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6、7、8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四期) > 正文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圈层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李小球,宋杰
阅读数:298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第3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新表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关联和动态耦合,与经济社会多维互动。同时,其表现出教育、科技、人才在资源结构、规模体系、发展质量、产出价值方面的协调,高质量的科技支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高水平的人才驱动科技—教育融汇,高品质的教育助推人才—科技协同等内生性特征。研究运用圈层结构理论,从制度、要素、功能等维度,构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为我国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综合性理论研究提供了分析路径。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圈层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整体部署。这充分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是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的深刻认识。这一重要论述提出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已然成为国内热点问题与研究课题。段从宇等指出,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互促”逻辑与“衔接互补”一体发展,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陈涛和刘鉴漪在解析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基础上,阐释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逻辑关系与运行特征;郑永年阐述了中国科技现代化和人才高地建设的逻辑关联与实施路径;刘训华和代冉指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内容上反映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特质;陈宇学认为构建与完善教育科技人才整体性发展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应然路径;吴岩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汇合点,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引领效应;徐明探究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内涵与总体运行框架;肖贵清和唐奎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强国建设的基石,三者协同推进归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概念内涵及范畴探索、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评价方法体系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在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基本内涵与内生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圈层结构理论,构建其圈层体系的基础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其综合性理论研究提供分析路径。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内生性特征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协调,表现为教育、科技、人才各系统内部资源结构、规模体系、发展质量、产出价值的协调联动,以及各系统间的包容共生;二是外部拓展,表现为教育、科技、人才各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融合发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

从内部协调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既强调各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机整合(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品质人才发展的耦合互动),又凸显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教育、科技、人才各系统间的互动协同,在功能上表现为教育高质量助推人才—科技协同水平有效改善,科技高水平支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效应不断增强,人才高品质驱动科技—教育融汇质量全面提升。具体来看,教育优先发展,能发挥教育助推创新科技知识转化应用、促使各类人才效益有效开发的发展性功能,促进人才—科技协同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反哺推动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引领驱动,能培养造就更多国家战略人才,为科技-教育融汇发展提供主体性支撑。

从外部拓展看,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运行中,政府系统、产业系统、科创系统、教育系统等单元主体须在“三位一体”发展的框架体系下进行整体统筹与布局谋划,促使政府、企业、科创等系统通过教育系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各系统的环境质量、规模效应、资源结构、产出效益与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具体来看,政府系统从顶层设计、财政支出等方面提供规划与指引,促进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的耦合协同与系统集成,有力推动区域产科教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在政府系统的宏观引导与统筹协调下,产业系统与科创系统对“三位一体”发展所需的生态创新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生态创新系统,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性提升等方面统筹协调推进创新要素集聚;科创系统与教育系统有效参与共同体开发与建设,形成科技创新协同育人体系,为产业系统提供充足有效的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持,实现“三位一体”发展的愿景。

(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生性特征

在内部协调上,教育、科技、人才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是“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核特征,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协同的基本表现。“三位一体”发展的要素协同在于供给、需求和环境三个维度:在供给侧,表现为高质量的科技支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实现教育学科专业布局完善与人才培养结构改善;在需求侧,表现为高水平的人才驱动科技—教育融汇,实现教育基本形态创新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在环境侧,主要在于体制机制建设,表现为高品质的教育助推人才—科技协同,实现人才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1.内核特征:教育、科技、人才的资源结构、规模体系、发展质量、产出价值的协调

第一层次特征意味着通过探寻各系统层次结构的有序性、构成要素的和谐性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性,使得各体系有所作为。协同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必须在自我调节与适应的弹性限度上实现动态平衡,从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资源结构有效调整、规模体系适度平衡、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产出价值充分发挥。

2.供给侧特征:高质量的科技支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

第二层次特征在于高水平科技力量支撑下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结构持续改善,以维持教育与人才承载力,有效调控“三位一体”发展的系统稳定性。一方面,以科创应用为导向,通过构建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的运行模式与实施机制,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整合企业、科研机构等的科创资源,支持重点核心领域的创新交叉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优化,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在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过程中,开展各类“卡脖子”研发技术的有组织科研,有效整合团队及科创资源,进行突破式集中科技攻关。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教育过程更加契合教育属性,也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从实质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由此,通过科技有效赋能,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有了源源活力,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优化有了坚实支撑。

