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七期) > 正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

作者:张志勇,袁语聪
阅读数:106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摘 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自觉,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党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本文分别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提出、内在逻辑,以及如何正确把握其本质特征进行论述,以期尝试展现和分析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实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从国家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不发达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动态过程,也是包含经济、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有机整体;其衡量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1]

世界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清末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后陆续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但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之后,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局部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的阶段。[2]但辛亥革命成果最终被窃取,新生的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无法打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无力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社会制度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从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探索,直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由此,在人类社会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征程上,走出了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苏联的一条新路,为人类社会国家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教育现代化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从洋务运动开始,西学传入中国、新式学堂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逐渐传播开来,这些都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此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还处于碰撞阶段,传统教育方式和西方教育方式之间仍然相互排斥。[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现代化有了一定进展,更多开始面向农工,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生产教育不断开展。但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教育与政治高度相关,不稳定的政权体系导致教育秩序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无法得到保障;[6]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不久,教育现代化也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更多停留在学习模仿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教育得到了更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新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制度框架,教育现代化开始具有自主性。在这一时期,教育先后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的阶段,到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将革命根据地时期教育经验引入教育领域当中,展开“教育革命”。[7]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事业。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逐步确立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事业。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结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九个坚持”之一,强调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9]这就标志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正式确立。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教育现代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理论基础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一)政治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创造力,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政治逻辑,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它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扎根中国大地,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独立自主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制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从来不讳言教育的政治属性。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教育,马克思(Marx,K.)、恩格斯(Engels,F.)曾深刻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11]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在人民立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不移地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石,确保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及都能享受教育的红利。

(二)历史逻辑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深深地扎根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教育始终被视作立国立民之本。我国最早的官方教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夏朝的官方学校“庠”、商朝的“大学”和周朝的“稷下学宫”,都是奴隶社会官学的代表。“学在官府”意味着,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利用教育为统治阶层培养人才服务。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杏坛讲学”打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经历了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科举取士”、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以及明清日趋僵化的“八股教育”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教育是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立德修身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曾被总结为汉字思维、儒家学说、信仰世界、阴阳五行和天下观念五个部分。[13]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之后,以家国宗族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成为中华民族潜移默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人品德的培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国情怀的民族。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家国同构”,重视家国情怀的教育。《大学》开篇就讨论了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逻辑。这种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崇高追求和“家国同构”的教育伦理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与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三)理论逻辑

列宁(Lenin,V.I.U.)曾经在《怎么办》中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4]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16]邓小平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延伸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7]强调要以教育和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丰富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人民性。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九个坚持”为核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谁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依靠谁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由谁领导、领导什么、如何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领导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四)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8]扎根中国大地,走自己的路,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首先,在处理教育发展与人民需求的关系上,始终关注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加快发展大众的、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做出了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新期盼,党中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次,在处理教育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关系上,始终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从邓小平提出宁愿牺牲经济速度也要把教育办好,到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都体现了这一点。再次,在处理教育改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既坚持对外开放,重视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交流互鉴;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

三、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根源于正确方向,立足于历史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

(一)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最高政治力量,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教育事业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首先,“各级党委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19],“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20];再次,应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1]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2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先,立德树人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立德树人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要用立德树人统率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23]其次,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才的培养,知识技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24]再次,立德树人是进行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既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25]

(三)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

首先,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人口众多,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加快供给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进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截至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27]其次,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条件公平。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教育条件公平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比如,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等。再次,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四)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后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其内生性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现代化。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的经济……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8]邓小平以教育发展支撑和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后期被确立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29]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30]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31]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建立健全了以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一般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保障我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根本制度,并从2012年实现之后保持至今。[32]

(五)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33]改革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从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始终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等等。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做出战略部署。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将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六)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途径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首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34]。其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中国最大的教育国情就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改革发展始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始终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教育需求出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再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传承下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条道路,一方面,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人,另一方面,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七)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35]。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建立一个共同参与建设、治理和分享的国家、人民以及社会组织的共同体,其目的在于共同治理、共享利益以及共生发展。[36]共建共治共享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推进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明确了方向。首先,教育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同时,避免市场的逐利性干扰正常的教育秩序,破坏教育公平。其次,健全现代化学校制度,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再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厘清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权责边界和关系,共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要依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

