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六期) > 正文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内涵建构

作者:朱旭东,李育球
阅读数:365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2018年第3期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然而学界对新时代教育强国的独特内涵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从本体论和价值论出发,建构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内涵。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本体论内涵指教育的平衡发展与全面强盛,它包括基础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技术教育强国、全民教育强国、民办教育强国和教师教育强国等;新时代教育强国的价值论内涵指教育的四大重要价值,即普遍惠民的民生价值、助推转型与升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创造力的科技价值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强国;本体论;价值论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教育优先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教育领域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强国”的提出,为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总体战略。只有将我国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才能解决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强国”呢?它有什么重要内涵?纵观学界已有的教育强国相关研究,发现它主要局限于高等教育强国方面[1-3],而鲜有论及“教育强国”本身。本文尝试回答新时代教育强国是什么,以期学界能推进相关研究。

一、教育强国的内涵建构

什么是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自身及其在功能上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支撑起国家发展对于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强大需求。这里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维度,即教育自身的强大性;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维度,即教育满足国家发展中对人力资本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强劲性。因而教育强国既表现为国家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教师教育等的强大,也表现为教育对于国家的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等领域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更重要的是,教育对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尤其是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完全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强国一定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品性的现代化建设者。

二、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本体论内涵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本体论内涵,即教育自身的强大性。这种强大性不是局部的和失衡的,而是全面的和均衡的。它不仅仅包括我们熟知的高等教育强国,如“双一流”建设,而且意味着基础教育、技术教育、民办教育、教师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强盛。

(一)新时代教育强国首先表现在基础教育强国

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首先是基础教育强国。它是国之本、家之基,是教育强国的首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基础教育强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机会均等的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接受免费的基础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受到普及的高中教育。(2)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有的儿童能够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在家门口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得到就近而班额适中的义务教育,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够得到根据兴趣、能力进行分流的高中教育。(3)科学而又适合的教育。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得到科学而适合的教育,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幼儿教育没有小学化倾向;小学教育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初中教育不再以普通高中为唯一的升学目标;高中教育不再走普通高校的独木桥。

(二)新时代教育强国也表现在高等教育强国

任何一个教育强国一定是高等教育强国,它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内容。高等教育强国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1)具有一个能够适应国家变革发展和需要的分类分层的高等教育体系。它是一个分类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有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混合的大学、教学型大学等,又包含社区学院、文理学院、技术型应用型院校、综合型院校等。(2)能够满足大众化和精英化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强国,也是一个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强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强国满足所有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高等教育入学需要;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强国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家高精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需求。(3)是一个空间结构布局充分而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空间结构布局,无论在区域内还是在省域内,都具有均衡性和充分性。均衡性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充分性表现在东西南北中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饱和度。(4)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等诸多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它使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乐趣,乐于学习,并富有创造力。它体现出高等教育诸环节的有质量有效率的内涵式发展。

(三)新时代教育强国还表现在技术教育强国

技术教育强国,首先是技术高中强国。我们应把职业高中或职业中学的校名都改成技术高中或新技术高中,不宜再用与低等联系起来的职业高中校名。技术教育强国,还表现在高等技术教育强国。我们的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将在全球高、精、尖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迎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中具有明显优势,为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量高端技术人才,为实现“工业4.0”的中国升级版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

(四)新时代教育强国亦表现在全民教育强国

全民教育强国不仅要健全学生的资助体系,还要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乃民生之基,它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民生目标,在过去五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公共教育政策和制度,它不仅表明了我国将建设一项新的学生资助制度,而且传达出了未来学生资助政策的重大转变。高校学生资助、中高职学生资助等是过去我国学生资助的重点类型,资助对象主要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这些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解决了农村学生、城市贫困家庭学生等的入学机会问题,尤其实现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失学或辍学的目标。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直接指向城乡新增劳动力,将资助对象延伸到非注册学生群体,面向劳动力人员。这项新的教育权的确立,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预期的直接资助的两个群体:一是初中毕业后没有上高中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成员,二是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成员。为新增劳动力提供学习资助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每个人创造机会、为所有人提供“学有所教”的思想相一致。这意味着“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目标必须要实现;这意味着凡企业、社区、街道、政府等用人单位新聘人员,无论是初中毕业人员还是高中毕业人员,都要对其进行资助,使其有机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意味着需要改革学制,把封闭的、僵化的学制改革为开放的、灵活的学制。所有学校,包括高等教育机构,要为这些新增劳动力创造灵活的学习机会,不仅要提供晚上、周末的学习机会,而且要提供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机会。这种学生资助政策的转变也将为新的农民工、新的进城务工人员等创造学习机会。这就意味着我国将建设一个人人可以上学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使我国的民生水平大幅提升,体现了党“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坚定决心。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让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党通过为人民创造学习机会实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目标。

