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三期) > 正文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

作者:冯运,沈萍霞
阅读数:617

来源:《教师教育学报》2024年第3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有助于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精神支撑,凝聚教师队伍精神内核,发挥教育家精神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教育家精神符合强国强教的需要,应通过明确培育目标把握培育的正确方向、构建培育格局打造立体化的培育体系、探索培育策略运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实施培育监测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等途径,形成“目的—培育—评价—再培育”的良性培育机制,用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的修为与精气神。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教师精神;师德师风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2023年2月印发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指出:“强化教师精神引领。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师共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2]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3]。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的精神指导,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性引领。现阶段,探析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符合新时代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原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

“家”是一个行业的突出贡献者与“集大成者”。教育家是扎根教育田野、专注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对教育活动进行深思并提出解释[4]、具有专业精神与教育情怀[5]的“大先生”,是“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6],是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和优秀楷模。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孕育并影响其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内在特质,用来描述教育家的群体特质[7]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生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地将教育家精神概括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8],这六个方面是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的高度凝练,体现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

(一)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9]。“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贯穿教育家职业生涯全过程。教育家通过爱教育、兴教育、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实现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

热爱国家是最深层次的情感,是教育家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教育家精神有着浓重的爱国主义底色,蕴含“大我”要素,兼有“大我”情怀。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家的基本职业素质,影响教育家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教育事业是教育家展现爱国情怀的重要舞台,强国强教是教育家的使命与担当。教育家的爱国主义情怀,辅以教育家的爱国行动,使中国教育烙下教育家爱国家与爱教育事业的深深印记。如: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心系国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10];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抗战期间在重庆创立育才学校,将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到报国行动之中。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家热爱教育事业、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满腔情怀,在具体教育行动中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理念。新时代,教育家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与时代责任,应坚持教育强国与教育报国的发展旋律,坚定心中有大我、育人为报国的职业信念,将教育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教育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二)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

道德情操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为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德性标准。德性依靠社会关系维系。教育家精神是以善恶标准评价教育家作为人的道德和作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的融合与发展情况,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要求,体现了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

道德修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教育家应具有的人的向善的属性,指向教育家作为人的内在的道德美;行业操守是教育家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偏向于教育家在职业领域所表现出的外在的行为美。师德是教育家的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结合点。高尚的师德品质是教育家的生命线,在教育中通过品性与品行表现出来。一是“德高为师”的品性。“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师德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基础的道德要求,是教育家之所以为教育家的根本。教书育人,育人在先,立己在前,无德便无师,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二是“行为世范”的品行。从美学角度而言,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美,旨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育人效果。如人民教育家于漪一直秉持做老师、教学生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理念,坚持教文育人[11],影响了很多学生。可见,教育家要用大德涵养自我,提升师者的气概与气魄,用大行锤炼自我,实现“我之价值”,做到德行一致,是表里如一的“人师”。

(三)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

育人智慧是教育家在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才智,是教育家“技艺”的结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精华所在,彰显了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通过科学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项智慧性的工作,教学是一门“技术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授知识,即将学问、道理等教授给学生。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教育或灌输式教育,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而这离不开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12],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智慧;教学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超教学技巧,是教育家育人智慧在教学上的生动体现。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优质教育的基石,表现为教育家科学化育人。科学化育人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家的“教技”所在。教育家开展教育讲求科学性,追求高质量,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不断钻研探索,在教学方式上力求科学施教。如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和朱熹提出的循序渐进、知行相须等教育思想,正是个性化教育、科学化育人的典范。新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受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强力冲击,广大教师更应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法与技术,积极寻找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洪流所湮没。

(四)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

躬耕态度是躬身教坛、辛勤耕耘的稳定心理倾向。“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对教育赤诚之心的体现,表现为教育家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抽象表现,但也具有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实践作用。追求卓越是教育家实践的基础目标,开拓创新是教育家实践的外在形式,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一致。

追求卓越是不断挑战极限,以达到更高的成就与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家勤学笃行、追求卓越的品质是教育家具备渊博知识、扎实学识并成为名副其实“经师”的基石,是教育家精神的底蕴支撑。正如“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所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13],教育家须知行合一、厚积薄发,如此方能在教育教学上大展身手。打铁也需技术新。教育家求是创新以促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4],是教育家发展的“磨刀石”。教育家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式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体现了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敢于创新与勇于创新的深刻内涵。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15],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五)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站稳三尺讲台的基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扎根一线爱教、乐教的行为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行业的外在体现,彰显了教育家的爱岗敬业精神,体现了教育家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

