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9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五期) > 正文

高质量教育的本质、目标和连环结构体系  

作者:郝文武
阅读数:57

来源:《教育改革与发展》2023年第2期


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正充实度与教育价值的满意度的合理性统一。高质量教育是各层面教育主体竭尽全力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及取得满意结果的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过程、方式等质量环环紧扣、连环优化和相互促进的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是在保证基本质量基础上不懈追求更高质量,努力发挥人的潜能、强化教育内在价值及其与外在价值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教育本质;教育价值;连环结构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质量与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有本质联系,但互不等同,既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本质和规律所规定,又是人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目的追求的合理性实践结果,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正充实度与教育价值满意度的合理性统一。高质量教育是各层面教育主体竭尽全力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方式及取得满意结果的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幼儿保育、大中小学教育本身以及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目标、过程和方式环环紧扣、连环优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体系。社会需要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动力,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国家和社会、师生、家长对提升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质量均负有责任。提高教育质量是在保证教育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的更高质量,以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为根本,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和强化教育内在价值、质量与外在价值、质量的相互促进,充分全面调动教育主体求学求知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质量教育及其体系的本质。

一、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的纯正充实度和价值满意度的合理性统一的量度

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存在的两个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客观属性,只要事物存在,就有质量和数量,世界上不存在有质量没数量或有数量没质量的事物。质量不仅有高有低,而且是事物的生命。数是对事物存在、发展先后顺序和量的程度的抽象及形式的标记、符号,只要事物存在,就有1、2、3等自在、客观的先后顺序。量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具体和形式的标记、符号,只要事物存在,就有以规定事物性质的单位的客观的量。数量是数的量和量的数的统一,是对事物存在多少、大小、长短、高低等几个、几件、尺寸、时度、温度等程度的既抽象和形式又具体的标记、符号的统一。“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这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的”,既是事物内在的又是人能直接感觉到的规定性。本质也是一种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多种质的规定性的根本和综合的规定性,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对事物根本规定性的间接反映。[1]质有性质、本质、属性、特性等,性质是某事物之所以是   某事物的特征,特性是某事物专有而他事物没有或不同于他事物的性质,属性是属于同类事物的性质。

事物的质量是质的量,是事物本质、质地、素质、品质等的优良程度,既有事物的质和本质规定性的纯正度、充实度的客观质量,也有由人的价值追求决定的满意程度的主观质量,是以客观质量为基础的本质规定性的纯正度、充实度与价值满意度的合理性统一的量度。质和本质规定的纯正充实的事物是高质量的事物,未必是人们满意的有价值的事物,人们满意的事物也未必是质和本质规定的纯正充实的事物。合规律性的本质和质量未必合目的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和质量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本质和质量,世界上不存在只合目的和需要而不合规律的本质和质量。很多人喜欢的地摊文学甚至网络游戏未必都是高质量的,阅读人数和销售量并非很高的精品文学也不能说就是低质量的。事物的价值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质量虽然具有产品特性能满足顾客要求的特点[2],是实体所具有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需求的程度[3],分为独有、优秀,与预定规格和标准相一致[4],但不能因此混淆事物的本质、价值、质量与需要的区别,把质量仅看作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评判。

汉语词典对质量的解释是,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5]教育质量是“教育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衡量的标准是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6]教育质量既体现国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政府向各级各类学校传导的外部压力和要求,也隐含着各级各类学校持续追求的一种内在品质;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技术”。[7]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认为,高质量教育“意味着每个学习者无论在学校或工作岗位应在个人能力的极限上工作,从而可以考验本人的极限,并把这种极限推向更高”,也是指“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8]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如古代中国的孟子、近代西方的夸美纽斯都等特别重视通过教育发挥人的潜能,现当代人本主义也认为,“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9],如果压抑人的潜能就是低质量的。“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10]目前,一个正常人所发挥的潜能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11]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潜能的内在规定和动力,推崇形式教育的第斯多惠特别重视发挥人的主动性潜能,他认为,“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教育的最大的注意力(主观原则)是培养主动性”;“主动性就是从人的精神中产生真、善、美的思想”;“教师的注意力首先是发展人的主动性,人受教育后会变成自身的主人,变成生活中的进修者”。[12]“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13]就连被看作是主张传统教育的赫尔巴特也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14],“兴趣就是主动性。兴趣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主动性”[15]

