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二百零三期) > 正文

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困境、模式借鉴及优化路径

作者:侯浩翔,倪娟,屈晓娜
阅读数:14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4年第2期


要:选拔是拔尖创新人才选育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路径依赖、已有模式的影响,当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存在选拔方式与考核方式单一、受学生地域及背景限制、选拔过程精准度欠缺等困境。国际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主要采取选拔资格审查的群体推选、自主申请和多元主体调查,以标准化智力测试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在基础知识测试中进行提前高考及专业知识测试,在综合素质考察中开展多学科专业面试及整体评测等举措。借鉴此类做法,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应明确资格审查制度,建立鉴别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追踪信息平台及电子档案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创新素养;资格审查


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事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及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选拔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首要步骤,关系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当前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主要采用以“加速制”和“充实制”为主要特征的超常儿童选拔模式,探索开设中学特色班的个性化选拔模式,侧重贯通式选拔培养的高校少年班模式,以及选拔学科表现优异、综合素质优秀学生的高校书院制模式等几种模式,为完善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从结果导向和人才表现情况来看,依然存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评级体系不完善、受到地域限制和精准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资格审查、基础知识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考察等环节。本文从对拔尖创新人才及选拔模式的概述出发,分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困境和国际经验,据此提出完善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拔尖创新人才及其选拔模式概述

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类作为生物物种,进化的发展规律及复杂性,决定了人群之间的智力禀赋具有先天差异。[1]给予少部分先天智力禀赋较高的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他们日后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如果忽略了他们的个人特质及先天优势,仍然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可能导致他们的创新潜能及才智被扼杀,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模型较为多元,既包括了完善的人格特征和追求独特的个性,还表现为拥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的创新素养,管理个人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商素养,以及组织领导素养、科学素养等。[2]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创新素养、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和人格素养的人才,具体表现为: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够发散性地从多维度考虑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动机,并且能够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具备与他人合作或独立研究创新成果的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与系统思维;具备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备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信念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拔尖创新人才是品德优良,精通某一专业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卓越人才。[3]

有研究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学少年班为主要形式,在中学阶段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无须通过高考,升入大学后进行单独培养;二是大学生入校以后,设置荣誉学院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培养机构,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4]也有研究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注重生源选拔的“强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采用优中选优的考试以及全方位识别学生素质等方法;第二种是不设置特别高的选拔门槛的“弱选拔”方式,对学生进行边培养边遴选的常态化培育机制,仅仅是在特定阶段才确定哪些学生属于拔尖人才;第三种是折中式的“强选拔—半开放式双重培养”,既注重人才的遴选,又不会将拔尖学生从原有集体中抽离出来,主要是在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中为他们提供较为特殊的学习内容。[5]综合来看,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主要采用多元化选拔模式,对学生的知识积淀、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志趣进行全方位考察。在资格审查阶段,可以采用个人申请和他人推荐的方式,在学生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资格的审定;在基础知识测试阶段,侧重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高考成为判断学生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综合素质考察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志趣志向就是主要的判断依据,由多学科专家组成面试团队,检测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表现、创新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内生动力、坚强意志、勇气等精神品质。[6]

