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六期) > 正文

“五育并举”视野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李群,贾彦琪,刘永奇
阅读数:978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12期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应在“五育并举”视野下对其育人价值进行系统审视,充分把握其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独特性与复杂性兼备、整体性与融通性协同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探寻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方向与要求。做到以全面发展为引领,深化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以劳动形态为依托,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必修课程为基础,系统搭建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以实践参与为路径,有效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素养提升为导向,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等。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确保其多重育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五育并举;育人价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2]强调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建设。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再次强调了“五育并举"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则是其作用发挥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在“五育并举”视野下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多重育人价值,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与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制定、内容设计、结构搭建、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力求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学校教育格局。

一、“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实际上就是课程价值确立与实现的过程,构建符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厘清其内蕴的育人价值。从时空维度上看,劳动教育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既体现出相对稳定的继承性,也表现出变化发展的时代性;从本体价值上看,劳动活动的特殊性和丰富性,赋予了劳动教育以独特性与复杂性;从教育系统上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就了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整体性与融通性。

(一)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

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受育人目标和课程设置调整的影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有所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缓解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扭转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党和国家正式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之后,为破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弊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和改进生产劳动与实践教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对于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4]。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和国家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体系之中,强调坚持“五育并举”,要求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关注产业新业态和劳动新形态,力求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与以往相比,“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体系之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精髓,坚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本色,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超越了对体力劳动和劳动技能发展的简单关注,更加强调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统领下,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创新于一身的时代新人。[5]这提示我们,在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时,不仅要看到其一脉相承的继承性,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性质与根本追求,也要认识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提升劳动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与尊重劳动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二)独特性与复杂性兼备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五育并举”方针,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实践活动,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人的体力和脑力得以外化和发展,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也得以建构和拓展,[6]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必然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德育涵养德性、智育养人心智、体育强健体魄、美育陶冶情感、劳育教人实践,[7]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体脑和谐发展等方面,其他各育即便有所涉及,也不会像劳动教育那样充分和彻底。

如果说劳动实践的独特性赋予了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独特性,那么劳动活动的丰富性,则生成了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复杂性。从类型上看,劳动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可以为学生带来不同方面的发展。如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形成自主自立的劳动意识,养成勤于动手的劳动习惯;通过生产劳动,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获得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通过服务性劳动,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升社会公德。[8]而从层次上看,劳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既具有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生存工具性价值,也具备使学生通过劳动建立社会关系,取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获得性意义,还有着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在劳动中追寻生命意义的自我实现性价值。[9]基于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上述特征,在课程体系建构时,必须抓住劳动实践的特殊性,实现劳动活动的丰富性,充分展现劳动教育独特而多元的育人价值。

(三)整体性与融通性协同

“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五育并举”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共处于同一时空之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育都不能脱离其他四育而独立存在。只有五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实现各自的育人价值。因此,“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表现为一种整体性价值,其价值实现将受到其他各育的影响与制约,必须从五育整体出发,对劳动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进行规划与设计。

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整体性又决定了其融通性。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促进其他四育的发展。对于德育而言,劳动教育的情境性和社会性特征,可以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外化创造空间,解决德育空虚的问题;对于智育而言,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印证所学,借助体验深化理解;[11]对于体育而言,参与适度的体力劳动,出力流汗,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学会正确地使用和维护体力”[12]对于美育而言,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审美活动,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成就美,提升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其他四育也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促进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总体来看,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可以为劳动教育指引方向,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劳动品格;智育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为学生理解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奠定基础;劳动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体育可以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体质和生理上的准备;而美育则能以精神力量助推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通过劳动创造美、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及德智体美四育对其的支持作用,实现五育互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五育并举”视野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基本特点构成了其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由此出发,结合劳动教育所处的时代发展境遇、劳动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质,以及“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的整体关联,可以进一步探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与方向。

(一)立足新时代发展境遇,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育人指向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对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定要求。首先,从价值定位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更加关注劳动教育的人本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焕发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在当前时代,劳动已不再局限于一种谋生手段,停留在工具性和适应性价值开发的层面,而是真正被视为人之存在的本质需要,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积极贯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使人幸福的理念,努力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层价值。