综上所述,可以把教育质量观概括为需要和价值质量观、目的和结果质量观、发挥潜能质量观。这几种教育质量观都与各自持有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有着必然联系,既可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也可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既可能是教育平等与效率持续相互促进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也可能是“平均主义”和“精英主义”两极分化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文明就是对共同理想的刻意追求。教育就是刻意地试图用一个理想来塑造人。”[16]教育是一种价值设定[17],必须实现既定目标,但仅以促进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价值和目的观不同于整体、全面和持续追求真善美的教育价值和目的观,仅以满足个人与社会既定需要的教育价值和目的观也不同于充分持续发挥人的潜能及充分持续满足、促进个人与社会高质量、长远需要的教育价值和目的观。人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也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18],这既包括人的理想追求、欲望满足甚至贪婪永无完结,也包括人的智力、能力及其潜能的发挥、发展永无完结。人的一生不仅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追求充分全面的潜能、欲望满足的过程,也是通过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增强人追求理想、满足欲望的信心、动力和能力的过程。人类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都不只是实现人的既定目标和价值的结果,也是人的潜能有意无意发挥的产物。高质量教育不仅要以分数、升学、就业为目标和标准培养人,而且应是把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作为核心目标和标准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程度就是充分发挥和展示、实现教育本质的纯正程度,全面发挥人的潜能的程度就是全面发挥和展示、实现教育本质的充实程度。教育达到既定目的和人们满意的较好结果未必充分全面发挥了人的潜能,充分全面发挥了人的潜能必然会达到合理性目的和人们满意的较好结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9]“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客观要求”[20],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充分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要求。

二、高质量教育是在保证教育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有效发挥人的潜能的更高质量的教育

发展教育本质规定性的充分全面发展人的潜能和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就要建立不同阶段、类型教育全面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以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受教育者平等、公平发展的高质量教育目标体系,在保证教育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持续有效发挥人的潜能,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目标和有鲜明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的目标。

1.高质量教育首先要形成人的自强不息、向上向善、好学上进、乐观进取的最基本素质

教育的根本问题不仅是形成人的问题,而且是形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做人首先要做好人,德才兼备的好人是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愿干事、会干事和干成事的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好事有关乎国家民族存亡、强盛的大事,也有吃穿住行、柴米油盐、上学就业等对个人和家庭而言的大事、琐事、烦事。大人物未必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是既有大本事又能做大事,还具有伟大的政治道德和理想追求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事,为别人和社会排忧解难,在不同专业领域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做出成绩,那么他既是好人,也是人才。一个人一辈子没做坏事但能自食其力,那他也是好人。因为人的发展潜能、自然和社会环境、自身的努力等原因,不同的人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处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平可能很不相同,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能自强不息、向上向善、积极进取,那么他就是高素质的人,培养出这样的人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做饭、做父母以及主持家务,可能具有创造性,而诗也不必具有创造性,它也可能不具有创造性”。即便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贫穷的家庭主妇,她做的膳食也犹如盛宴,她在台布、餐具、玻璃器皿等家具布置上的情趣完美无瑕,其独创性、新颖性、精巧性出乎意料的富有创造力,这就是创造性[21],就是发挥独特的潜能。

2.高质量教育体现为整个国家的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高质量,不应只体现为个人素质和学校竞争的高质量

“有教无类”是为了教育平等公平,不是为了把人分层划级,但教育确有社会分层分流的重要功能。国家和社会既需要经天纬地的领导者以及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思想家等栋梁之材,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建设者。国家和社会选拔具有不同潜能、素质的人,使其从事不同的职业并给予不同的待遇或“应得”,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努力求学求知的需要。学校及教师应对不同潜能、素质的受教育者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使其充分全面地发挥潜能、成人成才。每个学生都争取上好学校、考好大学,是积极进取的体现,但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需要以及教育发展规律和职能,把教育的全部目标都设定为培育英才,把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就必然导致不同学校甚至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使教育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浮躁浮夸。如果高校招生数量和社会用人指标是定量的,那么教育的高质量只不过是不同受教育者个体和不同学校之间比较和竞争的高质量,并不等同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即便是普及全民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甚至是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不等于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样不等于高质量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和人才,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等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等能够高质量持续发展,就说明教育和人才是高质量的。如果能充分全面发挥全民的巨大潜能,形成整体教育、民族素质、高精尖科技人才的高质量,而非不同个体和学校间竞争甚至国际知识、智力竞赛的高质量,就会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3.高质量教育是育人、育才、强国与增民智、强民志、惠民生统一的教育