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困境

受到路径依赖、人才选拔理念及已有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区域间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地区,并且表现出不断向东部地区和城镇地区转移的趋势),使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陷入选拔方式与考核方式单一、受学生地域及背景限制、选拔过程中的精准度不够等困境。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与考核方式单一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应该考虑选拔对象的整体素质,包括综合素质的卓越表现、创新思维的潜力、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优秀的身体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在多个领域的表现异于常人,因此需要在选拔方法上有所区别,以反映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然而,目前用于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选拔方式单一。受到高考成绩的限制,一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筛选和选拔,甚至无法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以高考作为单一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无疑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一般而言,学生需要有科学潜质且在高考中表现优异,才能获得录取资格,那些单次高考成绩不够理想、却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创新能力的学生常常被排除在外,导致具备拔尖创新人才品质的学生被埋没。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要求学生的高考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不低于85%。[7]实际上,这种选拔已属于二次筛选,并非向整个社会选拔具有出色创新潜质的个人。第二,考核形式有局限、考试内容单一。选拔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对其创新能力、理论水平、学术才能、实践技能和品德修养等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涉及范围广泛,然而目前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估方式通常局限于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等形式,侧重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估,考核内容不具有充分的丰富性。一方面,笔试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那些具备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可能难以通过笔试考核;另一方面,部分面试侧重根据面试专家的主观感受来评估学生的个人交流与反应能力,更加注重所谓的“情商”考核,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理论水平、学术能力、实践技能以及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特质。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受到地域及背景限制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过程深受资源投入的影响,人才的遴选、择优培养等工作均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课程资源供给以及师资队伍配备,而学校将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拔尖学生,也或将诱发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8]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过程中存在的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拔条件、考核形式受到地域和个人背景的限制。第一,选拔人才的基本条件受到地域限制。部分高校在2020年的强基计划和2019年的自主招生中,通常要求的报名条件包括:学生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在基础学科上表现出色、在指定学科竞赛中获得相应名次,并展现出创新潜能等。相对于农村学生,那些生活在经济发达城镇、家庭文化背景优越的学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具有较大概率达到相应的条件。而处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或家庭文化背景不占优势的学生缺乏高水平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难以达到基本的报名条件。第二,考核形式受到学生的背景知识限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考核形式不仅依赖传统的笔试,其内容也不仅限于书本文化知识,更强调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及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在此过程中,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在书本知识考查方面表现较出色,但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视野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方面均不占优势,难以适应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

(三)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精准度不够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初衷是为了招收一批具有基础学科探究兴趣、怀揣科学研究志向、兼具创新创造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单独的人才培养和激励,因此,在衡量方式上采用了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对基础学科、高精尖战略科技领域的兴趣和天赋,虽然可以借助高校的综合考核得以体现,但考察过程未必能够做到精准,在可信度上可能会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及家长为了能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综合考核中占据优势,通常会极力表现自身在基础学科方面的兴趣或者偏好,而不是真正从兴趣出发做出选择。一般来说,学生的志向、兴趣与高考成绩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对于个别学科越具有浓厚兴趣,或具有相应的天赋,在该学科的成绩上表现越突出。但在现实中,“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学生成绩较高却天赋一般、兴趣不强的现象屡见不鲜。[9]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就业环境和主体理性选择的影响下,容易出现部分学科招生遇冷,难以达成招生计划的问题。基础学科研究一般需要长时间的艰辛探索,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且学生入校之后原则上不允许调换专业,部分冷门专业吸引的考生往往关注的是名校光环,并非致力于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基础学科研究。

三、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的国际借鉴

为应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科学、高效、公平,需要借鉴国际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笔者从选拔资格审查、标准化智力测试、基础知识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考察四个方面,对国际经验进行阐述。

(一)选拔资格审查:群体推选、自主申请及多元主体调查

选拔资格审查主要包括提名和多样化的甄别两个阶段,大部分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都参考了这一程序,但在选拔手段和甄别程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选拔资格审查多采用群体推选、申请者自主提交材料和多元主体调查等形式。第一,群体推选包括自荐、家长提名、教师推荐及校长推选。自荐适用于初中和高中学生,要求其审视个人特殊能力并提供理由。教师推荐是美国各州常用的选拔方式之一,教师接受专业教育训练、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并与学生接触频繁,能全面了解学生。[10]中学校长推选是世界上许多顶尖大学招生的通行做法,校长不一定了解学校里的所有学生,但一定了解最优秀的学生,同时校长更加倾向于维护自己的权威,更为公正,所以校长的推荐更为可靠。例如,日本大学的推荐入学制度,主要以针对学生的调查书和毕业学校校长的推荐书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重视调查书和推荐书,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识别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日本,推荐入学制度一直作为学力考试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已成为传统的选拔方式之一。[11]新西兰专为英才学生设计了观察量表,量表主要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儿童是否属于英才:学生的逻辑和分析思维,抽象思维,数学思维,科学或技术思维,语言技能(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语言的熟练),学习能力(快速了解、长时记忆、精确再现、主动学习),广博的知识。教师通过与学生、学生父母、监护人、社区领导等谈话,了解英才学生确切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并且可以做什么。[12]第二,申请者提交个人陈述或入学论文,阐述自身基本情况、申请该校及专业的理由,以及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学校以此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论思考、表达能力、创新性和知识面等。例如,美国俄勒冈大学克拉克荣誉学院主要从学术动机、创新力和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申请者需提交一篇入学论文,阐述为何克拉克荣誉学院与他们的兴趣相匹配。[13]第三,多元主体调查。为了确保选拔标准和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和包容性,许多高校选择从多个主体了解申请者的相关信息。调查主体包括教师、学习导师、同学、父母或监护人、运动教练、音乐教师或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师等,他们提供的相关信息成为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依据。例如,澳大利亚英才教育在选拔过程中分为提名、审查和观察三个阶段。由家长或学生向学校申请,然后学校从家长、教师、辅导员和同学处收集多方面信息,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最后完成英才学生的认定。[14]