(五)新时代教育强国还体现在民办教育强国

相对公立教育而言,民办教育是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资源兴办的教育,它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育强国不仅意味着公立教育强国,也要求民办教育强国。事实上,我国的民办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子兴办私学。目前我国民办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整体质量仍不高,缺乏竞争力,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劣势、边缘位置。新时代的民办教育强国,意味着民办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不再处于边缘弱势位置,不再遭受“非公”身份的社会偏见或歧视;意味着遵循民办教育办学规律,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和完善现代民办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意味着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持续改善,民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意味着民办教育同样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新时代教育强国一定是教师教育强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要实现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前提。教师队伍建设取决于教师教育,因此,教师教育在教育强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先导。教师教育强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健全的、现代的教师教育制度。只有现代化的、适切的、充满活力的、一流的教师教育制度,才能为一流的教育事业培养出一流的教师队伍。“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等为条件的教师教育应该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则。”[4]其次,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从层级和区域范围来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可分为3个层级,即国家级教师教育体系、省市级教师教育体系和区县级教师教育体系。三者虽都有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国家级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相对迅速,区县级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教师教育强国意味着区县教师教育体系的大力发展与不断完善。再次,新时代的教师教育不仅要培养高质量、高效能的现代教师队伍,也要培养精神富有的教师队伍。这种精神富有的教师,既能种好“责任田”,也能耕作好“自留地”,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5]。最后,新时代的教师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发展更加均衡。尤其是农村与西部偏远地区的师资不仅将得到充分供给,而且能与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师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协同发展的格局,而不再是失衡的城乡、东西二元格局。

三、新时代教育强国的价值论内涵

如果说新时代教育强国在本体论意义上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均衡的、适切的教育强国,那么新时代教育强国在价值论意义上则主要体现为教育对普遍惠民、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自信所具有的价值。

(一)新时代教育强国具有普遍惠民的重要民生价值

教育是一种关乎社会主义民生的伟大事业。新时代的教育强国,意味着它真正把全民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落到实处。优良的教育不仅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公民素质,而且大大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社会收入,让受教育者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种良善、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而且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充裕。由于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民生价值致力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这种幸福生活在内涵上体现为公民个体生活的物质充裕与精神丰盈的有机统一,在外延上体现为全民性,因此,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民生价值是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超越,融合了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优势,实现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6]

(二)新时代教育强国具有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价值

新时代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是技术教育的高、精、尖发展与高等教育化发展,是全民教育的优质化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卓越化发展,它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各类高端人才。与工业化时期教育培养大量初级劳动力不同,它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即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能源依赖型向绿色智能型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创新型经济转变,从竞争博弈型向包容共享型发展。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将大大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改善民生工程。

(三)新时代教育强国具有提升创造力的科技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大学又是现代科技创新与传播的重镇。现代科技的创新,不仅关乎科技知识本身,更关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而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恰恰特别注重科技的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流的科技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与全民教育也倡导科学核心素养教育,如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中的“STEAM”课程的兴起。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创新力培养,新时代的技术教育也注重技术创新素养的培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代教育强国,就是科技强国,即通过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科技创新力来强国富民,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时代教育强国具有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7]。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关乎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关乎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软实力,关乎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新时代教育强国承担了文化自信这一神圣使命。教育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创造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感,以实现教育强国的文化自信价值。


注释:

①“STEAM”课程是5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它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邬大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2]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3]瞿振元.高等教育强国:本质、要素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4]朱旭东.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朱旭东.新时期的教师精神[J].人民教育,2017(17).

[6]谭维智.国家视角下的教育民生论[J].教育研究,2014(12).

[7]蔡武.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EB/OL].http://www.rmzxb.com.cn/c/2017-05-22/1549485.shtml.


On the New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uXudong LiYuqiu


Abstract: The report at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to build the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 to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But at the academia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and axiology. In view of ontology, the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means the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the powerful basic education, powerful higher education, powerful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owerful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powerful private education, powerful teacher education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the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 reforming and upgrading economics,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the new era; great power of education; ontology; axiology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