大的增强,其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将愈来愈强大,如识记、理解等基本认知能力将在技术的支持下得以迅捷有效地训练与培养。在生命2.0阶段,基于文化的重要性,教育以识记、理解等基本的认知层级为目标,由此构建了以数量、效率和标准为内核的教育模式。教育止于人的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没有主动关注更为高远的教育愿景。人的高阶思维、各种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必然建构在识记、理解等基本认知层级之上,智能技术将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构建出无边界、任意时间的学习环境,推动泛在学习、协同构建、真实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往以认知能力培养为内容的教学,可能被智能技术替换;而那些更高阶的、不能从身体和生命中剥离出来的精神能力,如想象力、性格、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等,将上升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教育的重心将逐渐从生命2.0阶段所关注的生命中可被标准化、被量化、可测量的方面,转移到生命中更为本质、更具个性化的方面。它促进生命生长的功能,将由此得到充分地发挥。

(四)在教育变革中把握教育本质

尽管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教育活动,助推其功能的发挥,并在其中有亮眼的表现。但在以往,基于“智慧源于传统”的思想方法,教育被视为“授—受”活动,技术在其中的作用被定义为“工具”。为此,人们更多的是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讨论技术的教育价值的立意点。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使这一切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被重新审视和认识,推动教育发生深刻的全面性变革。

人工智能改变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有助于彰显教育本质的路径。杜威说,“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为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他指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都有教育性。也有学者把教育诠释为是“善意的干预”,强调教育是带着善意的目的开展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这些讨论强调的关键问题是,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产生的相互影响,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既然如此,技术在教育中的介入应该是更进一步地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路径与方式,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人工智能的介入则为彰显教育的本质属性提供了可能。

智能技术逐步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个人被聚合为“一个超越地球空间的、巨大的群体——网络群体”。技术条件下的文化、社区、习俗、制度乃至机构,为人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线上社交情景,并以其“大奇观、超震撼、全体验、逻辑力”的特点深度介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方式、内容。不仅如此,人机协同、机器学习等使教育中主体身份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本身有可能作为一个“主体”与人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多元主体、集体智能、人机交互、共创分享将不断丰富人际交往方式,驱动社会的链式变革。知识和技术的双重进化,成为推动智慧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受之驱动,“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形成集体智慧的聚变节点”。教育之于人的培养、生命生长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将更加凸显,教育的本质功能正在被重新认知。

(五)重新审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但凡能够在社会和人的生活中发挥影响的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会介入教育活动并对其产生影响。然而,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它在介入教育活动的过程,很容易因其自身功能和边界的局限性而固化已有的路径或方式,使教育的价值囿于技术的短板。柏拉图(Plato)早就发现,作为最早的教育技术之一,书写技术因无法再现口头对话中相互交换意见的特点,而具有破坏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的可能。

柏拉图并不是全然否定技术的价值,而是预见技术的介入将对教育的本质属性的显现产生影响。其启示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固然是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但在这个过程,要能够抵御由此带来的阻滞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一面。卡普(Kapp,E.)就指出,技术是人体的器官延伸和功能替代,发挥的是补充、扩展或增强人类的自然能力的作用。站在价值论的立场,技术对社会生活以及教育的介入应该使其本质得到更充分地彰显,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不能是相反。教育是有鲜明内在价值的活动,技术在其中的运用应该是沟通和交往方式得以更进一步丰富,交往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深刻,教育的本质属性得到更加充分地彰显,为此,要以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批判审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导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教育特异性影响生命生长的功能

生命生长是一个涉及先天、后天诸多因素且极为复杂的问题,环境影响是生命生长的前提性条件。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高度集成,它能够帮助人类对环境做出精心的选择和建构,以技术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使人类的生活情景趋近于更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方向,由此构建一个不同于自然进化论意义上的、能够对生命生长产生特异性影响的生态和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样态和生命生长的路径和方式,使生命生长成为有目的性的过程。

