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4年 > 第2期目录(总第二百期) > 正文

差异教育: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

作者:朱德全,王小涛
阅读数:154

来源:


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下,拔尖创新人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发挥着愈加关键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事关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还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抓手。差异教育作为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发展差异的教育模式,分别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念、方法与评价上的支撑,是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具体而言,以“差异育人”为中心的差异教育理念承认并尊重个体具备的不同优势、天赋与潜质,让教育者明白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创新领域成为“拔尖”人才;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差异教育方法,打破传统教学“设定标准”和“定向加工”的方法原则,契合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以“人尽其才”为主的差异教育评价标准,通过“多把尺子”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促使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有必要有机融入差异教育的理念主张,通过树立“尊重差异”的培养理念、创设“发展差异”的培养模式以及探索“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差异教育支持。

关键词:差异教育;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战略全局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线。拔尖创新人才代表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是国家实现整体创新水平提升的前提条件与关键因素。我国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离不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见,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的明确意志和时代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是当前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尽管自2009年教育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开展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然而,无论是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数量还是培养质量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质量规格也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1]。可以说,不能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现有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2]。“阿基米德支点”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能够把理论与事实统筹起来的关键点和切入点。那么,是否存在一个能撬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支点呢?只有真正找到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才能精准发力,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由此,本文试图将“差异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以期引发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它不仅事关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还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抓手。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引起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而不是仅仅将此停留在渴望和呼唤上。

(一)宏观层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世界创新格局、重建国际文明秩序,但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继续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关键,而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实力则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对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为其提供动能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稀缺性资源,还是一种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尤其体现在他们所产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上[3]。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入新的历史阶段,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转折点。当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4],这意味着我国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而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发展,也必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因此,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

(二)中观层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诉求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行动蓝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实现改革发展的破局之道,也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前列的必由之路。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关注育人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6]。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现存的教育问题决定的。目前我国教育依然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阶段,一些“老大难”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并制约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问题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高中教育多样性发展不足,存在形式化训练、低效重复、单一评价的问题;高等教育阶段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顶尖学科不足、国际人才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国家要致力于探索大中小各学段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质量提升带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另一方面,这是由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定是系统性受到高度重视、差异性得到应有尊重、个性得到极大发展的总体样态[7]。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则有效表征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即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彰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成效。可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助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诉求。

(三)微观层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全体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个人而言,育人目标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澄清的首要问题。尽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以心智和个性为核心的高层次和高标准的精英教育[8],但这并不意味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面对的是少部分存在于“金字塔顶端”的学生。如果错误地把“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人为制造“好坏”“高低”“天才庸才”的分级评价,就会以另一种形式伤害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对应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意识。长期以来,以“成绩分数”“绩点制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导致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和教育内卷现象[9],学生为了通过“冒尖”的方式获得有限的优势资源,不得不遵循“假性学习”的逻辑,进而身陷“人格缺失”“个性全无”“千人一面”的尴尬境地[10]。因此,学生真正的天赋就不容易被发掘出来,人才自由发展的空间便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事实上,创新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拔尖创新教育也同样应该面向所有学生[1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假设前提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潜能与天赋优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是多元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有“多把尺子”作为评价标准来为更多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机会。在这样的培养环节和评价制度下,学生的潜能与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并将自身的主体性彰显出来。可以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全体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差异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功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通过选拔少数学生构建一条封闭而神秘的“成才密道”,而是要将整个教育系统建设成为中国式因材施教体系,挖掘并促进各类一流人才的涌现[12]。不同个体在不同智能上体现着不同的创造性,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从而为其提供适切的培养方案,拓宽全体学生的成才成功通道。正因如此,差异教育能作为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一)差异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念支撑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完善,我国教育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化的教育体制,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增多,但受绩效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我国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沉浸于对标准的过度依赖[13]。尽管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标准,但个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人才培养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般批量生产,否则个体就会被平庸地生产。这显然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相左。差异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发展差异的教育模式,它将“差异”既视为一种存在方式,又作为一种教育方式[14]。一方面,差异教育将“差异”视为教育的起点,认为教育要承认并尊重主体的差异性,即认为尊重人的差异性与培养人的个性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更关乎人的自由和社会的长远发展[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印证每个人具备不同的优势、天赋与潜质。可见,差异是个体个性成长的起点,只有当教育者真正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差异教育将“差异”视为教育的终点,认为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充分彰显学生的优势特征、实现主体性发展,最终达成“人尽其才”的目标。差异教育就是要打破“集体平庸”,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道路,把他们培养成能从事不同社会职业类型的人才[16]。由此,以“差异”为中心的差异教育理念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可以发现:“创新”是人的天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创新领域成为“拔尖”人才[17]。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精英论”的育人理念(强调少数有天赋的个体才有资格获得培养),而是承认每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赋潜质,从而为其提供差异教育,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差异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方法支撑