(八)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也历来重视教师工作。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依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7]首先,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其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做“四有好教师”。再次,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保障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实践走出来的,开辟了后发内生自主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选择具有“主体自觉”

从十四、十五世纪开始,历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教育现代化开始发源;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教育革新运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化;20世纪50年代之后,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美苏争霸,西方教育现代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教育的重心向科学教育转移,不仅与人文教育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更加现代化。[38]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同国家的起点并不相同,进行现代化的方式也不同,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也有差别。大致上,可以分为如美国等靠内部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的早发内生型和以日本、俄罗斯为代表的受其他国家影响的后发外生型两种不同的模式。[39]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从清末民初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缘于外交一边倒的“学苏联”,再到改革开放后“再学苏联和西方”,直到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摆脱了教育现代化对外来教育的依附性,实现了中国教育的“主体自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开辟了后发内生自主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中国经验”

2021年11月,《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0]

同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也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寻求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首先,国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教育现代化都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41]只有在国家实现独立自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教育现代化才能得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经验,就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其次,教育现代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别国先进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本国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再次,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将教育公平放在公共教育政策的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扶贫作为实现阶层流动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贫困问题中“教育扶贫”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人数从60万人下降至680人,全国范围内,有1亿左右人口实现脱贫。[42]中国提前近10年完成了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经验。

(三)为探索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指明方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辟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为探索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指明方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从制度层面看,个体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辅相成,只有社会成员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国家和社会才能进步。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使命初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从物质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稳定而有利的环境。社会制度和物质基础的双重保障,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44]。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担负的使命,就是造就具有共同富裕能力的主体。“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45]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6]。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要造就物质现代化之主体,也要造就自然生态文明的主人。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自古以来,中国人秉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文明观。这种独特的人类情怀和人类文明自信,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47]。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上,我们不但要重视和平发展教育,培养青年人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有国际视野,传播中国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信念,[48]而且要更加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始终秉持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培育年轻一代树立起人类命运与共的意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乐明,宁阳.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世界意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6).

[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EB/OL].

[3][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4][33][4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5]陈西雁.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阶段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1).

[6]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7]梁尔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阶段特征[J].教育学术月刊,2015(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9][21][22][3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0]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1]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5).

[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3]葛兆光.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文化[EB/OL].

[1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

[1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05.

[16]顾明远.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7]陈质敏.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2000,(4).

[19]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EB/OL].

[20]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78.

[23]张志勇.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J].教育研究,2019(3).

[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5]张志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三)[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37/201708/t20170809_310862.html,2017-08-09/2022-03-09.

[2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22-02-16.

[27]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2022-03-01/2022-03-09.

[28]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08/c69113-29066876.html.2017-02-08/2022-03-09.

[29]江泽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N].人民日报,1999-06-16.

[30]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htm.2010-09-08/2022-03-09.

[3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北京:海南出版社,1998:3467.

[34]檀慧玲,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6).

[3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trs=1,2019-10-31/2022-03-09.

[36]孙杰.共建共治共享: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2021(2).

[3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38]刘朝晖,扈中平.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1998(5).

[39]朱旭东,王春华.西方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兼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41]朱旭东.西方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42]王学男,吴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二[J].教育研究,2022(2).

[4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N].求是,2021-05-01.

[4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559.htm,2021-01-29/2022-03-09.

[4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

[4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48]王本陆,霍巍.论和平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战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A Probe into the Road to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ZhangZhiyong YuanYucong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oads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road to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its inherent logic of politics,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s essential features, we need to take the CPC's overall leadership a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shoulde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ake aim at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erving the people, adopt the fundamental method of giving first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treat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its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ake the basic road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rooted in China, use the fundamental way of joint construction, joint 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depend chiefly on the high-quality teaching force. It has actively offered "Chinese experience" in the settlemen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cross the world, and has explored a road to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road to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CPC's overall leadership;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he "China plan"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