教育情感即教育家对教育深沉的热爱之情,乐教爱生是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外在表现。乐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态度,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会乐教,因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16]。广大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在教育岗位上乐此不疲,赢得“桃李满天下”的美誉。爱生是教育的灵魂,也是热爱教育的高度体现,因为教育是需要爱的工作,“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学生”[17]。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在对学生的爱中实现自身价值。教育情结是教育家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敬畏与尊重、责任与担当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甘于奉献是教育家教育情结的突出表现。教育家深知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愿意为教育事业付出全部精力与心血,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教育家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无畏困难与挫折,始终坚定地走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上。

(六)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

弘道追求是以教育为手段将文化散播天下,是教育家的世界观与大局观的体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了教育家的职业理想与境界。教育家是国之栋梁,以传道弘道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本职,追求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

教育视野是指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开放的教育眼界。“胸怀天下”是教育家视野的高度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素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大同”等“天下观”的思想基因,赋予了教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教育家既能教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兼收并蓄,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谋求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格局是指将文化与教育紧密相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家是文化的守护者与弘扬者,“以文化人”是教育家教育格局的重要体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而教育的作用正是在于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培养人。坚守初心使命,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将中华文化展现在讲台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教育家的立德、立功之举。

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正确认识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前提。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步伐,以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家精神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精神支撑、凝聚教师队伍的精神内核、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教育家精神的辐射作用等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一)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精神支撑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教师相关的精神,它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1.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诸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引路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四个相统一”。2022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应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论述不断丰富和深化,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的论述从教师特质逐渐上升至精神层面。这一变化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加深对教师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关注与关照,不仅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指导、提出了要求,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2.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8]。这些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新成员”,是继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行业精神之后,针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作用于教育实践来推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要素与力量,而教育家精神正是这种新动力的重要来源。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余年奋斗历程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更能在教育领域发挥力量,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二)凝聚教师队伍精神内核

精神是指一种活力和意志品质[19],具有无形力量。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凝聚教师队伍的精神内核,坚定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立场,弘扬教师职业道德,发挥着凝神聚魂的重要作用。

1.强化爱国主义观念,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厚植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家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报国,将爱国主义融入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实践实现报国之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教育爱国赞歌,成为教师队伍的榜样和力量源泉。教育家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行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坚守初心,追求教育的真理和价值,并以此作为动力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传承和创新教育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有助于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借鉴教育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实现课程思政;另一方面,弘扬教育家的爱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爱国的表率。总之,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用教育行动报效国家,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增强教师的自主性与自发性

教育家精神能推动良好师德的形成。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灵魂”[20]。当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过硬的师德素质,但在追名逐利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少数教师信念开始动摇,自我约束力不足,师德师风缺乏,出现诸多失范行为[21]。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内在精神力量,可引领教师向好、向优发展,拥有良好师德。师德是对教师内在的要求,重视从品德层面定义教师的德性,强调对善的教育、善的教学、善的教师进行唯物辩证的德性思考[22]。教育家精神将师德提升到更高层次和更高标准。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从内在出发,自觉对师德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师德与德性、师德与育人的关系,用师德内发性规范自己,不受外界功利主义的影响,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

(三)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家精神产生于教育实践,必将反哺教师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必定会为教师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1.促进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传承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的品质沉淀,具有传承性与教育性。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在教师教育中融入教育家精神。一是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者的境界。教师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母机[23],教师教育者是培养教师的教师。教师教育者率先领悟教育家精神,学习和传承教育家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等,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者涵养道德情操,提升专业素质,形成标杆性行为。二是引领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需要建构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育家精神赋予师范生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为师范生提供思想指引,教育家的经历也可为师范生提供借鉴与指导。三是激发在职教师的教育热情和使命担当意识。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教育工作常常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要教师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可以激发一线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激励其坚守教育岗位,追求发展卓越教育。

2.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24],是教师生命的延续。高质量教师队伍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新时代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是推动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能促进教师深读教育家故事,学习教育家精神,厚植教育情怀,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此外,教育家精神还可激励新时代教师进一步打开思路,拓宽视野,紧盯国际教育发展前沿,将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国内,积极探索适宜的本土化道路。二是促进教师厚积薄发,积累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家是教师队伍的模范,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争做博学和“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好教师,学习教育家刻苦学习与钻研的精神,借鉴教育家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三是激励教师扎根基层,甘于奉献。教育家精神可激励和鼓舞广大教师奋斗在教育第一线,深入中国教育基层开展教育实践,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业,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家培育更多合格人才。

