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6、7、8期目录(总第二百零四期) > 正文

《21世纪资本论》中的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问题探讨

作者:何杨勇,朱超云
阅读数:30

来源:《教育学报》2024年第3期


摘 要: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认为,资本的回报率高于经济的增长率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教育对于降低收入不平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并非充分条件。教育促进收入平等需要有市场开放、经费充足和政府高效等外部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重视职业培训,具备良好的教育政策,扩大教育民主,实现教育平等是教育促进收入平等的内在要求。皮凯蒂认为当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并未很好地起到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而批评者们认为皮凯蒂对社会不平等的分析过于简单,忽视教育商品化,存在以偏概全的方法论缺陷等。皮凯蒂观点的启示在于,教育不仅是经济不平等的承受者,也是不平等的改变者;教育不是技能不匹配的唯一根源;要重视教育改变社会不平等的内外制度建设;正确应对技术发展的两面性;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

关键词:《21世纪资本论》;知识技能扩散;教育平等;教育现代化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是反思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力作,在出版后很短时间内便风靡全球。该书英文版于2014年3月发行,随后的8周时间内,就出售了14445本,其影响力已经超出经济领域。《21世纪资本论》中关于教育与社会平等问题的论述,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塔劳·丽贝卡(Tarlau Rebecca)指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对于教育社会学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精英教育理念进行了正面回击,丰富了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相关理论;二是解构了传统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理论,为批判性研究新自由主义和市场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持;三是为教育政治经济学回归传统提供了新材料。当然,也有的学者批评皮凯蒂的理论极端仇视1%的顶级富人,这和当年法西斯主义者仇视犹太人的理由如出一辙。还有的学者批评皮凯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涉及对贫困问题的本质分析。对于《21世纪资本论》中所论述的教育与社会平等问题,本文从是什么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教育解决社会不平等是否有效,教育应该怎样解决社会不平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皮凯蒂的主要观点分析

(一)是什么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在皮凯蒂看来,社会不平等主要是指经济收入的不平等,但也涉及分配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皮凯蒂根据20个国家近300年的历史数据分析指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富不平等问题日益加剧,并在未来可能会持续扩大。19世纪“世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两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产私有化,财富不平等程度也有所缓和,但这属于历史的偶然。自1970年后,欧洲尽管公共财政赤字,但是财富私有化大幅度增加,财富不平等的程度几乎接近100年前。在皮凯蒂看来,当代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平等的,束缚了个人的潜能,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不利于人类的团结,将会引发地球资源的匮乏。

皮凯蒂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配不平等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分配不平等,一类是劳动分配不平等。关于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把劳动分配和资本分配等问题混杂在一起,不利于将两者很好区分开来。皮凯蒂指出一个平等的社会,应该是经济增长率高于资本增长率(g>r),而在阶层固化的世袭社会,是r>g。由于资本的收入高于劳动所得,财富私有化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当前,世界上前10%的富人占有了超过一半的财富(大约是60%),而底端50%的穷人几乎一无所有,占有财富一般不超过5%。皮凯蒂谨慎推测,在未来,这样的不平等趋势还会继续扩大。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仅为每年1%~1.5%,资本每年的收益率(r)却为4%~5%,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g),这意味着财富越多回报越高。皮凯蒂认为,导致r>g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人口的低增长,政策不合理导致超级经理人的巨额收入,特别是与较低的财产累进税有关。