3.需求侧特征:高水平的人才驱动科技—教育融汇

第三层次特征在于高品质人才驱动下不断创新教育基本形态,有效推进高质量教育赋能产业发展提质,为“三位一体”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原动力。一方面,科技—教育融汇完成了教育基本形态的创新,即通过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科技—教育融汇既是科技与教育互动影响的过程,也是科技与教育协同创造的结果。另一方面,科技—教育融汇拓展了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层次。教育重要的社会职能在于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科技—教育融汇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强化教育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科技—教育融汇过程中,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发挥人才在实现教育基本形态创新与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性支撑作用。通过开发高品质人才资源,提升人才资本投资效益,可有效驱动科技—教育融汇,推动创造高质量教育红利,为支撑高水平科技发展创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4.环境侧特征:高品质的教育助推人才—科技协同

第四层次特征意味着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对“三位一体”发展产生强大的支撑。人才—科技协同的核心要义在于人才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突破。当前,具备基础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能实现研究成果有效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金融机构,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推动科技进步的必备支撑要素。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大力提升离不开科研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创新生态要素整合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人才—科技协同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活力。在人才—科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的基础性功能,把人才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教育力量,实质助推人才—科技协同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圈层结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该理论指出城市社会经济景观呈现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外围圈层分异的向心性特征,且随着城市圈层由内向外扩展,各圈层间经济联系不断强化,呈现“圈层耦合”效应。圈层结构理论现已被延伸应用到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形成了圈层体系的基础性研究,用来分析解决各学科面临的问题。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各方单元主体资源整合的实力与互补程度,关键在于构建单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发展共同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实质表现为具有内聚力的三个圈层,通过不断向外扩展,吸纳政府系统、产业系统、科创系统、教育系统等单元主体参与,达成多方单元主体共生协作,实现圈层耦合效应。同时,各单元主体位于不同层级,具有层级联动的圈层结构功能特征。“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模型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推动区域产科教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其模型架构具有面向政府系统的统筹推进、面向教育系统的有效建构、面向产业系统与科创系统的包容协同、面向不同层级系统的耦合联动等四个维度。同时,圈层体系模型的核心特征是具备资源整合性与要素集聚性。分析“三位一体”发展具有其适切性,表征的是研究体系中各圈层内部、不同圈层间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促成整体性治理机制,有助于理顺“三位一体”发展体系中不同子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效应,是其研究的新视角。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在于确保“三位一体”发展作用机制有效实施,激发内圈层的内生性驱动力,形成激活中圈层的运行动力;筑牢中圈层的互动保障,依托运行条件间的联动关系,有效驱动中圈层的运行调控;凭借中圈层形成韧性织补的耦合力,实施外圈层的统筹联动予以相应支撑,推进形成一体化发展效应。

综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的理论框架,从制度维度、要素维度、功能维度表现为“内核—中间—外围”的三个圈层。圈层结构理论从以战略规划、市场创建和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等制度的完善为核心出发,把“三位一体”发展作为由内向外分化的“制度—要素—功能”等多层次空间结构。首先,“三位一体”发展功能的发挥需要制度创新突破展示核心作用,建立“战略规划—市场创建—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制度圈层,通过“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规划带动机制,有效驱动“三位一体”发展市场创建机制,促发“三位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联动力,进而形成“三位一体”发展的基础保障。其次,打造“单元协作—关系联动—环境建设—界面传递”的要素圈层,改善“三位一体”发展显隐环境质量,强化“三位一体”发展关联单元主体协作,深化“三位一体”发展资源关系联动,畅通“三位一体”发展运行界面传递,进而形成“三位一体”发展的运行条件。最后,建立“环境支持—竞争合作—发展活力—科创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功能圈层,构建共生发展的区域环境支持体系,打造统筹协调的区域竞合体系,形成共享发展的区域发展活力体系,建立健全开放包容的区域科教创新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有效的区域体制机制改革体系,进而形成“三位一体”发展的支持系统。

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圈层体系的具体构成

(一)制度维度的内圈层体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础保障

回归到教育、科技、人才的各自特性,“三位一体”发展可赢得区域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三位一体”发展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三位一体”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将促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动力源推力、人才的能动性支撑在“三位一体”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内圈层体系可由“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规划、市场创建和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等基础保障构成。