(二)标准化智力测试: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

随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和内涵不断深化,选拔标准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对超常儿童在短期内的课堂学习表现,还是今后的发展成就,智力及认知能力测试均能起到显著的预测效应。[15]例如,学生在STEM类学科的创新性表现与测试中的空间想象及数学推理高度相关,学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表现与测试中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均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智力或认知能力仍是超常儿童鉴别和选拔的核心要素。许多国家通过标准化智力测试评估儿童的认知能力,以此作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智力测验分为个别和团体两类。常见的个别智力或认知测试工具包括韦氏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认知能力测验、托尼非文字智力测验、Naglieri非语言能力测验等。团体测验主要有认知能力测验、SRA主要心智能力测验、奥蒂斯-伦农心智能力测验、学校能力测验(简称SCAT)和库尔曼-安德森智力测验等。各国对上述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以更有效地评估本国学生的智力或认知能力。

标准化智力测试是一种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组织的测验,其全过程均遵循统一标准,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这一过程包括明确测试目的和计划、项目编制、管理、评分,以及分数解释等方面的标准化。在选拔人才的基础上,利用标准化智力测试进行验证,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具备全面人格、独特个性、创新能力、情商素养、领导力以及科学素养的顶尖人才。标准化测试涉及专业倾向、成就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验。在选拔拔尖学生方面,面向学生的专业倾向和创新能力测验被视为有效途径。评估学生创新能力时,创新能力测验着重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测验和创新个性评估。发散思维测验用于衡量学生的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准确性,其中常用的包括托兰斯创新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等。创新个性评估则建立在一系列创新特质指标基础上,例如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幽默感、冒险精神以及思考能力等。美国天才教育的全校范围深造三元模式(The School Enrichment Triad Model,SEM)分为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初选要求学生在国家标准化智力测试中成绩进入前3%或5%。[16]复选阶段使用高水平测试(至少高于学生年级两年以上),如学术评估测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等,进一步鉴定学生能力。最后选拔出高水平测试得分在前20%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三)基础知识测试:提前高考及专业知识测试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自身所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测试主要检验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认知基础,涵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以笔试形式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和人文两大方面,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知识拓展、专业转换和素质培养的根基。拔尖创新人才还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测试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高考提前。高考通常是衡量学科基础的重要手段,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知识,由国家或机构统一命题。美国的国家标准考试如学术能力测试(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具有类似功能,每年举行多次,成绩可互相转换,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参加。申请大学需提交SAT或ACT成绩作为评估依据。二是专业知识测试。针对学生申报的专业,评估其深度的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由高校自主命题。如数理基础知识测试,是在高考基础上进行的二次选拔考试。英国牛津大学的思维能力评估(TSA)侧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是评估申请者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学等专业学术能力的专业入学考试。牛津大学数学水平考试(MAT)则针对申请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哲学、数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统计专业的学生,笔试成绩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四)综合素质考察:多学科专业面试及整体评测

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考查通常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面试团队进行,主要评估学生的现场表现。考查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自觉与自信、开放与包容、沟通与协作以及道德与责任等方面。在认知与语言方面,重点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以母语和外语进行恰当表达,并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专业和学术交流;在自觉与自信方面,关注学生对自身文化根源和世界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化底蕴和自我价值的自信表达;在开放与包容方面,考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充满渴望,并具备兼容并蓄、见贤思齐的特质,对不同见解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在沟通与协作方面,评估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并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表征和内涵;在道德与责任方面,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许多世界高校通过评估学生提交的课外活动经历、成就证明或作品成果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选拔具有足够好奇心、敬业度和主动性的学者群体。例如,美国克拉克学院对每个申请人进行全面的综合审查,包括创造潜力(申请人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学业表现(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各种严格课程挑战自己的程度)和潜在贡献(个人对家庭和社区的贡献)。此外,还须提供高中成绩指标、入学论文、成就证明材料等,整个录取过程兼顾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7]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估,主要通过专家面试、现学现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专家面试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通过提问和对话,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基础、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等。现学现考要求学生在面试现场学习陌生知识,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以评估其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特定主题,以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英才选拔过程中,除常规的测验方法外,还采用写传记、观看演出、发展经历和问题解决等形式,以获取学生的发展信息并挖掘其潜力。[18]综合素质评估的具体实施由高校自主设置,不同高校的面试形式和考查重点有所不同。