其次,从任务重心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养成作为核心任务,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在社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人的思想观念通常更容易受到冲击。青少年群体中劳动观念淡漠、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幻想一夜暴富的消极现象愈益凸显,亟待教育力量的扭转。《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3]。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发挥价值观层面的引领作用,打造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劳动者风貌。

最后,从内容构成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及时反映劳动性质与形态的变革,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进入新时代,劳动的技术含量和智力含量逐步增加,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劳动教育应当密切“关注创意经济、互联网思维、创客思维、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定制生产等的发展趋势”[14],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把握劳动的实践属性,彰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育人特性

实践是劳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劳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方式。[15]首先,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根基,没有了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劳动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作用于劳动对象,对其进行改造,进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有劳动就必有实践,“劳动是‘行动的哲学’,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道’”,[16]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都需要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进行体验和领悟,劳动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获得和巩固。

其次,劳动教育对于其他四育的促进作用,需要依托实践来实现,劳动实践为五育融合创造了条件。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效能提升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够为道德形成提供真实而鲜活的情境,小原国芳曾强调真正的德育必然在活动中产生,而“除了劳作的体验之外,别无成就之途”,[17]智育、体育和美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实践,学生就失去了应用知识、积累感性经验的空间,失去了舒活筋骨、磨炼意志品质的可能,也失去了探寻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机会。

最后,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还可以较好地避免劳动教育的泛化问题,确保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实践是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各育,尤其是智育的显著特征。突出实践,可以防止劳动教育被泛化为广义的学习活动,甚至沦为简单的符号认知。关于此,《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8],特别强调了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的必要性。

(三)树立整体性教育理念,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

教育面向的是整体的人,“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就是将人视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完整个体,强调人各方面机能、属性的统一性与依存性。构建符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以整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这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要指向整体的人,将学生视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存在,将五育并举看作“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体。二是要进行整体设计,将劳动教育置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全局中,置于五育关系网中,结合劳动教育的特定任务,合理安排各相关课程的时序与比例,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三是要组织整体推进,整体的人不仅是多方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和谐发展的人,须妥善处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既不可缺位,也不能僭越,应以适当的力量平衡五育的关系。四是要发挥整体效应,真正的整体性教育,一定是五育深层整合的结果,此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最终将产生超越劳动教育自身力量的整体倍增效应。

三、“五育并举”视野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深化“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应根据“五育并举”的内在要求和劳动教育的特点,从目标制定、内容设计、结构搭建、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一)以全面发展为引领,深化拓展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19],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评价。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已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涉及行动能力、态度观念和精神追求等不同维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学段要求,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目标的制定与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联,如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20],但若仅仅局限于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难免会限制人的思维,忽略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的联系。因此,应当在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站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更高层次上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加以审视和拓深,“让劳动教育课程变得更丰富多彩、充满趣味”,使劳动教育课程“在一种交融共生的教育生态中焕发出自身的活力”[21]

(二)以劳动形态为依托,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也是课程有效实施与推进的必要前提。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涵盖了当今社会的基本劳动形态,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领域。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劳动的特性,而且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应当以上述三种劳动形态为依托,采取内容统整的思路,按照横向关联和纵向贯通的路径,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横向关联方面,一是可以采取劳动教育十学科的方式,在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于劳动教育与学科的关系,《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22]二是可以采取劳动教育+其他各育的方式,密切“五育”之间的关联,实现以“一育”带“四育”,以“四育”促“一育”的效果。比如,在智育方面,可以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知识方面的要求,传递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劳动知识。[23]三是可以采取劳动教育+领域的方式,如劳动+人文社会、劳动+自然科学等,以生活领域的丰富性拓展劳动教育内容的关涉范围。至于内容统整的具体策略,则可以根据内容特点与学习要求,灵活选用概念统整、主题统整、方法统整等不同统整单元,[24]打破学科壁垒、跨越五育边界、弱化领域区隔,将散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整合起来。