1.“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规划

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关键在于通过“三位一体”发展形成系统整合的效应。“三位一体”战略规划是驱动力,体现在对功能体系统筹规划,降低有碍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才引领驱动相融合的地方性政策影响,提升区域内政策协同性。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链接科技—教育融汇的核心要素。目前国内各城市人才政策在实施层面的常规性政策布局难以促使高层次人才有效集聚,亟须在战略规划层面探索建立更具整合性的制度体系,实现高位引领的政策支持有效驱动高层次人才引聚,形成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地区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与城市规划的协同发展,能有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与城市合作引才,实现教育与科技布局的错落发展及人才在城市间的合理分布。通过“三位一体”战略规划,打造统筹发展的开发联动系统,充分发挥教育引领、科技支撑、人才集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促使各地创新实施更加符合“三位一体”发展实际的政策。

2.“三位一体”发展市场创建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市场创建是内生力。从宏观行为看,“三位一体”发展市场创建,体现在健全完善其市场机制,培育教育生态链、产业技术链与人才创新链融合发展所需的要素环境,形成区域统一、高效、规范的竞合市场,促进科创交易有效活动与人才匹配有序流动。从单元主体看,瞄准“卡脖子”关键难题的聚力攻克,要探索“政府推动、校企共联、市场运作”联动攻关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注重需求侧,打好政府系统、产业系统、科创系统、教育系统耦合的组合拳,以政府系统推动力量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应用提供发展性指导,统筹做好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实质推进科技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市场应用有效性。实施“三位一体”发展市场创建,将促使政府、产业、科创、教育等系统积极参与到“三位一体”发展治理中,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在科研主体、市场主体间的有效流转性。

3.“三位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驱动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协同驱动是联动力。要实现“三位一体”发展,需破解人才结构层次失衡、教育和科技投入效益不高、复合型高水平科技人才短缺等难题。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已形成相互关联的复杂体系,仅凭单线作战,难以实现改革突破的预期效果。如高端人才招引,关联到各层级人才的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住房保障、健康医疗、随迁子女教育等综合性配套支持政策,若无自上而下的高维度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生动局面。“三位一体”发展体制机制协同驱动,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健全、科技发展治理机制完善、教育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创业创新激励扶持强化等方面,建立与市场良性运行相匹配,能促进高品质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对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治理体制机制。

(二)要素维度的中圈层体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运行条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要素组成,主要涉及单元协作、关系联动、环境建设、界面传递等四要素,并由此形成运行条件。

1.“三位一体”发展单元协作

“三位一体”发展单元协作是内核要素,主要体现在做好政府、产业、科创、教育等系统间的统筹联动。政府系统提供精准政策,对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扶持,并为教育系统、科创系统的健康发展整合要素资源,提供稳定的财政资金保障。产业系统是教育系统、科创系统的主要合作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造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培养输出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企业也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提供有效的载体平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提供孵化场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为科创系统的主体,而政府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创新、成果保护,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助推器”。在产才互动过程中,教育系统的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储备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2.“三位一体”发展关系联动

因教育、科技、人才各类政策趋同,大部分城市间呈现竞争大于协同的状态。要突破现实困境,必然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包容协同性,尊崇深层次开放协作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符合“三位一体”发展实际情况的区域平等竞合机制,实现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效配置。因此,“三位一体”发展关系联动是保障要素,在于通过战略引领,助推城市走出产才结构和产教结构趋同性的发展困境。

3.“三位一体”发展环境建设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在于促使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生态不断优化,表现为持续提升其生态活力的复杂过程。面对“三位一体”发展环境建设问题,并非只是在体制机制创新层面依靠政策协同解决,而是需要运用系统性治理思维,构建整体发展生态,有效激发生态体系活力。这就涉及人才服务水平与保障环境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培育平台开发建设、区域科创水平提升以及社会文化包容性改善等方面。因此,“三位一体”发展环境建设是基础要素,在于推进市场统一、政策衔接和环境融合,合力优化“三位一体”发展生态。

4.“三位一体”发展界面传递

破解同质化政策牵引下的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资源充分有序流动难题,在于形成统筹协调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界面传递机制,有效引导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资源的充分有序流动。因此,“三位一体”发展界面传递是支点要素,意味着要构建庞大的促进区域政府、产业、科创、教育各系统间深度融合的集群界面,激发有效的资源传递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开发共同体。