其实,对于二战后社会平等先缩小后扩大的现象,也有另外的解释:战后的十几年里,社会不平等程度下降很快,并非出于偶然。原因在于二战之后,西方政治精英们害怕民众暴乱,他们对战争破坏作用记忆犹新,对强大工会力量心存畏惧,再加上苏联核弹威慑,因此采用了高赋税、保障工会谈判权、紧缩财政、加强资本控制、固定汇率的政策。但当恐惧慢慢减退之后,主张自由竞争,宽松管理,资本自由流动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住房、能源和交通等方面的私有化,对抗工会的法律和保障高管薪酬等法律的出现,对富人的减税以及间接税费的增加(包括消费者需要为私有化的能源和水付费),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新自由主义正是这些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赓续了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认为国家干预过度,政府开支过大,会导致企业赋税过重,生产成本过高,这是“滞胀”的根源。因此提倡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通过自由贸易、市场竞争,私有化等方式来发展经济。有的学者认为,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看来,对经济发展来说,社会不平等不仅不是问题,而是优势,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有利于激发创新,提升工人工作动力。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似乎刻意回避对新自由主义的直接评判,但可以从其一些论述推测他对新自由主义的立场。笔者认为皮凯蒂对新自由主义的立场是暧昧的。一方面,他认为自由贸易、市场开放、机会平等、产权私有等等,是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平等的重要方式和基础。皮凯蒂在论证推动国家之间经济平等的机制时指出,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富国的知识和技术向穷国扩散,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平等(见下文)。在提出通过征收年度累进资本税来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途径时,还不忘补充“同时保护对新型原始积累的竞争和激励”。另一方面,他对市场经济法则能降低财富之间不平等的观点,又提出了批判,认为对于个体之间的不平等而言,自由市场表现出强大的分化力量,私有产权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他说:“私人产权和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让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者为资本所统治,它们在协调亿万个体的行动方面也扮演着有用的角色,没有它们就不会如此容易地进行。”他提到“市场经济法则能够确保降低财富不平等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一种幻想。”最能体现这种暧昧关系的莫过于皮凯蒂在结论中所说:“如果放任自流,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经济包含强有力的趋同作用(尤其是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影响),但是它也包含强大的分化力量,这将潜在地威胁各民主社会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社会正义价值。”

(二)教育解决社会不平等是否有效

关于教育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一种是教育社会学的再生产理论,两种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起的经济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生产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人的创收能力,同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活在极端贫困环境下的人们来说,是否能够获得基本的技能或者正规的教育,关系着他们的生死存亡。”人力资本理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的假设不符合社会现实,消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人力资本狭隘地把教育理解成为发展经济的工具,忽视教育的本身平等性和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没有考虑到社会习俗和制度对经济的作用。有大量证据表明,在特定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人力资本的作用有限,有时甚至起着反向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尽管有诸多局限,但是目前还是各国教育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虽然不能做到对人类行为的精确描述,但对未来人类行为有很强的预测性。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指出:“虽然理性选择理论有诸多不完善,……但很难被推翻。很难替代理性行为所提出的标准假设。……发现这些缺陷,我们可以弥补,但几乎不可能去发现另外的假设来取代自我利益最大化或者一致性的选择。”

教育社会学的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是社会不平等的反映、强化和再生产的过程,试图通过教育活动去改变社会不平等是徒劳和不现实的。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教育文凭的竞争对下层阶级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文凭竞争的规则和内容都是按照精英标准炮制的,教育文凭竞争只不过使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合法化而已。布迪厄指出:“由于教育行动符合在权力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或阶级的物质和符号利益,它们总是有助于这些集团或阶级之间文化资本分配结构的再生产,从而也有助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萨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蒂斯(Herbert Gintis)的教育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是作为资产阶级进行社会控制、消解阶级冲突、维护不平等的统治秩序、将青年统合到结构不平整的社会体系中去的重要工具。尽管再生产理论撕开了教育活动的平等面纱,能够让人更加理性地看待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由于其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发现了教育领域的不平等问题,但对这些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家庭之中,不同的家庭文化对孩子人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要实现教育平等是否能够干涉父母养育子女的自由,取消家庭,取消家庭文化熏陶?同时,再生产理论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看成一个完全同质的整体,把教育看成社会不平等的被动接受者,否认教育内部的差异以及教育改变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性。