(一)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了对遗传素质的认识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及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遗传素质蕴含着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物质前提作用。但现有的方法手段对遗传素质的生长的影响十分有限,人们更多地从“文化卷入”视角讨论人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社会生活,原本难以对遗传素质的生长产生影响和干预的认识将发生改变,通过教育对其进行影响和干预成为可能,生命生长成为目的性活动。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和进步色彩的人性论认为,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客观事实,后天固然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尽管也存在“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但人自身并不能直接干预遗传素质本身的生长。然而,随着智能技术集成人类的智慧并深度融入影响生命生长的各个领域、过程及环节,这种状况将可能被改变。从直接的视角看,智能技术可能通过诸如基因技术、器官移植技术、胚胎发育的早期干预技术以及人机接口、芯片植入等,以直接的方式介入生命生长。从更深远的视角上看,一个与以往自然状态不同的“人造”环境将逐渐被构建出来。这是一个蕴含了人类共同智慧成果的环境,构成了与以往自然意义上的环境不同的生命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智能技术可能以诸如人类生存环境的智能化、生活方式的智能化等间接的方式影响生命生长。对此,有人乐观地指出,技术和教育将拥有更为强大的、干预和影响生命生长的能力。人类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强大的算力等技术手段,加速并指导”生命进化的进程,推动生命“定向进化”。泰格马克则直言,“生命3.0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能完全脱离进化的束缚。”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将改变遗传素质是所谓的自然天成之物的认识。遗传素质逐渐成为可以直面和被改变的对象,生命生长的内容和方式将被改写。

重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干预遗传素质的生长,是进化论哲学的基本主张。柏格森(Bergson,H.)指出,本能中蕴含着潜能,而智力是后天发展的机能,本能和智力存在本质的区别。“智力用机械的方式对待所有事物,而本能则用可以说是有机的方式对待一切。”它们之间原本是相互交织和渗透的,但后来的发展却使之出现等级差。人们试图“把本能彻底分解为智力的行动”,“固执地把生命对象当作无生命对象去处理”,本能的价值被忽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习以外设的目标为鹄的,教育成为整齐划一的活动,未能触及人的生命生长本身;结果是给生命生长带来了明显的伤害。这既暴露了教育实践的错误,也惩罚教育。罗素(Russell,B.)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进化过程使我们人类意外成为智能超越本能的动物……人的智能禁锢了其本能……智能将其概念性的条条框框强加于世界,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扭曲”。在其看来,人的本能中蕴含着巨大的能动性和发展可能性,它展示的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如果能够予其以更多的关注,生命的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人的创造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在对生命生长的认识上,柏格森主张要予本能以更多的关注。他指出,如果能够“唤醒沉睡于本能之中的意识”,我们就能看到“最机密的生命的奥秘”。柏格森的观点之于我们深刻把握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路径和方式有重要启示。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并融合于各种生活场景,由智能技术构成的环境将成为影响生命生长的最重要的条件和资源,唤醒“沉睡于本能之中的意识”将成为智能时代的重要的社会愿景。

(二)生命生长成为具有目的性的过程

生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对人的发展而言,不仅需要深刻发掘其自然禀赋的潜能,也要能够充分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促进生命生长的力量。而高度发达的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对环境做出精心的选择和建构,把社会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力量,扩大和丰富生活与教育的途径、内容、方式,使生命生长成为方向性更加明确的过程,从而对生命生长产生特异性的影响,改变生命生长的方向和生长方式。

人工智能是把人类的知识、智慧集成并据此进行推算、再构的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依托突出的语言理解与文本生成功能,已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人进行交互对话并给出类人的回答,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一代学习和工作助手。其所展现出的灵活性,使技术不再纯粹以工具的方式介入教育活动。它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对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获得有关知识信息。强大的技术助推教育将各种资源有效地集聚,以共同作用于生命生长。由此,构建新型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生命生长将可能成为目的性的活动。

