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二期)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数字交往”探析

作者:张建云
阅读数:268

来源:《学术界》 2022年第9期

 

摘 要:数字交往是当今时代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而实现的人类新型交往方式。传统技术时代,人类的交往既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又受制于中心化信任机制。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载体形式及传递方式,从而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交往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是推动数字交往深入化、普遍化的技术条件。数字交往具有虚拟性,具有即时即地性,因而具有普遍性。数字交往推动人类交往全面深入,为人类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关键词:数字交往;马克思主义;交往方式;互联网


数字交往,就是人们运用数字代码、通过互联网络来传递、交流信息而实现的交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根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载体形式及传递方式,从而推动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交往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是推动数字交往深入化、普遍化的技术条件。

一、数字交往: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而实现的新型交往方式

从广义上讲,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一切来往、联系和关系,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组织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一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传统技术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既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又受制于中心化信任机制。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数字交往超越时空,推动人类交往全面深入,不断实现交往普遍化。

(一)人类交往的必然性及交往的内容、形式

人类交往的必然性归根结底来自于人类自然需要的客观性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满足这些需要资料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人先天具有吃喝等本能欲求、生理需要,满足需要的资料却不在人自身,而在人身外的对象世界,需要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来获得。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个体性的活动,而是个体联合起来的社会性活动。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生产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物质生产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了其他的如道德、政治等方面的交往,形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人类交往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交流获得信息。获得信息是动物生存的本能需要,更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既根据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依靠对外部世界对象的相关信息的把握,才能获得实践成功。所谓信息,就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反映结果,它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代码、图像以及声音、表情、气味、行为、情绪情感等来表达,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载体来传递,表现为消息、知识、规则等。人对外部世界相关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丰富,人的实践活动也就越容易获得成功。一个人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人们之间需要交流、交往,人们通过交往,彼此交流信息,一方面,人们将他人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融合到自己的信息中,形成更大更有价值的新信息,这是人类价值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信息,人们彼此协调,从而更好地进行分工协作。

人类交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彼此交换劳动产品,满足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满足需要,人们之间交换各自的产品。人们在交往、交换产品的过程中,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情感需要、审美需要等精神需要。

人们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但是,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3]人类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是随着交往的不断扩大而实现的。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的交往范围不断冲破传统的“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但是在前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人类的交往始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和制约,不得自由。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益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了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推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立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二)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交往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交往的首要的核心内容是交流信息,这就涉及到交往方式的三个问题: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传递方式。

信息的表达形式包括语言、文字、符号、代码、图像以及声音、表情、气味、行为、情绪情感等,其中语言是人类社会早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出现的第一大信息表达形式,其后出现的文字则是第二大信息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最方便快捷、最通用且又复杂、深刻的表达形式。信息的载体是记录、传递、存储信息的物质或能量实体,传统的信息载体如甲骨、竹片、纸等。信息的传递方式即信息以何种方式传递、告知他人,人类早期,人们将内含信息的表情、动作、声音等通过脸部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器官如嗓子发出声音等来传递信息,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当下性、在场性。语言、文字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以后,人们以纸为载体,将内含信息的文字写在纸上来表达和传递信息,此时此地的信息通过人力或驿马等的方式传递到其他地方,扩大了信息传递的范围,但是仍不能即时传递到其他地方,信息传递、交流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交往的非即时性、非当下性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随着电的发明,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陆续发展起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云计算、区块链、5G等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的表达形式、载体和传递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变革。从信息的表达形式看,电发明之后,人们开始用电流(或电磁、电压等)传导的电信号来传递、交流信息,将大自然中各种物理信号通过各种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出去,再经过接收设备还原成各种信息信号。电信号成为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新型表达形式。电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干扰,且重要的是模拟信号无法被计算机计算、分析、处理,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通过对物理原始信号进行抽样、量化、编码等形成的电信号,用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码来表示。数字信号具有不易失真、通用性强等优点,但是最根本的优点在于数字信号可以很方便地连接到计算机上,计算机就可以很容易地对各类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和使用,由此,通过信息数字化,人们就可以将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量化、计算和分析了。