皮凯蒂一方面认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平等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皮凯蒂又对人力资本理论有所保留,带有再生产理论的色彩。皮凯蒂认为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资本的回报率要高于经济增长率,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投资无论多么有效,多么平等,都不能直接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这也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皮凯蒂的教育困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一方面,皮凯蒂认同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减少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力量。他指出,从长期来看,教育是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根据皮凯蒂的分析,财富分配主要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趋同机制,即促进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另一种是分化机制,即扩大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皮凯蒂认为教育和培训能够促进社会趋同,是减少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力量。他指出,古典经济学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全球的资本流动和人均产出的趋同会缩小不平等,是不现实的。因为资本流动不是完全自由的,各国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技术水平也并非完全一致。相比于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对于缩小国内和国际不平等的作用更为重要。他指出,知识和技能不平等是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重要原因,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对于提升国内生产率,降低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据他分析,落后国家如果利用知识和技能扩散,提高科技水平,提升专业知识,增强教育水平,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另一方面,皮凯蒂对人力资本理论有所保留。他认为教育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降低社会不平等的充分条件。教育对于减小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教育只是知识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皮凯蒂指出,知识和技术扩散是实现降低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知识扩散当然需要教育和培训,但也需要对外开放和贸易,还要有稳定的司法、高效的政府等条件。其次,教育只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一个因素。皮凯蒂认为,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和道德,例如,继承财富、劳动收入的差异和资本回报等;二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机制的差异,主要涉及影响技能的供需、教育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和工资的各种规章制度。再次,教育本身还受公共政策和成本等因素影响,教育并不能完全自主。皮凯蒂认为教育体系状况和技术状况,取决于公共政策、拨款条件、资金来源和教育成本等因素,如美国名牌大学的招生成为了比拼家庭经济实力的游戏。

(三)教育应该怎样解决社会不平等

在皮凯蒂看来,教育不只是社会不平等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成为社会平等的促进者,他关于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平等的具体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外部条件。皮凯蒂认为,教育要促进社会平等是需要一些外部条件支持的。一是对外开放。落后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知识的扩散和科技的传播。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能够加速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而闭关锁国则阻碍知识技能的传播。二是需要基础条件和经费保障。皮凯蒂指出,知识扩散和技能传播,需要“公共服务”“社会保险”和“教育机构筹资”三个基础条件。他认为,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或是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都离不开充足的公共资金保障。三是要有高效而合法的政府。皮凯蒂认为教育和培训要有良好的投入体制和稳定的司法体系,社会安定,经济主体才能安居乐业,而高效且合法的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也很重要。皮凯蒂认为,教育和技术能够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依靠劳动力市场的规范,特别是合理的工资设定。

2.内在要求。皮凯蒂分析指出,教育要促进社会平等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加大对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投资。通过加大高质量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的投资,扩大教育机会,能够有效缩小社会不平等。皮凯蒂认为增加底层人群收入,降低顶层富人工资及收入最有效的办法是扩大教育机会,“加大对高质量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的投资”。皮凯蒂分析说,技能的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工资平等的两种重要力量。教育是技能供给的重要方面,教育质量决定着技能供给的质量,技能供给的质量主要包括:“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教育(培训)的质量、课堂教学与适宜的专业经验的融合度等。”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政策、途径和机构。皮凯蒂认为,促进趋同的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并不完全是自然和自发的,特别是在促进国家趋同过程中,容易被敌对力量阻挠和击溃,因此,“很大程度依赖于教育政策、获得培训和适当技能的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三是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皮凯蒂反向指出,假如法国没有教育的民主化,那么劳动收入和工资不平等会进一步扩大。四是实现教育平等。皮凯蒂认为每个孩子都应有获得教育的权利,因此实现社会平等,首要的是教育权平等。他指出,教育和医疗一样,不论家长的收入水平如何,应该是人人可以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坚守人人平等的原则。皮凯蒂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工资不平等相对温和,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平等性。

3.英美国家的教育未能促进社会平等。皮凯蒂认为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未能很好地起到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他指出,当今世界,所有人都要努力学习,获得技能和文凭,没有文凭和技能,可能无法生存。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获得技能的机会是平等的。事实上,虽然人人都能获得教育和培训,但同时培训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也往高等教育方向推移了。美国的名牌高校都收取高昂学费,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很不平等的。皮凯蒂指出:“研究表明,1970—2010年,家长收入属于美国收入后1/2的美国高校毕业生始终只占总数的10%~20%,而家长收入是属于前1/4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却在同期从40%上升到了80%。换言之,能不能上大学几乎就成了‘拼爹游戏’。”私立名牌大学不但学费昂贵,而且是否录取还取决于家长的捐款能力,大学自主招生的遴选和录用过程往往不公开。“美国毕业生对母校的捐赠往往会集中发生在他们的子女到了大学入学年龄的时候。……研究结果表明大学对新生的录取并不完全是看新生的能力和资质。……美国大学的遴选过程往往是不公开的。”皮凯蒂认为,通过免费高等教育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一方面名牌大学系统把支持教育的公共资金用在了上流社会背景学生的身上,底层劳动人民无法享受;另一方面,高额的学费能够让大学更加独立、繁荣和富有活力。要克服高等教育的不平等,需要通过给高校提供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支持,使高校在录取寒门子弟方面做出改善。要加大高等教育公共资金的投入,给予学校和教师一定的独立性,教育成本由公共承担,保障学生的平等权利等。同时,要提高高校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皮凯蒂说:“如果我们将来想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那么最好是从提高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开始。”

