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虽然我们在中国特色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引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元研究、历史演变研究、建构方法论研究、核心主题和内容研究、话语权的提升和国际传播研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需要我们明确多元的研究视角,把握研究的目标,厘清研究思路、寻求研究路径、推进研究行动、实现研究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
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近年来,学术话语体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2]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尤为急迫。因为中国教育学作为舶来品,近代以来一直为西方和苏联所主宰。虽然国人一次次提出教育学中国化,但限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时间不长,中国教育学无法从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后尤其新时代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这里就如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教育学话语体系”两个部分,总结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话语体系研究的现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学界较多地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较少直接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也有学者把二者混用,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重点在于教育理论的特殊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和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更注重教育思想、实践与经验等的总结积累。整体上看,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3]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体系。[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回答所形成的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教育理论更多是一种思想、方法体系,教育学更多是一种学科、学术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更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中国教育学体系具有较强学术性、普遍性和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核心思想,中国特色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学科化的组织和表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党的领导人的重要教育论述为基础,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之中,并通过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得以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属于教育学学科范畴,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提供学理依据和智力支持。[7]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8]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再到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三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10]本质上代表着教育理论的国家意志,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本特征。[11]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概括,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2]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13]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2020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围绕着“九个坚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解读[14]。有学者按照教育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15]有学者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一条思想主线。[16]有学者指出,深厚的人民情怀、恢宏的战略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时代气息、突出的实践品格、坚定的中国自信,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17]有学者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初心使命、发展定位、办学方向、总体要求、工作目标、第一标准和评价导向等10个方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1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研究
相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为篇名、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献非常少。1988年,鲁洁较早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19]有学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不能成立。[20]有学者指出,不能把“特色”同“学”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互相否定或替代。[21]有学者特别强调,要吸收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学政治化的教训,为了中国“特色”而化掉了教育“学”。[22]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存在形态、表现形式与内容;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教育普遍规律来指导中国教育实践和解决中国特有的教育问题的策略、方法与途径;三是研究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的特殊规律。[23]
站在新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中国教育文化,开展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问题研究,产生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4]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传统为根基,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在内的教育学体系。[25]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有学者指出,最宝贵的资源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境脉和本土实践。[26]有学者提出回归自身的文化原点,对外来理论的批判性借鉴,回归中国教育的现实。[27]有学者特别指出,回归文化传统是必要的,但必须以现代化为标准。[28]有学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现代化与传统继承相结合。[29]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教育学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眼界,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学。[30]总体来说,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既要研究本国教育,也要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
3.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
教育学中研究教育话语的较多,但研究教育学话语的较少。在中国知网以“教育学话语”为篇名检索,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文文献有27篇。以“教育学”并含“话语”两个词语为篇名,剔除无关文献,共有中文文献56篇。如果以“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为篇名检索,只有2篇。如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为篇名,目前还没有文献。
教育学话语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学的话语表达形式。有学者指出,教育学话语是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和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意志的实践性表达,它具有科学性与普适性、规范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历史性的特征。[31]有学者指出,教育学话语是主体通过一定结构的语言符号传达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意图的言语。[32]教育学话语是话语主体基于教育学的共性,按照其内在的思想、实践等逻辑体系传达具有个性的话语。[33]有学者认为,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对教育学概念、范畴和表述进行言说的表达系统,包括教育学言说者、言说内容和言说形式三大要素。[34]不同于教育话语的实践性,教育学话语突出的是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性,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的言语表达系统。
中国教育学话语属于教育学话语,但它还属于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不是西方的教育学话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关注教育学话语,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学中存在着“本土失语”,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教育学更是以西方的话语标准来言说本国的教育问题,丧失了本土性、原创性。[35]有学者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教育学的“学科失语”,认为教育学话语体系存在祛情境化、以偏概全、抹杀丰富性、空疏无用等问题。[36]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学话语方式的问题表现在公共性语言滥觞。[37]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学话语的贫困,根本在于脱离生活。[38]所以,这一时期关注教育学的话语,主要是防范性的,防止西方话语或其他学科话语的入侵和“殖民化”。
与以往被动的防范不同,随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发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不再局限于学科层面,而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有学者认为,在国家层面,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39]。话语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是外在身份和内在精神的表征[40]。所以,新时代理解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站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大背景下,试图打破教育学的西方霸权,提炼属于中国的教育学概念、命题,建构中国的理论,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不仅突出教育学的学科属性,还要突出中国的国别性、政治性。有学者提出,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是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要素。[41]人民性是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价值支撑。[42]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有学者提出,构建新时代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从重构教育学核心概念开始。教育学核心概念的重构需要遵循文化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和学科逻辑。[43]有学者提出,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学话语的“打开”方式。[44]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是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之根。[45]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应该突破教育学的学科界限,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46]