从信息的载体看,数字化的信息记录、存储在磁盘、硬盘等上,记录、存储和传输的数量和效率是传统的纸质载体所无法企及的,可以记录、存储、传输海量的大数据。

从信息的传递方式看,数字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交流的即时即地性。电子信息网络通过中继器、路由器、网关等连接设备以及传输介质系统传递、交流信息。传输介质系统即数据信息发送和接收的物理通路,包括有线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和无线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等)两种。有线传输建设费时费力,且不能移动;而无线传输灵活,自由移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

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移动网络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

总之,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来传递、交流信息,极大地扩大了交往范围,推动社会交往全面发展。

(三)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是推动数字交往普遍化的技术条件

人们之间的深度交往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彼此信任是人们之间深入交往的必要条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人们之间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实现分工协作,才能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特别是在交易或交换关系中,更是如此。马克思指出:“信用是商品形态变化的中介,即不仅是W—G,而且也是G—W和现实生产过程的中介。”[4]因为信任他人就意味着必须要承担对方失信给自己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正是人们之间自由交往的最大障碍。

传统技术时代,人们之间通过第三方中介,如银行、政府组织或交易平台如市场、商场等来保障信任,建立中心化信任机制。但是,在前移动网络时代,信息是一种权力,掌握信息的中介机构、组织或个人成为交易的实际控制者,容易造成腐败;并且,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要经过中介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协调,既增加费用,也影响了效率。

当今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时代,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通过建立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推动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深入。区块链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实现去中心化功能。区块链网络没有中心服务端,区块链网络上每一个参与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性,节点之间可以自由连接,所有参与者(节点)都是资源的提供者、存储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无须中介(中心服务端)介入,就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同时,区块链通过密码学、非对称性加密以及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链上信息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等功能,并为数据确权,保护数据隐私,使所有参与者彼此之间都能“知根知底”,实现去信任化,从而降低交流、交易信任风险,促进人们之间深入、全面地交往。

总之,区块链建立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摆脱了传统第三方信任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陌生人之间交往的信任顾虑,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信任成本,提高协同效率,推动人们之间深度分工协作,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

二、当今时代数字交往的实现形式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的迅猛发展为数字交往范围的扩大、深度的加强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平台支持。例如我国,据2022年3月CNNIC公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3.0%,拥有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体系,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社会。在数字平台支持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数字交往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最细小的环节的最细微情景,例如,当前我国网络支付规模超9亿,移动支付、无现金生活在中国随处可见。数字交往即时即地,方便快捷。

(一)数字交往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实现

数字交往在社会生产领域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的产业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和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联系以及关系的密切化和深入化,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集成,推动劳动社会化向纵深发展。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网络将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级各类主体都连接在一起,在这个区块链架构的网络上,各个主体之间即时即地联系和沟通,信息即时共享,例如,农产品可一键生成溯源信息,生产批次、生产环境、生产日志、生产日期、规格、数量、保鲜期等,一目了然,且保护信息发布者的隐私和数据所有权,安全可靠,促进交往普遍化。

生产领域的网络交往平台由各级政府、组织或企业、个人打造,由于发起背景和资源优势不同,平台也是各种各样的。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是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的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整合各地区农业网站为一体,与全国各级政府农业网站联网运行。中国工业网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合作伙伴,是中国工业网络传媒的开创者,几乎涵盖了当今中国工业所有资讯。再如各种行业资讯类专业网站,中国农机网、路面机械网以及大蒜网、玉米网、猕猴桃网等,不胜枚举。这些平台既有气象情报、灾害预警、土壤墒情以及供求信息等生产信息,也有批发市场价格、二手市场等流通信息,还有实用技术、农事指导和致富经验等服务信息,涵盖了工农业生产所有交往类需求。此外,还有生产服务类平台,为生产者提供服务。服务业是最能体现生产活动社交性的产业,例如,猪八戒网是一个综合型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平台可提供品牌营销、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知识产权、工业“智造”、影视动漫、工商财税、科技咨询、办公空间、人才招聘、教育培训等多种解决方案,满足公司、企业各个阶段专业服务需求。华为云是华为公有云品牌,致力于提供专业的公有云服务,为公司、企业提供弹性云服务器、对象存储服务、软件开发云等云计算服务,等等。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产业互联网实现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直接联系和密切交往,从而推动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和重塑,把人类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融为一体,消减不必要的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使人类的生产形式焕然一新。

(二)数字交往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实现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数字交往主要是依靠各类社交平台来实现的。借助于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互联网,人们生活交往日益便捷、深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社交平台是人们利用数字化信息,依托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或创作、分享、购物、娱乐等等的工具,目前主要有社交类、创作类、工作类、消费类和新闻类等多种形式。

