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二期) > 正文

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作者:安培
阅读数:115

来源:《教育科学探索》2023年第2期


摘 要: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包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功能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观、转变学生思想的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观、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师观等内容。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人民性、适应性是其显著特征。总结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的规律性,提出新时代要将职业教育放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关键词: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1893-1976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功绩。同时,毛泽东还是一位饱含教育情怀的伟大教育家,在其一生中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亲自制定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将职业教育视为革命战争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强调职业教育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提出“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将经济和教育工作两件工作称为中心工作、第一位工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职业教育思想观点。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家,系统梳理其职业教育思想,探寻其职业教育思想中蕴含的规律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经济转型以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提供理念引领与经验支撑。

一、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功能观:职业教育服务中国革命和建设

职业教育的功能观,也即为什么要办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的问题,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912年,毛泽东报考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入学考试题目是“民国成立,万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毛泽东在阐述两者的重要性及其关系之后,提出教育对国家富强所起的重要作用。1917年毛泽东在《夜学日志首卷》提出“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1],强调教育对政治革新、社会进步、风俗改良的重要作用。早期毛泽东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教育为促进社会进化之工具,教育者为运用此种工具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职业教育事业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目的在于培养革命人才,为改造社会、完成中国革命任务服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职业教育成为苏区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1934年毛泽东提出“四个为着”的苏维埃教育目标,强调职业教育与革命战争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职业教育要为苏区的革命斗争服务,要为苏区建设服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实施“抗战教育”政策,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论新阶段》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强调职业教育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并着眼于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各类人才,赋予职业教育崇高的新使命。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毛泽东提出培养能够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的干部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职业教育。1956年党的八大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展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因此提出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这一时期中等专业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不管是在20世纪早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亦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都强调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改造,服务革命战争的有力武器,职业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立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服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目标,这是毛泽东的职业教育功能观。

(二)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紧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劳动性,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早期针对旧教育学校与社会隔离的重大时弊提出尖锐批评,“现时学校大弊,在与社会打成两橛,犹鸿沟之分东西”[4],思考改良其旧,创造其新,于是提出设置夜学,加强实习实践,“吾等所学名曰教育,而在三四年级者,大都理论完毕,进于实习,设此夜学可为吾等实习之场,与工业之设工场,商校之设商市,农校之设农场相等”[5],强调实习实践的重要性。1920年3月,毛泽东、陈独秀、王光祈、彭璜等发起成立“上海工读互助团”,在上海《申报》上刊登启事,提出力求“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6]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提出“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与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7]

1921年毛泽东出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期间主张学生应该参加生产劳动,强调设园艺、畜牧、印刷等实习课,要求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1930年9月瑞金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施教方针是“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为原则,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8]1932年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提出要使文化教育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实际化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生产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章程规定生产技术课占总时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社会科学占百分之十五,自然科学占百分之二十,文字课占百分之十五,其他(政治演讲、社会工作等)占百分之十,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劳动性。为了适应生产技术实习需要,章程还规定农业中学的设置要靠近农村或红军农田,棉业中学要靠近棉田,纺织业中学要靠近机织场等,以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高教六十条》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与劳动的关系,教学、科研、劳动和社会活动要安排适当,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又要重视生产劳动以及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9]由此可见,毛泽东自始至终强调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批判旧教育学校与社会相隔相离、分成两橛的问题,强调教育与职业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匹配,一方面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匹配能解决战争环境中的物质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践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

(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为了转变学生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毛泽东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强调政治方向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只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办出正确的职业教育。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抗大以及延安很多学校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整顿抗大问题的指示》中提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思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突出强调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对中国革命胜利至关重要的意义。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政治工作,不论文武,不论工厂、农村、商店、学校、军队、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各方面都要极大地加强政治工作。二是加强课程内容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改造,使职业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共同纲领》提出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各职业院校废除反动的政治课程,增加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并通过各种经常性政治学习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学生将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教育转化为行动自觉。1958年9月,毛泽东审阅批准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三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做政治思想工作,党委书记和委员力求担任政治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且毛泽东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毛泽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都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事政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职业教育的教师观: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关键,毛泽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师工作。首先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数量充分的职教教师。1939年毛泽东在出席中国女子大学成立大会时指出我们党应该有很多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1944年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指出我们解放区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人民事业的可贵资本,他们应该被重视。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1958年毛泽东给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写信,要求全国一切大专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党委、总支、支委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其次,职业院校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后职业院校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向工农学习,到工厂、农业合作社实践锻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代新人贡献教师力量。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作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农民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强调职业教育教师向工农学习,向实践学习的重要性。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一切农业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并且派教师住到合作社去,使理论和实际结合。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同当地的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10],这与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要按照规定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扎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1]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以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给毛泽东深刻影响,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索职业教育,形成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职业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职业教育为政治、经济所决定,但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据此,毛泽东认为政权决定教育权,政权性质决定教育性质,只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人民教育体系,使教育真正掌握在工农群众手中,使人民群众获得受教育权,并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毛泽东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不可分割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不能脱离经济而存在。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强调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要求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将经济和教育工作两件工作称为“中心工作”“第一位工作”。[12]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给周世钊复信指出:“恢复人民经济、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及提高人民政治觉悟水平,这些任务都有待于文教工作的协助”[13]。毛泽东的这些职业教育思想正确深刻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另外,基于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提出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办职业教育,依据实际情况、社会环境与国家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确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政策与方向,依据战争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确立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响应不同时期的国家实际需求,更大程度释放职业教育的内外在价值与功能,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唯物性,这些毛泽东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无不闪烁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二)人民性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要为工农大众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的一生是为解放中国贫苦人民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是毛泽东所有活动的价值出发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也要为工农大众服务,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民性。苏维埃“四个在于”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44年12月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提出“为着战胜日本侵略者,还要注意文教工作,专制主义者利于人民愚昧,我们则利于人民聪明,我们要使一切人民都能逐渐地离开愚昧状态与不卫生的状态”[14],通过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变中国工农劳苦大众的受压迫的穷困生活境遇,使劳苦大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充分体现出毛泽东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民性。二是受教育权的人民性。旧教育是掌握在地主阶级、资本主义阶级手中的,只有地主阶级、资本主义阶级可以接受教育,中国最广大的工农劳苦大众没有受教育权。苏区的文化教育改革首先是争夺教育权的斗争,使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掌握在工农劳苦大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15]为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实行普及教育,1933年10月20日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任务的决议案》明确提出“为着补救在义务教育没有实现以前以及超过义务教育年限的青年和成年,应当创办补习学校、职业学校、中等的学校、专门学校等”[16],以使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至此,中国工农大众获得充分绝对的受教育权。三是教育方法的人民性。1950年毛泽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职业教育教师要向工农群众学习,要向人民学习,要向实践学习,通过向人民学习真正提高教师水平,然后再教育人民。四是职业教育内容的人民性。毛泽东坚持职业教育的群众路线,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教育内容要与群众的生活和实际密切结合,时时刻刻照顾到家庭和农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中所实际需要的知识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或全部内容。