智能技术令人性被认为是正在变化的事实,教育的功能将更加特异性地聚焦人的生命生长。以往,受观念和技术手段的制约,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外在目标的达成,而不是促进生命生长本身。教师或课本被认为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致使太多的资源被用于知识信息的掌握而直接影响生命本身的生长。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信息的选择与提取、形式化问题的逻辑推演乃至不同语言的互译等,均可被技术取代。各种能在技术的基础上迭代构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不再是教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目的和主体部分。通过腾换空间留下来的,就只能是属于生命本身的内容,如想象力、性格、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及身体等属于生命更本质方面逐渐浮出水面,这些要素将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智能技术所创造的生态和场景为这些要素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可能。通过技术赋能而拥有强大能力的教育,将培养出各方面比现在的人类更为强大的“后人类”。“超人类主义者将人性视为一个半成品,我们可以学习以理想的方式来重塑它。当前的人类不必成为进化的终点。超人类主义者希望通过负责任地使用科学、技术和其他合理手段,我们最终将成为后人类,拥有比现在人类更强大的能力。”

这是一种借助技术手段把人自身的目的和期待注入遗传素质的巨大改变,生命生长成为值得期待的过程。有人乐观地认为,在强大的智能环境和智能时代的教育等的共同作用下,将可能诞生理性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各种非理性心理品质也得到了普遍增强的“一个更聪明、更长寿且更富有同情心的人类版本”,即所谓“后人类”或“增强人类”。当然,所谓“后人类”或者“增强人类”的出现,并不是说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这只是一个“旨在构建技术伦理、我们与机器的关系,甚至未来人类特征的话语实践”。其所揭示的是,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人类将拥有更为强大的能力。因此,智能时代将更加关注人的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以及蕴含在人的身体中的各种潜能,如想象力、性格、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等。它们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发展资源,对它们的培养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行为。

(三)蕴含于生命的创新能力更受关注

人工智能能够以技术的方式把个体的思想和智慧集成为类能力和类智慧,将其转化为可共享的资源和条件,特别是交互式人工 智能技术(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以下简称ChatGPT)的迅猛发展,使得创新在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所谓创新能力,指的是人在实际活动过程展现的“能产生独特非凡而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不同于单纯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为目的的、某种专门化的技能技巧,“创新是比创造和发明更属于社会性的东西”。它是基于生命本身与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服务于人自身发展的、具有自足性的能力。柏格森指出,“完善的本能是一种使用甚至是制造有机器官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潜能蕴含于生命并指向生命,是能够使人自身的发展更加完善的能力。因此,创新能力是人为了摆脱遇到的威胁或预见到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境,而展现的主动积极地趋利避害、改变现状的能力。它的胚胎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并指向生命本身,在根本的意义上,彰显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之相关的就是对反思的价值和作用的讨论。反思是个人基于生命实践而产生的适应外界、调整自我的能力,这是一种依附生命及其生活实践才能生成的、具有原创性的能力,它与创新能力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当下,有种声音认为依照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有朝一日它可能战胜人类。对此,有学者指出,反思是人的根本性特质。如果智能技术不具有反思能力,它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人类。尽管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能力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但很难说其具备甄别所生成内容是否正确以及对其做出准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综上,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是某种专业技艺,也不是某些个别智力超群、有特殊才能者的专利,它不能像开设一门类似于“创造课程”一样的学习科目去“传授”。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原发并存在于生命本身,是主体生命活力的展现,与人的本质特性一致。培养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就要从生命本体出发,精心呵护人的天性,摆脱和超越外部和内部种种制约发掘和彰显生命潜能的因素,以求获得宽松、自由、和谐的精神活动空间。智能技术时代所具有的能够予生命生长以干预和影响的强大功能,可为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条件和可能。

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生长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得以凸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思想,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教育活动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关键是“愤”感和“悱”感的生成。如果没有“愤”感和“悱”感的生成,也就无所谓“启”和“发”。而“愤”感和“悱”感,是只有生命体才能生成的主观体验,是生命体面临疑难情境、达到一定条件后生成的主观感受。后现代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多尔(Doll,W.E.)就引用怀特海的话讲,“教育实质上是发心灵之酶的秩序井然的背景”。ChatGPT就是在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依据当下的情境对其进行调整修正的计算技术。它的数据提取、分析、鉴别及评价技术,与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尚有待进一步认识。其中的关键性认识是,ChatGPT本身难以产生属于生命本有的那种主观体验和主观感受,没有产生“愤”、“悱”这样的心理状态的生命基础。如果采用ChatGPT去写作,未来可期的就是,由它制作的文本及话语可以被检测和查重。目前,一种智能文本分类器(AI Text Classifier)已经问世,用以识别人工智能可能参与文本及话语制作的痕迹。人工智能检测工具(GPT Zero、Detect GPT)等也大量涌现。尽管这些技术的水平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但由于ChatGPT所产出的数据的重复性而使其存在被相关技术进行检验查重的可能,这就说明ChatGPT所做的工作至少目前还不能与人的创新能力相提并论。其对文本内容的评价以及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仍有赖于人类自身的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和思辨能力。因此,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真正转向促进生命本质的彰显,回归促进生命生长的原点。