(三)功能维度的外圈层体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支持系统

1.支持系统的构成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将“三位一体”发展支持系统归纳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构成外圈层体系:一是承载力,表现为构建共生发展的区域环境支持体系;二是支持力,表现为打造统筹协调的区域竞合体系;三是吸引力,表现为形成共享发展的区域发展活力体系;四是延续力,表现为健全开放包容的区域科创服务体系;五是发展力,表现为完善运行有效的区域体制机制改革体系。

CSAED模型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支持系统三个层次的特征:承载力处在的第一层次,包括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与顺畅要素流动三个方面。第二层次是支持力与吸引力。支持力通过区域竞合体系对“三位一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支撑;吸引力通过人才结构质量改善、教育结构效能提升等方面产生了有利于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的功能。第三层次是延续力与发展力。延续力意味着在“三位一体”发展进程中,通过科创协同创新的拉动、区域开放式共享水平的提升对科技—教育融汇的延续发展产生强有力支撑;在维持“三位一体”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调控方式与改革管理政策,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根本,被称为发展力。

2.支持系统的子体系

(1)承载力

承载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使教育、科技、人才的生态承载能力提升,推进区域内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保障公共服务充分供给,实现人才自由流动顺畅,提升人口红利可持续性。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生态承载能力的有效改善,促使城市教育、科技资源供给与流动人才需求间的匹配性提升,有助于加快推动区域内人才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区域内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的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提升,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的畅通,均有助于强化区域内人才留居意愿。推进实施与流动人才需求匹配的系统性规划,逐步完善人才在基本生活、精神文化、医疗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多样化需求的配套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对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包容性。

(2)支持力

支持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促使区域资源有效配置与空间格局优化调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资源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区域优化配置。二是创新产才互动建设机制,强化产才分布由地域、部门间竞争转向错位与协同联动发展,促进科技、人才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实现人才在地区间的有序流动。针对企业难以产生与留住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顶尖人才、院士与国家级人才计划申报不具优势等发展瓶颈,在产业链上的高端人才培养、使用与流动方面,支持科创型企业优先引进领军型科技人才与创新型青年高技能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合理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与企业争抢,有效强化企业院士培育力度。三是促进教育服务产业发展,通过科技—教育融汇、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强化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内驱力。

(3)吸引力

吸引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间产业、教育、人才的适应匹配,有效实现产教结构效能的充分提升与产才结构质量的全面改善。一方面,通过引导人才资源有效融入产业要素布局,促进区域间人才发展需求与城市产业形态相匹配,推动构建供需匹配的联动发展体系,实现产才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产业要素布局与教育资源布局协同发展,促使教育赋能提升产业活力,支持产教结构合理化。

(4)延续力

延续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教赋能区域协同创新和集聚科教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开放共享水平,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创新能力。一方面,科教赋能人才协同创新,促进科创、人才与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先进与高端产业高质量集聚,有效引导高端人才在产业中合理配置,促进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推进市场化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创新生态要素,鼓励具备申报条件且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一定地位、贡献较显著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牵头单位,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科技计划项目与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集成建设,有效释放科技创新要素适度集聚的规模效应,加快提升区域协作与开放共享水平。进一步整合国家级、省级层面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集中优势科创人才资源,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层级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在功能作用上实现系统集成。

(5)发展力

发展力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三个层面。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上,构建政府依法宏观管控、学校有效自主办学、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各方联动推进的共治发展格局,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在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一方面,统筹优质科教资源,提升科研机构的要素汇聚水平。针对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水平不高、科技平台人才集聚功能发挥不佳等问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级科技平台的深层次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优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关键性科技人才选拔中推行差异化评价,将完成企业转型发展重大影响项目、解决产业提质升级关键技术难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成效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凝聚事业发展所需多元化人才,既要抓好人才簇头,又要扶持人才长尾,形成精准的阶梯形人才梯度。进一步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具地域发展针对性的产业引聚人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以全职或柔性引进的方式到高等院校任教,促使产业界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管理经验的工程师进入高等院校中高端师资队伍。


(本文参考文献略)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ircl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in-O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LiXiaoqiu SongJie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new expressions for the three-in-o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 three-in-o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refers to the interrelation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s well as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with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contains in four endogenous features, including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 structure, scale system,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output value, high-level talent driving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high-quality optimization of education discipline, specialty and talent training structure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high-quality collaboration of talent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education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circle structure theor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ircle system of the three-in-o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s formed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inner system circle for elements protection, central factor circle for operation condition, and outer function circle for support 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hope to provide analysis path for systematic theory research on the three-in-on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Key word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hree-in-one; circle system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