4.反对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理论。按照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的说法,技术进步会形成新的技能需求,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教育体系必须以足够快的速度增加新型培训,并让更多人掌握新技能。若要降低不平等程度,新技能供给(尤其是对受教育程度最低群体的新技能供给)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一些美国经济学家依据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理论认为,顶层劳动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超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这是新技术和技能的应用所带来的。皮凯蒂认为这样的解释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任何工资层级的扭曲都可以归结到某些假定的技术进步上去”。他指出: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理论的最失败之处在于无法解释1980年来,部分超级经理人的高收入现象。皮凯蒂认为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论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缺陷。

缺陷之一是“美国工资不平等的扩大主要源自工资最顶层人群(前1%人群,甚至前0.1%人群)收入的增长”,而前1%人群“在教育水平、学校背景或职业经验上的不连续性”,收入增长存在巨大的离散性,教育因素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皮凯蒂认为“绝大部分超高收入人群均是大公司的高管”,而这些大企业的超级经理人(高管),是社会分化的强大力量。他们获得的收益远远超出了实际贡献,只是他们掌握了分配薪酬的权力。缺陷之二是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了超高薪激增的现象,有的国家并不明显。皮凯蒂指出,虽然超高薪激增现象在发达国家成为趋势,但也有差异,在美国最为显著,英国其次,日本、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并不明显。这表明“不同国家的制度差异,比技术进步等一般性和先验普遍性因素,起着更为核心的作用。”同时,皮凯蒂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庸,而应该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教育应当具有内在价值,在文明社会,教育应该让人人都有获取知识文化的能力和权利。皮凯蒂所向往的社会,是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他说:“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几乎所有任务均实现完全自动化,每个个体都拥有充分自由,去努力追求教育、文化和医疗等方面的成果,以实现自己及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能轮番成为教师或学生、作者或读者、演员或观众、医生或病人。”

二、学术界对皮凯蒂观点的批评

对皮凯蒂有关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观点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有关导致社会不平等原因分析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皮凯蒂对社会不平等原因的分析,显得过于肤浅。罗杰·戴尔(Dale Roger)认为,皮凯蒂只是衡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没有分析这些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他说:“需要强调的是皮凯蒂没有意识到社会阶级的重要作用。”默勒·凯瑟琳(Moeller Kathryn)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原因是综合的,需要从历史、地理、种族、性别等多个维度加以分析,作为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社会不平等。丽贝卡·塔劳(Rebecca Tarlau)指出,就像马克思主义通过生产过程揭示出正是因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所有的制度,资本家才有剥削、控制、轻视并控制劳动者的生活的权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才是社会不平等的罪魁祸首。总之,他们认为不平等的原因关涉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文化、地理、种族、性别和政治等诸多方面,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推进社会平等,而不是像皮凯蒂认为的那样,可以简单地归因于r>g。