(四)教育在生命生长中的不可替代性被强化

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外在价值的角度看待教育的作用,基于社会和体制的立场赋予教育多种社会职能,并以此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和予教育以辩护的理由;而对教育能够促进生命生长、对生命进化带来影响的作用认识不足,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阻断,功能被扭曲,致使其局限在自己的有限时空和范围内。对此,杜威曾指出,在传统教育那里,即便“在最社会化的群体内部,有许多关系还不是社会化的”。因此,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是人得以存在和成长的根本性资源与条件,教育在其中发挥的就是以自身的专业性的力量把各种社会资源和条件有机地整合为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把由于社会变革而生成的条件和资源转化为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要素,而人工智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它能够以强大的技术手段融通各个社会领域,打通各门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其边界的通透性,推动广泛意义的“跨界融合”,构建可使教育突破以往封闭的时空边界,从而与社会实现深度融合的机制;促进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和共享,为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支持,使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转换为促进生命生长的资源和条件,进一步拓展生命生长的路径。

人工智能支持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人与机器的协同式、互联式关系构建了新的学习网络和学习空间。其所开启的“大模型+人类反馈”的自动化知识生成模式,使得知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形态。文字在文明的发展历程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令教育得以以更加抽象概括的方式传递已有的人类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

进化。但在此过程,也存在知识的表征形态和路径单一化、难以适应学习者认知规律的问题,以致“直观性教学”一直被作为近代以后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人工智能将使原本需要以文字、语言做出表达的内容,以文本、图像、视频、音乐和编写软件代码的方式做出更快速、更丰富乃至更全面的表达。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由此更丰富而多样化。

借助人工智能,在各种挖掘和整理数据的手段方法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知识供应的丰富度将显著增加,学习者需要的有关学习主题的多种相关信息将得到充分提供。他将面对多元而非单一的学习和行动方案,并随时可以获取更多以往难以获得的数据信息。在这种情形下,人的选择能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需要具有从海量丰富的信息中分离、整理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免陷入信息泛滥泥潭的生存能力。选择是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与人的主体性能力直接相关,培养人的主体性能力、强化每个人的存在意识是保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必然要求。如何保全人的存在的独特性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凸显。

作为“共在存在”者,人在沟通和交往中存在并得以发展。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技术的作用下,以往由于人为的原因而产生的阻碍人的发展的条块分割、相互隔绝的体制机制,将实现跨界融通,生成新的知识生产模态和范式。与社会隔绝的口耳相传、课堂讲授的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将推动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教育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及教育组织方式将被重塑。人工智能因其所拥有的海量的数据和迅捷的算法能力,使其能够对自身的算法过程及其结果随时做出微调和修正。特别是人机接口的实现,带来了深度的人机互动,其能够为人的选择和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支持,帮助人做出价值判断。诸如,想象力、性格、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及身体等属于生命更本质的内容,将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素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全部的社会资源都有可能在技术的赋能下转化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力量,同时推动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高水平教育体系的构建,生成教育新生态。

三、推动教育回归促进生命生长的原点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对教育影响更加全面和深刻,它将构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生命生长方式和条件,生命生长的路径与方式将被改变。教育的重心也将从对人的发展各种外在特征及其指标的关注,回归对生命生长本体的关注。这对教育的路径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彰显教育的行动品格