“怎样教”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特别是面对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人们对个性化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如何实施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成为人们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育普及阶段,很多学校都是根据既定目标采取统一的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来培养学生和传授知识[18]。尽管这种统一化、标准化和单一化的教育方式能让更多学生受到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差异教育的核心主张是“因材施教”,即教育者“顺应”学生的先天优势与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适切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潜能的最大化发展与自身优势领域的充分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19]。也就是说,差异本就是与教育教学相伴而生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资源和策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打破传统教学“设定标准”和“定向加工”的方法原则,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并组织有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与个性。可见,差异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契合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在现实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个体发展需求特点,需要通过“扬长式教育”打破学生“片面的平均化”发展倾向,而差异教育这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能促使每个学生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20]

(三)差异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评价支撑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长期以来,“以分数取人”的评价观是我国重要的招生选拔制度,然而这种以分数为参照的评价制度不可避免地将人的天性和个性纳入一系列格式化的规范和标准中,让“高分低能”的现象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阿喀琉斯之踵”,高分学生中固然有一些优秀学生,但他们很多是通过“喂养式、速成式、标准答案式”“圈养”出来的,缺乏创新思维[21]。这种以分数取人的评价观也遭受学界质疑,特别是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人们愈加意识到“标准化的考试也无法衡量苏格拉底式能力”[22]。在评价观念上,差异教育想要达成的是“人尽其才”的教育目标,需要创设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更多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差异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教育评价与学生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认为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和答案,也没有唯一的学习方法,更没有对人才“好坏”“高低”“优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预示学生某种创新潜能发展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能沿着不同的前进方向发展并展现更好的能力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学科型拔尖人才、应用型拔尖人才、领袖型拔尖人才、艺术型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依据不是将分数与创新能力等同起来,而是通过“多把尺子”为更多创新人才提供机会,使人才源源不断“冒出来”。正因如此,差异教育无疑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评价层面的支撑,有助于教育者打破对教育公平机械的、错误的理解,让他们能将差异变成个体成长的基础,从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和发展的教育服务。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差异教育路径

差异教育作为一种蕴含“因材施教”“因学定教”“人尽其才”等原理精要的教育思想[23],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方位支撑,将成为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阿基米德点”。为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融入差异教育的原理精要,通过树立尊重差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设发展差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包容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等路径,全力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差异教育支持。

(一)树立“尊重差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念变革是关键一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天赋”和“才智”为前提,其出发点在于承认自然禀赋的差异。传统的教育教学过于强调标准统一,导致个体在强大的同一性驱使下遮蔽了自我,难以遵循个体的天赋与优势发展自身的独特能力,妨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在理念上摒弃追求标准化与同一性的倾向,树立起尊重差异的教育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而“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2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超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之争,以培养具有差异性的人为落脚点整合二者关系。为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天赋与发展差异性,不是以一个预设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而是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抱有宽容、善意、鼓励与尊重,并持续为其个性化发展负责。二是树立“个性化”的学习理念。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组合和表现形式,因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个体发展需求特征。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天赋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法,从而建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位学生的天赋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三是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给予个体差异性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教师不仅要在全面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具有个性化的体验中保持主体经验的自我敞开和自主整合,从而促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各种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发展差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习量加法”的思路。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特长、情趣爱好很难得到有效发展,掩盖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由此也就出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而不尖”与“大面积丰收”“千人一面”的现象[25]。为此,有必要以多样化、创新性与差异性的培养模式替代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首先,树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教育者要打破传统以规划性目标为主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质,分类设计培养目标,基于个体的心智结构、学习兴趣、天资优势等,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目标,从而对标社会多元化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其次,推进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改革。一方面,教育者要建构层级化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选课要求和成长需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异质性课程,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探索衔接课程,发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效应,开放相应的课程,为具有优势潜能的学生提供更多深入研究的机会,满足他们对有高难度和挑战性的学习需求[26]。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设置的弹性,从而设计融合学生兴趣与创新潜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与个性。最后,探索多维度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一方面,要形成“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链”,通过完善中考、高考、竞赛、强基、推荐等选拔渠道,尽早识别在某一领域有天赋优势的学生,从而通过系统性培养为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学生选拔方面需要建立新标准,除了参考学业成绩这一指标外,还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智能倾向等作为参考标准,把具有某一专业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从而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实效。