二是对教育能否促进社会平等方面分析的批评。有的批评者指出,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学校自身就冲在商品化的前沿,成为牟利的重要领域。降税的重要后果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减少,因而增加了学校的私有化投资进程,教育成为用来交易的商品。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结构的不平等。有的批评者指出,皮凯蒂没有注意到学校之间的不平等,教育体系内部正在走向日益分化,而不是走向趋同。“特别是富裕的公立学校和贫穷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特权学校和公立学校,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南半球学校和北半球学校之间的经济不平等。”有的批评者指出,教育虽然也传递知识,提升技能,但劳动者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技能缺乏,而是技能的不匹配,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三是对皮凯蒂方法论上的批评。马里奥·诺维利(Mario Novelli)直接指出皮凯蒂对社会不平等的理解存在缺陷:一方面,并不是能够用数字测量的就是重要的,社会上有诸多比收入不平等更加需要关注的不平等,但是很难用数字来测量和展示;另一方面,皮凯蒂所展示的不平等只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层面,要把握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深入研究;再一个方面,尽管说资本主义是一个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学只能告诉我们部分的现实,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地理学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平等是怎样产生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以及多种多样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都对不平等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学者认为《21世纪资本论》中,一些概念并不清晰,一些原则和立场摇摆不定。一方面,皮凯蒂推崇1789年《人权宣言》所宣扬的权利人人平等,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不能有社会差异;另一方面,他又认同罗尔斯所强调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所产生的社会差异和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皮凯蒂认为教育是推进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强调,美国的名牌高校被富人把持,成为实现平等的障碍。有的学者认为,皮凯蒂没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在生产和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当下,全球的资本和劳动关系,对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有重大影响。另外有学者指出,皮凯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熟悉,不具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对马克思之后的政治经济学也所知甚少。

三、讨论与启示

《21世纪资本论》并不是系统论述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的著作,书中富国穷国、社会平等,劳动收入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教育平等交错出现,个别观点前后有所不一致。尽管皮凯蒂关于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并不代表批评者们的观点一定正确。比如批评者们认为,皮凯蒂把知识和技能扩散看成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忽视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是对皮凯蒂理论的片面理解。因为皮凯蒂也认为,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着社会化再生产的负面效应,美国名牌高校的招生制度不值得仿效,西方国家用所谓的劳动所得来掩盖超级经理人的超高收入等等,这些观点也有社会化再生产和阶级批判的色彩;皮凯蒂揭示社会不平等的现实,看重教育对缩小财富不平等的长期性作用,以及对教育内部不平等问题的分析,本身就是对教育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综合皮凯蒂有关教育与社会平等关系的主要观点,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其一,厘清教育与社会平等的三重关系。一方面,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教育内部的不平等,可以促进社会平等。一些教育批判者将教育活动看成一个不平等的被动承受者,是一个“黑箱”,是社会不平等的再造。皮凯蒂认为,教育促进收入平等的力量有限,受诸多外部条件的制约,教育内部有诸多不平等。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通过寻找教育中不平等的问题和线索,进行改革和提升,就像皮凯蒂提到的增强名牌大学招生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加对教育的投资等等,都有利于推进教育内部的平等。另一方面,教育还是变革社会、推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力量。皮凯蒂从技术和知识扩散的角度论证了教育在推进富国和穷国平等方面的作用。根据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的观点,教育不应该是社会不平等的承受者,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平等的根源,学校不能仅仅为培养精英的目标服务,也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当前所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状。弗莱雷发起的草根教育运动,旨在帮助青年通过接受教育,寻找解决极端贫困的办法。再一方面是享有受教育权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如果说,前面两个方面更多地侧重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对教育工具性质的理解,这一方面是对教育的内在目的的理解。皮凯蒂指出,接受教育应该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教育有着独立的目的。我们认为,教育是开发人类潜能、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是培养学生接触和享受人类科技人文艺术等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教育不只具有经济功能,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二,正确认识劳动者技能不匹配的根源。虽然皮凯蒂认为教育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为了收入和生产力的提升,但是在提高教育作为解决不平等问题重要力量的时候,还是把教育看成了提高收入和生产力的人力资本投资,认为通过教育传授知识,提高技能,能够缩小劳动收入的不平等。从劳动者技能匹配的视角,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劳动者技能不匹配有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确要面向技术进步和技能需求,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来设置专业,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也就无从说起。二是导致劳动者技能不匹配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皮凯蒂认为,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理论的失败在于那些超级经理人拿的是远远高于自己劳动和技能付出的薪酬。皮凯蒂的批评者也指出,技能不匹配并不是因为工人的技能不足,需要教育来提升,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总之,导致劳动者技能不匹配的,不应该仅仅只是教育本身的原因。三是劳动者利益的维护。企业和劳动者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相对于企业主而言,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利益的信息、专业知识和资源上处于弱势。如果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的竞争逻辑来进行技能匹配往往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平等,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工会、行会和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能够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技能匹配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