社交类。社交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日常联系,通知消息、告知情况、相互问候、交流情感等。在前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主要通过见面交谈或电话、书信往来等形式,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交范围也相对较小。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基础上的新型互联网,使人们的日常交往数字化、网络化。借助社交类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人们可以即时即地彼此交流,远在天边如若近在眼前,方便快捷且低成本,社交范围也无限扩大。

创作类。创作是人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在前互联网时代,发表作品和欣赏作品的平台主要有出版社、杂志社、广播、电视等,平台有限且门槛高,很多有创意的作品没有机会为人所知,并且作者与受众交流极为不便。当今网络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支持下的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为几乎所有人发表作品提供平台和机会,创作门槛低,创作类型多种多样,用户群体广泛,交互性极强。当前创作类平台可分为:(1)图文型,即用户主要依靠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创作分享,自创建以来一直在创作平台中占重要地位,例如知乎、豆瓣、百度贴吧、小红书等。(2)视频型,即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短视频比长视频时间更短,更能让用户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内容浏览,所以被广泛接受。短视频的兴起也带动了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例如Bilibili、抖音、快手、秒拍、美拍等。以上创作类平台上发布的作品,创作内容极为广泛,融合了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知识普及、时评、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所有人们能想到的创意都可以呈现,都有机会被更多的人欣赏和购买。

工作类。随着新型互联网普及,5G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日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借助智能网络完成。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及线下办公受到一定的限制,线上学习、居家办公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方式。工作类社交平台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可采用语音、视频、屏幕共享等多种形式,操作日益方便快捷,基本可以涵盖线下会议和线下课堂所需的全部功能,并且节省了时间和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消费类。前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主要是在线下的商场、市场等场所,消费交往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当今互联网时代,借助支付数字化、商品数字化,通过智能网络,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实现线上交易,方便快捷,且商品应有尽有。随着技术和管理措施的改进,我国网购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占网民整体的81.6%。目前我国主要的消费类平台包括淘宝、京东、闲鱼、拼多多、唯品会等。

新闻类。传统时代,人们通过人际传播或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获取新闻信息,了解社会舆情、国家事务、世界局势等等,其传播是单向度的,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数字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线上即时获取新闻。目前我国主要的新闻类平台包括央视新闻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和今日头条、微博热搜等非官方媒体。

总之,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支持下的数字交往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交往方式,交往从线下更多转变为线上,使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三、数字交往的根本特点

与传统的线下交往相比,数字化的交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数字交往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

数字交往是借助网络,在线上实现的交往。网络世界不是观念世界,但也不等同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是虚拟的现实世界,广义上讲,就是运用数字化信息代码,借助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现的类似现实的环境。虚拟现实世界是依靠一系列新技术实现的,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系统,同时也是人们的交往平台和行动空间。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现场的直接交往不同,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人们是借助数字化信息代码为中介进行交往的,数字代码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非实现性,因此人们才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交流,理解彼此传递的信息、知识、规则及包含的情感和意义。因此,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人们彼此不仅使用代码交流,而且自身也化为代码。

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派生形式,数字交往也是现实交往的派生形式,也就是说,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数字交往与现实交往是有本质区别的。例如,人们在网络上相遇、相知、相恋,但是网络上的恋爱关系属于虚拟的数字交往关系,不是现实的恋爱关系,人们不能只凭数字恋爱关系就直接走进婚姻殿堂。因为谈恋爱首先是通过感觉来谈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尽管这里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理性的感性、是社会化的情感,但是它毕竟也是感觉,不见面,不与对方感官接触,数字交往的感觉总是片面的。因为数字交往毕竟是通过代码来传递的,代码无法传递人的全部的感觉。

数字交往的虚拟性表明,数字交往可以超越现实,使人获得更大自由,但数字交往不可能代替现实交往。

(二)数字交往超越时空,具有即时性

传统技术条件下,交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人们只有“在场”、面对面才能实现交流或交易。文字和纸等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变得容易多了,但是,纸质载体并没有使人类摆脱信息传递、交流的当下性,而人们的交换、交易活动以及办理证件等政务活动,只能到现场办理,既浪费空间场所,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总之,交往的非即时性、非当下性一直困扰人类。