(三)适应性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活的灵魂”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律总结,也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服务党和国家不同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最大限度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的政治任务是革命战争,毛泽东提倡职业教育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服务,建设短期职业学校、劳动小学、劳动小学与大学专科中间的列宁师范以及职业学校等以及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大学等学校,形成适应苏区需要的新型学制,以培养满足苏区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适应并更好服务苏区革命战争的需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二者间的不配合现象亟应免除[17],强调职业教育对抗日战争的适应性。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职业教育提出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土地改革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目标。三大战役后,整顿旧学校,建设正规的新职业学校,为新中国建设、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强调职业教育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毛泽东始终坚持并践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始终要求职业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建设服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活的灵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始终适应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与主要工作开展教育教学,很好地服务了革命战争与新中国建设需求,也彰显了职业教育在革命战争以及建设时期独特的活力、使命与价值,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国革命战争、建设发展相得益彰。

三、启示

毛泽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摆进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中去考虑,确立职业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其职业教育要为工农大众服务、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将职业教育放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他认为职业教育工作是党的重大任务之一,具有极端重要性,因此他要求各地政府与党组织,均应将报纸、学校、艺术、卫生四项文教工作放在自己的日程里面。毛泽东思考职业教育问题从来不是片面的单独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而是从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为党的中心任务和各项工作服务。

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将职业教育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职业教育摆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发挥职业教育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人才供给与技能支撑作用。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新发展格局,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服务绿色发展。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发展优势,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依据职业院校禀赋特征与发展导向,不断增强办学全过程适应性与办学全要素适应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凸显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另外,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职业教育要将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就业需要作为目标,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发挥职业教育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贡献职教力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一切职业院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科技创新输送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增强“课程思政”的社会性逻辑、人本性逻辑、历史性逻辑、实践性逻辑[18],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办好“思政课程”,坚持全面全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政课程教材开发与教学实施,结合国际国内时势形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品质,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思政课教师水平,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形式,充分利用鲜活的红色资源,提高“思政课程”质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思政”格局,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促进“思政课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实现党建引领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建设,凝聚立德树人力量,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毛泽东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青年运动的方向》《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题词》《论联合政府》等文中多次直接或间接的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三脱离”行为,提倡职业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共同发展,毛泽东始终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不可移易的原则。

新时代,职业院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办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化机制尚未建立,党建引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不足。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益不均衡,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益明显,职业教育不发达地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不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科教融汇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提出的要求,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未来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方向,但现阶段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实践探索创新形式不多。吸取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精髓,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办学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作为办好职业院校的准则与生命线,加强党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领导,创新各职业院校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方式方法,加强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专项评估,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质量与效益,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时代的形式创新与内涵升华,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资源。在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要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业学校很多教师来自党、政、军等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工厂里的技术员。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学校要向农业合作社派教师,工业学校教师要和工厂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到合作社、工厂实践锻炼制度化,以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生产。

新时代,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建立起“双师型”教师“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尤其是硕士、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学历层次,为职业院校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培训规模与数量,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提高“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以培训牵引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二是依据《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权利,对到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给予政策激励,使职业院校教师能接触并学习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文化,寓教于产,促进校企文化技术双融合,[19]为职业院校教师更好开展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基础。三是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术技能人才,组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创新教学团队,共同设定人才培养规划,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形成“校——企”育人共同体,以异质性师资力量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4][5]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192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83,84,84.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3][7][8][9][11][12]腾纯.中国教育魂——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上)[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23,52,124,5,2,212.

[6]安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思想溯源、实践变迁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7).

[10]毛泽东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9-290.

[1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5.

[14][15][17]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35,13,34.

[16]陈元晖,王璩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0.

[18]郭和才,朱德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与教育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5).

[19]李梦卿.“双师型”教师认定:开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新纪元[N].中国教育报,2022-11-08(5).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s

An Pei


Abstract: Mao Zedong’s though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ists of multiple conceptions including the functional 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serves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school-running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al 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enlightens students’ minds, and the teachers’ outloo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links theory with practice.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ed by Marxist Theory, is characterized distinctively by being people-oriented and its adaptability.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regularities contained in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posing the re-conside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 modern school-running mode will be formed, which is achiev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Mao Ze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