(四)发挥教育家精神的辐射作用

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旨在从精神层面入手,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价值,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教育家精神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声望,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又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声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25]尊师敬师是一种价值观念,强调尊重敬重教师,并将其视为社会的重要角色和宝贵资源。弘扬教育家精神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价值观念,推动社会更加尊重教师职业。在一个尊师敬师的社会氛围里,教师的专业地位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将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尊重,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也会随之增强,这将激发更多有才华和热情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教育职业,进而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2.影响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6]教育家精神感染力巨大,不仅影响学校教育,也对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产生作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教育环境。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不是教师独有的精神,而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教育家精神融入家庭与社会,可丰富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与老年教育等的精神来源,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校家社”协同育人。弘扬教育家精神能促进家长和社会树立尊师重道意识,影响其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使其更加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家庭与社会将建构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7],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正在向高素质化迈进,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正在从数量不足向质量提高转变[28]。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结构性变化,而是更加强调内涵式转变。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丰富教师队伍的精神世界,筑牢教师的职业生命之基。另一方面,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教育家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多元化、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迈进的征程中,教育强国建设也一步步推进,我国将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应运而生。弘扬与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我国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之举,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之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不是教育家所特有的精神,而是应覆盖所有教师。换言之,不要求所有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应鼓励全体教师都具有教育家精神,让教育家精神深入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灵魂。要从培育目标入手,通过设计培育体系、制定培育策略、监测培育效果等途径,形成系统的教育家精神培育机制。

(一)明确培育目标,把握培育的正确方向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29]。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培育教育家精神,首先应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目标,抓住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出发点与关键点,既要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也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与教师的地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直接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且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30],而这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培育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塑造一支具备先进教育理念、深厚教育情怀、卓越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履行职责,也是为了激励教师不断学习以提升专业素养,更是为了将教育家精神刻进每一名教师心中,使其以教育报国为追求,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

2.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间接目标:进一步明确教育与教师的地位

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提升全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尊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31]教育是民族的命脉,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谈教育就要谈教师,而谈教师离不开教育家精神,教师与教育家精神统一于教育大计之中。培育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强调教育的战略地位,彰显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促使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师身份进行深入反思、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审思,进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3.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最终归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教与学,而是使人有能力“设计和追求他们认为好的生活”[32]。换言之,高质量教育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要通过培育教育家精神,使教师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强大内驱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与创造力,进而为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构建培育格局,打造立体化的培育体系

体系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系统。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体系,形成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生态网络格局,而这需要构架“协同链”与“一体链”。

1.构建“协同链”,形成合作育人模式

教育家精神培育要构建“1+1+2+1”的协同模式,即需要高校、政府、中小学与幼儿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先锋,既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纳入教育体系,也可以组织和设立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研讨会、讲座及研究项目等,深入探讨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政府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引航者,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相关各方积极开展教育家精神培育工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方向性指导,使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使教育家精神培育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小学与幼儿园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重要参与者,既要关注教师成长,支持教师发展,又要与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教育家精神相关培育和实践活动,加强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培育。社会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支持者。社会各界可积极参与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工作,社会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通过提供资源支持、实践机会、激励措施和积极响应等,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浓厚氛围,为教育家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构建“一体链”,实现一体化培育

一是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对象主要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师范生处于教师后备军培养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黄金时期;在职教师处于职业发展阶段,其教育家精神培育应该常态化。教育家精神培育需要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建立长效性一体化培育制度与机制。一方面,应树立一体化理念,基于新时代背景,建立对教育家精神一体化培育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应提供一体化资源,通过建立一体化的课程资源等,打通职前与职后之间的壁垒,既各有侧重又凸显连续性,最终实现教育家精神培育职前职后的融合,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延展性。二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教育家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培育对象在学习教育家精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掌握。如可以在教育家精神理论知识学习之后举办相关讲座和征文比赛等,也可以通过参观教育家展馆等途径,提高对教育家精神的认识,并使其不断内化。

(三)探索培育策略,运用科学的培育方法

方法指解决问题的门路或途径。科学的培育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质量,因此要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规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1.遵循培育规律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应该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发展规律[33]。认知认同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前提,情感认同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催化剂,行为认同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结果表现。基于此,教育家精神培育应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形成规律。具体而言,首先要使培育对象对教育家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授课、参观、研讨等途径深入研究和探讨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特点,认识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讲述教育家故事、走近教育家故居等形式,让培育对象感受教育家精神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培育对象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共鸣,使其对教育家产生敬仰、钦佩、热爱等情感。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培育,使培育对象认同教育家的教育行为,认同培育教育家精神的行为,认同自身在教育环境中受教育家影响而表现出的行为。从形成对教育家精神的正确认知,逐渐过渡到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步步深入,直至最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培育对象自身的信念与行动,使教育家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入教育行为。