在纵向贯通方面,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有序安排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对此,《纲要》也有相应规定,指出小学低年级应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以及简单的手工制作类活动等;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等;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等;高中阶段则重点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等进行。[25]这提示我们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进阶性。

(三)以必修课程为基础,系统搭建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容的“骨架”,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意见》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一方面要求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对课时与活动安排做出了规定;另一方面要求在必修课程之外,通过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等,“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6]。其中,劳动必修课程作为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和常态化实施提供基本保障,有效防止劳动教育的边缘化,是劳动教育必须坚守的主阵地。但是,仅仅依靠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显然无法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和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理想,这就需要各相关课程基于一定逻辑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整体。为此,应在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依据层次、形态和空间范围等对已有课程体系加以改造,系统搭建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首先,在课程层次方面,既要确保国家层面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也要注重对劳动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凸显学校特色,构建三级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其次,在课程形态方面,要实现独立形态劳动教育课程,即专门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跨界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即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课程;综合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即以综合活动为依托的课程形态的共生发展。[27]最后,在课程空间范围方面,则要兼顾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素养的综合提升。

(四)以实践参与为路径,有效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在“五育并举”的视野下,究竟应当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育人价值呢?我们认为,重点就在于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开展项目式学习。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提出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予以了更多重视,“但是,如何实施劳动课程、渗透哪些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渗透等问题仍期待回答。项目式学习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可以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抓手”[28]。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就主要采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式,“并辅以丰富的课程实施形式加以落实,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服务于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劳动技能的掌握”,[29]值得借鉴。在项目式学习的组织上,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具体的项目,它可以是一个劳动产品或一项劳动服务,总之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的复杂学习任务。实施时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评价工具、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产品的真实劳动实践中,熟悉科研过程,实现自我超越,发展创新思维,深化劳动实践体验,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0]。当然,为了更好地保障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空间。

(五)以素养提升为导向,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育人效果的考察与判断,对于课程实施与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五育并举”视野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既要关注学生劳动知识的掌握和劳动技能的获得,也要看到其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意识的提升、劳动习惯的养成等;不仅要聚焦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还要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优化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察,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学生的发展轨迹。在评价方式上,宜更多采取过程性评价,如成果展示、作品评比、撰写心得体会、日常观察等。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的评价,还要将学生、家长和社会纳入评价系统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其开展自我反思,强化学生劳动参与的主体意识;通过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获取更多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表现,对学生的素养发展做出综合考察与评定。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向的是整个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除了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还要考虑跨界形态和综合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侧重应与独立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所别异,可主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学生荣誉评定制度等进行,[31]避免孤立地看待劳动教育,有力引导“五育并举”教育理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03-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2022-03-10].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22-03-12].

[5]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6]娄雨.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论劳动之于“体、技、心”的教育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20(8).

[7]杜婧媛,马云鹏,田雪.“五育”并举进教材:价值意蕴、基本遵循及现实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

[8][31]王飞,徐继存.三类劳动的划分依据及其育人价值[J].人民教育,2020(8).

[9]解庆福,邵志豪.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21(9).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11]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4).

[12]赵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2(2).

[13][18][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2-03-13].

[14]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7).

[15]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16]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

[17]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19][22][25]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0]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2-03-14].

[21]刘力波,白秀.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0(8).

[23]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20(7).

[24]郝志军,刘晓荷.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课程融合:理据、形态与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1(3).

[27]罗生全,张雪.劳动教育课程的理念形态及系统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8]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

[29]任平,贺阳.当代德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20(8).

[30]李群,魏雅平,韩玉彬,等.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性实施策略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1(11).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LiQun JiaYanqi LiuYongqi


Abstract: Th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developing labor education.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examine its educational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fully grasp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ty of continuity and modernity, the combination of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and synergy of wholeness and integration, and use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basic direc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We should deepen and expand the objectives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 design th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 whole based on labor forms; systematically build the structur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compulsory course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as the path;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competency enhancement as the guide, so as to optimize the overall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its multiple educational value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on of five domains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value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