教育大计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民生大计、民生工程相统一的大计。对于广大民众和受教育者来说,高质量教育就是在保证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大学,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取得好成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能找到好工作、好职业的高质量教育,这当然也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但高质量教育还不仅如此,它也体现在国家要求和教育主体内心追求相统一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等高目标、高标准的高质量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学校建设、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甚至包括不同区域和阶层的教育高质量公平和均衡发展等许多层面,但最终体现在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展中,体现在国际竞争和引领世界先进水平中。如果说世界不同民族、人种没有优劣之分,智商、潜能的高低均匀分布,同时有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发展等价值中立的质量水平就应该是基本均衡的。如果它们是不均衡的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就可能有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最终原因还是社会管理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的问题,即未能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

4.高质量教育是高水平教育平等与高质量、高效率育人过程和结果统一的高质量公平正义的教育

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提高质量、追求效率,用较少的时间、精力、经济等投入取得更好的效果。国家既要持续努力培养精英人才、栋梁之材,又要不断努力推进教育平等和公平,使教育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大、普及都取得好的成效。高质量公平正义的教育是普及与提高、平等与质量及效率持续相互促进的教育,是尽力促进全体国民的自由、平等、充分、全面发展的教育,不是只重视拔尖学生而轻视一般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也不是相反的教育。高质量公平正义的教育不仅指向作为个人的国民德才兼备和潜能充分发展、发挥的高质量,也指向不同阶段、层次、类型教育的目标、过程、方式等结构连环优化、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高质量,是保证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受教育权的平等教育与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高质量、高效率统一的公平正义的教育。但教育是否普及和公平与教育质量高低、教育是否培养出更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科学文化大师又非对应或正比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教育是否普及和公平,只要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一流人才,就都是高质量的,否则无论如何也不是高质量的,甚至可以说是低质量的。

5.高质量教育必须是求真学、求真知的教育

高质量教育是全体国民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人品是人的首要价值、第一标准、质量或素质,是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首要价值、质量。品德高尚令人尊重,无德、缺德使人厌恶、不齿。做人要遵守许多规矩,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基本准则。自强不息、向上向善、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人应该是遵纪守法、诚实做人做事的人。良知比知识重要得多。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心爱心,对科学缺乏敬畏,对教育缺乏忠诚,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担当,就谈不上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如果教育培养的不少“能人”违背基本的道德良知,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任人唯亲、不择手段等生存法则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不是发挥潜能,而是发泄邪恶。这样的教育谈不上高质量,不仅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破除“五唯”,甚至是不合格的。

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目标、过程、方式等质量的连环促进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有许多层面,不仅德智体美劳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而且德智体美劳本身的目的、内容、过程、环节也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不仅幼儿园、大中小学教育系统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而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系统也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不仅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而且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和一个年级、一个班甚至一节课、某一部分教育内容的教学的各种教育系统、过程和方式也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连环体系。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建构各层面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潜能、达成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目标相互促进的连环结构体系。教育本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合理性建构,合理性本身就包含本质纯正充实度和价值满意度。[22]虽然规律不为目的服务,但规律不仅被目的选择,而且有很大的弹性。[23]规律只有被人认识、利用,才能成为人自觉遵循的规律,否则只是自然自在的规律。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是自古以来教育的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独创性的教育目标和实践。实施素质教育,是要改变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应试教育”和“五唯”倾向,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及师生、家长要把国家的教育意志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化解国家教育意志与各级各类教育及师生、家长对教育目标及其质量标准和评价的矛盾,必须解决素质教育是国家追求的教育本质、价值和质量却是个人甚至社会缺失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矛盾;必须解决“应试教育”是国家不需要和努力防止甚至禁止的教育本质、价值和质量却是个人甚至社会不断追求的教育本质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矛盾;必须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及其教育教学过程和方式的优化、衔接、协调问题。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同一阶段和不同阶段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不协调,不仅会影响它们各自的发展,也影响整体教育的发展。任何教育本质、价值和质量都不是自然而然和急功近利形成的,而是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结果。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既要使教育目标、评价准确反映教育本质规定、发展规律以及国家整体、根本、长远的需要和价值追求,也要寻找国家、社会教育需要和评价与学校师生、家长教育需要和评价矛盾的根源,并解决问题。