学者们在不同层面谈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综合起来,主要有: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指导思想;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三,立足于中国教育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提炼对中国教育实践更具有解释力、亲和力的概念或分析框架;第四,以批判的目光和思想方法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寻求与西方理论的对话;第五,增强研究者话语建构的自觉意识,增强中国教育学的自信。[47]走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目的。近些年西方学者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兴趣逐渐浓厚,关注度增加,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成果也大幅度提升,国际发表的数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三、第四位。[48]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学话语权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有学者指出,西方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兴趣,是在验证西方的理论,中国本土的理论创新依然匮乏,我国学者的国际发表往往处于“学术加工”的位置。[49]因此,中国教育学必须增强自身在解释本土教育经验中的知识原创性和理论自主性,并且能够基于本土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令中外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50]如中国的PISA成绩、中国的班主任制度、中国的教研制度,为解决世界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关键,还要探讨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也有学者提出拟定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发展与传播战略,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提升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国际能见度与显示度。[51]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走向世界,关键要增强研究者的战略性思维,[52]发挥中国大陆学者、境外的华人学者在国际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5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可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从文献看,我们已经开展了中国特色教育学及其话语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凸显不够。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境遇和时代挑战,需要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从总体上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高度,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话语体系不仅是语言表达的风格,更是对时代发展脉络、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课题、新凝练与新概括。[54]目前教育学界已有一些成果探讨了中国教育学的话语缺失的表现,分析了话语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的路径,但新时代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有新的背景,这就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如何定位自身任务、应对挑战,还需要更深入探讨。[55]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还比较弱,因此,必须在世界上建立与教育大国、教育强国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地位。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普遍囿于“中国教育学话语的缺失及其表现”“中国教育学话语缺失的原因”“如何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等问题的探索,对于教育学话语的一般理论(教育学话语的内涵、属性、表现、生成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基本问题(构成要素、核心命题、理论体系、建构理路)研究不够,尤其缺少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系统化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因此,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加强对其进行基本理论的论证分析,证明其合理性、合法性和正当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基本范畴和内容体系。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开放发展的。目前,我们对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当下,普遍以当前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现实境遇、现实问题为起点,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思想渊源、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研究不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要加强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演变规律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话语形成的历史机制,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历史继承性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转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前者是思想理论体系,后者是学科话语体系,但二者又是密切相连的。语言是话语体系的外在形式,思想表达才是话语体系的内在表现。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核心观念及其思想体系研究不够。因此,在研究思想理论基础上,需要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起点、核心理念等,对其进行理论阐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不仅有话语形式研究,更有话语内容研究。
第五,中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与中国教育学话语权的提升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归根到底是话语权的增强。[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当前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动摇、国际话语权较弱、西方话语霸权等问题,这在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同样存在。就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专门深入分析国外教育学话语体系及话语实践框架的成果并不多,更没有展开对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思想溯源和对话语霸权的批判性分析,缺少对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与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异质性研究。因此,加强与西方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六,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如何建构中国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已有的研究多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缺少教育学话语生成、传播机制的学理研究。话语体系构建,既有理论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政治的影响,急需系统论的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因此,要在把握历史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从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介体等方面多管齐下,创新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57]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传播的新路向、新方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国际地位,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学,使世界关注中国教育学,使中国能够影响世界教育学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既是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有利于提升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
中西方的教育学,无论是文化溯源,还是现实的发展,都有差异。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教育探索时间不长,效果不明显,难有中国的教育学。但今天不一样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摆脱对西方教育学的依附,走出西方教育学的阴影,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经验,提炼中国元素,寻找中国概念,建立中国理论。
中国特色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其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关键,三者紧密联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就是为了以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使中国教育学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中国教育学的自信,增强中国教育学人构建中国教育学的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彰显教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力量,做出教育学的贡献;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规律,丰富和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体系。
(二)更好地阐释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它要从理论上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涵、重要思想,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什么行”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何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优势讲清楚,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自信和教育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总结,指导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包括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论,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它需要经过话语转化,即按照学科逻辑、学科话语,提炼学科的话语要素、概念、范畴,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这一话语的转换,进一步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教材话语建设,建设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话语体系。