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各种教育现象在本质上都是人和人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在人与人丰富的沟通交往方式中,“行动是唯一不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其能够以言行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卓越品格,使得行动具有不可多得的教育价值。在人工智能条件下,随着技术在实时翻译、语音识别、智能助手等方面的应用,人与人沟通交往的方式与内容将超越语言、文化的障碍而变得异常多样化,为丰富多样的沟通交往提供更多的可能。为此,智能技术越是发达,就越要更好地发挥其构建新的社会网络、为沟通和交往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的作用,拓展人的活动空间。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推进教育变革,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丰富教育活动中的沟通交往方式,强化教育的行动品格;推动教育回归原点,以更好地彰显教育的本质属性,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二)教育与社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重塑了社会环境,也为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与更强有力的支持。本纳(Benner,D.)就指出,尽管人类的实践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但教育必须以行动的方式与它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从来就是通过人类行动达到的”,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人的发展实现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随着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被人工智能改变的社会环境将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加有价值的实践时空和更多的可能性。创新成为推动教育功能得以更加充分地彰显的重要路径。为此,须秉持终身教育理念,顺势应时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情况。通过智能技术打破各种束缚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把整个社会中的育人要素集成化,聚合为强大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力量。同时,要积极开展跨界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实践跨界融通和跨界发展,使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并与其深度融合,培养“具有终身跨界力的‘跨界人’”。

(三)重视体育和美育的价值

在人工智能时代,体育和美育具有更加突出的价值。身体是生命生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的根本性存在,蕴含着生命发展的一切可能性。体育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是促进生命生长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人工智能为人提供了更加美好和更加丰富的生活,凸显了身体是人的一切发展之本的价值属性,促进正常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要以此为契机,切实重视体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生命生长的功能。美是自由的象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揭示的那样,美是由“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津梁”,是解放身体的有限性的重要路径。美育担负着陶冶情操、净化精神的重任。只有通过美育,人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无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认识对象的生成模式,对世界做出准确解读、判断、理解的关键还是在人。假如缺少美育,离开了生命体验,就可能误读智能及其技术成果。为此,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美育,培养人的生命体验能力,拓展生命生长的精神空间,为生命生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深度学习支持生命生长

学习是以适应为起点、具有超越性的主体行为,是人类维系自身种族存在的重要方式和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绝对条件,也是个体应对各类外界挑战、适应环境的手段。但学习是有层次的。随着浅层学习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真正触及生命本质的深度学习的价值凸显。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想象力、性格、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及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它“以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为判定标准,不能以外在的量化指标来判定,也不能以课堂的容量作为判定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促进生命的生长,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搭建的学习平台和网络空间,主动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推进教学创新。情境是催发学习者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源泉。只有身处特定情境中,学习者才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的社会性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切入点。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内在体验感悟,借助智能技术为学习者主动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推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驱动学习从表层的符号化的学习转向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其文化内涵的学习,使学习活动转向对人的生命生长更本质的方面。

(五)尊重个性化学习方式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值得尊重,但凡好的教育必然是适合的、因人而异的。在人工智能条件下,获取知识的门槛被降低。推动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搜索、分类等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具备的文本加工合成能力,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地获取海量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复杂的教学活动,可通过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各种教育活动的数据,充分借助交互式人工智能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构建智能分析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能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指导教师更加精准地改进教学行为和开展教学活动,为教学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深度交流创造条件,推动教育测量和评价更加精准。


(本文参考文献略)


Reflections on the AI—Promoted Growth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uXudong NiJiamin


Abstract: Rapidly and deeply integrated with social lif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is becoming a scene of human life, and is gradually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human wisdom is deeply embedded. This will not only profoundly affect humans’ ways of life and work, and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forms of education, but also change the content and pathways of life growth through the new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created by AI. Supported by smart technology, human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more diversified and richer way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individual aptitudes is fully practiced. Humans will be able to elaborately select and 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life depends, and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life is likely to become a purposeful process. Education will further play a leading role in human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shift from its concern over humans’ external features and their indicators to its concern over humans’ life growth. Therefore, we need to prudently ponder life growth and the functions and value of education, actively build a new ecology of education, and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smart technology, break down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restricting the full use of society’s educational resources, pay attention to the essent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life, and gather various social resources to completely serve hum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the growth of life; educational reform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