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的优化路径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存在的问题,应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鉴别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追踪信息平台及电子档案等方面着手,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科学、高效和公平。

(一)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资格审查制度

选拔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完善人才选拔的制度。为了更好地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根据拔尖学生的不同特质制订相适应的选拔标准,如智商、学术倾向、艺术天赋、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等。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须制定合理的选拔规章制度,明确各种选拔方法的步骤,包括申请、初选、复选、终选、观察和正式录取等。甄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法也应多样化,结合学业测验成绩,运用推荐、面谈、观察、测试、查看档案和作品等多种方式进行选拔;确立公正公平的评价标准,避免偏见和不公,评选标准应当客观、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相结合,并且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学术成绩、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选拔流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候选人和公众对整个评选过程有清晰地了解;建立持续评估机制,对选拔规章制度和方法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其适应教育发展和拔尖人才选拔的需求。第二,高校人才选拔须扩充评估维度,包括高中学年主科成绩、预科课程成绩、各类竞赛成绩、大中衔接活动表现,并结合现有高考和自主招生,形成全面、多样的拔尖人才选拔框架。这个框架须能够全面审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兴趣、创新力、发展规划及综合素质。此外,在选拔拔尖学生的基本框架下,高校还须注重学科分类,明确内部学科和专业的录取标准,如制订理、工、文、医等不同学科的拔尖人才招生标准,明确主要和次要评估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充条件和要求,实行有针对性的拔尖学生选拔制度,避免使用单一的考核标准。结合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等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潜力发展,特别是发掘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和培养潜质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支持资源和成长机会。

(二)设立鉴别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根据国家的政策规范要求,设立国家与区域层面的拔尖创新人才专业鉴别机构,按照省、市、县的区域行政格局,设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及培养的教育教研单位,为人才选拔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鉴定。[19]第一,这类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针对不同学段的拔尖人才展开摸底调查,定期更新区域发展数据,建设并维护拔尖人才教育教学数据库,直观反映拔尖人才逐年发展状况;积极开展拔尖人才选拔的政策研究,理清基层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鉴过程中的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由权威部门开发并测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鉴别工具,确保工具应用的信效度,基层教研单位则提供拔尖人才鉴别测试的相关指导。第二,推行建立独立的拔尖创新人才考试机构、推行社会化考试、探索多次考试等举措,并建立政府、高校和考试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和协作机制。拔尖创新人才考试机构将集中精力发掘、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为拔尖人才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培养计划。社会化考试和多次考试的实施则为考生提供更多展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减少单次考试所带来的压力和偶然性因素,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其潜力与能力。建立政府、高校和考试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和协作机制,能够促进各方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协作,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拔尖人才的需求,提升评估考试制度的公正性和效果。这种紧密的协作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和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在政府集中管理以促进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控制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高校的差异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应当赋予高校更多权力,让其自主决定录取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允许高校根据不同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制订更完善的选拔标准和方法,减少如“学科偏才”因高考失误,失去参加“强基计划”机会的情况。第一,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指标体系。“强基计划”的申请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高考成绩或满足特定竞赛条件。这种指标化评价只能衡量学生可量化的方面,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特质。[20]拔尖创新人才拥有许多无法量化的品质,各试点高校应将高考成绩和竞赛获奖作为参考标准,同时重视多元化方法,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生的学术潜力、创造力和道德素质等“学术软实力”,注重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综合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展现出领先于各自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并具备引领和示范的能力。因此,评价内容应当全面而多元,不应仅限于单一的标准,而应该拓展至学习态度、创新素质、实践技能、学习能力、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以体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家长、同伴和学生自身,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效度和精度。现行选拔体系对于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不足,重点评估的是“学习掌握程度”,却未充分考量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各试点高校在选拔程序中,应该依据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标准,结合各专业的发展轨迹,探索制订适合自身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估标准。此外,需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要素,并根据考生报考专业的类别进行分组测试,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全方位评估学生的素质。