(三)增强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成功的,中国制度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是有优势的,但中国理论并未得到充分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58]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托,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掌握中国的话语权,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为人类教育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基础,是取得话语权的关键所在,话语权则是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59]要改变话语权状况,就要建构话语体系。教育学作为舶来品,一直处于跟学西方的状态,缺少话语的主动权。改变这种状况,就更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特有的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理论,使中国教育学真正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教育学的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框架与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经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吸收西方有益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等一套体系性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什么,其构成要素、生成机制、表达的内容和传播的过程,建立言之有理、行之有效、传之有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能够走出去,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经验,进而提升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此,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框架如下: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要素及内在逻辑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教育学”。因此,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首先需要围绕两个术语:一是中国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内涵。二是话语、话语体系、教育学话语体系,确立“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教育学话语体系”交叉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实质和属性,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分析框架。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历史演变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初中国教育学形成以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就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思想源泉,奠基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创新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60]每个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社会背景、话语方式、主要观点和社会影响,但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演变的理论逻辑,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形成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生成机制与建构理路研究。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具体来说:(1)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境遇,分析新时代对中国教育学话语的挑战与要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增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话语自觉。(2)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立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应该持什么样的立场,应该为谁立言、为谁说话,这是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既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政治立场,也要有教育学的本土立场、实践立场和原创立场。(3)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生成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成效,归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发展道路的阐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生成的分析是沿着“中国改革开放教育发展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路线进行。(4)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理路。根据话语生成的机制,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建构的逻辑,包括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构建的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工具。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主题与核心内容研究。话语构建的逻辑理路是话语构建的工具,话语研究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有哪些?话语体系是由概念、范畴、逻辑、命题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有哪些基本核心概念、范畴,这些概念、范畴之间通过什么逻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这些都需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理论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理论话语如何转化为政策话语,政策话语如何转化为实践话语,三者如何保持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如何分类,可以根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三大教育基本问题,建立以“人民本位”为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合”为基本内容,以“四为服务”为教育功能,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教师队伍为第一资源,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在话语体系内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总体特征和建设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第五,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国际话语权提升与传播。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话语权与国家的地位紧密相连,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6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62]针对教育学话语中存在的“没自己的话,说别人的话”“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问题,要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权提升和传播力的建设,借助于新闻传播学关于话语传播的研究成果,研究如何促进中国教育学的国际传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聚焦的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分别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核心要素及其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方法。这是分析的理论前提和建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涉及一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之间的区别,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教育学话语体系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话语体系有哪些核心要素,有学者提出了立场、观点、方法、表达、传播和影响等,这些核心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如何体现?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政治立场、生成机制、建构路径等,做好话语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和核心内容,包括概念、范畴、逻辑、命题和思想。话语体系的核心在“体系”,体系需要一个基本观念,由此而生发,建立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原点何在?如何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结合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进行归类、总结,提炼出哪些基本范畴、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志性概念。研究这些范畴、概念的学术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策话语和教育改革的实践特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教育的先进成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话语总体特点和建设经验。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难点问题是:一是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与教育学体系的关系,防止用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简单取代教育学体系。二是理清教育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关系,切忌以社会思想、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简单嵌套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学话语体系,忽视了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特殊性。三是理清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与非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教育学话语的特色与世界教育学话语的共同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二元对立,走极端路线。四是如何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与教育学话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做到政治与学术的融通、中与外的融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推进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需要我们把握研究视角,明确研究的目标,厘清研究思路,谋求研究行动,实现研究创新。
(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多元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63]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具有宏观的社会变革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性话语,也是教育学的学科话语,这就决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还要坚持中国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视角、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以及教育学的学科视角。