(三)探索“多元包容”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实上,以评价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在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标准多元、内容多维、方法多样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转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脱颖而出。一要设定“一标+多标”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一标”强调共性,即对学生基础能力的统一标准;“多标”强调差异,即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不同个体发展水平的多元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不仅能破除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甚至唯一的现象,有效提高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效率,同时还更注重评价之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意义性、可选择性、针对性和适度性,更有助于为所有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促使拔尖学生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更全面的评价。二要创设“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优势特长”的评价内容。在学生的评价内容上不能以单一的学业成绩和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评价指标,而应更加重视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优势特长的整体发展,评价者应在全方位搜集学生背景信息的基础上,从学业、素养、特长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三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坚持学业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等评价方法相结合,运用课堂观察、大数据测评、成长记录袋、随堂测验、面试演讲等多种手段方式,全面收集学生的多方位表现,抓住一切教育时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为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成长建议[27]


参考文献:

[1][26]杨清.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8).

[2]柯政,李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与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3(4).

[3]张建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21(7).

[4]马浚锋,胡阳光.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及其拐点研究[J].江苏高教,2022(1).

[5]周洪宇,李宇阳.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2(1).

[6]刘复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人民教育,2022(23).

[7]卢晓中.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评价改革:兼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思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

[8]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9]林小英,杨芊芊.过度的自我监控:评价制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23(4).

[10]苑津山,幸泰杞.“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J].高教探索,2021(10).

[11]吴康宁.论培养“创新人”[J].教育研究,2022(12).

[12]陆一.完善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22(24).

[13]么加利,罗琴.高等教育评价的数字依附及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22(1).

[14]薛欣晨,沈贵鹏.差异及差异教育的再认识:一种教育哲学的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6).

[15]李荣亮.约翰·密尔论个性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5(9).

[16]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

[17]KAUFMAN J C, BEGHETTO R A. Beyond big and little: the four model of creativity[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9(1.

[18]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20(2).

[19]罗祖兵.因材施教的双重结构及其价值选择[J].教育学报,2023(1).

[20]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28.

[21]杨德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缺失和建议[J].重庆高教研究,2022(6).

[22]玛莎·努斯鲍姆.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民主需要人文教育[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61.

[23]管锡基,车言勇,邓婷.中小学差异教育的原理精要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5).

[24]易小明,聂文军.人类文明的求同性及其自然差异限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25]王伟,杨德广.新时代我国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阶段[J].教育发展研究,2023(Z2).

[27]刘学智,田雪.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J].中国考试,2020(8).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Leveraging the “Archimedean Point” of Cultivating Elite Creative Talents

ZhuDequan WangXiaotao


Abstract: In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elite creative talent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crucial role in the glob al competitive landscape, and cultivating elite creative talents has naturally become the main task of education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creative tal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ies, but also a necessary part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also an important lever for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Differenti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model that recognizes, respects, and develops differences, provides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evaluativ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creative talents. It is the “Archimedean point” for leveraging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creative talents. Specifically,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centered around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recognizes and respects the different strengths, talents, and potentials of individuals, allowing educators to understand that every student can become a “top notch” talent in their own innovative field; the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method centered on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breaks the “setting standards” and “targeted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principles, aligns with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llowing every student to learn from strengths and overcome weaknesses , and achieves the best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ti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based on “maximizing talents” provide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more elite creative talents through “multiple rulers”,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herefore,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for educator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educ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of “respecting differences”, creat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developing differences”, and explor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differential education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talent cultiv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elite creative talents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