2.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家精神培育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数据和算力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教育家精神培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助推个性化培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和经验,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等方式,为教育家精神培育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案。其次,增强培育的体验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和游戏化学习等方式,为培育对象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激发培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后,有助于建设智能资源库。教育家精神的载体体量巨大,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集各种数据于一体。教育家精神资源库具有小平台、大内容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家的特质进行画像,可以让教育家精神更加具体、更加亲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教育家精神资源库具备讨论功能,可使教育工作者通过在线社群或论坛,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相互学习、彼此激励,进而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实效。

(四)实施培育监测,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培育教育家精神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教育家精神形成后需要持续性巩固和弘扬,因此要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持久影响,就必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监测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效果。

1.制定科学评价标准,设置合理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是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保障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首先,评价标准制定要凸显协作性。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以确保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坚持培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从培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培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使评价标准更加贴合实际。其次,评价指标要具体、细化。教育家精神是一种综合性体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从教育家精神的行为表现与内在素养两大维度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二级维度与三级维度,使评价标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最后,评价内容要彰显培育的阶段性特征。要根据师范生与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应关注培育对象的生命发展性,充分考虑其成长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支持。

2.实施多元化评价,提升评价的增值效应

一方面,评价越全面越能反映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不能只重视结果,还应该兼顾过程,既要关注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情况,也要考察最终的培育效果。二是要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除了培育对象与培育机构的自我评价,还应引入第三方的评价,如教育行政部门、同事、上级、学生等的评价,这样既能获得多种评价视角,又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实效。三是要综合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多途径多角度收集评价资料,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通过丰富评价资料,多维度、全方位评估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培育不能以评价结果输出为结束,而是应以评价结果为契机,有效发现教育家精神培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同时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培育对象和培育机构,帮助评价者掌握培育对象的成长过程,助力培育对象和培育机构及时发现培育中的问题,制订改进计划,最终形成“培育—评价—反馈—改进—再培育”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3]中国教育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强国建设使命[EB/OL].

[4]吴刚.教育家与教育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19(24).

[5]纪大海,刘高,黄培森.教育家成长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55.

[7]王烽.也谈教育家精神[J].中小学管理,2023(9).

[8]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

[9]习近平谈理想信念[EB/OL].

[10]王迎.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余慧娟,赖配根,李帆,等.人民教育家于漪[J].人民教育,2019(20).

[1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13]张东刚.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

[14]何星亮.创新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23(5).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16]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

[17]史文秀,郑益乐.幼儿园教师师爱:应然追求、实然困境与必然路径——基于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思想的现代审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7).

[1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

[19]王炳林.精神之美——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0]马勇.近十年高校师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11).

[21]薛峰,李彦杰.从失范到示范: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审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2).

[22]蒋福超.论教师精神的现代困境——兼论教师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21(4).

[23]周彬.论技术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的路径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23(2).

[24]马勇军,姜雪青,王子娴.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20(6).

[25]李达仁.人民网评: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EB/OL].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

[28]程建平,张志勇.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路径[J].教育研究,2022(4).

[29]谢泽源,余必健.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体系:目标、构建与实施[J].教育学术月刊,2023(6).

[30]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EB/OL].

[31]中国教育报.躬身育才铸师魂[EB/OL].

[32]凯瑟琳·埃尔金,李雁冰.教育的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

[33]廖志诚.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逻辑[J].探索,2015(2).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Cultivating Path of the Educationalist Spirit

FengYun ShenPingxi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quality teaching workforce and their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spirit of being an educator holds great value for teachers, as it encompasses a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educa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al wisdom and teaching ar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passion for education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complexities, as well as having a visionary and broad persp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strong educational system nationwide, fostering the spirit of being an educator is of monumental significance. This spir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spiritual support for teachers, serves as the essence of their identity, contribute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oth teachers and education, and harnesses the exemplary role of this spirit.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being an educator aligns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educational system.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is spirit, a positive mechanism called “Purpose-Cultivating-Evaluating-Re-Cultivat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is mechanism involves clarifying goals, understanding the direction,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creating a solid system, exploring effective cultivating strategi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monitoring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is approach will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and energy of teachers who embody the spirit of being an educator.

Key words: educationist; educationalist spirit; teacher spirit; teacher ethics and virtue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