数字交往超越了信息传递、交流的时空距离,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直接沟通,实现信息的即时即地获取和交换共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大数据、区块链为底层网络构架的互联网,真正实现了人们交往的即时性。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办理证件为例。过去办证非常繁琐,由于各种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中,并且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行政归属不同,各个系统之间很难互通,人们之间的交流受到时空限制,往往要跑很多次、花很长时间才能把证件办下来。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智能网络就可以一站式解决办证难等问题。以社保区块链平台为例:通过社保区块链,将劳务人员、用工企业、地方人社部门、国家人社部以及各地邮政局、市场监管部门等上链,连接在一起,建立社保区块链平台,在平台上各方数据信息即时共享,只需“点”一下,就可以实现“网上办、马上办”,方便快捷。

(三)数字交往实现交往的去中心化和立体网络模式,具有普遍性

普遍交往是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类交往的高级形态,在普遍交往中,“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6]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7]

前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是一种权力,交往是通过中介组织或权力中心来实现的,形成了线性、平面的交往模式,在这种交往模式中,人们的交往是围绕“中心”展开的,随着中心的增多,交往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种扩大是一种原子式的表面联系和外部扩展,不能实现真正的普遍联系和交往。

当今时代,大数据、区块链网络架构为人们之间实现普遍交往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的内容越来越细化,人们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的数字交往真正实现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直接交往,形成分布式、去中心化、立体网络交往模式,人们之间的交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基于立体交往网络,任何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与其他人直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交往的对象不限于同时代的人,还有古人。网络加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宽了人的交往活动的范围。在大数据区块链网络架构下,现实交往中不能实现的场景,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实现。由此,数字交往推动人类的交往真正实现深入化、全面化、普遍化。

四、数字交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数字交往极大提高协同效率,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马克思指出,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8]因为“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9]传统技术时代,人们只有同时在现场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同时,实现分工协作还要经过若干中介或中心化的环节,成本高、效率低。大数据时代,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的智能网络将工作参与各方聚集起来,数字交往超越时空,实现线上即时即地的协同合作,使分工协作深入到劳动过程中最细小的环节和最细微的情景中,使劳动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各个要素等的连接瞬间完成。另一方面,数字交往无限拓展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从而创造更大的财富,在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数字交往去中心化,大大消解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分工协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精准、高效,从而降低交往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数字交往节省时间和空间,使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传统技术时代,人们的交往活动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场所(工厂、学校等)才能实现。当今时代,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能够超越时空传递安全、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把人们的交往活动连接成一个大网,越来越多原来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办的事情,现在可以在网上办理,既节约时间和空间,又能保证全程公开、安全、高效且成本极低,实现“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10]数字交往既为人们节省大量时间,也不必事事在现场,从而节省大量的空间。

数字交往超越时空,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这就等于延长了个体的生命,扩展了人类生存空间。在自由而广阔的时空世界,人们不仅可以即时获取信息,而且也可以实现爱、友谊、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等等情感需要的全面满足。同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直接相互碰撞、竞争、融合,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价值。在自由时空世界,人们在自由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自由学习更多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象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多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丰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数字交往使人类实践连接为一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发展

随着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智能网络的普遍应用以及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数字交往日益把人们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连接为一体,这既表现为社会生产深度社会化,也表现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日益贯通,表现为生产、生活过程的内部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部分的深度融合和普遍协同,表现为工业、农业、商业以及金融、教育、医疗、文娱、社交、媒体、社会治理、政务、司法、交通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普遍协同,从而把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11]“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12]数字交往推动世界不可逆转地走向新全球化,新全球化使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共同性危机越来越具有更深刻的普遍性和全局性,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由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而共同体是个体满足需要、获得利益的根本基础和保障,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数字交往直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发展,具有极为重大而深远意义。

五、结语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体系推动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数字交往是当今时代人类交往的全新实现形式,使人们不断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数字技术和数字交往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重限制,资本家极力将资本逻辑和个体物欲价值观注入数字交往之中,限制人们交往的程度和范围,阻碍人们交往深入化和普遍化,因而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引领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资本主义终将被持续发展的新生产力所摒弃。而社会主义积极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不断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个人本位的交往逻辑,推动交往普遍深入,为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注释:

[1][2][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501,538,5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6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8][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382页。

[10][1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4,151页。

[11]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6月3日。

[13]习近平:《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0日。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


初审:伍艳丽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