其三,重视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外部条件建设。根据皮凯蒂的论述,教育要发挥缩减社会不平等的作用,需要考虑到以下外部条件建设。一是要继续保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技能和知识。二是要保障对教育的充足投入。当然,具体如何保障教育的充足投入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拓展。如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国家的教育对全社会是有益处的,由全社会来承担教育费用是合理的。如果教育对个人有益,个人愿意直接承担相关费用,可以减轻社会的负担。对于义务教育和普通教育来说,对教育进行公共投资是必要的。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有的时候,适当吸收其他经费,由企业直接投资,效果更佳。三是要建立良好的劳动薪酬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避免“天价”超级经理人队伍的出现。

其四,加强教育内部建设。一是重视教育促进功能的长期性。皮凯蒂指出,从长期来看,教育对于促进收入平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切不要因为教育促进收入平等在短期内不如工资制度改革直接有效,而否认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要保障教育和培训质量。在皮凯蒂看来,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指教育和培训的质量,还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数和恰当比例,使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的专业经验深度融合。特别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如何利用好企业实践的专业经验,做到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经验深度融合,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三是教育民主化。皮凯蒂认为,让更广泛的人群能够享有更高的教育机会,是通过教育降低收入不平等的重要路径。四是教育平等。教育内部也确实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可以通过教育自身加以改革的。比如破除皮凯蒂所谈论到的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

其五,正确应对技术发展的两面性。皮凯蒂批评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赛跑理论,认为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岗位,促进了进行教育和培训的需求,这只是讲到了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影响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两面性值得考虑。一是增加技能需求和消解技能需求并存。技术的发展,可能增加了某些技能的复杂性和熟练性的需求,但也使某些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无需太多技能,甚至于去技能化。有研究者指出,一些企业主在技术设备更新时,关心的是要使没有技能的工人也能操作这些设备,这样,便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替代者,掌握降低工资的主动权。二是增加工作岗位和减少工作岗位并存。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数量增加,但也使得某些行业如金融会计的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三是方便生活和控制生活并存。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衣食住行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研究者指出,技术被有的企业用来监督和控制工人生活。在技术监督下,工人不能休息,不能打私人电话,工作完成情况被自动记录,技术并不促进技能水平提高,反而成为形成现代新型血汗工厂的罪魁祸首,使企业主能够完全控制劳动力。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技术,而是需要实事求是针对具体技术、具体工作岗位、具体教育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

其六,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体系。根据皮凯蒂的描述,曾经被作为现代化样板的发达国家的教育,也有诸多的不平等之处,特别是美国的那些名牌大学,不但收取高额的学费,而且招生制度不公开、不透明。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教育领域的私有化和商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在于: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温铁军认为,西方依靠殖民化和资本扩张的现代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有学者指出,一些人把教育看成打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学校教育成为把传统文化改变成为现代文明的理想路径,这样的观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民族文化自信,把非西方的文化看成残渣余孽,这种观念需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以破除;二是使大家认为发展的障碍在于国内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而不去追究有些所谓的全球国际规则的不平等性。对于教育来说,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方式,把本土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将其作为现代化障碍加以抛弃;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问题(例如不公开透明,没有监督的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不平等)。再次,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所谓发达国家单方面制定的“国际规则”的合理性,放弃“凡是国际的,必然是合理的”思维方式。最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坚持教育资源的公有制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切实发挥好私有资本对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弥补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


(本文参考文献略)


A Review on Education and Equality in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HeYangyong ZhuChaoyun


Abstract: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argues that the higher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than the economy’s growth rate is the key factor of inequality.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but it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Education to promote income equality requires external conditions such as open markets, adequate funding,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vocational training, having a good education policy, expanding educational democracy, and realizing educational equality ar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income equality. Critics argue that Piketty’s analysis of inequality is too simplistic, ignores the commodif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suffers from methodological flaws such as substituting a few for all. The implication of Piketty’s view is that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bearer of economic inequality, but also the changer of ine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the only reason of skills mismatch;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for education to change social inequality; Correctly res pond to the two side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uild socialist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knowledge and skills diffusion; equality in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