第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视角。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今的时代,在国际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6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正在走向命运共同体。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中国教育学必须融入世界,探讨世界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与世界共享教育学研究成果。就中国当前发展而言,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的征程,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迫切需要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科学的解答。理论是时代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不能离开时代,必须基于时代,顺应时代的发展,回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时代需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本质内容就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理论表达[65];它是在不断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围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的思想逻辑体系[66];它是由中国特色的范畴概念、理论命题、思想体系构成的话语体系[67]。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问题为主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取得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的,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的文明贡献。[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教育学话语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第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9]他进而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三个体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话语的本土立场、原创立场和专业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话语,促进世界教育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四,教育学的学科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但我们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简单移植到教育学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是教育学的学科话语,必须反映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学科本质,彰显教育学的学科视角。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要把重心放在立德树人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目标
第一,学术思想方面的目标。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框架和话语分析理论,摆脱对西方教育学话语分析的依赖;二是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核心观念、思想体系,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三是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话语体系,在研究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结合、党的理论创新与学术界关注问题的结合、理论阐释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的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创新路径,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第二,学科建设方面的目标。百年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从舶来品中走来,从教育学中国化,一步步到走到中国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以中国的话语、中国的理论,解读和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道,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话语创新。这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而且使中国教育学成为世界教育学发展的一支劲旅,为解决世界教育问题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经验。
第三,实践运用、服务决策等方面的目标。一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提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反过来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完善“马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三是提升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提炼总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声音,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思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建设的思路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体现理论自觉与政治自信、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时代价值与现实价值、传承弘扬与吸纳借鉴、中国道路与世界贡献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70]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的言语论述,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1]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思想魂灵。
第二,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经验。
教育学是实践之学。教育学不研究中国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实践,就不可能体现中国特色,不可能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研究者只有深入实践,对中国教育实践的丰硕成果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找准教育学的生长点,使中国教育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7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而又坚实的实践基础,赋予我们谈论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的资格,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的独有资源。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上建构的学术话语体系,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第三,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重要讲话中都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73]话语是一种文化,体现着言说者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民族观念和思想认同。中国话语一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生长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经过现代化的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中国话语。要开展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历史研究,从传统中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要扎根中国大地,直面中国教育改革问题,自觉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
第四,坚持理性分析批判和借鉴吸收西方教育理论的科学、有益成分。
中国教育学固然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但并非走向闭关自守,唯我独尊,不能把西方理论、西方话语看作“洪水猛兽”。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4]。教育理论具有共同性,西方的理论具有反映教育一般规律的成分,因此,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使西方教育思想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有益养分,同时,考虑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差异,合理规避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学话语表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分析的思路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不只是语言学的分析,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分析,必须做到:
第一,“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必须坚持话语的政治性,体现政治高度。同时,又不能把教育学话语变成政治话语,要体现学术性。要把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和学术界对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引领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话语是一种言语交流,交流是一种言语表达形式。但交流的背后一定是思想,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既要研究交流言说的形式,更要研究交流言说的思想,做到“言之有道”“言之有理”。话语体系建设不是“造词运动”,是高质量的、创新性的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不能只研究话语表达,还要研究话语所表达的思想,使思想通过话语走向前台,成为话语的魂灵。
第三,理论话语、政策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统一。理论是一种思想,政策是一种设想。如果理论和政策没有实践,都是“虚”的。有生命力的理论,不是虚的“假象”、虚的“构想”,必须付诸实践,转化为实践成效。把“理论—政策—实践”作为一个系统,理论指导政策,政策落实为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政策的有效性、理论的适合性,从实践中完善政策和理论,使理论不再停留于虚空之中,而是扎根于实践,具有实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要有实践之基,有成效的检验,达成理论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
第四,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中国话语研究,只讲传统文化,或只讲当下新时代,都不是合适的选择。新时代从历史走来,具有历史的血脉。新时代是现实,但又面向未来。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有根,就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活传统”;必须扎根于现实,讲好时代的故事,时代的新话语。因此,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历史轨迹,从历史中寻找发展的规律,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第五,“本土理论”与“世界贡献”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是属于中国的教育学,它反映中国的问题,总结中国的道路,建构中国的理论。因此,中国教育学是本土理论。但本土理论不是只有自己听得懂的“家乡话”,而是要形成有自己特色与见解且又能具有广泛吸引力、影响力的“中国声音”“中国见解”。[75]教育学具有本土性、国别性,也具有共通性、共同性。中国教育学要走向世界,不仅不能排斥西方理论,而且要善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西方理论在交流对话中成长,为世界教育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的路径