2.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内容设计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是培养职业和专业的人,培养劳动力或人力,这是社会共识,且这一共识必须落实到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目标、内容设计以及教育教学过程、方式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素质,即便现代社会对知识和能力等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但对普通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科技人才的要求。把教育目标设定为首先培养人或普通人与把教育目标设定为首先培养专业人才或高精尖科技人才,其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方式都很不一样。前者是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生活和职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可能有利于发挥儿童青少年的普遍潜能,但不利于具有超常智力的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后者可能有利于具有超常智力的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而不利于发挥儿童青少年的普遍潜能。现代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下移、加深,考查考试中偏题怪题不断增多,都是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的设

计。如何建立不同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设计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和现实的实际问题。

建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以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社会管理人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如果社会和教育使更多的人特别是社会精英更多地坚持“劳心劳力”的官本位观念,宁愿作为上层建筑的主体要素通过反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而不愿作为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和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善、完善,这样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人才,甚至很难使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

3.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成长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为党育人的前提和基础上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是当前中国讨论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教育的大问题、高等教育的大问题,更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大问题。现在我们强调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不能输在起点”的输赢不是道德或德性起点的输赢,甚至不是兴趣和能力发展起点的输赢,而是知识起点的输赢,考试起点的输赢。

每个国家的国力强弱归根结底是每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不是别的国家和自然世界的问题,不仅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也与教育教学的连环结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紧密相关。尽管我们的幼儿园、小学也很守规矩,但孩子们还是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提出很多发自内心、需要老师回答的问题,而从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研究生阶段,提问的动力和频次越来越低,他们不仅耻于下问甚至耻于上问。从小到大十几二十年逐渐养成的不想问题、不提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的习惯成为教育和人才成长中的大问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是教育和国家民族的基础。中国的许多教育问题都强调要“从娃娃抓起”,求学求知和自由思考的内在兴趣更应“从娃娃抓起”。也许中国培养的世界级科学文化大师很少是因为社会和教育缺乏自由、民主、平等[24],但在完全相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在许多常规问题的解决方面,不同学生甚至学者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可以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则不然,这说明一些学业和学术成效似乎与社会和教育是否自由、民主、平等没有太大的关系。

4.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的知识教学和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式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目的问题。怎样培养人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方式方法问题,是教育的重要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决定着教育培养什么人,人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不同,追求和确定的教育目的就不同,培养的人的结果也就不同。人怎样形成决定着教育怎样培养人,人对人形成的规律认识不同,教育遵循的规律和采用的方式方法就不同,教育的结果也就不同。而教育价值追求和目的与教育规律、方式方法又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价值追求和目的是规律、方式方法的价值追求和目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目的,就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采用什么样的规律。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采用什么样的规律,就达成或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目的结果。人是什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其价值追求和实现目的,包括人的政治倾向、道德追求是什么;教育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道德追求的人,遵循什么规律,用什么方式方法追求和实现政治倾向、道德追求,同样也包括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及其结构、程度,包括处理好教学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学习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第一能力,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提高能力需要教学知识,但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发挥的关系既有自然与自觉两种方式,也有正向平衡和不平衡与负向平衡与不平衡四种状态,并非成正比。[25]高质量教育既应以自觉有效的方式促进每个个体潜能、能力的发展、发挥,努力培养英才,也应把发展能力作为学习知识的目标,使所有受教育者都成为有能力的人。

5.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不同阶段、类型教育和不同区域、学校、个体教育平等与质量、效率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

高质量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体德智体美劳等的高质量,而且应该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及其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教育质量既是教育本质的规定,也是社会赋予的生命和使命,自古以来教育首先追求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然后是扩大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建构不同阶段、类型教育和不同区域、学校、个体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的连环结构和相互促进体系,建构教育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普及与提高、平等与质量和效率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增民智、惠民生相统一的高质量教育强国体系,既是国家现代化的追求和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追求和使命。