(四)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追踪信息平台及电子档案

为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小学与科研院所应建立系统化、贯通式、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考查机制,在不同学段选拔具有天赋、潜质的拔尖人才,对于有不同成长需求的学生提前规划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促进其特质发展的优质资源和环境。第一,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信息共享平台。由中学、大学及教育部共同维护信息平台,旨在形成全面的拔尖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在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方面,应致力于开发高效、安全和易于访问的网络平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和保密性;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更新机制,涵盖来自大学和各级教育部门的信息,包括跨校专项计划、特殊招生要求、奖学金发布等,并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整性;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展示和推送功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学术背景和需求,向他们推送符合需求的拔尖人才相关信息;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培训计划和支持服务,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包括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平台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政策,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不受侵犯,采用安全加密技术和权限管理系统,保障敏感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建立合作协议和机制,确保信息的互通共享,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验分享。第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电子档案。随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评价维度日益多样化,选拔这类人才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因此,中学在详细记录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建立学生的发展档案,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相关信息的记录和维护。在电子档案系统设计中,应着力于开发结构完整、信息安全可靠的电子档案系统,涵盖学生学业成绩和多方面素养评价,具有拥有明确的分类和存储结构,确保信息的整合和查询高效性;在制订综合评价指标时,应设计包括学术成绩、科技竞赛成绩、社会服务参与、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确保指标能够客观、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多维素养;建立规范的信息录入和更新机制,维护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包括教师、指导员和学生本人等多方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用密码保护、加密技术和权限管理系统,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可靠;建立定期评估和改进机制,收集用户反馈,根据需求对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进行调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6).

[2]陈权,温亚,施国洪.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及其测度: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5(4).

[3]倪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战略意义、核心内涵及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12).

[4]邬大光,叶美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道”与“术”[J].中国高等教育,2022(8).

[5]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

[6]郑永和,杨宣洋,谢涌,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基于教育实践的多案例循证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9).

[7]周序,杨琦蕙,王玉梅.人才选拔的关键在于选拔理念与技术的统一:“强基计划”面临的技术困境及破解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6).

[8]王新凤.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与实践难点[J].中国高教研究,2023(7).

[9]周序,杨琦蕙,王玉梅.人才选拔的关键在于选拔理念与技术的统一:“强基计划”面临的技术困境及破解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6).

[10]曹原,朱庆环.美国英才教育政策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

[11]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12]匡冬平.新西兰英才儿童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21-22.

[13]KIM J. Academic tal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tudents with gifts and talents in honors colle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chieving and underachieving groups [D]. 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 University,2019:10-23.

[14]刘文杰,刘颖.全球英才教育的政策导向与实践动向[J].世界教育信息,2022(12).

[15]王寅枚,刁雅欣,张兴利.超常儿童鉴别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2(1).

[16]RENZULLI J S , RENZULLI S R. The school wide enrichment model: a focus on student strengths and interests [J].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10(2/3).

[17]CLARK T. College choice decisions: an analysis of university honors students [D]. Bowling Green: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2020:12.

[18]BARAB S A, PLUCKER J A. Smart people or smart contexts? Cognition, ability, and talent development in an age of situated approaches to knowing and learning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3).

[19]褚宏启.英才教育的争议分析与政策建构:我国英才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22(12).

[20]黄露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何以“同中存异”:基于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3(5).


Dilemma, Model Referenc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Selection 

HouHaoxiang NiJuan QuXiaona


Abstract: Selection is the primar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Due to path dependence and existing models, there are currently dilemmas in the selection, such as single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 and a lack of accuracy limited by student regions and backgrounds. International selection model has employed group selection and diversified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for qualification review, cognitive ability tests for identify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standardized intelligence tests, advanced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nd basic knowledge tests in basic knowledge tes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interviews and overall evaluation in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s.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clarify the qualification review system for the selection in China, establish third-party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o identify top innovative talents,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 system,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ck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electronic archive.

Key words: top innovative talents; selection model; innovation literacy; qualification review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