立足于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中国立场、教育学立场,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通过逻辑研究、历史回溯、理论建构和对策研究四条路径达到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逻辑研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要素及其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交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以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大前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为小前提,运用三段论演绎推理,推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
第二,通过历史回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是流变的,是从历史中来的,具有文化的基因。因此,通过历史梳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历史发展,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以史为纲,史论结合,基于历史,得出结论。
第三,通过理论建构,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阐释生成机制、机理,论证其基本概念、核心内容。在话语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通过话语分析、抽象概括、理论思辨、分析综合等形式,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逻辑、命题、思想,并进行阐释论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
第四,通过对策研究,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提升国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要直面百年未有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话语权,拥有话语权的关键是话语体系的解释力、传播力、影响力和主导力。[76]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是什么、有什么,还研究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中国教育学话语走向世界,和西方话语共同建构世界教育学话语体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2][58][63][69][7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1版。
[3]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郭子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教育话语的构建与实现》,《教育探索》2019年第8期。
[4]李文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5][6]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
[7][10]袁利平,陈少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时代转向》,《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
[8]冯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逻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9]徐小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溯源及其新时代意蕴》,《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
[11]苗双双,冯建军:《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中国教育科学》2022年第1期。
[12]杨德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
[13]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西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1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15]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16]石中英:《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主线》,《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8期。
[17]沈壮海,黄雄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0期。
[18]王占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19][29]鲁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教育评论》1988年第1期。
[20]丛立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2期。
[21]梁廉玉:《“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辨析》,《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1期。
[22]冯建军:《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曲折探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23]梁廉玉:《“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辨析》,《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1期。
[24]冯建军:《主体教育研究40年: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的案例与经验》,《中国教育科学》2021年第4期。
[25]王天健,李政涛:《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回眸与当代审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26]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27]刘黔敏:《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挑战与应答》,《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1期。
[28]侯怀银,王喜旺:《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30]罗明东,黄瑞:《从“外国化”“中国化”到“中国特色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发展主体性增强的历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1]王燕敏:《教育学话语的方式、结构与特征》,《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2][44]李江源:《教育问题:教育学话语“生成”的起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33]赵梦雷:《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
[34]侯怀银:《着力构建教育学“三大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7日。
[35]李江源:《中国教育学的失语与话语重建》,《教育导刊》1999年第12期;冯建军:《教育理论的“失语”与原创性诉求》,《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6]郭建斌,侯怀银:《中国共产党教育学思想百年发展历程及启示》,《中国教育科学》2022年第2期。
[37]李伟言,王卓:《问题与对策:论教育学话语方式的改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
[38]刘铁芳:《必要与可能:教育学范式的打破与话语的更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39]孙元涛:《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40][41]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42]田养邑,周福盛:《论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新时代建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43]谭维智:《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45]张旸,张雪:《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价值与创生》,《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第3期。
[46]侯怀银,王晓丹:《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47]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孙元涛:《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48]沈伟,李琳琳,孙天慈:《中国教育研究的世界贡献:前沿热点与参与路径——基于教育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
[49]丁钢:《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教育学70年》,《教育史研究》2019年第4期。
[50]丁钢,侯怀银,谭维智等:《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基础教育》2021年第1期。
[51]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3期。
[52]张家军:《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话语权之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53]沈伟,李琳琳,孙天慈:《中国教育研究的世界贡献:前沿热点与参与路径——基于教育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
[54][55]虞海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述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
[56][59][76]周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72页,第6页,第1页。
[57]虞海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述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
[60]冯建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基于改革开放后教育学发展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期。
[6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页。
[6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64]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65]陈曙光:《现代性建构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哲学研究》2019年第11期。
[66]贾建芳:《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67]杨生平:《理论话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68]韩庆祥:《话语建设的核心首要是理论建设》,《理论视野》2018年第10期。
[71]田心铭:《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6期。
[72]侯怀银,王喜旺:《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
[73]《习近平谈文化自信》,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6/14/c_1124624754.htm。
[7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75]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光明日报》2017年1月6日,第11版。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