四、提升教育质量要整体和全程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内在质量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环环相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每一环都既要优化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整体结构,又要优化大中小学教育的过程结构;既要努力达成既定和显现的教育目的,又要充分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全面增强教育内在价值和兴趣、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1.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以教育内在价值为核心,努力强化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相互转化和促进关系

同一和不同自然事物的不同外部形态可能有形成和体现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不可能有目的理想、价值追求等内心的内在联系,而同一和不同社会事物的不同外部形态既可能有形成和体现事物本质内在的联系,也可能有目的理想、价值追求等内心的内在联系。同一和不同教育活动尽管外部形态和活动方式不同,也可能有形成和体现教育本质和目的理想、价值追求等内心的内在联系,尽管外部形态和活动方式相同或相似,也可能没有或缺乏形成和体现教育本质和目的理想、价值追求等内心的内在联系。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内化为教育主体内心追求的求学求知、育人成才及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教育外在价值是教育者等社会教育主体根据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要求教育对象适应、服从的教育价值。无论是内心追求还是被动服从,教育主体追求与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不完全一致的教育价值都是需要改变的片面教育价值,甚至是必须消除的外在于教育的非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内在价值,就形成教育的内在质量。追求教育外在价值,就形成教育外在质量、外显和涂层质量。社会的教育评价更注重升学、就业等涂层价值和可感质量,但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是根本,教育外在价值和质量转化为内在价值和质量是教育的初心和归宿。没有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就只有逼迫、无奈的教育外在价值和质量。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育人,在于以教育本体和本质功能、内在价值和质量为核心,通过启发、引导并辅之以灌输、强制,强化教育对象求学求知的内在需要,使其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促进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及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相互促进。[26]“单凭才智或者理性是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者的兴趣、价值观、态度和选择不是建立在相对的、外在的基础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内在的、现实的基础上”[27],也就是建立在自强不息、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基础上。

2.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努力优化爱课程与爱学习、多元兴趣和智力与不懈追求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生活、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是人生意义的源泉。知识是力量,智慧、能力更是力量,爱和兴趣、情感是力量之力量。不怕有一百个不感兴趣,就怕没有一个感兴趣。兴趣广泛丰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全面平庸。培育和发挥兴趣必须处理好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的关系,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确定和持续追求主旨情趣。教育既要适合儿童的兴趣,也要培养和引导儿童的兴趣,使儿童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幼儿保育和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德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适当地丰富知识和增强能力。高等教育则应提高目标要求,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增强学习压力来增强学业动力,在形成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教学,提升创新和实践精神、能力。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改变这样一种不良状态:重视灌输知识轻视兴趣养成、重视教育教学轻视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小到大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体会不到学习和探索的快乐,不能在亲身探索中掌握学习要领和方法,完全成了记忆、考试的机器和“英雄”,结果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成为缺乏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所谓专业人才。

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个人具有多元智力,教育应该根据对象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因材施教。取长避短补短是人之常情,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发现、发展和发挥人的多元智力中的优势智力,对改变“一锤定音”、“一考定终生”的不良倾向有积极意义。但在很多情况下,人缺少的不是多元智力,而是一元坚持的自信和决心。发挥多元智力中的优势智力、避开多元智力中的劣势智力是多元智力理论之主旨,但科学发现和实践检验多元智力中的优势智力都比较复杂,需要较长的时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并非一蹴而就的,重大目的、理想的实现必须坚持不懈,甚至要有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多元智力中的优势智力如果被发现并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也必须坚持不懈。如果误解、误读多元智力,从而朝三暮四,虎头蛇尾,就只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荒废人生,丧失机遇,而且是自欺欺人。

3.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处理好爱知识、爱学习与爱思考、爱智慧、爱创新、爱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的关系

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了学会做事、共处、自主,最终都是为了和能够独立自主地生存和发展。如果把求知治学、劳动工作、交往交流都排斥在外,就会使“生存”沦为空壳,或者让人把“生存”只看作吃喝玩乐。教育质量与其他事物质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要提高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即教育者的素质,而且最终要促进生产对象即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的自觉充分发挥、发展和提升。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是形成根据志愿自觉有效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人,不是成为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地适应社会的手段、资源和人力。

爱思考,爱智慧,有独立自主、思想自由,未必就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创新发展,但没有独立自主、思想自由而只是奉行本本主义,人云亦云,惟命是从,就绝对不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都要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找不到问题、拿不准问题,就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问题是通过批判发现、在批判中明确的。批判既是提出疑问、否定现状、证伪理论,也是寻找出路、谋划未来。增强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就必须增强独立自主和自由思考的品质。自由不仅有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消极自由与有利于促进自己和他人、社会发展的积极自由[28],而且是把双刃剑。社会和教育治理既要充分发挥自由的建设性,又要防止和消除自由的破坏力,在防止和消除自由的破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由的建设性,不能为了防止和消除自由的破坏力而抑制和消除自由的建设性。“自由教育”可能是“广种薄收”,但最后收获的可能是硕大无比、具有巨大创造可能性的“狗头金”,“计划教育”可能使“人人成才”,但最后收获的只能是小巧玲珑、精致美观而没有任何创造可能性的“精花瓶”。

自由既是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的勇气、骨气和担当。追求思想自由未必获得行动自由,甚至往往是给予他人和后人更大的自由而自己更不自由。伽利略、布鲁诺的自由思想给人类作出的贡献和给自己造成的损害人所共知。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是追求自由的人在极其不自由的情况下创造的,而且是在受到残忍摧残下创造的。人非圣贤,即便伟大人物也难以万无一失,普通人特别是学生更是如此。社会和教育不仅要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良好环境,而且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自由思考、想象和创新,宽容失败、失误甚至错误。爱因斯坦把想象力和好奇心看作科学创造的源泉[29],主张把形成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30]。有自由的时间和精力未必能自由思考,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过程,就不可能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习惯、勇气和能力,就必须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留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掌控自由的能力。

4.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充分增强和发挥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强势

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和动力首先是促进国家的自身发展,但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强势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强大动力和评价标准。教育质量保证已经成为具有地缘性政治意义,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甚至在全球知识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大事[31],“已经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32]。没有高质量教育的有力支撑或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经济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说明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相应的人才。但教育支撑制造型大国的目标要求和质量追求与支撑创造型大国的目标要求和质量追求明显不同。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少年英雄”,更要厚积薄发,为高等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为培养作出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培养能作出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的基地。

5.提高教育质量要进一步形成和强化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长期形成,对社会和个人有长期、根本和潜移默化影响的价值追求、审美旨趣、风俗习惯,及其在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文学艺术、科学研究以及人造事物的品质等层面的反映和体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在几十年、几百年内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内核可能在几百年、几千年都在稳定发展。文化是海洋,社会和个人是泳者。[34]文化首先是先验的,然后是创造的。教育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和展开,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其根本是培育民族精神。[35]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国家间的竞争固然需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培养高精尖科技文化人才,但最根本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竞争。[36]对文化及其知识的教,学校教育及其课堂教学具有主导作用。文化及其精神的育,民族历史文化、社会主客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培育,对学生的习得、习惯等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古代轻视甚至排斥科技发展,原创性科技大大少于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崇尚科技的文化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也是教育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根本。高精尖科技需要高教育质量的支撑,高教育质量需要崇尚科技的文化的支撑。科技意识、科学精神、科学伦理不仅是遵守科技道德而且是勇于、善于创新科技的意识、精神和伦理。高教育质量应是不断提升国民重视科技文化及其创新意识、精神、伦理和能力的教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应体现在增进科技创新意识、精神、伦理和能力的成效上。


参考文献:

[1]李道文.论质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J].现代哲学,1997(1).

[2]中国教科院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34(6).

[3]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4]苏启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质量概念的历史、逻辑与结构[J].教育研究,2020,41(7).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6]李冀.教育管理词典[K].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2.

[7]邬大光.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22(9).

[8]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

[9]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7.

[10][2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6,322,357.

[11][2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5,244.

[12][1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29.

[14][1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奇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7,245.

[1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82.

[17][35][36]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1,399-402,405-406.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13-214.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1-01(1).

[20][3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2]郝文武.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2).

[23]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2004,25(2).

[24]扈中平,姜盛祥.“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的心中之问吗——对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重申[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

[25]郝文武.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6]郝文武.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是消减教育功利化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8).

[28]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190,200-201.

[29][30]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0,147.

[31]刘晖,孟卫青,汤晓蒙.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25年(1990-2015):政策、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6,37(7).

[32]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35(5).

[34]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图邦[M].文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


初审:伍艳丽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